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三二二章 各有算计
目录:寒门状元| 作者:天子| 类别:历史军事
连张永跟小拧子都见不到皇帝,杨一清跟朱晖就更没机会了。
兵马从紫荆关起行,本来杨一清还打算去找正德皇帝奏禀一些事,但才到小拧子这里就已经被挡驾。
“杨大人莫要勉强,陛下昨晚休息得不好,目前正在休息中!”小拧子道。
杨一清道:“但涉及地方平乱事宜……”
小拧子叹道:“这些事有沈大人主持,用得着杨大人来担心吗?杨大人有所疑虑的话,可以直接去请示沈大人,兵部自然会将所有出兵事项都安排好,这不……胡大人已决定留下来了?现在胡大人已经是陛下亲自委派的负有平匪重任的钦差大臣了呢!”
这次回京城的人中,虽然包括朱晖和杨一清,却不包括胡琏。
胡琏直接从宣府巡抚转任河南巡抚,专司负责清剿地方盗寇和民乱,至于所用兵马并非对鞑靼之战的百战雄兵,而是从杨一清和朱晖调遣的京营官兵中选拔,这些人马因为并非沈溪嫡系,以至于战斗力明显跟之前胡琏统率的兵马差一个数量级,胡琏没有多大自信能快速平乱成功。
不过此时胡琏却在着手准备。
按照沈溪安排,平乱只是其次,用兵为辅,主要是以怀柔政策收拢灾民,尽量避免叛乱扩散,同时以地方卫所人马协助平叛等。
杨一清对此不太放心,他想去呈奏皇帝,让朱厚照明确权责,可惜此时朱厚照不想理事,生人勿近,杨一清只能放弃面圣的想法。
杨一清回到自己的坐骑前,朱晖过来问道:“应宁,你见到陛下了?”
说话间,朱晖看了看缓慢启动的銮驾,对杨一清面圣的事情并不抱多大希望,但循例他还是过来问上一句。
杨一清摇头道:“并未见到陛下。至于平乱之事,看来一切都要根据御旨所提,由胡重器负责,这件事也将由兵部来主导。”
朱晖显得很为难:“咱带兵出来说是平叛,但其实……就是来保护陛下周全的,现在征调大部分兵马前去平叛,陛下身边护送的人就少了,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啊。要不,你去跟之厚商议一下?”
杨一清有些无奈,心想:“我们不但是来保护陛下的,还要来盯住沈之厚,现在人马都被沈之厚调去平叛了,你让我去跟他商议,这算怎么个说法?”
杨一清可没有杨廷和那样激进的想法,在他看来只要能保持一团和气,剩下的也就无足轻重,他可不想轻易挑起是非。
“既然陛下已做出决定,那为何要违背陛下意愿?”杨一清道,“在确保陛下安然无恙后,如今一切都应以陛下御旨为准。”
朱晖连连点头:“对对对,还是应宁想得周全,咱只要听陛下的,哪怕先前的懿旨跟陛下颁发的圣旨有所不同,也应该以圣旨为先,这不介夫跟寿宁侯那边,也只能听陛从旨意,乖乖撤回京城去了?哈哈,那咱就出发,别等了,再拖延下去的话怕是追不上!”
说完,朱晖不再跟杨一清商议,急忙往自己的马车而去。
……
……
朱厚照从紫荆关出发回京,算是波澜不惊。
紫荆关内发生的最大事情,便是沈溪、张永跟小拧子之间的三人联盟,不过这件事是在秘密中进行,就连一直盯着他们的江彬对此也基本不知情。
不过有一人却察觉到了危险,甚至将这三人联盟的细节大概都掌握,便是之前一直留在居庸关,此时仍旧没返回京城的丽妃。
丽妃不是不想回京,而是没有朱厚照的旨意,她不知自己是否该走。
小拧子离开居庸关后便杳无音讯,丽妃跟皇帝的联系就彻底中断了,至于钱宁、江彬、张永这些人,跟她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使得丽妃对外界的消息所知甚少,只能靠小罗子和廖晗去打探。
但这二人的地位到底不高,能探知的消息非常有限。
不过就算如此,丽妃还是得知皇帝已从灵丘取道紫荆关回京城,并且沈溪、小拧子跟张永都陪伴君前的消息。
“这下可落进沈之厚的圈套了,最怕的就是沈之厚利用内阁跟他的矛盾,倚靠司礼监去打压内阁,到时候沈之厚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丽妃非常气恼,觉得自己又遭人背叛。
丽妃很愿意跟沈溪建立攻守同盟,共同进退,却屡屡被沈溪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丽妃开始对沈溪嫉恨起来。
“娘娘,您说谁会继任司礼监掌印?拧公公还是张公公?”小罗子在旁问道。
对于廖晗来说,司礼监掌印人选跟他关系不大,并不放在心上,不过小罗子就不同了,小罗子毕竟是太监,他未来的前途跟这次司礼监掌印人选密切相关。
丽妃打量小罗子,问道:“你希望谁来当掌印?”
“还是……拧公公吧,虽然拧公公也有私心,但他之前对娘娘还是非常恭敬的,一度做到言听计从,他上位对大家都有好处吧?”小罗子眨了眨眼道。
此时小罗子也在观察丽妃的反应,想知道自己将来是否可以跟着小拧子做事,慢慢积攒资历。
此前他就受丽妃差遣到小拧子身边做事,但实际上却负有监视之责,只是因为小拧子外出去找皇帝,才使得小罗子暂时“失业”,但若回到京城,小拧子当上司礼监掌印,小罗子便觉得自己有了发迹的机会。
丽妃道:“本宫宁可让张公公上位!小拧子这个人实在太过狡猾,简直是滑不留手的小狐狸,他能在刘瑾跟张苑掌权时屹立不倒,没点本事能行吗?若本宫相信了他的鬼话,岂不是跟你们这些庸才一样愚不可及?”
