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大年三十
目录:为头越| 作者:落梅河| 类别:都市言情
睡下没多久,也就午夜刚过不久吧,外面就响起了鞭炮声。和后来过年的时候类似,那时人们都抢第一炷香,他们这里,大家都抢第一个放鞭炮。
这里过年,都是大早上的吃年饭,吃年饭之前,供奉先人的时候,放一串鞭炮。
现在这个时候,三十的早上大家都起得很早,基本上吃完饭天都还没亮,那些天亮后才放鞭炮吃年饭的人,是会被大家说成懒惰的。
到得后来,十几二十年后,这些习惯就越来越没有人讲究,半夜三更就吃年饭的越来越少见,偶尔有家半夜放鞭炮吃年饭的,大家多半还会笑,大多数人家都和平时差不多,稍微提前一点,在五六点的时候起床。
也没睡几个小时,五点多的时候,冯一平被妈妈叫醒,睁眼一看,外面还黑漆漆的。
但同样的凌晨,今天好像明显不一样。也许是不断传来的鞭炮声,和厨房锅里的菜煮的“嘟嘟”的响声,让空气里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一时让冯一平有些陶醉,真的有了些微醺的感觉。
很冷,冯一平打着哆嗦,飞快的穿好衣服,打开厨房,热气香气扑面而来。昨天晚上虽然吵了一架,但今天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冯振昌在灶后烧火,梅秋萍炒菜,两个人小声说笑着,很和谐,很快乐。
冯一平刚洗好脸,隔壁的冯家升家就在放鞭炮,放了好长时间,冯振昌往灶里加了块柴,“至少八千响。”
梅秋萍说,“那怕是有,估计卫东家也不会少。”
过年放鞭炮,不但比早晚,大家还比放时间的长短,当然是放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家里条件越好,日子越好过,也就是越有钱。隔壁两家,冯家升和冯卫东在,在塆里条件都算好的,这些年就一直比着。
等炒好了菜,冯振昌准备供奉先人。
他把堂屋的电灯拉灭,点上蜡烛。把桌子正对大门摆好,冯一平帮着把几碟菜送到桌上,菜里这个时候都是没有加香菜和其它调味料的。然后冯振昌把把家里最好的几张椅子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旁,去筷子笼里挑最整齐的筷子摆上,再挑杯口没有缺口的酒盅摆放好,倒上酒。
边倒酒,边小声虔诚的说着话,再拿起印满铜钱的黄纸,到桌旁的火盆里烧,然后他喊厨房里的冯一平出来。
冯一平出来后,走到桌前跪下,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听到冯振昌在旁边小声嘟囔,“保佑他明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招呼着把黄纸烧完,父子二人打开门,一起去放鞭炮。再进来,把凳子挪动几下,把把筷子动一动,把杯里的酒都倒到地上,仪式结束,最后才收菜。
这几个响头,冯一平磕的心甘情愿。
过年供奉先人这件事,冯一平不知道其它地方是不是也这样做,国内应该都是有的吧,可能形式不一样。
他记得后来好像跟一个同事争论过一次,那人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说是典型的迷信。冯一平则认为,过年的时候悼怀祖宗先辈,不忘他们的哺育和教养之恩,也期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这是我们几千年一种传承,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迷信完全不搭边。
他最后反问那个一直崇拜欧美文化的同事,“按你这样说,欧美人在平安夜的时候,举家去教堂做大弥撒,那也是典型的迷信。”那个崇洋的同事当时哑口无言。
把收回来的菜端到厨房,放到锅里热一下,再加上葱蒜辣椒粉味精调味,年饭做好了。
冯振昌喝酒,冯一平和妈妈和喝可乐,这是家里第一次买这种洋汽水,梅秋萍喝的津津有味的。两个人不断给冯一平碗里夹菜,都放不下了,他只好挡住碗说,“你们自己吃,我自己知道夹。”
冯振昌美滋滋的抿了一口酒,夹了一筷子牛肉,“就是本来说回来的玉萱,没有回来。”
梅秋萍闻言也说,“她又是一个人在外面过年,不知道怎么样。”
后来这个唯一的姐姐狠狠的伤了冯一平的心,现在这些事虽然没有发生,但他心里始终有疙瘩。他安慰说,“塆里和她在一起的姑娘不是说,她在市里认的干妈硬留她在市里过年吗?”
