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抵达基隆
目录:重回明末当皇帝| 作者:霰雪鸟| 类别:历史军事
陈永华的令项玉十分感叹,原来这个施琅这么厉害,等于岛上的明军这个时候都成了他的棋子,他留下明军在台湾岛上,这样清廷就会出于对明军的防备仍然对他委以重任,就不会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了。
“先生的这番话当真令我眼界大开,许多看不透彻的事情这个时候也都能够想的通了。”项玉却是对于陈永华的印象大为改观。
“将军过奖了,这都是在下的一些井底之见,实不足挂齿,施琅此人日后毕竟成为将军的一个劲敌,不过眼下将军首要目标还是南部的两位将军,这两人之所以非争斗不可,是因为施琅必定不会容忍台湾出现一个完整统一的局面,这样的话明军将会成为他的心腹大患,他要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对手,并不是需要一个真正强大的对手,为此施琅恐怕分别派人去游说两位将军,表示愿意支持他们中的强者,挑斗明军的内耗,使得台湾的明军发展不起来,最终成为一盘散沙,这两人本来就不合,再加上施琅一兵威相压,他们也只能屈服,因此才陷入争斗之中。”陈永华有些痛心疾首,郑成功对他父子有知遇之恩,他自己还被郑成功委派为郑经的老师,可以看出郑成功却是对他是十分看重的,这支明军是郑成功辛苦经营十数年,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这个时候竟然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局面,让他觉得十分愧疚,愧疚自己没能够对得起郑家的期待。
项玉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理解陈永华的感受,郑成功死的太过突然,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按照预料中的轨道行驶,历史在这里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折,而他,这个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候也将迎来自己的一番机遇。
大军一路上花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才赶到了他们的目的地,沿途上收入队伍的难民数量超过了七千多人,这些人一路走到北方来,身上的粮食基本耗尽,这个时候的台湾正是人烟稀少的时候,到处也没什么补给,只能找点野果树皮充饥,明军的收留使得他们避免了被饿死的命运,因此许多原本不打算去基隆的百姓最后也都跟着项玉等人来到了基隆定居。
这个时候的基隆还是一片荒凉,不仅没有宽广拥挤的码头,楼宇遍布的城市,甚至是连几件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看上去像是海边的一处浅滩,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浅坑,海边上零星散布着几个村落,大多数是汉人的,也有几个是当地部落的,这里的汉人和土人之间的关系看上去还比较友好,他们的几处村子都挨在一起了,汉人的土坯屋子会和土人的高脚竹屋紧紧相邻,这番景象在台南市基本上看不到的。
明军和大队难民的到来引起了当地人的一阵骚动,年初的时候荷兰人的几只小船曾经闯入过这里,杀死了好几十名渔民,这使得他们对于外人的戒心变得比较重。
当地人很快便组织起一群青壮年拿起武器守在村口,对明军众人十分警惕,项玉见这些人人数不多,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人,心里也不是特别担心,毕竟自己这边不是来打仗的,并没有恶意,而且看这些人的样子也没有说一定和明军动手。
项玉带着几名士兵走上前去,对面人群中见到他们只来了几个人,也走出了几个年长的老者,项玉看了几人一眼,其中两人很明显是汉人的装扮,另外一个人从穿着上面来看应该是部落的首领或者酋长之类的。
项玉上前一步,说道:“你们好,我们是明军,在岛的南边打跑了荷兰人,现在要在这里驻扎下来,我们并没有恶意,希望你们不要误会,给我们让出一条通道,让我们大军和百姓能够通过。”
项玉的话说完,站在最前面的那个老者没有动,后面的一个汉人老者正在给那个酋长小声说着什么,看起来像是在给他翻译项玉的话。
三人商量了一阵,然后那个站在最前面的老者开口说道:“你们是明军我不怀疑,我也是浙江人,见过明军,虽然跟你的装备不太一样,但是这杆龙旗我认识,我们商量过后同意了你们驻兵的要求,但是希望你们不要打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居住在这里与世无争不想被外人破坏,另外我们不会向你们交税,这一点我们得先给你们说清楚,如果将来荷兰人打过来了,我们会派人跟你们一起作战,这位酋长是凯达格兰族的部落首领,我希望你们手下的士卒不要去招惹他们,他们跟我们汉人一样,都是热爱和平的人。”
