正文 第六百六十七章 奇异烛台
目录:捡宝生涯| 作者:吃仙丹| 类别:都市言情
交易完成,一行人走出了茶馆,等小薛和他的老婆兴高采烈地走了,徐欣庆开口邀请孟子涛到他店里坐坐,孟子涛看看时间还早也就答应了。
徐欣庆的店比较小,店里的商品主要是古砚、印章以及一部分瓷器,不过据徐欣庆私下里告诉孟子涛,其实他也售卖青铜器,而且其实更喜欢青铜器,只不过因为青铜器的交易在国内有着一些限制,所以基本不会摆在名面上。
另外,徐欣庆觉得现在三代青铜器的价格太便宜了,他不舍得卖,而且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代青铜器的价格肯定会回到其本身应有的价值上来。
对徐欣庆的看法,孟子涛还是比较同意的,这年月受了商业价值观影响,古物市场不断变化,收藏家越来越多的放弃艺术而从投资和增值率着眼。
对现在的人来说,同样的价格,许多人都喜欢玩明清瓷器,而不会去买一件搬运费力的青铜器。尽管罕见的夏商周三代铜器乃稀世之宝,但其售价还赶不上一件清代官窑瓷器,实在可悲可叹!
以前孟子涛也跟一些朋友谈及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表示,夏商周年代久远,不了解当时历史,而且青铜器实在太复杂,有些连名称叫不出来或者说不准,还有纹饰、铭文也看不懂,而且很多人都觉得锈色看着也不好看,所以就没兴趣。
事实上,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当时造出的青铜器都是铜质优良,绝无砂砾杂质,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尺寸合度,花纹秀丽,文字匀净,确实算得上鬼斧神工。历代真正的鉴赏收藏家、古董家也皆以获得三代青铜器为荣。
而且,现在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三代青铜器,价值肯定也会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毕竟三代青铜器离现在这么长时间,由于历史原因,市面上许多都是出土文物,国家又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所以想要恢复其应有的价值,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两人聊着青铜器方面的话题,由于孟子涛的博学,徐欣庆越聊兴致越高,接着就让孟子涛稍等片刻,他去拿了一件青铜器过来。
这是一件青铜甗,甗是古代一种炊蒸器,由甑和鼎组合成器。上部的甑为侈口,窄缘,短颈,圆腹,但下腹收敛,底有箅,双附耳外撇。一道宽素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区,上区饰蟠龙纹,下区仅近素宽带饰目雷纹和三角垂叶纹。下部的鼎为圆口,平沿,短颈,圆腹,三蹄足。上腹两侧各有一环钮套环,腹中部饰一凸弦纹。
此件青铜器不高,通体才二十厘米不到,看起来比较小巧,而且通体包浆厚重,应该是件传世器。
徐欣庆笑眯眯地问道:“孟老师,你觉得我这件青铜甗怎么样?”
孟子涛说道:“做工比较精细,应该是件老物件,你认为它是什么时期的?”
徐欣庆听到后面这句话,顿感不妙:“难道不是战国时期的?”
孟子涛摇了摇头:“此甗纹饰旋转型态仍与上古铜器有所不同,事实上最关键的差异在于眼睛上错金的使用,至今尚不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铜器装饰带上。通身器表不见范线,应该是使用失蜡法制作而成。”
“以失蜡法铸造的铜器,通常在器物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一方面是由于铜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失蜡法是整模铸造,蜡胎严实,没有出气孔,往往有铜液灌注不到之处,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缩孔。孟子涛以前见过的一件宋仿西周青铜三足鼎,腹部就也现了不少砂眼。陶范法铸造的铜器,极少出现这种砂眼现象。”
得了孟子涛的指点,徐欣庆果然发现这件青铜甗的问题,不由沮丧起来。
孟子涛就安慰道:“其实,这件青铜甗还是不错的,市场价值应该也有十五万左右,你当初买下它如果在这个价位附近,就算亏也亏不了几个钱。”
徐欣庆当即长舒一口气,一脸庆幸:“还好,还好!看来下回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这种东西还是不能下手。”
说到这,徐欣庆亲自起身,恭敬地给孟子涛倒了杯茶:“孟老师,谢谢您能够为我解惑,就是不知能否再多讲一点?”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孟子涛说的这些对他来说只是很简单的知识,根本谈不上什么藏私,就又说了一些判断真伪三代青铜器的方法。
“其实,这行说到底还是要看实践,学再多的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练不出眼力也是枉然。”
徐欣庆表示明白,又对着孟子涛说了一些感激的话,对孟子涛来说这些算不上什么,但对他来说就帮了大忙了。
喝了会茶,眼见时间不早了,孟子涛就准备告辞,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年轻人带着一位身穿布衫的老人走进了屋里。
徐欣庆看到那年轻人,眉头就皱了皱:“小岳,你跑我这里来干嘛?”
