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中华帝国
目录:重回明末当皇帝| 作者:霰雪鸟| 类别:历史军事
李云聪所说的建议对于项玉来说也有些确实是很有迫切性的,比如逐渐摆脱掉身上的明朝残余的身份,将明朝的烙印去掉才能摆脱掉一些制约,但是这件事情项玉还得多方征求和了解其他人的意见,之前他曾与陈永华有过这样的探讨,陈永华的态度是支持的,毕竟他也曾劝过郑成功自立为王,因此什么正统不正统的他倒不是十分在乎。
这个时候军中的主要的将领都是项玉自己原来的身边的卫兵,除了张聪以外无论是张三亮、邓明、李权、刘阳等人都是大头兵出身的,他们对于明军的身份的认同度也不是多高,可以说肯定是支持项玉的,即使是张聪,他一直对项玉是忠心耿耿的,因此军队里面的问题并不是很大,加上项玉之前在基隆所施行的政策和明朝的旧制有很大的不同,几乎是没有一处是照搬的,不仅名称改变了,而且细分之后各级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制度,目前在基隆运转良好,民众们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加上基隆或者说整个台湾都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这种家族势力说的不是商人世家,而是历史上的一些权贵和文人阶层,他们或许会力保明朝的旧制,但是目前的台湾上这些人实在是太少,少到他们的力量微不足道。
既然如此本着晚改不如早改的原则,那么如今确实是彻底去掉明朝留下的烙印的大好机会,项玉这一次终于下定论决心了。
只是这种事情不是说说的那么简单的,项玉自己目前并没有登基称帝的想法,不是他不想,而是目前台湾的实力达不到那种程度,等到台湾的实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这种事情才显得水到渠成。
十一月中旬,军方由李云聪、张聪等人牵头,凑请项玉改制的事情传遍了整个军中,而这时,基隆的陈永华、秦文等人也联合大小上百名官员上书要求改制,祛除掉已经灭亡的明朝旧制,去掉明朝遗臣的身份,另立新政,这件事情闹得满城风雨,项玉却只是不准,说一日食君俸禄,终身为明朝臣子,不肯改制。
但是军方和政府的代表们再一次强烈要求,项玉又一次拒绝,如此三次终于才肯接受,其实这时古时候的一个既定的套路,不是说必须要如此,但是这样一套下来才会让人觉得你是顺因民意,而不是自己想坐上这一个位置。
改制之后的基隆军队该国号为中华帝国,子民是全天下的炎黄子孙,哪里有汉人,哪里就应该是中华帝国的版图,这一条规定后来直接引发了中华帝国对外的好几场战争,但是制定之初项玉并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他的主要目标还是回复汉人数千年来的固有领土,那就是神州大地。
如此一来原来明军的称呼也要改为中华帝**了,只不过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太长了,因此项玉将国名简称为中国,而军队也称为中**队了,项玉自己因为不愿意称帝的关系,所以自称为总督,实际上还是明军和政府的最高领导者,那个时候没有独裁者的这种说法,在普通人的严重,大权独揽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给项玉省去了许多麻烦。
改制了之后恰逢军队要大规模扩招,所以项玉在原来的军队制度之上进一步优化,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将后世的军队编制包括军衔制度全部都引入进来,之前项玉不这么做的原因大多考虑到并不适用,因为战争大多是集团化和大规模的战争,而这个时候明军即将开赴东南亚的热带丛林之中进行征战,这些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大规模的决战可能不会太常见,而小规模的丛林战则势必会经常出现。
项玉引入后世的一些列的军队编制,这个时候帝**队的规模只有不到一万人,因此只设立一个师的编制,师长自然是他自己,副师长张聪,全师编为三个团,一团长张聪,中校军衔,编制为两千七百人,下属四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一个团直属连。二团团长张三亮,少校军衔,编制为两千五百人,下属五个营,一个独立混成大队。三团团长李云聪,少校军衔,下属三个营一千六百人的规模。
这个三个团是陆军的编制,一共有七千八百人,每一个团都便有一支炮兵营,军中还有一个独立的炮兵团,团长是邓明,少校军衔,下辖四个炮兵营两千二百人的规模。
海军方面编制为一支基隆海军舰队,海军司令李权,少校军衔,下辖三千六百人规模的海军舰队,一共有一百一十余艘作战船只,海军中间还有一个海军陆战队,编制为一个营,营长刘阳,上尉军衔,下辖七百名士兵。