项玉一阵无语,信息量太大,要求太多,记不太住,不过口中还是一本正经的说道:“当然,你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会立下军规规范此事,尽量使我们的到来对你们的生活产生较小的影响。”
两人击掌为盟,三个老者便退向道路两边,表示愿意为明军让路,其他的青壮见此也都纷纷让开道路,项玉一马当先走在前面,边走还在边观察这些人民,这里的人看上去生活的比较艰苦,不仅是身着的衣物比较破旧,房子也大多是茅草房,下面砌的是土墙,上面盖得却是茅草,看起来应该是不会烧窑,制不出砖瓦出来,不过项玉看到渔民们使用的碗却又是陶瓷制成的,其中有些看上去还比较精美,既然会烧陶,那为什么不会烧窑?想不明白。
项玉他们穿过当地人的村庄,选择了一处靠近海边的地方作为定居地,这里有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正好当做饮水源,这里距离当地人的村落相隔了大约七八里路,背靠一大片森林,森林后面环抱着群山,基隆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不仅有台湾地区重要的铁矿煤炭等重要的物资,同时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基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独特的地形极为适合作为军港,这一点和中国的旅顺地区有点相似。
明军这时先打起了帐篷,提供给老弱妇孺们休息,项玉带人将队伍里面的青壮劳动力集中起来,一部分帮助明军士兵搭建帐篷,一部分跟随项玉他们前去砍伐树木,帐篷的数量肯定是不够的,士兵们和这些青壮还都能够讲究,台湾的夜晚这个时候并不是十分寒冷,但是长途劳累使得队伍中的很多人都急需休整,他们首先要砍伐一些树木来搭建一些简易的房屋,搭建一些围栏来野兽的袭击。
明军这个时候工具并不是很充足,加上准备不足,所以砍伐的树木速度缓慢,明军搭建房屋的进度比较缓慢,而且也不能将人力全部投身在这方面,明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如说开垦田地,挖掘水渠,解决粮食的问题,这个时候明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支撑士兵加上百姓一个月的供给了,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并没有什么收成,只能进山打猎,出海捕鱼,向当地的原居民借粮食这几个出路了。
“先生的这番话当真令我眼界大开,许多看不透彻的事情这个时候也都能够想的通了。”项玉却是对于陈永华的印象大为改观。
“将军过奖了,这都是在下的一些井底之见,实不足挂齿,施琅此人日后毕竟成为将军的一个劲敌,不过眼下将军首要目标还是南部的两位将军,这两人之所以非争斗不可,是因为施琅必定不会容忍台湾出现一个完整统一的局面,这样的话明军将会成为他的心腹大患,他要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对手,并不是需要一个真正强大的对手,为此施琅恐怕分别派人去游说两位将军,表示愿意支持他们中的强者,挑斗明军的内耗,使得台湾的明军发展不起来,最终成为一盘散沙,这两人本来就不合,再加上施琅一兵威相压,他们也只能屈服,因此才陷入争斗之中。”陈永华有些痛心疾首,郑成功对他父子有知遇之恩,他自己还被郑成功委派为郑经的老师,可以看出郑成功却是对他是十分看重的,这支明军是郑成功辛苦经营十数年,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这个时候竟然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局面,让他觉得十分愧疚,愧疚自己没能够对得起郑家的期待。
项玉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理解陈永华的感受,郑成功死的太过突然,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按照预料中的轨道行驶,历史在这里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折,而他,这个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候也将迎来自己的一番机遇。
大军一路上花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才赶到了他们的目的地,沿途上收入队伍的难民数量超过了七千多人,这些人一路走到北方来,身上的粮食基本耗尽,这个时候的台湾正是人烟稀少的时候,到处也没什么补给,只能找点野果树皮充饥,明军的收留使得他们避免了被饿死的命运,因此许多原本不打算去基隆的百姓最后也都跟着项玉等人来到了基隆定居。