叫小岳的年轻人面带笑容,客气地说道:“徐哥,这位大爷有件青铜器要出手,你也知道,我们是不收这东西的,掌柜的就让我带他过来给你看看。”
徐欣庆皮笑肉不笑地说:“叶掌柜到是有心了。”
一听这话,孟子涛有些明白过来,这个叫小岳的年轻人很可能是叶语期店里的伙计,所以徐欣庆才不太客气。
小岳好像没有听出徐欣庆话语中的调制,上前小心对着徐欣庆说了一句:“我刚才拍了几张照片传给了我家掌柜,他说东西还可以。”
徐欣庆肚子里充满了对叶语期的怨气,特别是在得知执壶的实情之后,怨气又大了几分,不过老话说有理不打上门客,况且叶语期这算是示好来着,也就表现了客气一些。
徐欣庆笑着说道:“这位大爷,能否让我看看你的东西?”
大爷把放在布包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原来是一件提梁卣。
卣是古代盛酒器具。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一般都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chixiao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
“不瞒你说,我这东西是我爷爷那辈,从地里挖出来的,一准是老物件,而且里面还有字,不信你们看看。”
说话间,大爷把卣盖取下来放到一边,指着器物内部的一个位置给大家看。
孟子涛和徐欣庆往器面一看,还真四个字的铭文,而且铭文自然,看起来不像有问题的样子。
另外,卣的提梁两端饰以羊面,羊角盘曲成圆形,别具匠心。铜色清润,青绿斑斑,其光泽如玉,是土中自然形成的锈色。
以器身的种种特点来看,这应该是西周时期制作的提梁卣,再加上内有铭文,还是比较珍贵的。
徐欣庆看了器身之后,觉得没有问题,这年月这种器物也不多见,见猎心喜之下,就开口问起了价钱。
老人一口价给出了五十万,而且表明不能还价。
徐欣庆有些犹豫,五十万这个价钱到是不高,但也不低,再加上他心里没什么底,就给了孟子涛一个询问的眼神。
孟子涛原本也觉得这件提梁卣没问题,正准备答复时,却注意到老人好像稍稍有些紧张。
“好好的,紧张干嘛,难道东西有问题?”
孟子涛稍稍一想,再注意到老人左手边的卣盖,定睛一看他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大爷,你这盖子为什么藏得这么严实啊。”
老人闻言一怔,突然间就爆发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盖子就在桌上,什么叫藏得严实?东西我不卖了!”
说完,他直接就拿着东西走了。剩下徐欣庆和小岳面面相觑。
“到底怎么回事啊?”小岳到现在还有些迷糊,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怎么这么笨,这事不明摆着吗?提梁卣的盖子是后配的。”
徐欣庆瞪了他一眼:“行了,你回去吧,带我向叶掌柜带声‘好’!”
小岳心里苦笑了一声,本来听自家掌柜的意思,是想要借这个事情跟徐欣庆倒个欠,没想到欠没道成不说,还增加了隔阂,看这事闹得,他都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小岳离开之后,徐欣庆就骂了叶语期几句,孟子涛也不好说什么,虽说表面上来看叶语期的想法是想跟徐欣庆缓和关系,但谁又知道叶语期到底有没有看出卣盖的问题呢?