梅秋萍说,“我晓得市里的条件肯定比我们乡下好,但是过年总还是家里好,再说今年家里买了这么多的东西。”
冯振昌也说,“人家再好,怎么比得上家里。”
冯一平想,姐姐可不一定这么想,嘴里还是说,“现在的事情好好做,将来争取在省城安家,怎么比人家差,是吧。”
冯振昌和梅秋萍听了大笑,“来,我们喝一口,还是一平有志气,对,我们好好做,将来在省城安家,你也娶个省城的媳妇。”
冯一平也哈哈笑着喝了一大瓶可乐,心说媳妇就一定会找县城的,还是隔壁县城的。
只顾着吃喝,煮好的一大锅饭,没一个人吃,一家人放下筷子的时候,天已经大亮。
居然应景的下起雪来,飘飘洒洒的,冯振昌说,“看来明年是个好年头。”
今天没什么正事要做,换做往年,中午的时候,就会有债主登门,今年终于没有了。
冯振昌还有一件事,他今天要写春联。地主成份,留给他的遗泽不多,上过初中,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算得上一件。虽说塆里识字写字的人不少,但把毛笔字写好的,就只冯振昌一个。
和往年一样,除了家里的,今天还有另外好几户人家,托他写春联。
冯一平被叫去帮他裁纸,裁好了,还要叠一下,叠出七个格子。当然,对联他是不会作的,不过他有一本对联集锦。
来拿春联的都满嘴的客套话,说他写的好,比在街上买的还要好,虽然知道这是客套话,但冯一平发现冯振昌听了这些话还是很高兴。也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人,能识字写字已经很难得,能把毛笔字写的这么好的,确实不多,这也是他能自傲的地方。
满肚子的油水,嘴里零食和水果一直没怎么停,中午就简单的吃了点,冯一平少有的只吃了大半碗饭。放下碗,又去找瓜子,他自己也觉得好笑,不由得想起后来儿子说的一句话,用到现在很贴切,“我肚子不饿,是嘴饿。”
雪不大,暂时地上还没有存住,除了一些看到下雪更疯的小孩子,大人都在家里。吃饱喝足,坐在火边,暖暖的,不一会就想打瞌睡,但是过年的时候讲究多,大白天睡觉不太吉利,冯一平干脆把寒假作业拿出来,争取下午把剩下的全做完。
晚上是团年饭,吃饭前照样要放鞭炮,而且要把大门闩上,免得有人打扰。团年饭是一定要吃猪脚的,照例还是一大桌子菜,其实吃了碗猪脚,就已经饱了。
晚上中央电视台有春晚,冯宏兵邀冯一平去他家看,冯一平想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是应该一家人呆在家里,就说晚上想早点睡,明天去他家拜年的时候再看转播。
冯振昌动了下火塘里的柴,让它烧的更旺,说,“今年应该买个电视的。”
梅秋萍还没说呢,冯一平就抢着说,“明年我们平时都不在家,买回来也是闲着,没必要,再说电视这个东西,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便宜,明年我们买个好的。”
刚好在今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电视机的价格,但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还要上千,17寸的彩电,则在两千以上,冯一平真心觉得,这个时候买电视机,太不划算。
梅秋萍这次没有反对,“电视机还是要买,免得一平总是去别人家看电视。”没办法,对冯一平,梅秋萍向来是大方的。
趁着父母心情都好,冯一平斟酌着提出来,明年想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能自己做饭的,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是吃腌菜营养也跟不上。另外在外面住,晚上的时间也能利用的充分些,不管是学习还是写东西,冯一平特别指出,如果住在外面,他能写更多的文章出来。
今年就赚了四千多块钱,这个理由,特别是对梅秋萍而言,还算是有力的。
其实主要是他实在很难习惯现在的寝室,一想至少还要在那里呆上两年半,真的接受不了。
冯振昌说,“现在我们一年总算能赚些钱,不像以前,你主要的任务还是好好读书,不要为了赚些稿费,把学习拉下。”
冯一平说,“我知道的,肯定是以学习为主。”
梅秋萍说,“一平说的也是,你看他一直这么瘦,在学校里整天腌菜就饭,是不好。”
冯振昌说,“那要不和开明家说说,他们家就在学校对面,方便的很。”
冯一平首先反对,“在姨父家方便是方便,但偶尔去吃一餐还可以,我们两家关系也不是那么亲,也不是很熟,我就怕到时闹别扭了就不好。再说林慧是个大姑娘,我总到他家去,旁人同学都会说闲话的。”
