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战
目录:寒门状元| 作者:天子| 类别:历史军事
锦衣卫千户看起来地位尊崇,但那只是在平头百姓或者是中下层官员眼中,但以谢迁和戴义的身份,根本看不起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 .
要不是谢迁拼命忍耐,早就破口而出……你算什么东西,敢出来阻拦老夫?
戴义也有些不满,到底钱宁是因钻营权术和谄媚皇帝才获得今日权位,戴义怕刘瑾,但尚不至于畏惧一个手头没有多大权力的钱宁,当下道:
“钱千户,你要知道自己是在跟谁说话……这位乃当朝首辅,奉太后谕旨而来,你可知自己言语不当?”
钱宁笑呵呵地回道:“谢阁老和戴公公见谅,小人虽地位低微,但传达的却是陛下圣旨,若两位觉得小人言语不当,小人在这里赔罪,但若想进入豹房面圣,小人却宁死不从,这事关陛下威严,请见谅!”
如今在钱宁眼中,只有被皇帝推崇和信任的人才值得他巴结。
刘瑾是一个,再一个便是沈溪,这两位他都不敢得罪,至于戴义他却丝毫不惧,甚至觉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比戴义还高。
至于谢迁,钱宁只是礼数上的尊重,没到毕恭毕敬的地步,因为他早就看出来了,谢迁连见一眼皇帝都难,手头的权力完全被刘瑾压制,政令不出文渊阁,无法干涉他这个锦衣卫千户的升迁。
戴义想跟钱宁翻脸,却被谢迁阻拦。
谢迁抬起手,面色阴沉:“这位钱千户,你身为天子近臣,应该明白如何做才对天子有利,对朝廷和百姓有利……今日老夫前来面圣,乃受太后娘娘所托,若你继续阻拦的话,莫怪老夫不留情面。”
软硬兼施!
谢迁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威压令钱宁屈服,未曾想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什么善茬。
钱宁板着脸道:“谢阁老这话可说错了,正是因为在下乃天子近臣,所做一切都要以陛下御旨为先,若放二位进去,不但会令陛下不悦,还会让小人受皮肉之苦,何苦来哉?”
“两位若抗旨不遵的话,小人可就要传唤宫廷侍卫逐客出门,两位都是体面人,在朝中位高权重,不想落得面子不好看吧?”
此时钱宁根本不听戴义和谢迁那一套,无论两人说什么,都不让步。
戴义还想坚持,谢迁却明白此事已强求不得,拉住戴义的衣袖,道:“既然无法面圣,咱们这就回去跟太后复命为妥,看太后如何吩咐吧。”
戴义一听,不由用诧异的目光打量谢迁,不能理解谢迁为何如此轻易便放弃了。
他跟谢迁不同,虽然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但说到底不过是皇室家奴,做事不成,太后那边有可能会惩罚……就跟刘瑾一样,当刘瑾无法完成任务时,便自己动手脚造一些伤痕出来欺瞒,让张太后心软。
谢迁则不同,作为内阁首辅,本身只是受张太后所托前来劝说皇帝,就算完不成任务,也不会受皮肉之苦。
张太后没资格杖责一个内阁大学士。
但谢迁坚持要回去,戴义也没办法,只能灰溜溜回宫跟张太后复命。
……
……
就算张太后再着急,朱厚照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有回皇宫。
夏皇后顺利入住坤宁宫,一切都按照皇室礼数进行……张太后很在乎面子,没有把事情张扬开。
但就算如此,朝野还是议论纷纷,这件事知情人太多,以至于到最后依然未能如张太后所愿守住秘密,让消息传播开来。
朱厚照常住宫外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不再过问朝事,朝廷大小事情基本为刘瑾掌控,只有兵部例外。
沈溪作为对抗刘瑾的主力,未把权力交出,其余各部,就算涉及朝廷谳狱之事,也都被刘瑾把持,以至于从京城为中心辐射开区,北方各府县相继出现冤假错案,以至于民怨沸腾。
而对沈溪来说,皇帝不回宫,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皇帝十二个时辰都待在豹房,早就把到军事学堂读书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了。