徐欣庆骂了几句解了气之后,又对孟子涛表示了感谢,说实在的,要不是有孟子涛在,刚才他肯定已经入手了,到时吃的亏可就不是一点两点了。
徐欣庆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事无论如何也得感谢一下孟子涛,于是又让孟子涛稍等片刻,去拿了一件瓷器过来。
“孟老师,刚才的事情要不是你的话,我很可能就吃了大亏了,我也无以为谢,这件烛台是我前年偶然之间得到的,这件东西也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玩意,不过做工很精致,但胎釉方面却又不符合历代官窑特征,很是奇怪……”
说话间,徐欣庆把东西放到了孟子涛面前。
看到这件器物时,孟子涛突然心中一震,因为直觉又在提醒他,这件东西对他很重要。
好奇之余,孟子涛把它拿到手中观赏,只见烛台由莲花台,莲池柱,莲花如意高足三部分构成。敞口,利唇,沿下深雕四重瓣仰莲花瓣;柱短,雕繁密的卷莲叶蔓;高足穹形外撇,穹面浮雕双重覆莲接三如意花拱门,下连三柄如意外卷高足。
就像徐欣庆说的那样,以烛台的工艺特点来看,很像是明早期官窑的特点,但此器底顶露胎,胎极细滑,釉质是白中泛黄,但又凝厚如脂,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孟子涛以往见过的明早期瓷器的特点。
而且更让孟子涛觉得诡异的是,异能居然不能从烛台中吸取哪怕一丁点的灵气。
这让他诧异之余,又使用异能对查探,然而,当异能即将接近烛台的核心部位时,他突然感觉到了一处屏障正在阻止着他继续向内部探索,并且,他还发现在了一个现象,这处屏障好像是圆形的,而且分为两边,以左右来边的话,左边给他一种炙热感,而右边却给他带来一股寒意。
“这算是怎么回事?”
孟子涛心里有些迷糊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既然直觉提醒自己,这件烛台对他来说肯定是有用的。另外,他心里还隐约觉得刚才异常探查到的事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半会又想不到在哪见过。
“孟老师,烛台您喜欢吗?”徐欣庆问道。
孟子涛回过神来,微微一笑道:“这烛台还不错,而且确实和我以前见到的官窑器不太一样。”
徐欣庆猜测道:“可能是哪位民窑大师制作的吧,可惜古代对匠人很不重视,没有相关方面的记载,想要查找都不知道去哪找。”
孟子涛表示赞同,心里则觉得,这烛台可不是一般的大师能够制作的,不然哪会有刚才那样的异状。
徐欣庆接着客气地说:“孟老师您喜欢的话,还请拿回去吧。”
孟子涛摆了摆手:“这可不行。”
徐欣庆连忙说:“实话跟您说,这烛台当初我买下来不过花了一百都不到,和您刚才让我避免的损失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还请您务必收下。”
“这真不行,我没有这样的习惯,况且刚才的事情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如果你能够注意的话,也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话是这么说,烛台孟子涛肯定要的,于是说道:“当然,这只烛台我还是比较喜欢的,麻烦你开个价格吧,可别以成本价给我。”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个双方都觉得合适的价格,算是皆大欢喜……
(25/62)。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徐欣庆的店比较小,店里的商品主要是古砚、印章以及一部分瓷器,不过据徐欣庆私下里告诉孟子涛,其实他也售卖青铜器,而且其实更喜欢青铜器,只不过因为青铜器的交易在国内有着一些限制,所以基本不会摆在名面上。
另外,徐欣庆觉得现在三代青铜器的价格太便宜了,他不舍得卖,而且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代青铜器的价格肯定会回到其本身应有的价值上来。
对徐欣庆的看法,孟子涛还是比较同意的,这年月受了商业价值观影响,古物市场不断变化,收藏家越来越多的放弃艺术而从投资和增值率着眼。
对现在的人来说,同样的价格,许多人都喜欢玩明清瓷器,而不会去买一件搬运费力的青铜器。尽管罕见的夏商周三代铜器乃稀世之宝,但其售价还赶不上一件清代官窑瓷器,实在可悲可叹!
以前孟子涛也跟一些朋友谈及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表示,夏商周年代久远,不了解当时历史,而且青铜器实在太复杂,有些连名称叫不出来或者说不准,还有纹饰、铭文也看不懂,而且很多人都觉得锈色看着也不好看,所以就没兴趣。
事实上,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当时造出的青铜器都是铜质优良,绝无砂砾杂质,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尺寸合度,花纹秀丽,文字匀净,确实算得上鬼斧神工。历代真正的鉴赏收藏家、古董家也皆以获得三代青铜器为荣。
而且,现在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三代青铜器,价值肯定也会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毕竟三代青铜器离现在这么长时间,由于历史原因,市面上许多都是出土文物,国家又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所以想要恢复其应有的价值,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两人聊着青铜器方面的话题,由于孟子涛的博学,徐欣庆越聊兴致越高,接着就让孟子涛稍等片刻,他去拿了一件青铜器过来。
这是一件青铜甗,甗是古代一种炊蒸器,由甑和鼎组合成器。上部的甑为侈口,窄缘,短颈,圆腹,但下腹收敛,底有箅,双附耳外撇。一道宽素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区,上区饰蟠龙纹,下区仅近素宽带饰目雷纹和三角垂叶纹。下部的鼎为圆口,平沿,短颈,圆腹,三蹄足。上腹两侧各有一环钮套环,腹中部饰一凸弦纹。
此件青铜器不高,通体才二十厘米不到,看起来比较小巧,而且通体包浆厚重,应该是件传世器。
徐欣庆笑眯眯地问道:“孟老师,你觉得我这件青铜甗怎么样?”