小罗子无奈地道:“奴才愚钝,娘娘您高瞻远瞩,不过张公公似乎压根儿就不是娘娘您的人啊。”
“他是谁的人不重要。”丽妃眉宇之间露出凝重之色,“最重要的,是他在陛下跟前没地位便可。”
……
……
朱厚照加快速度回京,京城这边则显得有些纷乱。
杨廷和跟张鹤龄领兵灰溜溜回到京城,他们没见到朱厚照,只是被一道圣谕给打发回来了,至于沈溪前往居庸关整顿兵马的懿旨也被驳回,等于说张太后针对沈溪下的两道懿旨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张鹤龄跟杨廷和回朝后,第一时间去拜见张太后。
永寿宫内,杨廷和将出城后的遭遇详细奏禀张太后,张太后脸色多少有些不悦,因为杨廷和跟张鹤龄没有完成她交托的任务,甚至二人只是在得到皇帝的圣旨后便匆忙回京,在她看来没有尽到职责。
本来就是因为我儿子顽劣,派你们去保护他,结果他随便一咋呼,你们就老老实实回来了,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让我怎么信任你们?
不过表面上,张太后却表现得波澜不惊,还挤出一副安慰的笑容,心平气和地问道:“两位卿家辛苦了,出城这三天时间,哀家一直牵肠挂肚,如今你们可以确定皇儿确实安然无恙吧?”
因为张鹤龄跟杨廷和都没见到朱厚照,对于皇帝“安然无恙”的论断不敢轻下。
张鹤龄道:“回太后娘娘,我二人只是半途得到圣旨,并未见到陛下本人,不过以保国公奏禀应是如此。娘娘不必太过担心,如今陛下已多番露面,听说出紫荆关时身边前呼后拥,有诸多人马护送……”
张太后很不满意:“为何哀家听说,陛下留下大部分兵马交给新任河南巡抚胡琏统辖,让他领军平定地方盗寇?”
话语里听不出有指责的意思,张鹤龄这边不太明白,但杨廷和却是心思缜密之人,自然知道自己没有完成张太后的交托,想让张太后对自己刮目相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即回道:“太后,是否再次派出人马,半道迎驾?”
张太后脸色转黑,似在怪责杨廷和没把事情办好,最后微微摇头:“算了吧,既然皇儿亲自下了御旨,那哀家还能说什么?只要他平平安安回来就好。”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也是这次差事的经办人,张太后并没忍心多怪责,怕影响张鹤龄在朝中的地位。
张太后道:“皇儿的身体状况,京城这边不太清楚,派太医过去看一下应该可行吧……寿宁侯,你劳累了几日,先回家歇息,哀家有话要跟杨卿家说。”
张鹤龄本身只是出京执行任务,在发现自己姐姐态度冷漠时,也意识到自己差事没做好,张太后只是没说他而已。
张鹤龄看了杨廷和一眼,行礼告退。
随即张太后将身边太监和宫女屏退,如此一来永寿宫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跟杨廷和二人。
……
……
永寿宫安静下来,张太后的脸色仍旧不太好看,不过她也没有继续怨责杨廷和的意思。
张太后问道:“杨卿家,之前寿宁侯在,有些事哀家不便相问。现在只有哀家跟你二人,你且说,此番是否兵部沈尚书在暗地里做出什么举动,逼迫皇儿做出如此安排?”
或许是这件事真的触怒了张太后,张太后考虑到弟弟跟杨廷和很难违背皇命,自然要从出处找根由。
此时其实是杨廷和攻击沈溪的最好机会,但他却有些迟疑,因为他知道继续针对沈溪的话,是可以让张太后更信任自己,但问题是却会让谢迁心生隔阂,尤其是皇帝那边他再也无法扮好人。
杨廷和谨慎地道:“回太后,紫荆关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未有更多消息传来,所以微臣……并不知晓此事是否跟沈尚书有关。”
杨廷和没攻击沈溪,但也没有就此罢休,他话里的意思是让张太后自行揣摩,或者说张太后可以从最后谁会受益进行判断。
张太后略微沉思,不满地道:“哀家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皇儿,你作为内阁大学士,知道尽忠职守,保护皇儿安全,难道沈卿家他会不懂?沈卿家自从领兵以来,所向披靡,理应熟悉兵法,他会不知朝中这些避讳?”
此时连杨廷和都听不出来,到底张太后是什么意思。
张太后继续道:“皇儿若安然无恙还好,若有什么事,哀家绝不能让一些人好过,折腾了大半年时间,皇儿都在外流浪,甚至张家口时还出了危险……唉!哀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又没有子嗣,出了事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是。”
杨廷和毕恭毕敬行礼,这个时候他跟谢迁不同,没权力指导张太后做事,所以只能充当应声虫。
张太后又道:“杨卿家,你也算足智多谋,之前你为哀家所做建议,哀家觉得很有见地……此番你怎么看?”
本来杨廷和以为听张太后抱怨一番自己便可离开,但见张太后态度,他感到很不容易应付,此时张太后意向不明,让他无从做更好的建议,更主要的是现在皇帝即将回京,再加上谢迁回归拿下了内阁的主导权,杨廷和在朝中的辗转腾挪空间已被大幅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杨廷和有两种选择,要么忍气吞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么让矛盾尖锐凸显,创造机会让自己更进一步。
这二者区别很大,意味着他未来在朝中的发展方向,所以他自己也非常慎重。
沉吟一会儿,杨廷和才道:“回太后,沈尚书在西北立下大功,无可否认,但毕竟功高盖主,陛下出游本就跟沈尚书咄咄逼人有关,即便陛下回朝,恐怕也不得不防止沈尚书擅权弄事。”
张太后微微皱眉,问道:“还有呢?”
杨廷和又道:“只有从沈尚书的官职入手……北方平靖,几十年内鞑靼都无力再对我九边造成妨碍,再以知兵的沈尚书执领兵部恐怕不合时宜。但这件事得请太后跟谢阁老,或者陛下提及,微臣不敢非议。”
张太后点了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啊,自古以来,功臣跟皇帝从来都有嫌隙,不然狄青、岳飞这些人怎么会死呢?也不是天家无情,只因涉及权力之争,不得不如此行事。唉,哀家本不想对朝中大臣过多防备,但有时候却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应对。”
张太后说得轻松,但在杨廷和听来却明显心口不一,若你真想回护大明稳定,至于拿沈溪跟岳飞等忠臣相比?