军事学堂筹备完毕,除了展开正常教学外,沈溪开始着手制定选拔学生的制度。
兵部在他手上,而五军都督府刘瑾的手还没伸过去,沈溪有钦定国策作为加持,行事无所顾忌。
但凡有什么新方案,沈溪直接通知五军都督府,就算京营兵马,除了魏彬管辖的三千营,其余军队都要听从调遣,沈溪抽调人员得心应手,军事学堂学生数目,到六月下旬时,从二十多人增加到五十多人。
但因这些学生基本都是中下层将领,此时宣大地区战事尚未结束,京城处于戒严状态,这些学生日常任务不轻,只能轮流上课。
来课堂学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负担,逃课情况很严重,这跟沈溪最初没有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有关,很多人干脆一次都没来学习,一些中下层将领因为是世袭军户,大字不识一个,给这些人授课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此沈溪只能想方设法克服。
此时,沈溪关心的除了军事学堂外,还有两件事。
一个是外地兵马换防京师。
第二件事则是关于宣大地区那场看起来规模不大,但对沈溪意义非凡的战事。
因朱厚照对边关战事不再过问,使得沈溪暂时不用担心朱厚照提出御驾亲征之事,宣府这场诱敌深入之战,变成一场需要一定战果的战事。
但因派出去的援军是李频所部兵马,不归沈溪直接管辖,沈溪只能用兵部调令规划行军作战,而在前方,则靠云柳穿针引线,战事进行非常困难。
沈溪只能寄希望李频听令行事,但因此人暂且投靠了刘瑾,对沈溪来说也非常难以掌控。
不过因鞑靼犯边兵马本身就不多,再加上沈溪一系列谋划终于生效,这场战事很快就有了结果。
……
……
六月二十七。
朱厚照在宫外已经住了近二十天,这天艳阳高挂,因京城正在戒严中,大街小巷一片宁静。
沈溪从自己家里出来,到了兵部衙门,还没等他在自己的公事房坐下,云柳派人送来的紧急公文已呈递案前。
云柳送达的情报比朝廷驿马快得多,这跟沈溪平时对斥候的严格要求有关,这些人很多都跟着沈溪和云柳走南闯北,甚至有被沈溪从泉州征调过来的旧部,包括张老五的那些个衙差弟兄。
另外还有沈溪在东南沿海平息匪寇的旧部,这些人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沈溪建立情报系统后,又对这些征调的人进行了系统而严密的培训,能力毋庸置疑,比朝廷的斥候好了不知多少倍。
沈溪拿起情报仔细看过,悬在心头多日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在云柳相助下,宣府一线军民,配合李频派出的六百多兵马,跟鞑靼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虽然最后的主战场不在内长城一线,而是在怀来卫以北地区,结果却不差。
鞑靼派出的一多千名骑兵被大明军队团团围困,惊慌失措下突围,当场战死一百多名骑兵,另外有一百多鞑靼兵被俘,解救地方被掳掠的士兵和百姓多达六七百人……
相比于沈溪之前对鞑靼的几场胜利,这次战果看起来微不足道。
但这却是正德皇帝登基后,第一次在对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取得的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虽算不上大捷,但也足够振奋人心。
“贪心不足蛇吞象,若非鞑靼人贪婪,趁着我军‘新败’,劫掠我大明人丁、牲口和财货,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沈溪查看一下,这次大明损失兵马不少,尤其是李频麾下,损失了三百多人。
沈溪看到后非常担忧:“明明是重兵将鞑靼人包围,鞑靼人又是仓促突围,结果一千多人马,只留下三百,而光是隆庆卫这边就损失三百人,再加上宣府地方人马,恐怕数字要到七八百……我大明军队的战力堪忧啊!”
得到战报,沈溪没有着急上报。
这种地方奏凯的上报,还是要以朝廷公文为主,私下里情报传递不可以作为依据,沈溪丝毫也没有邀功的意思。
沈溪心想:“李频取得胜利,虽出自兵部调遣,但刘瑾会不趁机去邀功?刘瑾完全可以把李频说成是他的人,而把这次战事胜利全归到阉党将领指挥有方上……现在就看刘瑾怎么跟陛下报功了!”