其实冯一平主要是担心,万一是让他在林慧家吃,还是在学校住,那他的如意算盘不是落空了。
“那要不买辆自行车,每天去梅家湾。”冯振昌说。
“来回一次就要个把小时,不但省不出时间,花的还更多。”冯一平说。
梅秋萍看了他一眼说,“那还是到乡里去找找吧,学校离乡里近,骑车还要不了十分钟吧。”
大过年的时候,儿子今年去年表现又那么出色,两个大人一时也不好反对,冯振昌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这个学期肯定来不及,等暑假吧,到时我们手里也能有些钱。”
冯一平说,“好的,不过这个钱不用你们出,我应该能赚出来的。”
梅秋萍也说,“一平,今年你为了帮家里,写文章赚稿费,都知道你是体谅父母,妈知道稿费也不容易赚,现在我和你爸能赚些钱,你也没必要再辛苦写文章赚钱,还是要用心读书,把书读好,才是你现在的头等大事。”
冯一平只能又解释一遍,“我知道轻重的,现在写些东西,真的不耽误我学习。”
冯振昌说,“那就好,我们知道你懂事,晓得轻重,我们一再跟你说要用心读书,你记在心上就好。那就说好,暑假的时候,我们去乡里找房子,再买一辆自行车,好吧。”
“好的,”冯一平很高兴,总算是同意了!他本来最担心的是,父母不放心他一个人住在外面,他本来准备了好几套说辞的,没想到他们提都没提。
其实他不知道,自从冯一平给父母指出了一条路子,自己又赚了三四千块钱以后,父母已经把他当成年人看。农村的孩子,成熟的都早,一般在小学的时候,家里能做的都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完全不成问题。要是个女孩子,父母可能还担心一下,一个半大小子,会有什么问题?再说,冯振昌他们想好了,即使冯一平住到外面,肯定要让梅建中他们经常去看看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按老规矩,晚上是要通宵守岁的,冯一平记得,爷爷还在的时候,家里真的是哪一做的。但是现在没有哪一家能做到。
围坐在火塘边,说了些家长里短的话,到11点多,都有些熬不住,这才回房睡觉。
非常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这里过年,都是大早上的吃年饭,吃年饭之前,供奉先人的时候,放一串鞭炮。
现在这个时候,三十的早上大家都起得很早,基本上吃完饭天都还没亮,那些天亮后才放鞭炮吃年饭的人,是会被大家说成懒惰的。
到得后来,十几二十年后,这些习惯就越来越没有人讲究,半夜三更就吃年饭的越来越少见,偶尔有家半夜放鞭炮吃年饭的,大家多半还会笑,大多数人家都和平时差不多,稍微提前一点,在五六点的时候起床。
也没睡几个小时,五点多的时候,冯一平被妈妈叫醒,睁眼一看,外面还黑漆漆的。
但同样的凌晨,今天好像明显不一样。也许是不断传来的鞭炮声,和厨房锅里的菜煮的“嘟嘟”的响声,让空气里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一时让冯一平有些陶醉,真的有了些微醺的感觉。
很冷,冯一平打着哆嗦,飞快的穿好衣服,打开厨房,热气香气扑面而来。昨天晚上虽然吵了一架,但今天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冯振昌在灶后烧火,梅秋萍炒菜,两个人小声说笑着,很和谐,很快乐。
冯一平刚洗好脸,隔壁的冯家升家就在放鞭炮,放了好长时间,冯振昌往灶里加了块柴,“至少八千响。”
梅秋萍说,“那怕是有,估计卫东家也不会少。”
过年放鞭炮,不但比早晚,大家还比放时间的长短,当然是放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家里条件越好,日子越好过,也就是越有钱。隔壁两家,冯家升和冯卫东在,在塆里条件都算好的,这些年就一直比着。
等炒好了菜,冯振昌准备供奉先人。
他把堂屋的电灯拉灭,点上蜡烛。把桌子正对大门摆好,冯一平帮着把几碟菜送到桌上,菜里这个时候都是没有加香菜和其它调味料的。然后冯振昌把把家里最好的几张椅子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旁,去筷子笼里挑最整齐的筷子摆上,再挑杯口没有缺口的酒盅摆放好,倒上酒。
边倒酒,边小声虔诚的说着话,再拿起印满铜钱的黄纸,到桌旁的火盆里烧,然后他喊厨房里的冯一平出来。
