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50. 1699章:祖宗规矩大于天
目录:逍遥江山| 作者:一景之月| 类别:都市言情
--
-->
“哦,是么,那你说说看,朕是要维护祖宗规矩,还是开海禁,充盈户部呢?”朱瞻基笑眯眯的道,趁着旁人不注意,狠狠瞪了他一眼,那意思在明显不过了,差不多得了,再不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小心朕收拾你!
能站在这座大殿上的人,莫不是在官场上摸爬打滚了大半辈子,才有了一席之地,可谓是人精中的人精了,皇帝虽笑着说话儿,可谁都听得出来,皇帝这是在逼着人家杨大人做出选择。一时之间,不管是好奇,还是惊讶,甚至茫然也好,都将目光纷纷看了过来。
杨峥面上带着笑容,那精致的五官将那一抹笑容堆砌到恰到好处,配上那一身大红的官袍,落在众人的眼里,竟说不出的舒服。
杨峥对朱瞻基拱了拱手,笑着道:“其实微臣刚才已经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朱瞻基哦了声,好奇的道:“朕怎么没看出来?“
众人奇怪朱瞻基为何会对一个小小的三品吏部侍郎这么有这么好的耐心,好奇归好奇,但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总不能皇帝对旁人表现耐心,需要问一下自己吧。
杨峥脸上的笑容依旧挂着,而且是呈现蔓延的趋势,不多时笑容满面,他笑吟吟的道:“微臣觉得,这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开海禁既不违反祖制,而下西洋好像也不是赔本的买卖,而且海禁一开,沿海居民也老老实实本分的做他的渔民,用不着去做海盗,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下官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诸位大人就是不同意呢?”
众人面上一热,开海禁的好处,众人那会看不明白,可下西洋给他们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大,可他们背后的人就大了,所以他们才一直反对,说到底不是他们反对,实则是他们身后的人反对罢了,所以杨峥这话儿一出,满朝文武百官忍不住脸红了一下。
杨善可是人精,杨峥的这话儿看似没有偏向哪一方,但后面的话儿,谁都听得出来,那是实打实的在为开海禁在说话了,可人家高明几高明在,这几句话儿说的含蓄,说他是为开海禁,下西洋说话也不无不可,可要说他不是,也没人否认,可谓是顶级的太极高手了,推来推去,就是不见真章,他这个反对的头号人物,也不好说什么,只要将目光看向了郭琎,那意思很明显,这人不是你手下么,怎么不能与你这个尚书答应站在统一战线,你到底是站在那一边的!郭琎刚刚坐上这吏部尚书的位置,由于能力不足,加上人望也不足以号令百官,所以就任后,一直很注意给自己打造声势,似杨善这样八面玲珑的官儿,自是自己拉拢的对象,更别说下面还有一干言官,御史,以及其他六部的官儿,自己这个天官首领,还不如自己的手下,这面子还往哪儿搁,所以杨善的一个眼神,他立即会意,狠狠瞪了杨峥一眼,若不是他关系复杂,又立下大功,他还真不待见,可如今朝廷的圣旨已经下了,况且不仅是皇帝,就是内阁、英国公、黄福、以及锦衣卫都对他很认可,所以他也只好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可如今他一个侍郎,竟与自己对着干,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但毕竟大家都是同僚,他也不好撕破面皮,只是哼了声道:“说得好听,别忘了我洪武爷早就下了规定片板不下海,你莫不是想让皇帝弃祖宗规矩于不顾吧,你把皇帝看做了什么人了,不忠不孝之人?”
