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两面合围
目录:重回明末当皇帝| 作者:霰雪鸟| 类别:历史军事
拿下来了台中城后,明军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城中的梁军俘虏和伤兵则留下一部分士兵协助民夫们将他们押到基隆城去,这一战梁军战死了将近一千五百余人,被俘一千四百余人,其中大约有两百名伤员。
明军这边只有十五人战死,三十六人受伤,主要是在进攻烽堡的时候被堡内的士兵依托地利杀伤的,这个代价可谓是十分轻微了,几乎创造了攻城战史上的最小伤亡了。
台中失陷的消息由于明军的海军的拦截,并没有传到东都去,所以这个时候冯信应该还不知道台中已经失陷了,明军这个时候就要打一个时间差,要利用东都的守军还不清楚前线的战况的时候快速推进,将东都包围起来,然后再一点点的清楚他的外部援军,而海军部队这个时候已经扬帆,向着台湾城北而去,要在梁军的背后插上一刀,从正反两面对城中的梁军施加压力。
明军行军速度很快,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已经兵临城下了,东都的守军大为惊恐,根本不知道眼前的这支明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项玉不给守军一点反应时间,立刻下令开始炮击东都,明军的火炮的射程要远远超出守军的城炮,因此守军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不过东都毕竟是梁国的首都,这是一个大城要比台中大上好几倍,明军的火炮只能在北门轰击城头和城中的目标,其他三面城墙都不会有什么危险,因此梁军调遣重兵守候在北门,以防止明军攻城。
项玉此时并不打算攻城,明军一抵达东都的城下,项玉就下令让士兵们迅速占领东都周围的村庄,并且切断了流经城中的河流,摆出来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
明军一方面控制住周围村庄的人口,一面封锁住城中的出口,在城外设置了两道防线,以防止城中的梁军发起反扑,然后迅速清剿梁军在城外来不及撤入城内的士兵,并且占领了东都西南的码头。
项玉知道冯信肯定会向清廷求援,因此一方面让海军派出巡哨船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监视清军的动向,一方面给渗透进入内陆的明军情报点发出指令,让他们想办法摸清楚清廷的意图。
台南一带这个时候种下的早稻已近两个月,这一季粮食将在六月底收获,由于人口外逃严重,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地,梁军不得不派出军队将原先不属于军屯田的空地种了起来,以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
台南一带的土地比之台北,由于气候更加适宜,降雨量更多,因此水稻的产量要高出不少,明军将这些田地全部占据了之后,日后将作为吸纳和安置人口的有利条件。
明军的动作自然没能瞒住城中的梁军,他们将打探到的消息报告给冯信,冯信此时已经从最初的惊恐中恢复了过来,台中的失陷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明军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下了这么一座坚城,东都的城市虽然比台中大,守军的人数也更多,但是城墙的防御能力和兵员密度却比不上台中,记上手中的大多是新兵,能战的老兵还不到六千人,就算是平摊也站不满整个城墙,因此一听到明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冯信顿时惊恐万分,不过一连两三天的时间,明军也没有前来进攻,看上去像是只围不打,却不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算盘。
其实项玉确实不急,这两天来他仔细观察了东都的防御情况,发现梁军的防御做的比较到位,各处的守军也没有丝毫松懈,城外是一大片平地,守军的射界良好,加上城头上架设了许多大炮,因此要是强攻的话明军势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手底下的这些士兵都是他的宝贝疙瘩,损失一个都是要了他的亲命,要是万一打光了或者伤亡过大,那他的复国大计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搞不好要推迟许多年。