冯一平出来后,走到桌前跪下,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响头,听到冯振昌在旁边小声嘟囔,“保佑他明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招呼着把黄纸烧完,父子二人打开门,一起去放鞭炮。再进来,把凳子挪动几下,把把筷子动一动,把杯里的酒都倒到地上,仪式结束,最后才收菜。
这几个响头,冯一平磕的心甘情愿。
过年供奉先人这件事,冯一平不知道其它地方是不是也这样做,国内应该都是有的吧,可能形式不一样。
他记得后来好像跟一个同事争论过一次,那人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说是典型的迷信。冯一平则认为,过年的时候悼怀祖宗先辈,不忘他们的哺育和教养之恩,也期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这是我们几千年一种传承,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迷信完全不搭边。
他最后反问那个一直崇拜欧美文化的同事,“按你这样说,欧美人在平安夜的时候,举家去教堂做大弥撒,那也是典型的迷信。”那个崇洋的同事当时哑口无言。
把收回来的菜端到厨房,放到锅里热一下,再加上葱蒜辣椒粉味精调味,年饭做好了。
冯振昌喝酒,冯一平和妈妈和喝可乐,这是家里第一次买这种洋汽水,梅秋萍喝的津津有味的。两个人不断给冯一平碗里夹菜,都放不下了,他只好挡住碗说,“你们自己吃,我自己知道夹。”
冯振昌美滋滋的抿了一口酒,夹了一筷子牛肉,“就是本来说回来的玉萱,没有回来。”
梅秋萍闻言也说,“她又是一个人在外面过年,不知道怎么样。”
后来这个唯一的姐姐狠狠的伤了冯一平的心,现在这些事虽然没有发生,但他心里始终有疙瘩。他安慰说,“塆里和她在一起的姑娘不是说,她在市里认的干妈硬留她在市里过年吗?”
梅秋萍说,“我晓得市里的条件肯定比我们乡下好,但是过年总还是家里好,再说今年家里买了这么多的东西。”
冯振昌也说,“人家再好,怎么比得上家里。”
冯一平想,姐姐可不一定这么想,嘴里还是说,“现在的事情好好做,将来争取在省城安家,怎么比人家差,是吧。”
冯振昌和梅秋萍听了大笑,“来,我们喝一口,还是一平有志气,对,我们好好做,将来在省城安家,你也娶个省城的媳妇。”
冯一平也哈哈笑着喝了一大瓶可乐,心说媳妇就一定会找县城的,还是隔壁县城的。
只顾着吃喝,煮好的一大锅饭,没一个人吃,一家人放下筷子的时候,天已经大亮。
居然应景的下起雪来,飘飘洒洒的,冯振昌说,“看来明年是个好年头。”
今天没什么正事要做,换做往年,中午的时候,就会有债主登门,今年终于没有了。
冯振昌还有一件事,他今天要写春联。地主成份,留给他的遗泽不多,上过初中,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算得上一件。虽说塆里识字写字的人不少,但把毛笔字写好的,就只冯振昌一个。
和往年一样,除了家里的,今天还有另外好几户人家,托他写春联。
冯一平被叫去帮他裁纸,裁好了,还要叠一下,叠出七个格子。当然,对联他是不会作的,不过他有一本对联集锦。
来拿春联的都满嘴的客套话,说他写的好,比在街上买的还要好,虽然知道这是客套话,但冯一平发现冯振昌听了这些话还是很高兴。也是,他们这个年纪的人,能识字写字已经很难得,能把毛笔字写的这么好的,确实不多,这也是他能自傲的地方。
满肚子的油水,嘴里零食和水果一直没怎么停,中午就简单的吃了点,冯一平少有的只吃了大半碗饭。放下碗,又去找瓜子,他自己也觉得好笑,不由得想起后来儿子说的一句话,用到现在很贴切,“我肚子不饿,是嘴饿。”
雪不大,暂时地上还没有存住,除了一些看到下雪更疯的小孩子,大人都在家里。吃饱喝足,坐在火边,暖暖的,不一会就想打瞌睡,但是过年的时候讲究多,大白天睡觉不太吉利,冯一平干脆把寒假作业拿出来,争取下午把剩下的全做完。
晚上是团年饭,吃饭前照样要放鞭炮,而且要把大门闩上,免得有人打扰。团年饭是一定要吃猪脚的,照例还是一大桌子菜,其实吃了碗猪脚,就已经饱了。
晚上中央电视台有春晚,冯宏兵邀冯一平去他家看,冯一平想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是应该一家人呆在家里,就说晚上想早点睡,明天去他家拜年的时候再看转播。
冯振昌动了下火塘里的柴,让它烧的更旺,说,“今年应该买个电视的。”