这几句话儿说得极重,事实上这也是祖宗规矩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毕竟这是一个以孝为大的国家,一个不孝顺的人不仅被士林看不起,就是寻常百姓也多看不起,这也是朱瞻基一直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了,谁也不想被人骂成不忠不孝之人。
朱瞻基皱了皱眉,想要说什么,看了看杨峥,终究是一言不发。
杨峥微微一笑,道:“郭大人这话儿从何说起!“
“哼,从何说起,你比我清楚?“郭琎没好气的道。
杨峥听这语气与火药一样,忍不住心道:“哪儿来的那么大的火气!“这话儿自不敢多问,微微一笑,道:”下官的确清楚,可下官清楚,郭大人未必就清楚,是不是?“
郭琎怒道:“胡说,本官出身太学生,为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永乐年间升户部主事,此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后,兼詹事府少詹事,于我大明洪武爷定下的规矩是一清二楚,何来不清楚之说?“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当然了这其中没少拍这位天官的马屁。
杨峥笑了笑,不急不缓的道:“大人清楚是不假,只是没理解洪武爷这规矩的精髓罢了?“
“哼,少得狡辩,洪武爷已说得清清楚楚,只要是我大明官员,那个看不明白?唯独你说什么精髓,本官到是好奇的很,不知杨大人这话儿从何说起?“郭琎道。
杨峥呵呵一笑,那温暖的笑容落在众人的眼里,竟说不出的舒服,他的目光一一从众人的脸上扫过后,最后落到了郭琎的脸上道:“郭大人乃我朝老臣,想来知道我大明洪武爷当年为何而下了禁还令了?“
这话儿一出,年轻的官员到也罢了,年纪大的官儿可是一清二楚,尤其是郭资这种老一辈的官儿,先前他被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会儿好不容易见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一直心生好感,不等郭琎说话,抢先道:“这个我知道,当年我洪武爷虽坐了天下,但天下还不太平,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我洪武爷为了消除方国珍、张士诚之流,不得不有所防范,可那会儿北方的蒙古人还在,大明的主要威胁,倒不是海外,而是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洪武爷雄才伟略,一眼就看出了谁轻谁重,当即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我大明建国之初,就下了禁海令了!郭大人所说的 “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不过是洪武爷顺应当时的局面罢了!“
“何止啊?“一直忍着没说话的黄福这时走上前道:”当年我大明可是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下官可听说了,当年东阳的倭国正是南北对峙时期。大小诸侯们各自割据一方,为争夺土地与人口,彼此攻伐,狼烟四起。
那些将军,大名、武士、以及浪人都在这场战事中失利,使得这些人在本国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这也难怪,东洋乃弹丸小国,土地不足我大明三分之一,要养活这么多人,自是不堪重负,那些将军、大名、武士在本国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就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兼营烧杀抢掠的勾当。那会儿我洪武爷正与元朝鞑子争斗,无暇顾忌这帮东洋人,这到给了他们肆无忌惮的可乘之机。以致于那些年,从辽东到海南,数千里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
当时的“海患”,除了倭寇以外,还有一直主要势力,加上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势力都流亡海外,他们与东洋人勾结起来,占领沿海的一些岛屿上面,构成了对我大明海防的严重威胁,一般俗称之为“岛寇”。
随着实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了我大明东南的隐患,洪武爷在解决了北方鞑子隐患后,就着手对付这些海患了,先是以重兵武力进行镇压,但这些人常年漂泊海上,加上岛屿不少,他们神出鬼没,朝廷花费银子不少,人力物力也不少,可效果却微乎其微,朝廷不得已放弃了以武力镇压了,改为怀柔的策略,先是派遣使者前往东洋,照会东洋国王,敦促他制止自己的臣民对大明沿海的骚扰。
但这会儿的东洋的国王,已经不再具备号令全国的能力,诸侯们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在接到洪武爷的诏书后,也只是应付了下,他给的答辞,也就显得相当简漫和毫无诚意,这让我大明皇帝好生气恼的很,当即要出兵东洋国,但元朝屡次进攻东洋,却损失惨重,无功而返的教训,加上大明刚刚建立,朝廷还不富裕,让洪武爷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定,最后在群臣的劝说下,以天下百姓为先,采取了对东洋国忍让的态度。
但洪武爷其眼光,自古少有,在一番思索后,他决定釜底抽薪,他采取了两条措施。其一,为断绝中外海盗的耳目与内应,他下令禁止滨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决定大量招纳原张士诚、方国珍部下的军士,以及濒海的船户、岛人、渔户为兵,自淮、浙至闽、广,朱元璋在这片广阔的海岸线上,共招收到了十多万部队,自此开始实行海禁!“
-->
“哦,是么,那你说说看,朕是要维护祖宗规矩,还是开海禁,充盈户部呢?”朱瞻基笑眯眯的道,趁着旁人不注意,狠狠瞪了他一眼,那意思在明显不过了,差不多得了,再不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小心朕收拾你!