张太后又道:“沈卿家回朝后,再让他以兵部尚书处置朝事,恐怕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皇儿又很固执,若是能让沈卿家到旁的衙门,又或者入阁,或许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杨廷和听到这番话心里非常不舒服。
让沈溪当吏部尚书他是可以理解的,却不愿意让沈溪进内阁。
六部跟内阁到底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他很怕沈溪进入内阁后,很快将他的地位取代,到时候可能谢迁为了提拔沈溪当首辅,直接将他和梁储从内阁赶出来,提前回乡去“颐养天年”。
杨廷和道:“以之前得到的消息看,陛下似有意以沈尚书为吏部尚书。”
“主管吏部吗?”张太后脸色又有些不悦,带着一抹担忧道,“难道就不担心他会结党营私吗?”
杨廷和对张太后的逻辑感觉一阵无语,心想:“要结党营私的话,莫说做吏部尚书,难道入阁当大学士就不可以吗?”
张太后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太合适,又道:“这样吧,这件事回头哀家跟谢阁老商议一番,谢阁老德高望重,由谢阁老去跟沈卿家说,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若想直接影响皇儿的决定,太过艰难啊!”
张太后对儿子的脾性多少有些了解,若要继续给朱厚照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如此不如利用谢迁跟沈溪的关系,由谢迁来劝说沈溪。
听到这话,杨廷和如释重负之余,心里多少还有些失望,甚至替沈溪感到惋惜,明明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帝都没说什么,结果太后却要用一些感情牌来让沈溪主动退让一步。
杨廷和心道:“陛下向来桀骜不驯,这个时候谁要是跳出来让陛下做这做那,几乎不可能奏效。太后跟陛下的嫌隙很大,但若太后以怀柔之策对沈之厚施压,沈之厚又能作何选择?最后沈之厚可能会乖乖就范吧!”
张太后又道:“就算不能去紫荆关迎驾,朝中文武也该出城欢迎……杨卿家,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哀家在朝中最信任之人,除了谢阁老外也就是你了。”
杨廷和并没觉得有多荣幸,便在于他知道皇家向来都翻脸无情。
可惜他无从选择,甚至说他没有资格选择,以他目前的身份,能得到张太后的欣赏和提拔已算不错了,到底张太后握有谢迁这张王牌,杨廷和可以通过张太后,巩固跟谢迁的关系,这是他当前迫切想做到的。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对谢迁做出合理的解释,否则的话,谢迁很可能会放弃支持他。
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手下自作主张,哪怕是宽厚的谢迁也没有这种容人之量。
……
……
皇帝抵京,负责迎接的人不是谢迁,也不是吏部天官何鉴,而是张太后委派的杨廷和。
同时出来迎接的还有张鹤龄跟张延龄两兄弟,他们没出城太远,只是外出二十里等候。
迎接的御林军和锦衣卫足有千人之多,在大明尚未修建京城外城时,周边住了不少依附城墙而居的百姓,此时百姓被勒令到别处暂居,銮驾进京城前,朝廷要防备一切对君王不利的因素。
朱厚照当天一大清早出发,行到半路时,得知朝廷派来迎接之人,距离他们只有十多里路程了。
朱厚照听到后脸色转黑,毕竟之前张鹤龄跟杨廷和都被他赶回京城,此时二人又来了,被朱厚照当作是张太后派来监视自己的,心里很不悦。
“……陛下,那边准备了装饰奢华的銮驾,用来迎接陛下回京。”小拧子小心翼翼解释道,“前来迎驾的还有宫女、太监数百人,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朱厚照听说迎接的人里面有宫女,心情稍微舒服些,此时他已有十天没碰过女人,自觉都快当和尚了。
换作别人,或许不会当回事,但朱厚照却不一样,片刻都离不开女人,长时间的禁欲已让他脾气见涨,现在终于久旱逢甘霖,整个人感觉舒服多了。
“好点儿的銮驾可以让朕行路更舒适些,至于宫女和太监……本来就应该准备嘛。”朱厚照不屑地道,“但问题是,朕回京城后又不回宫里,这么隆重作何?朕决定进城后直接前往豹房。”
朱厚照出来多日,想到马上就能回到豹房好好吃喝玩乐,心中带着一种久违的期待,本来他一心希望到民间找乐子,谁知道经历的全是苦楚,肠子都快悔青了。
小拧子道:“是否派人前去通知,为陛下准备些御膳?”
“不用了。”
朱厚照此时对吃喝的东西不太在意,挥手道,“朕路上吃牛肉干、葵花籽、松子等零食,又喝了一肚子水,现在一点儿都不饿,直接回京城吧。至于太后那边派人去通知一声,告知朕平安无事,哦对了,皇后那边也顺带通知到。”
小拧子一怔,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以前朱厚照虽然对张太后有点孝心,但从来没管过夏皇后的感受,现在朱厚照即将回京城,居然特地嘱咐让人去跟夏皇后打声招呼,这让小拧子觉得皇帝的脾性有所改变。
但到底改了哪些,小拧子也说不清。
朱厚照又道:“还有就是跟沈尚书那边打个招呼,让他回京城后可以直接回府跟家里人团聚,没必要到衙门报到,朕会给他几天假期,然后他会负责迎接凯旋将士回京,届时朕打算跟他一起检阅三军。”
小拧子连忙道:“陛下,之前朝廷不是下令要将居庸关的兵马遣散回各地吗?”
“谁说的?”
朱厚照脸上满是不悦之色,“将士们跟着朕打了胜仗,到现在都还没享受凯旋的荣光,就直接打发走人?朕有这么不近情理吗?至少也要在朕检阅后,才说遣散的事情,让将士们带着荣光回故里!这件事朕会交由兵部安排……对了,回到京城后,朝廷还有一系列官职调动,让内阁的人先准备一下,随时等候朕的御旨便可!”