孟子涛说道:“做工比较精细,应该是件老物件,你认为它是什么时期的?”
徐欣庆听到后面这句话,顿感不妙:“难道不是战国时期的?”
孟子涛摇了摇头:“此甗纹饰旋转型态仍与上古铜器有所不同,事实上最关键的差异在于眼睛上错金的使用,至今尚不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铜器装饰带上。通身器表不见范线,应该是使用失蜡法制作而成。”
“以失蜡法铸造的铜器,通常在器物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砂眼,一方面是由于铜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失蜡法是整模铸造,蜡胎严实,没有出气孔,往往有铜液灌注不到之处,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缩孔。孟子涛以前见过的一件宋仿西周青铜三足鼎,腹部就也现了不少砂眼。陶范法铸造的铜器,极少出现这种砂眼现象。”
得了孟子涛的指点,徐欣庆果然发现这件青铜甗的问题,不由沮丧起来。
孟子涛就安慰道:“其实,这件青铜甗还是不错的,市场价值应该也有十五万左右,你当初买下它如果在这个价位附近,就算亏也亏不了几个钱。”
徐欣庆当即长舒一口气,一脸庆幸:“还好,还好!看来下回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这种东西还是不能下手。”
说到这,徐欣庆亲自起身,恭敬地给孟子涛倒了杯茶:“孟老师,谢谢您能够为我解惑,就是不知能否再多讲一点?”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孟子涛说的这些对他来说只是很简单的知识,根本谈不上什么藏私,就又说了一些判断真伪三代青铜器的方法。
“其实,这行说到底还是要看实践,学再多的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练不出眼力也是枉然。”
徐欣庆表示明白,又对着孟子涛说了一些感激的话,对孟子涛来说这些算不上什么,但对他来说就帮了大忙了。
喝了会茶,眼见时间不早了,孟子涛就准备告辞,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年轻人带着一位身穿布衫的老人走进了屋里。
徐欣庆看到那年轻人,眉头就皱了皱:“小岳,你跑我这里来干嘛?”
叫小岳的年轻人面带笑容,客气地说道:“徐哥,这位大爷有件青铜器要出手,你也知道,我们是不收这东西的,掌柜的就让我带他过来给你看看。”
徐欣庆皮笑肉不笑地说:“叶掌柜到是有心了。”
一听这话,孟子涛有些明白过来,这个叫小岳的年轻人很可能是叶语期店里的伙计,所以徐欣庆才不太客气。
小岳好像没有听出徐欣庆话语中的调制,上前小心对着徐欣庆说了一句:“我刚才拍了几张照片传给了我家掌柜,他说东西还可以。”
徐欣庆肚子里充满了对叶语期的怨气,特别是在得知执壶的实情之后,怨气又大了几分,不过老话说有理不打上门客,况且叶语期这算是示好来着,也就表现了客气一些。
徐欣庆笑着说道:“这位大爷,能否让我看看你的东西?”
大爷把放在布包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原来是一件提梁卣。
卣是古代盛酒器具。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一般都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chixiao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
“不瞒你说,我这东西是我爷爷那辈,从地里挖出来的,一准是老物件,而且里面还有字,不信你们看看。”
说话间,大爷把卣盖取下来放到一边,指着器物内部的一个位置给大家看。
孟子涛和徐欣庆往器面一看,还真四个字的铭文,而且铭文自然,看起来不像有问题的样子。
另外,卣的提梁两端饰以羊面,羊角盘曲成圆形,别具匠心。铜色清润,青绿斑斑,其光泽如玉,是土中自然形成的锈色。
以器身的种种特点来看,这应该是西周时期制作的提梁卣,再加上内有铭文,还是比较珍贵的。
徐欣庆看了器身之后,觉得没有问题,这年月这种器物也不多见,见猎心喜之下,就开口问起了价钱。
老人一口价给出了五十万,而且表明不能还价。
徐欣庆有些犹豫,五十万这个价钱到是不高,但也不低,再加上他心里没什么底,就给了孟子涛一个询问的眼神。
孟子涛原本也觉得这件提梁卣没问题,正准备答复时,却注意到老人好像稍稍有些紧张。
“好好的,紧张干嘛,难道东西有问题?”