能站在这座大殿上的人,莫不是在官场上摸爬打滚了大半辈子,才有了一席之地,可谓是人精中的人精了,皇帝虽笑着说话儿,可谁都听得出来,皇帝这是在逼着人家杨大人做出选择。一时之间,不管是好奇,还是惊讶,甚至茫然也好,都将目光纷纷看了过来。
杨峥面上带着笑容,那精致的五官将那一抹笑容堆砌到恰到好处,配上那一身大红的官袍,落在众人的眼里,竟说不出的舒服。
杨峥对朱瞻基拱了拱手,笑着道:“其实微臣刚才已经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朱瞻基哦了声,好奇的道:“朕怎么没看出来?“
众人奇怪朱瞻基为何会对一个小小的三品吏部侍郎这么有这么好的耐心,好奇归好奇,但谁让人家是皇帝呢,总不能皇帝对旁人表现耐心,需要问一下自己吧。
杨峥脸上的笑容依旧挂着,而且是呈现蔓延的趋势,不多时笑容满面,他笑吟吟的道:“微臣觉得,这两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开海禁既不违反祖制,而下西洋好像也不是赔本的买卖,而且海禁一开,沿海居民也老老实实本分的做他的渔民,用不着去做海盗,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下官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诸位大人就是不同意呢?”
众人面上一热,开海禁的好处,众人那会看不明白,可下西洋给他们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大,可他们背后的人就大了,所以他们才一直反对,说到底不是他们反对,实则是他们身后的人反对罢了,所以杨峥这话儿一出,满朝文武百官忍不住脸红了一下。
杨善可是人精,杨峥的这话儿看似没有偏向哪一方,但后面的话儿,谁都听得出来,那是实打实的在为开海禁在说话了,可人家高明几高明在,这几句话儿说的含蓄,说他是为开海禁,下西洋说话也不无不可,可要说他不是,也没人否认,可谓是顶级的太极高手了,推来推去,就是不见真章,他这个反对的头号人物,也不好说什么,只要将目光看向了郭琎,那意思很明显,这人不是你手下么,怎么不能与你这个尚书答应站在统一战线,你到底是站在那一边的!郭琎刚刚坐上这吏部尚书的位置,由于能力不足,加上人望也不足以号令百官,所以就任后,一直很注意给自己打造声势,似杨善这样八面玲珑的官儿,自是自己拉拢的对象,更别说下面还有一干言官,御史,以及其他六部的官儿,自己这个天官首领,还不如自己的手下,这面子还往哪儿搁,所以杨善的一个眼神,他立即会意,狠狠瞪了杨峥一眼,若不是他关系复杂,又立下大功,他还真不待见,可如今朝廷的圣旨已经下了,况且不仅是皇帝,就是内阁、英国公、黄福、以及锦衣卫都对他很认可,所以他也只好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可如今他一个侍郎,竟与自己对着干,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但毕竟大家都是同僚,他也不好撕破面皮,只是哼了声道:“说得好听,别忘了我洪武爷早就下了规定片板不下海,你莫不是想让皇帝弃祖宗规矩于不顾吧,你把皇帝看做了什么人了,不忠不孝之人?”