以前大明朝臣官职变化,都要经过朝议,先由大臣举荐,最后由皇帝定夺,基本上是由朝堂协商来定,但现在明摆着朱厚照要独断专行,甚至连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这种职位的官职,都不打算跟下面的人商议。
小拧子不敢非议什么,心里却琢磨开了:“张公公想当司礼监掌印,当上后他真有那么大的权力?陛下现在做事可比以前谨慎多了,把所有的权力都收拢起来,可不像是当初刘瑾一手遮天时的状况。”
“是,陛下。”小拧子行礼。
朱厚照捂嘴打了个哈欠,又道:“还有,丽妃应该滞留居庸关吧?派人去传话,让他们即刻回京城,还有朕从张家口带回来的那些人,包括蔚州的七夫人,把他们全部安排到豹房去。”
小拧子道:“陛下,这种事情需要严格保密,是否专门派人去办这件事?”
朱厚照想了下,看了眼旁边的江彬。
江彬明显感到皇帝有打发他去的意思,但江彬不想承揽这种苦差事,他更愿意跟在皇帝身边享受荣华富贵。
朱厚照道:“这样吧,江彬,你安排人去,务必把事情做好。还有,小拧子,你帮朕记好,朕回京后要选拔司礼监掌印,这些事不能耽搁!”
从灵丘出发回京前,朱厚照就有了全盘计划,做事也更加有条理,小拧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能一一应了,紧忙派人通知各方。
……
……
一行即将抵京,杨一清跟朱晖先一步回去接洽,而沈溪一直随侍君前。
沈溪此时也得到京城内的一些消息,由云柳亲自来传,主要是沈溪私人的事情,包括马怜在京城的近况,以及惠娘跟李衿的行踪。
“大人放心便可,卑职会派人将她们保护好,不会有任何人威胁到她们的安全。”云柳自信地说道。
沈溪道:“我倒是不担心她们的安全,只是担心下一步如何安顿……很可能她们要离开京城回地方,到时候你还得派人护送。”
云柳行礼:“卑职愿意亲自前去护送。”
沈溪摇头:“不行,你跟熙儿都要留在京城,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你只需派出人手便可,这两天我没时间探望她们,有些东西要送过去,只能由你来跑腿。”
“是。”
云柳再度行礼,心中多少有些异样的情绪,她不是什么圣人,自然会因为沈溪对别的女人的态度而影响她的心境。
沈溪点了点头:“回京城后,我大概有一年左右的安稳时间,在此期间你们尽量扩充手里的情报组织,情报人员培训得越多越好,安插到各地,将来可能会派上大用场。”
云柳道:“大人,未来不会还要打仗吧?”
沈溪摇头轻叹:“这如何说得清楚呢?看未来一段时间朝局变化再说,至于地方上那些小的叛乱,甚至倭寇,都可以让旁人代劳,我轻易不会踏上战场。我乃文官,朝堂才是我应该立足之所。”
……
……
京城外,迎接的队伍一直等到下午,还不见君王一行抵达,人群开始有些躁动。
张延龄本来还顾着身段,骑在马上想耍耍威风,后来干脆下马到附近的凉亭休息,现叫人生火烧水才喝到热茶。
“大哥,皇上到底什么时候来?”
张延龄有几分不耐烦,“本来只说距离四十里,这段路那么平坦,需要走这么慢?不会是到中午又在路上驻扎休息一段时间再起行吧?”
张鹤龄道:“你急什么?”
张延龄急道:“大哥倒是好耐性,但大哥也不想想,咱出来等候有何意义?皇上肯定会回京城,咱们来迎驾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那么殷勤做什么?”
“这是太后的吩咐。”张鹤龄冷声道。
张延龄坐下,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有些恼火地道:“这鬼天气,距离冬月还有一个月就那么冷,路旁的小河都上冻了……要是天气恶劣点,说不一定就下雪了,倒是希望初雪早点儿来,这样咱们就可以躲着不出来。”
张鹤龄不太想理会弟弟说的疯言疯语,看着远处立在路边耐心等候的杨廷和。张延龄顺着哥哥的目光看了过去,扁扁嘴道:“也只有这种酸儒才一直在那儿站着,也不觉得冷。”
张鹤龄摇摇头,喝了口热茶,问道:“之前我说过,让你把手头所有生意停下来,你照做了吗?”
张延龄笑道:“大哥也太过小心谨慎,有何可担心的?不过是做点儿小买卖,能赚不少银子,停了多可惜?反正皇上刚回来,没人管这些闲事。”
“哼!”
张鹤龄冷声道,“先跟你说清楚,现在朝中参劾你的人不少,多亏眼前这位杨大学士替你挡着,听说谢于乔回来后,正在审核那些参奏你我的奏疏。”
张延龄道:“谢老头是姐姐的人,他敢乱来?”
“那你之前是怎么落的罪?”张鹤龄反问道。
这下张延龄的脸色不好看了,黑着脸道:“都是沈之厚那小子害的,没有沈之厚一切都会太平无事。”
张鹤龄骂道:“还不是你自己咎由自取?一点都不长记性!就好像这次沈之厚没跟着皇上一起回来似的,你若是再犯着他,日子只会更难过!”
“大哥,他终归只是个臣子,咱们可是皇亲国戚。”张延龄不屑地问道,“需要怕他吗?”
“随你,出了事,别怪为兄不救你!”张鹤龄冷声道。
兄弟二人正说着,突然远处一名老太监匆忙跑过来:“两位国舅爷,陛下銮驾往这边靠近了,还有不到三里地,咱该起来迎接了。”
来人正是高凤。
高凤是张太后派来探听情况的,不管朱厚照那边有什么事情,高凤都会第一时间将消息带回去给张太后,如此也能让张太后早些安心。
张氏兄弟这才站起来,张延龄走到高凤跟前道:“高公公,陛下銮驾行进速度又不快,咱着什么急?”
高凤无奈地道:“侯爷,这可是迎驾的大事,您可以不急,但奴才却不敢有丝毫疏忽,若不着急,那是跟脖子上这颗脑袋过意不去啊!”