孟子涛稍稍一想,再注意到老人左手边的卣盖,定睛一看他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大爷,你这盖子为什么藏得这么严实啊。”
老人闻言一怔,突然间就爆发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盖子就在桌上,什么叫藏得严实?东西我不卖了!”
说完,他直接就拿着东西走了。剩下徐欣庆和小岳面面相觑。
“到底怎么回事啊?”小岳到现在还有些迷糊,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怎么这么笨,这事不明摆着吗?提梁卣的盖子是后配的。”
徐欣庆瞪了他一眼:“行了,你回去吧,带我向叶掌柜带声‘好’!”
小岳心里苦笑了一声,本来听自家掌柜的意思,是想要借这个事情跟徐欣庆倒个欠,没想到欠没道成不说,还增加了隔阂,看这事闹得,他都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小岳离开之后,徐欣庆就骂了叶语期几句,孟子涛也不好说什么,虽说表面上来看叶语期的想法是想跟徐欣庆缓和关系,但谁又知道叶语期到底有没有看出卣盖的问题呢?
徐欣庆骂了几句解了气之后,又对孟子涛表示了感谢,说实在的,要不是有孟子涛在,刚才他肯定已经入手了,到时吃的亏可就不是一点两点了。
徐欣庆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事无论如何也得感谢一下孟子涛,于是又让孟子涛稍等片刻,去拿了一件瓷器过来。
“孟老师,刚才的事情要不是你的话,我很可能就吃了大亏了,我也无以为谢,这件烛台是我前年偶然之间得到的,这件东西也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玩意,不过做工很精致,但胎釉方面却又不符合历代官窑特征,很是奇怪……”
说话间,徐欣庆把东西放到了孟子涛面前。
看到这件器物时,孟子涛突然心中一震,因为直觉又在提醒他,这件东西对他很重要。
好奇之余,孟子涛把它拿到手中观赏,只见烛台由莲花台,莲池柱,莲花如意高足三部分构成。敞口,利唇,沿下深雕四重瓣仰莲花瓣;柱短,雕繁密的卷莲叶蔓;高足穹形外撇,穹面浮雕双重覆莲接三如意花拱门,下连三柄如意外卷高足。
就像徐欣庆说的那样,以烛台的工艺特点来看,很像是明早期官窑的特点,但此器底顶露胎,胎极细滑,釉质是白中泛黄,但又凝厚如脂,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孟子涛以往见过的明早期瓷器的特点。
而且更让孟子涛觉得诡异的是,异能居然不能从烛台中吸取哪怕一丁点的灵气。
这让他诧异之余,又使用异能对查探,然而,当异能即将接近烛台的核心部位时,他突然感觉到了一处屏障正在阻止着他继续向内部探索,并且,他还发现在了一个现象,这处屏障好像是圆形的,而且分为两边,以左右来边的话,左边给他一种炙热感,而右边却给他带来一股寒意。
“这算是怎么回事?”
孟子涛心里有些迷糊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既然直觉提醒自己,这件烛台对他来说肯定是有用的。另外,他心里还隐约觉得刚才异常探查到的事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半会又想不到在哪见过。
“孟老师,烛台您喜欢吗?”徐欣庆问道。
孟子涛回过神来,微微一笑道:“这烛台还不错,而且确实和我以前见到的官窑器不太一样。”
徐欣庆猜测道:“可能是哪位民窑大师制作的吧,可惜古代对匠人很不重视,没有相关方面的记载,想要查找都不知道去哪找。”
孟子涛表示赞同,心里则觉得,这烛台可不是一般的大师能够制作的,不然哪会有刚才那样的异状。
徐欣庆接着客气地说:“孟老师您喜欢的话,还请拿回去吧。”
孟子涛摆了摆手:“这可不行。”
徐欣庆连忙说:“实话跟您说,这烛台当初我买下来不过花了一百都不到,和您刚才让我避免的损失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还请您务必收下。”
“这真不行,我没有这样的习惯,况且刚才的事情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如果你能够注意的话,也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话是这么说,烛台孟子涛肯定要的,于是说道:“当然,这只烛台我还是比较喜欢的,麻烦你开个价格吧,可别以成本价给我。”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个双方都觉得合适的价格,算是皆大欢喜……
(25/62)。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捡宝生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捡宝生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