这几句话儿说得极重,事实上这也是祖宗规矩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毕竟这是一个以孝为大的国家,一个不孝顺的人不仅被士林看不起,就是寻常百姓也多看不起,这也是朱瞻基一直犹豫不前的原因之一了,谁也不想被人骂成不忠不孝之人。
朱瞻基皱了皱眉,想要说什么,看了看杨峥,终究是一言不发。
杨峥微微一笑,道:“郭大人这话儿从何说起!“
“哼,从何说起,你比我清楚?“郭琎没好气的道。
杨峥听这语气与火药一样,忍不住心道:“哪儿来的那么大的火气!“这话儿自不敢多问,微微一笑,道:”下官的确清楚,可下官清楚,郭大人未必就清楚,是不是?“
郭琎怒道:“胡说,本官出身太学生,为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永乐年间升户部主事,此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后,兼詹事府少詹事,于我大明洪武爷定下的规矩是一清二楚,何来不清楚之说?“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当然了这其中没少拍这位天官的马屁。
杨峥笑了笑,不急不缓的道:“大人清楚是不假,只是没理解洪武爷这规矩的精髓罢了?“
“哼,少得狡辩,洪武爷已说得清清楚楚,只要是我大明官员,那个看不明白?唯独你说什么精髓,本官到是好奇的很,不知杨大人这话儿从何说起?“郭琎道。
杨峥呵呵一笑,那温暖的笑容落在众人的眼里,竟说不出的舒服,他的目光一一从众人的脸上扫过后,最后落到了郭琎的脸上道:“郭大人乃我朝老臣,想来知道我大明洪武爷当年为何而下了禁还令了?“
这话儿一出,年轻的官员到也罢了,年纪大的官儿可是一清二楚,尤其是郭资这种老一辈的官儿,先前他被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会儿好不容易见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一直心生好感,不等郭琎说话,抢先道:“这个我知道,当年我洪武爷虽坐了天下,但天下还不太平,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我洪武爷为了消除方国珍、张士诚之流,不得不有所防范,可那会儿北方的蒙古人还在,大明的主要威胁,倒不是海外,而是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洪武爷雄才伟略,一眼就看出了谁轻谁重,当即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我大明建国之初,就下了禁海令了!郭大人所说的 “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不过是洪武爷顺应当时的局面罢了!“
“何止啊?“一直忍着没说话的黄福这时走上前道:”当年我大明可是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下官可听说了,当年东阳的倭国正是南北对峙时期。大小诸侯们各自割据一方,为争夺土地与人口,彼此攻伐,狼烟四起。
那些将军,大名、武士、以及浪人都在这场战事中失利,使得这些人在本国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这也难怪,东洋乃弹丸小国,土地不足我大明三分之一,要养活这么多人,自是不堪重负,那些将军、大名、武士在本国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就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兼营烧杀抢掠的勾当。那会儿我洪武爷正与元朝鞑子争斗,无暇顾忌这帮东洋人,这到给了他们肆无忌惮的可乘之机。以致于那些年,从辽东到海南,数千里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
当时的“海患”,除了倭寇以外,还有一直主要势力,加上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势力都流亡海外,他们与东洋人勾结起来,占领沿海的一些岛屿上面,构成了对我大明海防的严重威胁,一般俗称之为“岛寇”。
随着实力越来越大,渐渐成了我大明东南的隐患,洪武爷在解决了北方鞑子隐患后,就着手对付这些海患了,先是以重兵武力进行镇压,但这些人常年漂泊海上,加上岛屿不少,他们神出鬼没,朝廷花费银子不少,人力物力也不少,可效果却微乎其微,朝廷不得已放弃了以武力镇压了,改为怀柔的策略,先是派遣使者前往东洋,照会东洋国王,敦促他制止自己的臣民对大明沿海的骚扰。
但这会儿的东洋的国王,已经不再具备号令全国的能力,诸侯们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在接到洪武爷的诏书后,也只是应付了下,他给的答辞,也就显得相当简漫和毫无诚意,这让我大明皇帝好生气恼的很,当即要出兵东洋国,但元朝屡次进攻东洋,却损失惨重,无功而返的教训,加上大明刚刚建立,朝廷还不富裕,让洪武爷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定,最后在群臣的劝说下,以天下百姓为先,采取了对东洋国忍让的态度。
但洪武爷其眼光,自古少有,在一番思索后,他决定釜底抽薪,他采取了两条措施。其一,为断绝中外海盗的耳目与内应,他下令禁止滨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决定大量招纳原张士诚、方国珍部下的军士,以及濒海的船户、岛人、渔户为兵,自淮、浙至闽、广,朱元璋在这片广阔的海岸线上,共招收到了十多万部队,自此开始实行海禁!“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逍遥江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逍遥江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