在这件事上,沈溪显得不急不躁,虽然这场战事是在他的指挥下完成,但沈溪有意把机会让给刘瑾。
但朝廷的战报显然比沈溪得到的情报晚许多,一直到次日临近黄昏,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没得到任何关于战事的情报。
沈溪心想:“改革朝廷情报体系,看来迫在眉睫了。”
……
……
正德元年,六月二十八。
太阳斜挂在西山顶上,刘瑾从司礼监出来,由东华门返回自己的私宅,出得宫门没几步,便听后面有人匆忙跑来。
“何人?”
刘瑾亏心事做多了,平时进出都前呼后拥,紫禁城里会有太监陪同,而在外便则有锦衣卫和私自招募的打手跟随。刘瑾在朝飞扬跋扈,平时行事却极为低调,为的便是避免被人盯上。
来人是在司礼监端茶递水的小太监,等几名近身保护刘瑾的强壮太监按住后,刘瑾走过去厉声喝问:“小顺子,你来作何?”
被称为小顺子的小太监,只有十四五岁,在司礼监没有地位,平时干的都是杂役的活,不过因为人长得机灵秀气,而被刘瑾留意。
小顺子被按在地上,吓得够呛,赶紧道:“公公,司礼监有紧急公文到了,您快回去看看。”
刘瑾稍微琢磨一下,便知道小顺子对自己没有恶意,他一摆手,旁边随从都退下,刘瑾道:“以后少这么莽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刺客,若再有下次可别怪咱家不留情面!”
小顺子赶紧跪地磕头:“多谢公公点醒,小顺子知道错了。”
“嗯。”
刘瑾这才点头,折身返回宫门。
人刚到司礼监,便见戴义、魏彬等人守候在门口……紧急公文是魏彬从五军都督府截回来的,还没来得及送兵部和通政使司,直接便送到司礼监,而戴义则是因为要处置一些公文没来得及走。
魏彬作为刘瑾死党,走上前行礼:“刘公公,这里有宣府急报,说是我朝兵马在怀化一线取得大捷,歼敌和俘敌近千!”
刘瑾一听,眼睛瞪得大大的,惊讶地问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不会是兵部的阴谋,故意坑骗咱家吧?”
听到有紧急军报,刘瑾首先想到的便是沈溪耍花样,现在刘瑾把防备沈溪当成第一要务,对关于军队的事情充满怀疑。
魏彬一怔:“公公从何说起?此番大捷乃由隆庆卫指挥使李频,以及宣大总督孙秀成呈奏,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刘瑾这才释然,他没想过这是什么功劳,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又问:“孙秀成,可是之前给咱家送过……嗯,让吏部刘尚书来见!这件事不得外泄,若再有战报传来,一律从都督府和通政司衙门给截下来!”
魏彬非常干练,行礼道:“是,公公,咱家这就去。”
刘瑾看着魏彬兴冲冲离开,蹙眉沉思,戴义见状上前问道:“刘公公,这件事是否需要马上奏报陛下?”
刘瑾斜着打量戴义一眼,问道:“这件事跟你有关系吗?”
戴义点头哈腰没再说话,刘瑾却琢磨开了:“这孙秀成和李频都是刘宇牵线搭桥纳入我麾下,基本上算得上是我的人……虽然作战计划是由兵部制定,但带兵打仗的却是我的人,这次功劳自然也得我来上表才行,绝对不能把机会留给姓沈的小子!”
……
……
刘宇原本已从吏部衙门打道回府,得到魏彬传话,立即马不停蹄往皇宫而来。
按照规矩,刘宇就算是吏部尚书,也没有资格在不经皇帝传召的情况下入宫,但因此时刘瑾权倾朝野,但凡刘瑾的话,就好像圣旨一样管用,刘宇可以自由入宫。
刘宇过午门,经归极门、保宁门,抵达司礼监,此时刘瑾正在自己房间桌案后等着刘宇到来。
“公公,何事召下官前来?”
在刘瑾面前,刘宇从来都把姿态放得很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尚书之位是靠贿赂刘瑾得来,满朝文武也都知道他是刘瑾身边最得力的干将。
刘瑾看着戴义等人,挥手道:“你们且先到后庑,咱家要跟刘尚书交谈。”
戴义等人识趣地退下……似乎是怕这些人把战报传播出去,刘瑾没让他们散班,而是到后庑等待,稍后他还要亲自敲打一番。
等人离开,刘瑾打量刘宇,道:“至大,问你两个人,你看看是否可以为咱家所用?一个是宣大总督孙秀成,一个是隆庆卫指挥使李频,这二人你应该很熟吧?”