东都的防御虽然紧密,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漏洞,之前的赤嵌城被该做了皇城,变成了东都的内城,但是这个内城并不是在城市的正中,而是稍稍靠近西边,也就是之前的天兴县的位置,内城和外城之间在西门附近隔得很近。
皇城里面住着的自然是梁国的皇帝冯信了,这个设计在面对陆地上的敌人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很大,敌军从陆地上是没办法直接越过北门从东都的西门发起进攻的,但是冯信显然是忽略了一点,此时的明军是有水军的。
明军的水军这个时候再干嘛呢?他们并没有空闲下来,他们早了陆军两天的时间驶进了大海湾,从东往西进攻台湾城,台湾城的守军的岸炮对准的方向多是西北防线的两道水道,根本就没有预料到敌人水军会从自己的东面攻过来,再加上明军水军战舰上面这个时候也已经换装了新式火炮,射程要远远超出岸上梁军的老式火炮,因此战斗一打响梁军就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东面仅存的几门火炮在明军舰队的围攻下面很快就报废掉了,守军没了炮台,根本抵挡不了敌人的炮击,只好退回城中去。
明军士兵很顺利的就成功登陆了,台湾城中的守军总共只有一千余人,而明军登陆上岸的士兵人数超过了两千,加上有火炮的助威,城中的士兵很快就招架不住,冯岩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他的判断,眼见明军登陆上岸的士兵人数越来越多,从战船上面下载下来的火炮数量也慢慢多了起来,他心中明白台湾城是万难坚守了,守在城中除了战死便就是投降了。
只是因为他是冯信的侄子的缘故,冯岩不敢投降,于是便带着城中的剩余部队打开城门,向东南方向撤退,意图从九段鲲上面逃回岛内。
但是由于明军是在正东面登陆的,梁军的突围方向看起来有点像是主动向登陆部队发起进攻,李权这时心里面有一点点奇怪,守军为什么不在之前明军大队人马还没有登陆的时候想滩头阵地进攻,为什么要选择在明军已经将主力部队全部送上岸了之后才来进攻?
他虽然想不明白,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做出决策,这时候双方的距离还有大约三里远,李权一面下令让滩头的明军做好防守准备,一面下令已经卸载下来的火炮开炮。
冯岩带着梁军士兵们只想在明军全部上岸之前跑出一段鲲而已,根本就没有要进攻的样子,但是明军的火炮说来就来,“轰轰轰”的在梁军的阵型中炸开了花,梁军本来就已经提醒吊胆的了,这时候又遭到明军的炮击,大军的阵型一下子就乱了起来,前面的士兵们一面躲避炮弹,一面抓紧时间想二段鲲跑去,后面的士兵这时候不敢再继续往前跑了,于是有全都退回了台湾城中去。
李权一看梁军想要逃跑,立刻下令外围警戒的战船绕道去前面截住败军,不让他们逃向岛内,另一面立马率领着已经登录的明军尾随着梁军士兵开始追击。
梁军跑的疾,明军追的也凶,双方很快就跑过三段鲲、四段鲲、五段鲲,冯岩眼见马上就要上岸了,不由得激动万分,梁军士兵这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但是逃生的希望就在前面,他们又鼓起劲头加速向前跑去。
但是这个时候明军的舰队已经提前绕道他们的前面去了,十几艘战舰将船身一横,把侧舷的火炮对准梁军的士兵开始了猛烈的炮击,海军的炮击可跟陆军的不太一样,十几艘战舰一起齐射,顿时就发射出了近百枚炮弹,炮弹在人群内外接连爆炸,梁军阵型顿时大乱,士兵们惊慌不已,队形最前面跑的最快的士兵遭到了明军的重点打击,这时候已经几乎被炸的不剩一人,冯岩跑的最快,直接就被一枚散弹射中,身体被炸的粉碎,化成了一团血雾。
梁军士兵的停滞给了追击的明军追赶的机会,李权带着士兵终于追了上来,将逃兵全部围住,海军舰队经过几轮齐射之后也停止了炮击。
梁军士兵们在之前的逃跑的路上就已经将武器铠甲之类的重物丢弃的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法抵抗,只好乖乖做了明军的俘虏。
收拾了这一批逃兵之后,李权又率军杀回台湾城下,城中此时已经没有了主将,守军士兵还不足三百人,这时候也都全无斗志,因此明军一杀来,他们马上就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了,台湾城和快就被明军拿下来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纯碎的海防战略,以路制海的策略是不成功的,没有海军的国家,所受到敌方海军的威胁也往往是最大的。梁国试图通过外围据点保护沿海的都城,目前来看已经破产了。
