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4章 小国战胜大国(中)
目录:统御全球| 作者:落爷孤独| 类别:历史军事
隆美尔的报告被掌声和呐喊声打断,参加会议的一百多名将官心悦诚服地位隆美尔的精彩报告鼓掌和喝彩。([
隆美尔这份报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委婉地告诉了在坐的所有将军,应该如何做?应该怎么对待占领地的人民。
隆美尔在告诫在坐的所有将军,不要对占领地的人民实行高压歧视政策,这等于把本来对斯大林极度不满的苏联人民又活生生地逼回到斯大林的阵营去。
隆美尔已经决定在所有被占领地实行民族宽松政策,特别是苏联,更是重中之重,但苏联广大的农村情况又十分特殊,比如说集体农庄。
先要把处于集体农庄的苏联人民解救出来,然后在分给他们每人二十亩土地。隆美尔满足了苏联农民对土地的渴望,绝对可以争取到争取到苏联人民的支持。
当然,如此情况下,苏联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将没有游击队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挥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实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
另外一个杀招就是,苏联人可以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当然这个选举表面上绝对是公正的,隆美尔只是需要一个傀儡政权,占领地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必须掌握在德国的手中。
这次战前军事会议,隆美尔一再强调军事纪律,最主要的有两条,优待俘虏,善待平民。会议完毕之后,参会的各位将官立即奔赴各自在前线的战斗岗位。
隆美尔在会议完毕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把现在和历史的“巴巴罗萨计划”仔细比较了下,分析了下,也有一些总结认知:
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战略突然性:
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准备举行了罗马尼亚边境军事演习,造成苏联的错觉。
德国在大张旗鼓、大肆宣传,他们对英国的仇恨,德国给部队配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6器材,举行登6演习,制造了德军即将登6英国的假象,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
德国还以“训练”、“换防”、“借道”等名目,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境内调集德军。
苏联领导人以斯大林为,虽然认识到苏德之间爆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并采取了打造东方战线、加强军队及边境筑垒等措施。
但仍然存有麻痹大意的心态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以为德国不会如此之快的进攻苏联,客观上造成军队对于苏德战争在心理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不足。以至于在现在战争即将爆的时刻,还是未训令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2.军力优势:
到现在苏德战争爆时,德国集中了武装力量总人数为55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76余辆、各种火炮5万余门、飞机8余架、舰艇21多艘,编成244个师,其中49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
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北欧战争、黄色方案、非洲战役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余万人,包括3多个师、7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
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总兵力为17多个师约27万人、18辆坦克、3.5万门火炮、16架飞机,和德军进攻兵力比约为1:3,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苏军战争思想较为落后,还未彻底跳出一战的阵地堑壕战的思维。
全世界都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其他国家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
另外,苏联在3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战略态势:
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
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国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
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
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隆美尔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未完待续。)8
</br>
隆美尔这份报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委婉地告诉了在坐的所有将军,应该如何做?应该怎么对待占领地的人民。
隆美尔在告诫在坐的所有将军,不要对占领地的人民实行高压歧视政策,这等于把本来对斯大林极度不满的苏联人民又活生生地逼回到斯大林的阵营去。
隆美尔已经决定在所有被占领地实行民族宽松政策,特别是苏联,更是重中之重,但苏联广大的农村情况又十分特殊,比如说集体农庄。
先要把处于集体农庄的苏联人民解救出来,然后在分给他们每人二十亩土地。隆美尔满足了苏联农民对土地的渴望,绝对可以争取到争取到苏联人民的支持。
当然,如此情况下,苏联被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将没有游击队生存的土壤,同时也挥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实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
另外一个杀招就是,苏联人可以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当然这个选举表面上绝对是公正的,隆美尔只是需要一个傀儡政权,占领地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必须掌握在德国的手中。
这次战前军事会议,隆美尔一再强调军事纪律,最主要的有两条,优待俘虏,善待平民。会议完毕之后,参会的各位将官立即奔赴各自在前线的战斗岗位。
隆美尔在会议完毕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把现在和历史的“巴巴罗萨计划”仔细比较了下,分析了下,也有一些总结认知:
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战略突然性:
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准备举行了罗马尼亚边境军事演习,造成苏联的错觉。
德国在大张旗鼓、大肆宣传,他们对英国的仇恨,德国给部队配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6器材,举行登6演习,制造了德军即将登6英国的假象,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
德国还以“训练”、“换防”、“借道”等名目,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境内调集德军。
苏联领导人以斯大林为,虽然认识到苏德之间爆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并采取了打造东方战线、加强军队及边境筑垒等措施。
但仍然存有麻痹大意的心态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以为德国不会如此之快的进攻苏联,客观上造成军队对于苏德战争在心理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不足。以至于在现在战争即将爆的时刻,还是未训令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2.军力优势:
到现在苏德战争爆时,德国集中了武装力量总人数为55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76余辆、各种火炮5万余门、飞机8余架、舰艇21多艘,编成244个师,其中49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
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北欧战争、黄色方案、非洲战役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余万人,包括3多个师、7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
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总兵力为17多个师约27万人、18辆坦克、3.5万门火炮、16架飞机,和德军进攻兵力比约为1:3,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苏军战争思想较为落后,还未彻底跳出一战的阵地堑壕战的思维。
全世界都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其他国家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
另外,苏联在3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战略态势:
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
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国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
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
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隆美尔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未完待续。)8
</br>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统御全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统御全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