刘宇曾为大同巡抚,对于宣大地区的官员和将领非常熟悉。
刘宇暂且不知宣府“大捷”之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中肯地道:“孙秀成跟下官关系很好,下官从兵部调任吏部后,还是由下官跟朝廷请旨……也就是跟公公您请旨,让他做了宣大总督,至于李频……此人曾为兵部沈之厚所用,沈之厚几次进出居庸关,跟此人过从甚密……不过李频曾对公公进献不少财货,均由下官转交。”
刘瑾听到这话,点头道:“那你觉得,只有孙秀成值得拉拢,而李频却需要严加提防?”
刘宇笑道:“公公此言差矣,孙秀成是可用,但也未必可完全放心……文官脾气大,且反复无常,反倒是武将,若给予少许恩惠,便可死心塌地。”
“李频虽跟沈之厚过从甚密,但他没从沈之厚身上捞着什么好处,如今仍旧只是个卫指挥使,最多得到一些犒赏,但区区钱财哪里放在武将眼中?若公公可提拔重用,此人将来必然会为公公效死命。”
刘瑾点头:“这就好。”
刘宇好奇地问道:“不知公公为何突然问这二人?”
刘瑾不再隐瞒,直接说道:“刚得到边关急报,说是我大明军队在长城内关一线,取得一场胜仗,除孙秀成派遣兵马外,再就是兵部从隆庆卫调度的六百兵马,这次大捷斩获上千鞑靼人,咱家希望借此机会跟陛下表功,顺带提拔一下二人。”
刘宇笑呵呵道:“那下官可就要恭喜刘公公了……这件事虽为兵部布置,但说起来,都是刘公公保举之人取得胜仗,功劳岂不是要记在公公身上?”
刘瑾道:“是否由咱家保举,还要看二人是否肯归在咱家帐下,你马上找人去说,若他们愿意投靠,在家保管他们万世公侯!”
要不是谢迁拼命忍耐,早就破口而出……你算什么东西,敢出来阻拦老夫?
戴义也有些不满,到底钱宁是因钻营权术和谄媚皇帝才获得今日权位,戴义怕刘瑾,但尚不至于畏惧一个手头没有多大权力的钱宁,当下道:
“钱千户,你要知道自己是在跟谁说话……这位乃当朝首辅,奉太后谕旨而来,你可知自己言语不当?”
钱宁笑呵呵地回道:“谢阁老和戴公公见谅,小人虽地位低微,但传达的却是陛下圣旨,若两位觉得小人言语不当,小人在这里赔罪,但若想进入豹房面圣,小人却宁死不从,这事关陛下威严,请见谅!”
如今在钱宁眼中,只有被皇帝推崇和信任的人才值得他巴结。
刘瑾是一个,再一个便是沈溪,这两位他都不敢得罪,至于戴义他却丝毫不惧,甚至觉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比戴义还高。
至于谢迁,钱宁只是礼数上的尊重,没到毕恭毕敬的地步,因为他早就看出来了,谢迁连见一眼皇帝都难,手头的权力完全被刘瑾压制,政令不出文渊阁,无法干涉他这个锦衣卫千户的升迁。
戴义想跟钱宁翻脸,却被谢迁阻拦。
谢迁抬起手,面色阴沉:“这位钱千户,你身为天子近臣,应该明白如何做才对天子有利,对朝廷和百姓有利……今日老夫前来面圣,乃受太后娘娘所托,若你继续阻拦的话,莫怪老夫不留情面。”
软硬兼施!
谢迁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威压令钱宁屈服,未曾想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什么善茬。
钱宁板着脸道:“谢阁老这话可说错了,正是因为在下乃天子近臣,所做一切都要以陛下御旨为先,若放二位进去,不但会令陛下不悦,还会让小人受皮肉之苦,何苦来哉?”
“两位若抗旨不遵的话,小人可就要传唤宫廷侍卫逐客出门,两位都是体面人,在朝中位高权重,不想落得面子不好看吧?”