这个时候的基隆还是一片荒凉,不仅没有宽广拥挤的码头,楼宇遍布的城市,甚至是连几件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看上去像是海边的一处浅滩,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浅坑,海边上零星散布着几个村落,大多数是汉人的,也有几个是当地部落的,这里的汉人和土人之间的关系看上去还比较友好,他们的几处村子都挨在一起了,汉人的土坯屋子会和土人的高脚竹屋紧紧相邻,这番景象在台南市基本上看不到的。
明军和大队难民的到来引起了当地人的一阵骚动,年初的时候荷兰人的几只小船曾经闯入过这里,杀死了好几十名渔民,这使得他们对于外人的戒心变得比较重。
当地人很快便组织起一群青壮年拿起武器守在村口,对明军众人十分警惕,项玉见这些人人数不多,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人,心里也不是特别担心,毕竟自己这边不是来打仗的,并没有恶意,而且看这些人的样子也没有说一定和明军动手。
项玉带着几名士兵走上前去,对面人群中见到他们只来了几个人,也走出了几个年长的老者,项玉看了几人一眼,其中两人很明显是汉人的装扮,另外一个人从穿着上面来看应该是部落的首领或者酋长之类的。
项玉上前一步,说道:“你们好,我们是明军,在岛的南边打跑了荷兰人,现在要在这里驻扎下来,我们并没有恶意,希望你们不要误会,给我们让出一条通道,让我们大军和百姓能够通过。”
项玉的话说完,站在最前面的那个老者没有动,后面的一个汉人老者正在给那个酋长小声说着什么,看起来像是在给他翻译项玉的话。
三人商量了一阵,然后那个站在最前面的老者开口说道:“你们是明军我不怀疑,我也是浙江人,见过明军,虽然跟你的装备不太一样,但是这杆龙旗我认识,我们商量过后同意了你们驻兵的要求,但是希望你们不要打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居住在这里与世无争不想被外人破坏,另外我们不会向你们交税,这一点我们得先给你们说清楚,如果将来荷兰人打过来了,我们会派人跟你们一起作战,这位酋长是凯达格兰族的部落首领,我希望你们手下的士卒不要去招惹他们,他们跟我们汉人一样,都是热爱和平的人。”
项玉一阵无语,信息量太大,要求太多,记不太住,不过口中还是一本正经的说道:“当然,你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会立下军规规范此事,尽量使我们的到来对你们的生活产生较小的影响。”
两人击掌为盟,三个老者便退向道路两边,表示愿意为明军让路,其他的青壮见此也都纷纷让开道路,项玉一马当先走在前面,边走还在边观察这些人民,这里的人看上去生活的比较艰苦,不仅是身着的衣物比较破旧,房子也大多是茅草房,下面砌的是土墙,上面盖得却是茅草,看起来应该是不会烧窑,制不出砖瓦出来,不过项玉看到渔民们使用的碗却又是陶瓷制成的,其中有些看上去还比较精美,既然会烧陶,那为什么不会烧窑?想不明白。
项玉他们穿过当地人的村庄,选择了一处靠近海边的地方作为定居地,这里有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正好当做饮水源,这里距离当地人的村落相隔了大约七八里路,背靠一大片森林,森林后面环抱着群山,基隆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不仅有台湾地区重要的铁矿煤炭等重要的物资,同时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基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独特的地形极为适合作为军港,这一点和中国的旅顺地区有点相似。
明军这时先打起了帐篷,提供给老弱妇孺们休息,项玉带人将队伍里面的青壮劳动力集中起来,一部分帮助明军士兵搭建帐篷,一部分跟随项玉他们前去砍伐树木,帐篷的数量肯定是不够的,士兵们和这些青壮还都能够讲究,台湾的夜晚这个时候并不是十分寒冷,但是长途劳累使得队伍中的很多人都急需休整,他们首先要砍伐一些树木来搭建一些简易的房屋,搭建一些围栏来野兽的袭击。
明军这个时候工具并不是很充足,加上准备不足,所以砍伐的树木速度缓慢,明军搭建房屋的进度比较缓慢,而且也不能将人力全部投身在这方面,明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如说开垦田地,挖掘水渠,解决粮食的问题,这个时候明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支撑士兵加上百姓一个月的供给了,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并没有什么收成,只能进山打猎,出海捕鱼,向当地的原居民借粮食这几个出路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回明末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回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