普通的士兵这个时候也按照军衔来划分,根据兵龄和战功来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列兵、士官、尉官、校官、将官、元帅。
其中列兵细分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按照帝**队的新规定,军中的士兵按照入役年龄第一年为二等兵,第二年则晋升为一等兵。
士兵们这个时候再帝**中服役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因此大多数都是列兵,因此按照军队的规定,士兵们可以通过战功来晋升,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由列兵晋升为士官,士官一般担任排长班长之类的低级军官。士官们也可以由军功和年资晋升为尉官,尉官一般担任连长和营长的职位。尉官向上又是校官,达到这个层级的目前只有五人,其中一名中校和四名少校,这个军衔在后世不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帝国之后对外的战争势必是非常的频繁,而且他们五人又都是明军目前的高级将领,因此他们的军衔势必会随着年限和军功向上提升。
项玉将这些军队改革后的编制写下来之后,又召集来几位重要的将领,将方案给他们参考,毕竟军队的改革也关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项玉还是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的,军中的将领对这些奇怪的称呼虽然不太了解,但是这一种军衔制的编制要比明军之前的军制更加详细和有据可依,而且虽然是变了称谓,但是涉及到自己的身上的时候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因此他们也都赞同项玉的这份方案,这也使得项玉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的这个方案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十分的前卫,如果他不是穿越人士,只怕他自己看到这种东西也不是怎么能够接受的。
军队的改制也是随着武器的不断的发展而进行的,这个时候的帝**中已经开始列装一种新式火枪了,军中之前的燧发枪虽然要比明朝时期的火绳枪要好上一些,受到的环境和天气制约的因素要小一些,不至于像之前的火绳枪大风一吹就熄了火,但是燧发枪他也有自己的问题,火石的激发容易受到潮湿和阴雨天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士兵们依然使用不了手中的武器,这该怎么办呢?
基隆的科技研究院这个时候已经在研发后膛枪的科技了,这是之前项玉提供的技术支持,后膛枪的优势在于它受制于天气的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射击的精度相比于前膛枪来说要提高不少,后膛枪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制造的火帽,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
而后膛枪之所以称之为后膛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子弹是从枪械的尾部装填的,以前的火枪无论是较早的火绳枪或者现在军中装备的燧发枪,他们都是通过前面的枪口进行装填,这个过程十分的繁琐,不仅要装弹,而且还有在装弹之前放上底火,就是一定数量的火药放在枪管的尾部,通过点燃这些火药来产生巨大的空气压力,来将子弹推送出去,但是这些火药在子弹发射出去之后会剩下一些残留物,这就需要士兵们使用一根细长的枪栓来进行清膛,清理完枪膛之后才能重新装填和装弹,因为火枪的长度的关系,士兵们在战场上不可能在卧倒的情况之下来进行这一过程,所以这个时候才有站着死拼到底的线阵列兵。
但是在后膛枪出现之后战争的形势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士兵们装填和射击不像之前那么繁琐,因此可以在卧倒的姿势下发射和装填,这对于士兵的保护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随着后膛枪而来的是线膛的出现,在枪管上面刻上膛线并不是只有后膛枪的时候的特例,前膛枪时代也有这样的尝试,只是因为后膛枪子弹的原因,膛线技术在后膛枪时代的威力显然要比前膛枪时期好得多。
中华帝国的研究人员们在之前已经分别研制出了火帽和底火子弹,他们制作的这种子弹是在军中目前使用的子弹的基础上套上一个铜质弹壳,为什么是铜质的弹壳呢?这主要是因为军中这个时候使用的枪管大多数是铁制的,铁的硬度比铜要大,未来枪管还要换成钢制的,但是枪膛里面因为划了膛线的关系,使用的弹壳自然不能是跟枪管一样的材质,不然的话膛线很容易就会被磨平,而且枪膛也会以为同样硬度的物体的摩擦而发生损坏。铜因为硬度比较低,而且导热性和延展性都比铁和钢要好,而且它不会像钢铁那样易生锈腐蚀,所以也比较好保存,因此成为了弹壳的首选。