兵马从紫荆关起行,本来杨一清还打算去找正德皇帝奏禀一些事,但才到小拧子这里就已经被挡驾。
“杨大人莫要勉强,陛下昨晚休息得不好,目前正在休息中!”小拧子道。
杨一清道:“但涉及地方平乱事宜……”
小拧子叹道:“这些事有沈大人主持,用得着杨大人来担心吗?杨大人有所疑虑的话,可以直接去请示沈大人,兵部自然会将所有出兵事项都安排好,这不……胡大人已决定留下来了?现在胡大人已经是陛下亲自委派的负有平匪重任的钦差大臣了呢!”
这次回京城的人中,虽然包括朱晖和杨一清,却不包括胡琏。
胡琏直接从宣府巡抚转任河南巡抚,专司负责清剿地方盗寇和民乱,至于所用兵马并非对鞑靼之战的百战雄兵,而是从杨一清和朱晖调遣的京营官兵中选拔,这些人马因为并非沈溪嫡系,以至于战斗力明显跟之前胡琏统率的兵马差一个数量级,胡琏没有多大自信能快速平乱成功。
不过此时胡琏却在着手准备。
按照沈溪安排,平乱只是其次,用兵为辅,主要是以怀柔政策收拢灾民,尽量避免叛乱扩散,同时以地方卫所人马协助平叛等。
杨一清对此不太放心,他想去呈奏皇帝,让朱厚照明确权责,可惜此时朱厚照不想理事,生人勿近,杨一清只能放弃面圣的想法。
杨一清回到自己的坐骑前,朱晖过来问道:“应宁,你见到陛下了?”
说话间,朱晖看了看缓慢启动的銮驾,对杨一清面圣的事情并不抱多大希望,但循例他还是过来问上一句。
杨一清摇头道:“并未见到陛下。至于平乱之事,看来一切都要根据御旨所提,由胡重器负责,这件事也将由兵部来主导。”
朱晖显得很为难:“咱带兵出来说是平叛,但其实……就是来保护陛下周全的,现在征调大部分兵马前去平叛,陛下身边护送的人就少了,很难确保万无一失啊。要不,你去跟之厚商议一下?”
杨一清有些无奈,心想:“我们不但是来保护陛下的,还要来盯住沈之厚,现在人马都被沈之厚调去平叛了,你让我去跟他商议,这算怎么个说法?”
杨一清可没有杨廷和那样激进的想法,在他看来只要能保持一团和气,剩下的也就无足轻重,他可不想轻易挑起是非。
“既然陛下已做出决定,那为何要违背陛下意愿?”杨一清道,“在确保陛下安然无恙后,如今一切都应以陛下御旨为准。”
朱晖连连点头:“对对对,还是应宁想得周全,咱只要听陛下的,哪怕先前的懿旨跟陛下颁发的圣旨有所不同,也应该以圣旨为先,这不介夫跟寿宁侯那边,也只能听陛从旨意,乖乖撤回京城去了?哈哈,那咱就出发,别等了,再拖延下去的话怕是追不上!”
说完,朱晖不再跟杨一清商议,急忙往自己的马车而去。
……
……
朱厚照从紫荆关出发回京,算是波澜不惊。
紫荆关内发生的最大事情,便是沈溪、张永跟小拧子之间的三人联盟,不过这件事是在秘密中进行,就连一直盯着他们的江彬对此也基本不知情。
不过有一人却察觉到了危险,甚至将这三人联盟的细节大概都掌握,便是之前一直留在居庸关,此时仍旧没返回京城的丽妃。
丽妃不是不想回京,而是没有朱厚照的旨意,她不知自己是否该走。
小拧子离开居庸关后便杳无音讯,丽妃跟皇帝的联系就彻底中断了,至于钱宁、江彬、张永这些人,跟她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使得丽妃对外界的消息所知甚少,只能靠小罗子和廖晗去打探。
但这二人的地位到底不高,能探知的消息非常有限。
不过就算如此,丽妃还是得知皇帝已从灵丘取道紫荆关回京城,并且沈溪、小拧子跟张永都陪伴君前的消息。
“这下可落进沈之厚的圈套了,最怕的就是沈之厚利用内阁跟他的矛盾,倚靠司礼监去打压内阁,到时候沈之厚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丽妃非常气恼,觉得自己又遭人背叛。
丽妃很愿意跟沈溪建立攻守同盟,共同进退,却屡屡被沈溪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丽妃开始对沈溪嫉恨起来。
“娘娘,您说谁会继任司礼监掌印?拧公公还是张公公?”小罗子在旁问道。
对于廖晗来说,司礼监掌印人选跟他关系不大,并不放在心上,不过小罗子就不同了,小罗子毕竟是太监,他未来的前途跟这次司礼监掌印人选密切相关。
丽妃打量小罗子,问道:“你希望谁来当掌印?”
“还是……拧公公吧,虽然拧公公也有私心,但他之前对娘娘还是非常恭敬的,一度做到言听计从,他上位对大家都有好处吧?”小罗子眨了眨眼道。
此时小罗子也在观察丽妃的反应,想知道自己将来是否可以跟着小拧子做事,慢慢积攒资历。
此前他就受丽妃差遣到小拧子身边做事,但实际上却负有监视之责,只是因为小拧子外出去找皇帝,才使得小罗子暂时“失业”,但若回到京城,小拧子当上司礼监掌印,小罗子便觉得自己有了发迹的机会。
丽妃道:“本宫宁可让张公公上位!小拧子这个人实在太过狡猾,简直是滑不留手的小狐狸,他能在刘瑾跟张苑掌权时屹立不倒,没点本事能行吗?若本宫相信了他的鬼话,岂不是跟你们这些庸才一样愚不可及?”