梅秋萍还没说呢,冯一平就抢着说,“明年我们平时都不在家,买回来也是闲着,没必要,再说电视这个东西,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便宜,明年我们买个好的。”
刚好在今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电视机的价格,但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还要上千,17寸的彩电,则在两千以上,冯一平真心觉得,这个时候买电视机,太不划算。
梅秋萍这次没有反对,“电视机还是要买,免得一平总是去别人家看电视。”没办法,对冯一平,梅秋萍向来是大方的。
趁着父母心情都好,冯一平斟酌着提出来,明年想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能自己做饭的,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是吃腌菜营养也跟不上。另外在外面住,晚上的时间也能利用的充分些,不管是学习还是写东西,冯一平特别指出,如果住在外面,他能写更多的文章出来。
今年就赚了四千多块钱,这个理由,特别是对梅秋萍而言,还算是有力的。
其实主要是他实在很难习惯现在的寝室,一想至少还要在那里呆上两年半,真的接受不了。
冯振昌说,“现在我们一年总算能赚些钱,不像以前,你主要的任务还是好好读书,不要为了赚些稿费,把学习拉下。”
冯一平说,“我知道的,肯定是以学习为主。”
梅秋萍说,“一平说的也是,你看他一直这么瘦,在学校里整天腌菜就饭,是不好。”
冯振昌说,“那要不和开明家说说,他们家就在学校对面,方便的很。”
冯一平首先反对,“在姨父家方便是方便,但偶尔去吃一餐还可以,我们两家关系也不是那么亲,也不是很熟,我就怕到时闹别扭了就不好。再说林慧是个大姑娘,我总到他家去,旁人同学都会说闲话的。”
其实冯一平主要是担心,万一是让他在林慧家吃,还是在学校住,那他的如意算盘不是落空了。
“那要不买辆自行车,每天去梅家湾。”冯振昌说。
“来回一次就要个把小时,不但省不出时间,花的还更多。”冯一平说。
梅秋萍看了他一眼说,“那还是到乡里去找找吧,学校离乡里近,骑车还要不了十分钟吧。”
大过年的时候,儿子今年去年表现又那么出色,两个大人一时也不好反对,冯振昌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这个学期肯定来不及,等暑假吧,到时我们手里也能有些钱。”
冯一平说,“好的,不过这个钱不用你们出,我应该能赚出来的。”
梅秋萍也说,“一平,今年你为了帮家里,写文章赚稿费,都知道你是体谅父母,妈知道稿费也不容易赚,现在我和你爸能赚些钱,你也没必要再辛苦写文章赚钱,还是要用心读书,把书读好,才是你现在的头等大事。”
冯一平只能又解释一遍,“我知道轻重的,现在写些东西,真的不耽误我学习。”
冯振昌说,“那就好,我们知道你懂事,晓得轻重,我们一再跟你说要用心读书,你记在心上就好。那就说好,暑假的时候,我们去乡里找房子,再买一辆自行车,好吧。”
“好的,”冯一平很高兴,总算是同意了!他本来最担心的是,父母不放心他一个人住在外面,他本来准备了好几套说辞的,没想到他们提都没提。
其实他不知道,自从冯一平给父母指出了一条路子,自己又赚了三四千块钱以后,父母已经把他当成年人看。农村的孩子,成熟的都早,一般在小学的时候,家里能做的都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完全不成问题。要是个女孩子,父母可能还担心一下,一个半大小子,会有什么问题?再说,冯振昌他们想好了,即使冯一平住到外面,肯定要让梅建中他们经常去看看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按老规矩,晚上是要通宵守岁的,冯一平记得,爷爷还在的时候,家里真的是哪一做的。但是现在没有哪一家能做到。
围坐在火塘边,说了些家长里短的话,到11点多,都有些熬不住,这才回房睡觉。
非常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为头越》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为头越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