此时钱宁根本不听戴义和谢迁那一套,无论两人说什么,都不让步。
戴义还想坚持,谢迁却明白此事已强求不得,拉住戴义的衣袖,道:“既然无法面圣,咱们这就回去跟太后复命为妥,看太后如何吩咐吧。”
戴义一听,不由用诧异的目光打量谢迁,不能理解谢迁为何如此轻易便放弃了。
他跟谢迁不同,虽然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但说到底不过是皇室家奴,做事不成,太后那边有可能会惩罚……就跟刘瑾一样,当刘瑾无法完成任务时,便自己动手脚造一些伤痕出来欺瞒,让张太后心软。
谢迁则不同,作为内阁首辅,本身只是受张太后所托前来劝说皇帝,就算完不成任务,也不会受皮肉之苦。
张太后没资格杖责一个内阁大学士。
但谢迁坚持要回去,戴义也没办法,只能灰溜溜回宫跟张太后复命。
……
……
就算张太后再着急,朱厚照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有回皇宫。
夏皇后顺利入住坤宁宫,一切都按照皇室礼数进行……张太后很在乎面子,没有把事情张扬开。
但就算如此,朝野还是议论纷纷,这件事知情人太多,以至于到最后依然未能如张太后所愿守住秘密,让消息传播开来。
朱厚照常住宫外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不再过问朝事,朝廷大小事情基本为刘瑾掌控,只有兵部例外。
沈溪作为对抗刘瑾的主力,未把权力交出,其余各部,就算涉及朝廷谳狱之事,也都被刘瑾把持,以至于从京城为中心辐射开区,北方各府县相继出现冤假错案,以至于民怨沸腾。
而对沈溪来说,皇帝不回宫,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皇帝十二个时辰都待在豹房,早就把到军事学堂读书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了。
军事学堂筹备完毕,除了展开正常教学外,沈溪开始着手制定选拔学生的制度。
兵部在他手上,而五军都督府刘瑾的手还没伸过去,沈溪有钦定国策作为加持,行事无所顾忌。
但凡有什么新方案,沈溪直接通知五军都督府,就算京营兵马,除了魏彬管辖的三千营,其余军队都要听从调遣,沈溪抽调人员得心应手,军事学堂学生数目,到六月下旬时,从二十多人增加到五十多人。
但因这些学生基本都是中下层将领,此时宣大地区战事尚未结束,京城处于戒严状态,这些学生日常任务不轻,只能轮流上课。
来课堂学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负担,逃课情况很严重,这跟沈溪最初没有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有关,很多人干脆一次都没来学习,一些中下层将领因为是世袭军户,大字不识一个,给这些人授课简直是对牛弹琴,对此沈溪只能想方设法克服。
此时,沈溪关心的除了军事学堂外,还有两件事。
一个是外地兵马换防京师。
第二件事则是关于宣大地区那场看起来规模不大,但对沈溪意义非凡的战事。
因朱厚照对边关战事不再过问,使得沈溪暂时不用担心朱厚照提出御驾亲征之事,宣府这场诱敌深入之战,变成一场需要一定战果的战事。
但因派出去的援军是李频所部兵马,不归沈溪直接管辖,沈溪只能用兵部调令规划行军作战,而在前方,则靠云柳穿针引线,战事进行非常困难。
沈溪只能寄希望李频听令行事,但因此人暂且投靠了刘瑾,对沈溪来说也非常难以掌控。
不过因鞑靼犯边兵马本身就不多,再加上沈溪一系列谋划终于生效,这场战事很快就有了结果。
……
……
六月二十七。
朱厚照在宫外已经住了近二十天,这天艳阳高挂,因京城正在戒严中,大街小巷一片宁静。
沈溪从自己家里出来,到了兵部衙门,还没等他在自己的公事房坐下,云柳派人送来的紧急公文已呈递案前。
云柳送达的情报比朝廷驿马快得多,这跟沈溪平时对斥候的严格要求有关,这些人很多都跟着沈溪和云柳走南闯北,甚至有被沈溪从泉州征调过来的旧部,包括张老五的那些个衙差弟兄。