这个时候军中的主要的将领都是项玉自己原来的身边的卫兵,除了张聪以外无论是张三亮、邓明、李权、刘阳等人都是大头兵出身的,他们对于明军的身份的认同度也不是多高,可以说肯定是支持项玉的,即使是张聪,他一直对项玉是忠心耿耿的,因此军队里面的问题并不是很大,加上项玉之前在基隆所施行的政策和明朝的旧制有很大的不同,几乎是没有一处是照搬的,不仅名称改变了,而且细分之后各级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制度,目前在基隆运转良好,民众们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加上基隆或者说整个台湾都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这种家族势力说的不是商人世家,而是历史上的一些权贵和文人阶层,他们或许会力保明朝的旧制,但是目前的台湾上这些人实在是太少,少到他们的力量微不足道。
既然如此本着晚改不如早改的原则,那么如今确实是彻底去掉明朝留下的烙印的大好机会,项玉这一次终于下定论决心了。
只是这种事情不是说说的那么简单的,项玉自己目前并没有登基称帝的想法,不是他不想,而是目前台湾的实力达不到那种程度,等到台湾的实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这种事情才显得水到渠成。
十一月中旬,军方由李云聪、张聪等人牵头,凑请项玉改制的事情传遍了整个军中,而这时,基隆的陈永华、秦文等人也联合大小上百名官员上书要求改制,祛除掉已经灭亡的明朝旧制,去掉明朝遗臣的身份,另立新政,这件事情闹得满城风雨,项玉却只是不准,说一日食君俸禄,终身为明朝臣子,不肯改制。
但是军方和政府的代表们再一次强烈要求,项玉又一次拒绝,如此三次终于才肯接受,其实这时古时候的一个既定的套路,不是说必须要如此,但是这样一套下来才会让人觉得你是顺因民意,而不是自己想坐上这一个位置。
改制之后的基隆军队该国号为中华帝国,子民是全天下的炎黄子孙,哪里有汉人,哪里就应该是中华帝国的版图,这一条规定后来直接引发了中华帝国对外的好几场战争,但是制定之初项玉并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他的主要目标还是回复汉人数千年来的固有领土,那就是神州大地。
如此一来原来明军的称呼也要改为中华帝**了,只不过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太长了,因此项玉将国名简称为中国,而军队也称为中**队了,项玉自己因为不愿意称帝的关系,所以自称为总督,实际上还是明军和政府的最高领导者,那个时候没有独裁者的这种说法,在普通人的严重,大权独揽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给项玉省去了许多麻烦。
改制了之后恰逢军队要大规模扩招,所以项玉在原来的军队制度之上进一步优化,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将后世的军队编制包括军衔制度全部都引入进来,之前项玉不这么做的原因大多考虑到并不适用,因为战争大多是集团化和大规模的战争,而这个时候明军即将开赴东南亚的热带丛林之中进行征战,这些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大规模的决战可能不会太常见,而小规模的丛林战则势必会经常出现。
项玉引入后世的一些列的军队编制,这个时候帝**队的规模只有不到一万人,因此只设立一个师的编制,师长自然是他自己,副师长张聪,全师编为三个团,一团长张聪,中校军衔,编制为两千七百人,下属四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一个团直属连。二团团长张三亮,少校军衔,编制为两千五百人,下属五个营,一个独立混成大队。三团团长李云聪,少校军衔,下属三个营一千六百人的规模。
这个三个团是陆军的编制,一共有七千八百人,每一个团都便有一支炮兵营,军中还有一个独立的炮兵团,团长是邓明,少校军衔,下辖四个炮兵营两千二百人的规模。
海军方面编制为一支基隆海军舰队,海军司令李权,少校军衔,下辖三千六百人规模的海军舰队,一共有一百一十余艘作战船只,海军中间还有一个海军陆战队,编制为一个营,营长刘阳,上尉军衔,下辖七百名士兵。
普通的士兵这个时候也按照军衔来划分,根据兵龄和战功来分,从低到高依次为列兵、士官、尉官、校官、将官、元帅。
其中列兵细分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按照帝**队的新规定,军中的士兵按照入役年龄第一年为二等兵,第二年则晋升为一等兵。