小罗子无奈地道:“奴才愚钝,娘娘您高瞻远瞩,不过张公公似乎压根儿就不是娘娘您的人啊。”
“他是谁的人不重要。”丽妃眉宇之间露出凝重之色,“最重要的,是他在陛下跟前没地位便可。”
……
……
朱厚照加快速度回京,京城这边则显得有些纷乱。
杨廷和跟张鹤龄领兵灰溜溜回到京城,他们没见到朱厚照,只是被一道圣谕给打发回来了,至于沈溪前往居庸关整顿兵马的懿旨也被驳回,等于说张太后针对沈溪下的两道懿旨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张鹤龄跟杨廷和回朝后,第一时间去拜见张太后。
永寿宫内,杨廷和将出城后的遭遇详细奏禀张太后,张太后脸色多少有些不悦,因为杨廷和跟张鹤龄没有完成她交托的任务,甚至二人只是在得到皇帝的圣旨后便匆忙回京,在她看来没有尽到职责。
本来就是因为我儿子顽劣,派你们去保护他,结果他随便一咋呼,你们就老老实实回来了,这点儿小事都做不好,让我怎么信任你们?
不过表面上,张太后却表现得波澜不惊,还挤出一副安慰的笑容,心平气和地问道:“两位卿家辛苦了,出城这三天时间,哀家一直牵肠挂肚,如今你们可以确定皇儿确实安然无恙吧?”
因为张鹤龄跟杨廷和都没见到朱厚照,对于皇帝“安然无恙”的论断不敢轻下。
张鹤龄道:“回太后娘娘,我二人只是半途得到圣旨,并未见到陛下本人,不过以保国公奏禀应是如此。娘娘不必太过担心,如今陛下已多番露面,听说出紫荆关时身边前呼后拥,有诸多人马护送……”
张太后很不满意:“为何哀家听说,陛下留下大部分兵马交给新任河南巡抚胡琏统辖,让他领军平定地方盗寇?”
话语里听不出有指责的意思,张鹤龄这边不太明白,但杨廷和却是心思缜密之人,自然知道自己没有完成张太后的交托,想让张太后对自己刮目相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即回道:“太后,是否再次派出人马,半道迎驾?”
张太后脸色转黑,似在怪责杨廷和没把事情办好,最后微微摇头:“算了吧,既然皇儿亲自下了御旨,那哀家还能说什么?只要他平平安安回来就好。”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也是这次差事的经办人,张太后并没忍心多怪责,怕影响张鹤龄在朝中的地位。
张太后道:“皇儿的身体状况,京城这边不太清楚,派太医过去看一下应该可行吧……寿宁侯,你劳累了几日,先回家歇息,哀家有话要跟杨卿家说。”
张鹤龄本身只是出京执行任务,在发现自己姐姐态度冷漠时,也意识到自己差事没做好,张太后只是没说他而已。
张鹤龄看了杨廷和一眼,行礼告退。
随即张太后将身边太监和宫女屏退,如此一来永寿宫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跟杨廷和二人。
……
……
永寿宫安静下来,张太后的脸色仍旧不太好看,不过她也没有继续怨责杨廷和的意思。
张太后问道:“杨卿家,之前寿宁侯在,有些事哀家不便相问。现在只有哀家跟你二人,你且说,此番是否兵部沈尚书在暗地里做出什么举动,逼迫皇儿做出如此安排?”
或许是这件事真的触怒了张太后,张太后考虑到弟弟跟杨廷和很难违背皇命,自然要从出处找根由。
此时其实是杨廷和攻击沈溪的最好机会,但他却有些迟疑,因为他知道继续针对沈溪的话,是可以让张太后更信任自己,但问题是却会让谢迁心生隔阂,尤其是皇帝那边他再也无法扮好人。
杨廷和谨慎地道:“回太后,紫荆关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并未有更多消息传来,所以微臣……并不知晓此事是否跟沈尚书有关。”
杨廷和没攻击沈溪,但也没有就此罢休,他话里的意思是让张太后自行揣摩,或者说张太后可以从最后谁会受益进行判断。
张太后略微沉思,不满地道:“哀家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皇儿,你作为内阁大学士,知道尽忠职守,保护皇儿安全,难道沈卿家他会不懂?沈卿家自从领兵以来,所向披靡,理应熟悉兵法,他会不知朝中这些避讳?”
此时连杨廷和都听不出来,到底张太后是什么意思。
张太后继续道:“皇儿若安然无恙还好,若有什么事,哀家绝不能让一些人好过,折腾了大半年时间,皇儿都在外流浪,甚至张家口时还出了危险……唉!哀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又没有子嗣,出了事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是。”
杨廷和毕恭毕敬行礼,这个时候他跟谢迁不同,没权力指导张太后做事,所以只能充当应声虫。
张太后又道:“杨卿家,你也算足智多谋,之前你为哀家所做建议,哀家觉得很有见地……此番你怎么看?”
本来杨廷和以为听张太后抱怨一番自己便可离开,但见张太后态度,他感到很不容易应付,此时张太后意向不明,让他无从做更好的建议,更主要的是现在皇帝即将回京,再加上谢迁回归拿下了内阁的主导权,杨廷和在朝中的辗转腾挪空间已被大幅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杨廷和有两种选择,要么忍气吞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么让矛盾尖锐凸显,创造机会让自己更进一步。
这二者区别很大,意味着他未来在朝中的发展方向,所以他自己也非常慎重。
沉吟一会儿,杨廷和才道:“回太后,沈尚书在西北立下大功,无可否认,但毕竟功高盖主,陛下出游本就跟沈尚书咄咄逼人有关,即便陛下回朝,恐怕也不得不防止沈尚书擅权弄事。”
张太后微微皱眉,问道:“还有呢?”
杨廷和又道:“只有从沈尚书的官职入手……北方平靖,几十年内鞑靼都无力再对我九边造成妨碍,再以知兵的沈尚书执领兵部恐怕不合时宜。但这件事得请太后跟谢阁老,或者陛下提及,微臣不敢非议。”
张太后点了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啊,自古以来,功臣跟皇帝从来都有嫌隙,不然狄青、岳飞这些人怎么会死呢?也不是天家无情,只因涉及权力之争,不得不如此行事。唉,哀家本不想对朝中大臣过多防备,但有时候却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应对。”
张太后说得轻松,但在杨廷和听来却明显心口不一,若你真想回护大明稳定,至于拿沈溪跟岳飞等忠臣相比?