另外还有沈溪在东南沿海平息匪寇的旧部,这些人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沈溪建立情报系统后,又对这些征调的人进行了系统而严密的培训,能力毋庸置疑,比朝廷的斥候好了不知多少倍。
沈溪拿起情报仔细看过,悬在心头多日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在云柳相助下,宣府一线军民,配合李频派出的六百多兵马,跟鞑靼人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虽然最后的主战场不在内长城一线,而是在怀来卫以北地区,结果却不差。
鞑靼派出的一多千名骑兵被大明军队团团围困,惊慌失措下突围,当场战死一百多名骑兵,另外有一百多鞑靼兵被俘,解救地方被掳掠的士兵和百姓多达六七百人……
相比于沈溪之前对鞑靼的几场胜利,这次战果看起来微不足道。
但这却是正德皇帝登基后,第一次在对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取得的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虽算不上大捷,但也足够振奋人心。
“贪心不足蛇吞象,若非鞑靼人贪婪,趁着我军‘新败’,劫掠我大明人丁、牲口和财货,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沈溪查看一下,这次大明损失兵马不少,尤其是李频麾下,损失了三百多人。
沈溪看到后非常担忧:“明明是重兵将鞑靼人包围,鞑靼人又是仓促突围,结果一千多人马,只留下三百,而光是隆庆卫这边就损失三百人,再加上宣府地方人马,恐怕数字要到七八百……我大明军队的战力堪忧啊!”
得到战报,沈溪没有着急上报。
这种地方奏凯的上报,还是要以朝廷公文为主,私下里情报传递不可以作为依据,沈溪丝毫也没有邀功的意思。
沈溪心想:“李频取得胜利,虽出自兵部调遣,但刘瑾会不趁机去邀功?刘瑾完全可以把李频说成是他的人,而把这次战事胜利全归到阉党将领指挥有方上……现在就看刘瑾怎么跟陛下报功了!”
在这件事上,沈溪显得不急不躁,虽然这场战事是在他的指挥下完成,但沈溪有意把机会让给刘瑾。
但朝廷的战报显然比沈溪得到的情报晚许多,一直到次日临近黄昏,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都没得到任何关于战事的情报。
沈溪心想:“改革朝廷情报体系,看来迫在眉睫了。”
……
……
正德元年,六月二十八。
太阳斜挂在西山顶上,刘瑾从司礼监出来,由东华门返回自己的私宅,出得宫门没几步,便听后面有人匆忙跑来。
“何人?”
刘瑾亏心事做多了,平时进出都前呼后拥,紫禁城里会有太监陪同,而在外便则有锦衣卫和私自招募的打手跟随。刘瑾在朝飞扬跋扈,平时行事却极为低调,为的便是避免被人盯上。
来人是在司礼监端茶递水的小太监,等几名近身保护刘瑾的强壮太监按住后,刘瑾走过去厉声喝问:“小顺子,你来作何?”
被称为小顺子的小太监,只有十四五岁,在司礼监没有地位,平时干的都是杂役的活,不过因为人长得机灵秀气,而被刘瑾留意。
小顺子被按在地上,吓得够呛,赶紧道:“公公,司礼监有紧急公文到了,您快回去看看。”
刘瑾稍微琢磨一下,便知道小顺子对自己没有恶意,他一摆手,旁边随从都退下,刘瑾道:“以后少这么莽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刺客,若再有下次可别怪咱家不留情面!”
小顺子赶紧跪地磕头:“多谢公公点醒,小顺子知道错了。”
“嗯。”
刘瑾这才点头,折身返回宫门。
人刚到司礼监,便见戴义、魏彬等人守候在门口……紧急公文是魏彬从五军都督府截回来的,还没来得及送兵部和通政使司,直接便送到司礼监,而戴义则是因为要处置一些公文没来得及走。
魏彬作为刘瑾死党,走上前行礼:“刘公公,这里有宣府急报,说是我朝兵马在怀化一线取得大捷,歼敌和俘敌近千!”
刘瑾一听,眼睛瞪得大大的,惊讶地问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事?不会是兵部的阴谋,故意坑骗咱家吧?”