士兵们这个时候再帝**中服役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因此大多数都是列兵,因此按照军队的规定,士兵们可以通过战功来晋升,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由列兵晋升为士官,士官一般担任排长班长之类的低级军官。士官们也可以由军功和年资晋升为尉官,尉官一般担任连长和营长的职位。尉官向上又是校官,达到这个层级的目前只有五人,其中一名中校和四名少校,这个军衔在后世不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帝国之后对外的战争势必是非常的频繁,而且他们五人又都是明军目前的高级将领,因此他们的军衔势必会随着年限和军功向上提升。
项玉将这些军队改革后的编制写下来之后,又召集来几位重要的将领,将方案给他们参考,毕竟军队的改革也关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项玉还是要征询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的,军中的将领对这些奇怪的称呼虽然不太了解,但是这一种军衔制的编制要比明军之前的军制更加详细和有据可依,而且虽然是变了称谓,但是涉及到自己的身上的时候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因此他们也都赞同项玉的这份方案,这也使得项玉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的这个方案在这个时候可谓是十分的前卫,如果他不是穿越人士,只怕他自己看到这种东西也不是怎么能够接受的。
军队的改制也是随着武器的不断的发展而进行的,这个时候的帝**中已经开始列装一种新式火枪了,军中之前的燧发枪虽然要比明朝时期的火绳枪要好上一些,受到的环境和天气制约的因素要小一些,不至于像之前的火绳枪大风一吹就熄了火,但是燧发枪他也有自己的问题,火石的激发容易受到潮湿和阴雨天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士兵们依然使用不了手中的武器,这该怎么办呢?
基隆的科技研究院这个时候已经在研发后膛枪的科技了,这是之前项玉提供的技术支持,后膛枪的优势在于它受制于天气的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射击的精度相比于前膛枪来说要提高不少,后膛枪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制造的火帽,扣动击锤打击就可以点火。
而后膛枪之所以称之为后膛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子弹是从枪械的尾部装填的,以前的火枪无论是较早的火绳枪或者现在军中装备的燧发枪,他们都是通过前面的枪口进行装填,这个过程十分的繁琐,不仅要装弹,而且还有在装弹之前放上底火,就是一定数量的火药放在枪管的尾部,通过点燃这些火药来产生巨大的空气压力,来将子弹推送出去,但是这些火药在子弹发射出去之后会剩下一些残留物,这就需要士兵们使用一根细长的枪栓来进行清膛,清理完枪膛之后才能重新装填和装弹,因为火枪的长度的关系,士兵们在战场上不可能在卧倒的情况之下来进行这一过程,所以这个时候才有站着死拼到底的线阵列兵。
但是在后膛枪出现之后战争的形势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士兵们装填和射击不像之前那么繁琐,因此可以在卧倒的姿势下发射和装填,这对于士兵的保护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随着后膛枪而来的是线膛的出现,在枪管上面刻上膛线并不是只有后膛枪的时候的特例,前膛枪时代也有这样的尝试,只是因为后膛枪子弹的原因,膛线技术在后膛枪时代的威力显然要比前膛枪时期好得多。
中华帝国的研究人员们在之前已经分别研制出了火帽和底火子弹,他们制作的这种子弹是在军中目前使用的子弹的基础上套上一个铜质弹壳,为什么是铜质的弹壳呢?这主要是因为军中这个时候使用的枪管大多数是铁制的,铁的硬度比铜要大,未来枪管还要换成钢制的,但是枪膛里面因为划了膛线的关系,使用的弹壳自然不能是跟枪管一样的材质,不然的话膛线很容易就会被磨平,而且枪膛也会以为同样硬度的物体的摩擦而发生损坏。铜因为硬度比较低,而且导热性和延展性都比铁和钢要好,而且它不会像钢铁那样易生锈腐蚀,所以也比较好保存,因此成为了弹壳的首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回明末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回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