拿下了台湾城,明军就可以同时从西北两个方向威胁东都,而东都皇城和外城之间的那个缺点也就变成了一个致命的突破口了。
明军这边只有十五人战死,三十六人受伤,主要是在进攻烽堡的时候被堡内的士兵依托地利杀伤的,这个代价可谓是十分轻微了,几乎创造了攻城战史上的最小伤亡了。
台中失陷的消息由于明军的海军的拦截,并没有传到东都去,所以这个时候冯信应该还不知道台中已经失陷了,明军这个时候就要打一个时间差,要利用东都的守军还不清楚前线的战况的时候快速推进,将东都包围起来,然后再一点点的清楚他的外部援军,而海军部队这个时候已经扬帆,向着台湾城北而去,要在梁军的背后插上一刀,从正反两面对城中的梁军施加压力。
明军行军速度很快,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已经兵临城下了,东都的守军大为惊恐,根本不知道眼前的这支明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项玉不给守军一点反应时间,立刻下令开始炮击东都,明军的火炮的射程要远远超出守军的城炮,因此守军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不过东都毕竟是梁国的首都,这是一个大城要比台中大上好几倍,明军的火炮只能在北门轰击城头和城中的目标,其他三面城墙都不会有什么危险,因此梁军调遣重兵守候在北门,以防止明军攻城。
项玉此时并不打算攻城,明军一抵达东都的城下,项玉就下令让士兵们迅速占领东都周围的村庄,并且切断了流经城中的河流,摆出来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
明军一方面控制住周围村庄的人口,一面封锁住城中的出口,在城外设置了两道防线,以防止城中的梁军发起反扑,然后迅速清剿梁军在城外来不及撤入城内的士兵,并且占领了东都西南的码头。
项玉知道冯信肯定会向清廷求援,因此一方面让海军派出巡哨船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监视清军的动向,一方面给渗透进入内陆的明军情报点发出指令,让他们想办法摸清楚清廷的意图。
台南一带这个时候种下的早稻已近两个月,这一季粮食将在六月底收获,由于人口外逃严重,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地,梁军不得不派出军队将原先不属于军屯田的空地种了起来,以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
台南一带的土地比之台北,由于气候更加适宜,降雨量更多,因此水稻的产量要高出不少,明军将这些田地全部占据了之后,日后将作为吸纳和安置人口的有利条件。
明军的动作自然没能瞒住城中的梁军,他们将打探到的消息报告给冯信,冯信此时已经从最初的惊恐中恢复了过来,台中的失陷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明军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下了这么一座坚城,东都的城市虽然比台中大,守军的人数也更多,但是城墙的防御能力和兵员密度却比不上台中,记上手中的大多是新兵,能战的老兵还不到六千人,就算是平摊也站不满整个城墙,因此一听到明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冯信顿时惊恐万分,不过一连两三天的时间,明军也没有前来进攻,看上去像是只围不打,却不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算盘。
其实项玉确实不急,这两天来他仔细观察了东都的防御情况,发现梁军的防御做的比较到位,各处的守军也没有丝毫松懈,城外是一大片平地,守军的射界良好,加上城头上架设了许多大炮,因此要是强攻的话明军势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手底下的这些士兵都是他的宝贝疙瘩,损失一个都是要了他的亲命,要是万一打光了或者伤亡过大,那他的复国大计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搞不好要推迟许多年。
东都的防御虽然紧密,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漏洞,之前的赤嵌城被该做了皇城,变成了东都的内城,但是这个内城并不是在城市的正中,而是稍稍靠近西边,也就是之前的天兴县的位置,内城和外城之间在西门附近隔得很近。