听到有紧急军报,刘瑾首先想到的便是沈溪耍花样,现在刘瑾把防备沈溪当成第一要务,对关于军队的事情充满怀疑。
魏彬一怔:“公公从何说起?此番大捷乃由隆庆卫指挥使李频,以及宣大总督孙秀成呈奏,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刘瑾这才释然,他没想过这是什么功劳,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又问:“孙秀成,可是之前给咱家送过……嗯,让吏部刘尚书来见!这件事不得外泄,若再有战报传来,一律从都督府和通政司衙门给截下来!”
魏彬非常干练,行礼道:“是,公公,咱家这就去。”
刘瑾看着魏彬兴冲冲离开,蹙眉沉思,戴义见状上前问道:“刘公公,这件事是否需要马上奏报陛下?”
刘瑾斜着打量戴义一眼,问道:“这件事跟你有关系吗?”
戴义点头哈腰没再说话,刘瑾却琢磨开了:“这孙秀成和李频都是刘宇牵线搭桥纳入我麾下,基本上算得上是我的人……虽然作战计划是由兵部制定,但带兵打仗的却是我的人,这次功劳自然也得我来上表才行,绝对不能把机会留给姓沈的小子!”
……
……
刘宇原本已从吏部衙门打道回府,得到魏彬传话,立即马不停蹄往皇宫而来。
按照规矩,刘宇就算是吏部尚书,也没有资格在不经皇帝传召的情况下入宫,但因此时刘瑾权倾朝野,但凡刘瑾的话,就好像圣旨一样管用,刘宇可以自由入宫。
刘宇过午门,经归极门、保宁门,抵达司礼监,此时刘瑾正在自己房间桌案后等着刘宇到来。
“公公,何事召下官前来?”
在刘瑾面前,刘宇从来都把姿态放得很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尚书之位是靠贿赂刘瑾得来,满朝文武也都知道他是刘瑾身边最得力的干将。
刘瑾看着戴义等人,挥手道:“你们且先到后庑,咱家要跟刘尚书交谈。”
戴义等人识趣地退下……似乎是怕这些人把战报传播出去,刘瑾没让他们散班,而是到后庑等待,稍后他还要亲自敲打一番。
等人离开,刘瑾打量刘宇,道:“至大,问你两个人,你看看是否可以为咱家所用?一个是宣大总督孙秀成,一个是隆庆卫指挥使李频,这二人你应该很熟吧?”
刘宇曾为大同巡抚,对于宣大地区的官员和将领非常熟悉。
刘宇暂且不知宣府“大捷”之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中肯地道:“孙秀成跟下官关系很好,下官从兵部调任吏部后,还是由下官跟朝廷请旨……也就是跟公公您请旨,让他做了宣大总督,至于李频……此人曾为兵部沈之厚所用,沈之厚几次进出居庸关,跟此人过从甚密……不过李频曾对公公进献不少财货,均由下官转交。”
刘瑾听到这话,点头道:“那你觉得,只有孙秀成值得拉拢,而李频却需要严加提防?”
刘宇笑道:“公公此言差矣,孙秀成是可用,但也未必可完全放心……文官脾气大,且反复无常,反倒是武将,若给予少许恩惠,便可死心塌地。”
“李频虽跟沈之厚过从甚密,但他没从沈之厚身上捞着什么好处,如今仍旧只是个卫指挥使,最多得到一些犒赏,但区区钱财哪里放在武将眼中?若公公可提拔重用,此人将来必然会为公公效死命。”
刘瑾点头:“这就好。”
刘宇好奇地问道:“不知公公为何突然问这二人?”
刘瑾不再隐瞒,直接说道:“刚得到边关急报,说是我大明军队在长城内关一线,取得一场胜仗,除孙秀成派遣兵马外,再就是兵部从隆庆卫调度的六百兵马,这次大捷斩获上千鞑靼人,咱家希望借此机会跟陛下表功,顺带提拔一下二人。”
刘宇笑呵呵道:“那下官可就要恭喜刘公公了……这件事虽为兵部布置,但说起来,都是刘公公保举之人取得胜仗,功劳岂不是要记在公公身上?”
刘瑾道:“是否由咱家保举,还要看二人是否肯归在咱家帐下,你马上找人去说,若他们愿意投靠,在家保管他们万世公侯!”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寒门状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寒门状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