张太后又道:“沈卿家回朝后,再让他以兵部尚书处置朝事,恐怕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皇儿又很固执,若是能让沈卿家到旁的衙门,又或者入阁,或许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杨廷和听到这番话心里非常不舒服。
让沈溪当吏部尚书他是可以理解的,却不愿意让沈溪进内阁。
六部跟内阁到底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他很怕沈溪进入内阁后,很快将他的地位取代,到时候可能谢迁为了提拔沈溪当首辅,直接将他和梁储从内阁赶出来,提前回乡去“颐养天年”。
杨廷和道:“以之前得到的消息看,陛下似有意以沈尚书为吏部尚书。”
“主管吏部吗?”张太后脸色又有些不悦,带着一抹担忧道,“难道就不担心他会结党营私吗?”
杨廷和对张太后的逻辑感觉一阵无语,心想:“要结党营私的话,莫说做吏部尚书,难道入阁当大学士就不可以吗?”
张太后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太合适,又道:“这样吧,这件事回头哀家跟谢阁老商议一番,谢阁老德高望重,由谢阁老去跟沈卿家说,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若想直接影响皇儿的决定,太过艰难啊!”
张太后对儿子的脾性多少有些了解,若要继续给朱厚照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如此不如利用谢迁跟沈溪的关系,由谢迁来劝说沈溪。
听到这话,杨廷和如释重负之余,心里多少还有些失望,甚至替沈溪感到惋惜,明明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帝都没说什么,结果太后却要用一些感情牌来让沈溪主动退让一步。
杨廷和心道:“陛下向来桀骜不驯,这个时候谁要是跳出来让陛下做这做那,几乎不可能奏效。太后跟陛下的嫌隙很大,但若太后以怀柔之策对沈之厚施压,沈之厚又能作何选择?最后沈之厚可能会乖乖就范吧!”
张太后又道:“就算不能去紫荆关迎驾,朝中文武也该出城欢迎……杨卿家,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哀家在朝中最信任之人,除了谢阁老外也就是你了。”
杨廷和并没觉得有多荣幸,便在于他知道皇家向来都翻脸无情。
可惜他无从选择,甚至说他没有资格选择,以他目前的身份,能得到张太后的欣赏和提拔已算不错了,到底张太后握有谢迁这张王牌,杨廷和可以通过张太后,巩固跟谢迁的关系,这是他当前迫切想做到的。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对谢迁做出合理的解释,否则的话,谢迁很可能会放弃支持他。
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手下自作主张,哪怕是宽厚的谢迁也没有这种容人之量。
……
……
皇帝抵京,负责迎接的人不是谢迁,也不是吏部天官何鉴,而是张太后委派的杨廷和。
同时出来迎接的还有张鹤龄跟张延龄两兄弟,他们没出城太远,只是外出二十里等候。
迎接的御林军和锦衣卫足有千人之多,在大明尚未修建京城外城时,周边住了不少依附城墙而居的百姓,此时百姓被勒令到别处暂居,銮驾进京城前,朝廷要防备一切对君王不利的因素。
朱厚照当天一大清早出发,行到半路时,得知朝廷派来迎接之人,距离他们只有十多里路程了。
朱厚照听到后脸色转黑,毕竟之前张鹤龄跟杨廷和都被他赶回京城,此时二人又来了,被朱厚照当作是张太后派来监视自己的,心里很不悦。
“……陛下,那边准备了装饰奢华的銮驾,用来迎接陛下回京。”小拧子小心翼翼解释道,“前来迎驾的还有宫女、太监数百人,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朱厚照听说迎接的人里面有宫女,心情稍微舒服些,此时他已有十天没碰过女人,自觉都快当和尚了。
换作别人,或许不会当回事,但朱厚照却不一样,片刻都离不开女人,长时间的禁欲已让他脾气见涨,现在终于久旱逢甘霖,整个人感觉舒服多了。
“好点儿的銮驾可以让朕行路更舒适些,至于宫女和太监……本来就应该准备嘛。”朱厚照不屑地道,“但问题是,朕回京城后又不回宫里,这么隆重作何?朕决定进城后直接前往豹房。”
朱厚照出来多日,想到马上就能回到豹房好好吃喝玩乐,心中带着一种久违的期待,本来他一心希望到民间找乐子,谁知道经历的全是苦楚,肠子都快悔青了。
小拧子道:“是否派人前去通知,为陛下准备些御膳?”
“不用了。”
朱厚照此时对吃喝的东西不太在意,挥手道,“朕路上吃牛肉干、葵花籽、松子等零食,又喝了一肚子水,现在一点儿都不饿,直接回京城吧。至于太后那边派人去通知一声,告知朕平安无事,哦对了,皇后那边也顺带通知到。”
小拧子一怔,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以前朱厚照虽然对张太后有点孝心,但从来没管过夏皇后的感受,现在朱厚照即将回京城,居然特地嘱咐让人去跟夏皇后打声招呼,这让小拧子觉得皇帝的脾性有所改变。
但到底改了哪些,小拧子也说不清。
朱厚照又道:“还有就是跟沈尚书那边打个招呼,让他回京城后可以直接回府跟家里人团聚,没必要到衙门报到,朕会给他几天假期,然后他会负责迎接凯旋将士回京,届时朕打算跟他一起检阅三军。”
小拧子连忙道:“陛下,之前朝廷不是下令要将居庸关的兵马遣散回各地吗?”
“谁说的?”
朱厚照脸上满是不悦之色,“将士们跟着朕打了胜仗,到现在都还没享受凯旋的荣光,就直接打发走人?朕有这么不近情理吗?至少也要在朕检阅后,才说遣散的事情,让将士们带着荣光回故里!这件事朕会交由兵部安排……对了,回到京城后,朝廷还有一系列官职调动,让内阁的人先准备一下,随时等候朕的御旨便可!”