皇城里面住着的自然是梁国的皇帝冯信了,这个设计在面对陆地上的敌人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很大,敌军从陆地上是没办法直接越过北门从东都的西门发起进攻的,但是冯信显然是忽略了一点,此时的明军是有水军的。
明军的水军这个时候再干嘛呢?他们并没有空闲下来,他们早了陆军两天的时间驶进了大海湾,从东往西进攻台湾城,台湾城的守军的岸炮对准的方向多是西北防线的两道水道,根本就没有预料到敌人水军会从自己的东面攻过来,再加上明军水军战舰上面这个时候也已经换装了新式火炮,射程要远远超出岸上梁军的老式火炮,因此战斗一打响梁军就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东面仅存的几门火炮在明军舰队的围攻下面很快就报废掉了,守军没了炮台,根本抵挡不了敌人的炮击,只好退回城中去。
明军士兵很顺利的就成功登陆了,台湾城中的守军总共只有一千余人,而明军登陆上岸的士兵人数超过了两千,加上有火炮的助威,城中的士兵很快就招架不住,冯岩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他的判断,眼见明军登陆上岸的士兵人数越来越多,从战船上面下载下来的火炮数量也慢慢多了起来,他心中明白台湾城是万难坚守了,守在城中除了战死便就是投降了。
只是因为他是冯信的侄子的缘故,冯岩不敢投降,于是便带着城中的剩余部队打开城门,向东南方向撤退,意图从九段鲲上面逃回岛内。
但是由于明军是在正东面登陆的,梁军的突围方向看起来有点像是主动向登陆部队发起进攻,李权这时心里面有一点点奇怪,守军为什么不在之前明军大队人马还没有登陆的时候想滩头阵地进攻,为什么要选择在明军已经将主力部队全部送上岸了之后才来进攻?
他虽然想不明白,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做出决策,这时候双方的距离还有大约三里远,李权一面下令让滩头的明军做好防守准备,一面下令已经卸载下来的火炮开炮。
冯岩带着梁军士兵们只想在明军全部上岸之前跑出一段鲲而已,根本就没有要进攻的样子,但是明军的火炮说来就来,“轰轰轰”的在梁军的阵型中炸开了花,梁军本来就已经提醒吊胆的了,这时候又遭到明军的炮击,大军的阵型一下子就乱了起来,前面的士兵们一面躲避炮弹,一面抓紧时间想二段鲲跑去,后面的士兵这时候不敢再继续往前跑了,于是有全都退回了台湾城中去。
李权一看梁军想要逃跑,立刻下令外围警戒的战船绕道去前面截住败军,不让他们逃向岛内,另一面立马率领着已经登录的明军尾随着梁军士兵开始追击。
梁军跑的疾,明军追的也凶,双方很快就跑过三段鲲、四段鲲、五段鲲,冯岩眼见马上就要上岸了,不由得激动万分,梁军士兵这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但是逃生的希望就在前面,他们又鼓起劲头加速向前跑去。
但是这个时候明军的舰队已经提前绕道他们的前面去了,十几艘战舰将船身一横,把侧舷的火炮对准梁军的士兵开始了猛烈的炮击,海军的炮击可跟陆军的不太一样,十几艘战舰一起齐射,顿时就发射出了近百枚炮弹,炮弹在人群内外接连爆炸,梁军阵型顿时大乱,士兵们惊慌不已,队形最前面跑的最快的士兵遭到了明军的重点打击,这时候已经几乎被炸的不剩一人,冯岩跑的最快,直接就被一枚散弹射中,身体被炸的粉碎,化成了一团血雾。
梁军士兵的停滞给了追击的明军追赶的机会,李权带着士兵终于追了上来,将逃兵全部围住,海军舰队经过几轮齐射之后也停止了炮击。
梁军士兵们在之前的逃跑的路上就已经将武器铠甲之类的重物丢弃的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法抵抗,只好乖乖做了明军的俘虏。
收拾了这一批逃兵之后,李权又率军杀回台湾城下,城中此时已经没有了主将,守军士兵还不足三百人,这时候也都全无斗志,因此明军一杀来,他们马上就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了,台湾城和快就被明军拿下来了。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纯碎的海防战略,以路制海的策略是不成功的,没有海军的国家,所受到敌方海军的威胁也往往是最大的。梁国试图通过外围据点保护沿海的都城,目前来看已经破产了。
拿下了台湾城,明军就可以同时从西北两个方向威胁东都,而东都皇城和外城之间的那个缺点也就变成了一个致命的突破口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回明末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回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