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逍遥江山 正文 1645. 1694章: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正文 1645. 1694章: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目录: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类别:都市言情

    --

    -->

    但要说西洋之行是祸国殃民之举,杨士奇也不会答应,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六下西洋,其壮举举世无双,足以比得上秦始皇修筑长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了,但这两朝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秦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更是死在运河上,可大明不断没有这种祸端,甚是西洋之行,还帮着应付了永乐的几次大手笔,单从这一点上看,西洋之行就不是祸国殃民之举了,再说了作为当年的西洋之行的见证者,早在西洋之行前,重开了市舶司,通过西洋之行,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在欧洲国家价格暴涨,而转运东方货物的“马六甲航 线”,更是一片忙碌,可极是如此,大明依旧是通过“朝贡贸易”。随着国力的衰退,朝廷已不堪“朝贡贸易”的负担。一面是市舶司管理松弛,外国朝贡使团往往违反规定,带来超过限额的货物进行交易,为了“面子”,明王朝基本都是照单全收。“朝贡”的越多,大明赔本也就越多。同时从永乐末年开始,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田赋收入连年锐减,朝贡贸易也就越发力不从心,如此重重给了天下人骂西洋之行的借口了。“

    “当然不是!下西洋最频繁的永乐时期,我大明各种大型建设不断上马,建北京城、建紫禁城、营建昌平皇家陵园,建武当山、建大报恩寺、五次出兵北元、修缮长城、疏通南北大运河,无一不是全国性的大工程,若不是下西洋带回来的好处,单靠朝廷的那点税收,只怕难以应付?“

    杨峥道:“可不是么,永乐年六下西洋,我大明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后,国家几乎没有什么重大工程,国家的财政反倒是捉襟见肘,处处为难。这样的壮举为何行不得?“

    杨士奇道:“你也知道,这是祖宗规矩……?“

    杨峥道:“难道就为了一个祖宗规矩,而让我大明户部捉襟见肘,处处为难,堂堂天子,五年还过不上一次生日么……?“

    杨士奇道:“话虽如此,废除海禁可是国家大事,涉及海岸边防,皇上岂能草率决定?况且海禁是祖训,多数大臣不会同意?“说到这儿,杨士奇顿了顿,看了一眼杨峥,道:”我不怕跟你说了实话,老夫虽知道这西洋之行,并非如士林所言乃祸国殃民之举,可让你让老夫答应皇上开海禁、再下西洋,老夫是绝不会答应的?“

    “这是为何?”杨峥急道。

    杨士奇道:“海禁一开,海盗、倭寇便会横行,我大明刚刚陈平,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应付他, 若不能压制他们,沿海的情势势必会是一片混乱,如此对我大明又何好处?”

    杨峥轻轻叹了声,道:“ 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不过是当年洪武爷为了对付张士诚、方国珍的威胁罢了,当时我大明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洪武爷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洪武爷爷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时过境迁,祖宗的规矩,适合的是祖宗的疆土,未必适合眼下,小弟一直觉得杨大哥见多识广,必不会与那腐儒一般只会抱着祖宗规矩这张大旗,做些有害无益的事情,可如今看来杨大哥也不必如此,为了所谓的祖训,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着实让小弟失望的很,前两日的朝会,杨大哥想必还记得,堂堂户部不足八十万两银子,就算今年应付过去了,明年呢,后年呢,我大明难道年年就以这么点银子应付么,堂堂皇帝难道就过不开一个生日么,这还不说碰上一个灾年,碰上一个战事,如今蒙古人势头日盛,对我大明虎视眈眈,哪一样不是要银子,不开海禁,不下西洋,银子从何而来,变或许会错,可不变难道就一定不错么?未必见得,说句大不敬的话儿,成祖爷本是一个藩王而已,若守着祖宗规矩,又何来靖难之役呢,可见变有时候才是出路,如今的大明形式,杨大哥肯定比我看得更清楚,想要充盈国库,想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大明,需要巨大的财富,而开海精,海上贸易就是壮大我大明唯一的出路!”

    杨峥今日来是摸准了杨士奇见识不凡,凡事以国事为重,才敢来请他帮忙,没想到他也不同意自己废除海禁。如果连杨士奇这样开明的大臣都不同意,那明日的一战,未必就几分胜算,所以最后这一番话儿,语气不免重了几分。

    杨士奇脸上神色阴晴不定,也不知在想什么。

    杨峥也没催他,如他所说,废除海禁可是国家大事,涉及海岸边防,需要慎之又慎。

    没人说话,书房里立即便的安静下来,杨争光不急不躁的喝着茶汤,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

    约莫过了半柱香的功夫,才听得杨士奇轻轻叹了声道:“此事就算老夫应允了,群臣未必肯答应,你做好了准备么?“

    一听这话儿,杨峥顿时面上一喜,这话儿听得含糊不清,但了解杨士奇的杨峥立即听出的话中的松动之意,只要能松动,凡事就好商量了。

    “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杨峥玩笑的道。

    杨士奇被他的话儿逗得一笑,道:“你啊,你让我说你什么好,不过让皇帝开海禁而已,弄得跟打仗似的?”

    杨峥道:“可不是打仗么!今日杨大哥这里是第一仗,明日就是第二仗,若杨大哥都不支持小弟,那明天群臣又怎么会支持的小弟呢?“

    杨士奇盯着他看了看,道:“你真要劝说皇上开海禁、重下西洋?”

    “什么劝说皇上,明明是劝说你们这帮老顽固好不好?”杨峥心里嘀咕了声,面上却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海洋是大明最大的财富,不开海禁岂不是可惜的很!“

    杨士奇点了点头道:“话虽不错,可重下西洋,若还是走到朝廷贸易,就算老夫答应了你们,也未必可行?“

    杨峥立即明白了杨士奇的担心,按照永乐年的郑和六下西洋的规矩,大明为了安抚和笼络其他国家,于是又有了“朝贡贸易”,即允许其他国家以官方名义带一点商品过来,然后在中国换一点东西回去。来华的人员、时间、所带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贸易了,因为其本身全无经济意义,尤其从经济价值上分析,中国完全是“亏本买卖”,别人“朝贡”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而我们的“赏赐”却格外丰厚,这就是所谓的“厚往薄来”。用朱元璋的话说,那些不知礼仪的小国既然万里迢迢地来进贡,诚心表示倾慕,那么我们在赏赐的问题上就不要斤斤计较,“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如此一来,不要说杨峥让大明户部充盈的鬼话难以实现,就是大明文官各方背后的商家,也难以从中获取的好处,没了好处,他们凭什么要答应下西洋之举……?“

    这话儿虽有些含蓄,但杨峥是什么人,哪里听不出来,心头暗笑:“好你个老狐狸,说了半天,什么祖宗规矩,不过没看到好处吧了?“

    见杨峥看着自己,杨士奇面上一热,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句践困於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海禁之所以难开,西洋之行之所以重启,不是我大明没这个本事,而是天下百官为了一个“利“字在作怪,若杨小弟能解决了这个“利”字,所谓的祖宗规矩不攻自破,你可明白……?“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逍遥江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