以前大明朝臣官职变化,都要经过朝议,先由大臣举荐,最后由皇帝定夺,基本上是由朝堂协商来定,但现在明摆着朱厚照要独断专行,甚至连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这种职位的官职,都不打算跟下面的人商议。
小拧子不敢非议什么,心里却琢磨开了:“张公公想当司礼监掌印,当上后他真有那么大的权力?陛下现在做事可比以前谨慎多了,把所有的权力都收拢起来,可不像是当初刘瑾一手遮天时的状况。”
“是,陛下。”小拧子行礼。
朱厚照捂嘴打了个哈欠,又道:“还有,丽妃应该滞留居庸关吧?派人去传话,让他们即刻回京城,还有朕从张家口带回来的那些人,包括蔚州的七夫人,把他们全部安排到豹房去。”
小拧子道:“陛下,这种事情需要严格保密,是否专门派人去办这件事?”
朱厚照想了下,看了眼旁边的江彬。
江彬明显感到皇帝有打发他去的意思,但江彬不想承揽这种苦差事,他更愿意跟在皇帝身边享受荣华富贵。
朱厚照道:“这样吧,江彬,你安排人去,务必把事情做好。还有,小拧子,你帮朕记好,朕回京后要选拔司礼监掌印,这些事不能耽搁!”
从灵丘出发回京前,朱厚照就有了全盘计划,做事也更加有条理,小拧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能一一应了,紧忙派人通知各方。
……
……
一行即将抵京,杨一清跟朱晖先一步回去接洽,而沈溪一直随侍君前。
沈溪此时也得到京城内的一些消息,由云柳亲自来传,主要是沈溪私人的事情,包括马怜在京城的近况,以及惠娘跟李衿的行踪。
“大人放心便可,卑职会派人将她们保护好,不会有任何人威胁到她们的安全。”云柳自信地说道。
沈溪道:“我倒是不担心她们的安全,只是担心下一步如何安顿……很可能她们要离开京城回地方,到时候你还得派人护送。”
云柳行礼:“卑职愿意亲自前去护送。”
沈溪摇头:“不行,你跟熙儿都要留在京城,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你只需派出人手便可,这两天我没时间探望她们,有些东西要送过去,只能由你来跑腿。”
“是。”
云柳再度行礼,心中多少有些异样的情绪,她不是什么圣人,自然会因为沈溪对别的女人的态度而影响她的心境。
沈溪点了点头:“回京城后,我大概有一年左右的安稳时间,在此期间你们尽量扩充手里的情报组织,情报人员培训得越多越好,安插到各地,将来可能会派上大用场。”
云柳道:“大人,未来不会还要打仗吧?”
沈溪摇头轻叹:“这如何说得清楚呢?看未来一段时间朝局变化再说,至于地方上那些小的叛乱,甚至倭寇,都可以让旁人代劳,我轻易不会踏上战场。我乃文官,朝堂才是我应该立足之所。”
……
……
京城外,迎接的队伍一直等到下午,还不见君王一行抵达,人群开始有些躁动。
张延龄本来还顾着身段,骑在马上想耍耍威风,后来干脆下马到附近的凉亭休息,现叫人生火烧水才喝到热茶。
“大哥,皇上到底什么时候来?”
张延龄有几分不耐烦,“本来只说距离四十里,这段路那么平坦,需要走这么慢?不会是到中午又在路上驻扎休息一段时间再起行吧?”
张鹤龄道:“你急什么?”
张延龄急道:“大哥倒是好耐性,但大哥也不想想,咱出来等候有何意义?皇上肯定会回京城,咱们来迎驾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那么殷勤做什么?”
“这是太后的吩咐。”张鹤龄冷声道。
张延龄坐下,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有些恼火地道:“这鬼天气,距离冬月还有一个月就那么冷,路旁的小河都上冻了……要是天气恶劣点,说不一定就下雪了,倒是希望初雪早点儿来,这样咱们就可以躲着不出来。”
张鹤龄不太想理会弟弟说的疯言疯语,看着远处立在路边耐心等候的杨廷和。张延龄顺着哥哥的目光看了过去,扁扁嘴道:“也只有这种酸儒才一直在那儿站着,也不觉得冷。”
张鹤龄摇摇头,喝了口热茶,问道:“之前我说过,让你把手头所有生意停下来,你照做了吗?”
张延龄笑道:“大哥也太过小心谨慎,有何可担心的?不过是做点儿小买卖,能赚不少银子,停了多可惜?反正皇上刚回来,没人管这些闲事。”
“哼!”
张鹤龄冷声道,“先跟你说清楚,现在朝中参劾你的人不少,多亏眼前这位杨大学士替你挡着,听说谢于乔回来后,正在审核那些参奏你我的奏疏。”
张延龄道:“谢老头是姐姐的人,他敢乱来?”
“那你之前是怎么落的罪?”张鹤龄反问道。
这下张延龄的脸色不好看了,黑着脸道:“都是沈之厚那小子害的,没有沈之厚一切都会太平无事。”
张鹤龄骂道:“还不是你自己咎由自取?一点都不长记性!就好像这次沈之厚没跟着皇上一起回来似的,你若是再犯着他,日子只会更难过!”
“大哥,他终归只是个臣子,咱们可是皇亲国戚。”张延龄不屑地问道,“需要怕他吗?”
“随你,出了事,别怪为兄不救你!”张鹤龄冷声道。
兄弟二人正说着,突然远处一名老太监匆忙跑过来:“两位国舅爷,陛下銮驾往这边靠近了,还有不到三里地,咱该起来迎接了。”
来人正是高凤。
高凤是张太后派来探听情况的,不管朱厚照那边有什么事情,高凤都会第一时间将消息带回去给张太后,如此也能让张太后早些安心。
张氏兄弟这才站起来,张延龄走到高凤跟前道:“高公公,陛下銮驾行进速度又不快,咱着什么急?”
高凤无奈地道:“侯爷,这可是迎驾的大事,您可以不急,但奴才却不敢有丝毫疏忽,若不着急,那是跟脖子上这颗脑袋过意不去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寒门状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寒门状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