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 我要投军
目录:逆水行周| 作者:米糕羊| 类别:历史军事
♂
西阳城南江边码头上人头攒动,许多船只在此靠泊,乘客一次纷纷登上码头,而又有许多人在此乘船,前往各自目的地。
位于长江北岸的西阳城,与南岸的武昌城隔江相对,两城之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许多渡船每日往返于大江南北之间,加上官府用船亦十分频繁,所以西阳城南码头十分繁忙。
加上来西阳的山南各地人员越来越多,故而城南码头的规模也日渐扩大,此处江水湍急,为了方便船只靠泊,黄州州衙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扩建。
于枯水期时,在裸露的江岸上开建石塘,石塘直指江心,如同一堵巨墙般阻挡着滔滔江水,数道石塘加上东西走向的外延,与江防大堤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工港湾,正好让船只从容靠泊。
即便如此,西阳城南码头对于民船来说依旧是只能卸客不能卸货,除了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大宗货物依旧要到下游的巴口港装卸。
熙熙攘攘的码头,一艘上游来的客船正在引水员的指挥下靠泊,此船型制普通但标识却不一般,是艘从上游鄂州州治夏口往来西阳的“定期船”。
为了保证乘客安全,客船都要受官府监管,所以标识与寻常船只不一样,易于管理,也便于巡逻水军多加关照。
这艘船所插旗帜写着大大的“夏口乙字第拾伍号”,还绘有三只狗头,一大两小,船身两侧也刷着同样的文字和图案,另有“夏口”“巴口”字样,相互间有箭头相连。
船员们都穿着白色裲裆,上面也写着同样文字和图案,这是为了便于管理,也防止乘客被黑船骗去害了性命。
借着水利之便,山南各地到黄州西阳很容易,从荆襄之地去西阳,可以在樊城、襄阳乘船,顺着汉水入长江,而汉水流域的其他州郡百姓亦能如此。
而从安州及其地区去西阳,可以走涢水入长江,涢水沿岸州郡百姓亦是如此,因为西阳对人和物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汉沔地区的水运日渐繁忙。
为了防止水匪作乱杀人越货,沿江、沿水各地官府都大力整顿地方治安,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之后,原本亦渔亦匪的渔民渐渐变得老实,水路愈发通畅起来。
而前往西阳的人日渐增多,也带动了船运的发展,江、汉上的船队每日剧增,无论货运或者客运俱是如此,船只经汉水、涢水入长江之后,通常会在江南岸的夏口靠泊,过夜之后继续前进。
鄂州州治夏口,本就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枢纽,虽然近年饱经战乱,但得益于黄州总管府的一系列措施,夏口很快恢复生气,又借着水运大幅增长的东风,民生再度兴旺起来。
作为中转港,夏口码头已经恢复了从前的规模,还有扩大的趋势,而从夏口前往黄城、西阳、武昌、巴口等地的客船,也越来越多。
因为黄州及附近州郡的工坊越来越多,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所以客运又成了一个商机,从夏口到西阳的定期船,上座率都居高不下。
客船靠泊完毕,待得跳板放好,乘客依次上岸,迎接他们的是许多面带笑容的男子,拿着不同的招幌,不住的高声喊着:“招工,招工!”
西阳城及临近地区的作坊主们,派人在城南码头蹲点招人,如今已成了西阳一道风,初次抵达西阳的人,很容易被这场景吓到。
当然为了防止诸如争吵或者踩踏等群体事件,官府在码头也安排有人手维持秩序,还有州兵在此巡逻,防的就是盗窃、抢劫、拐卖人口等恶性事件发生。
刚上岸的乘客,有的紧紧抓着自己的包裹,低着头快步走向南门,不理睬身边的招工伙计;有的则是停下脚步,开始“询价”,引来多人围着。
只要四肢健全、脑子没坏,那么大把的工坊等着招你去做工,携家带口都没关系,“一起到工坊来做事,都有工钱拿!”
片刻之后,船内乘客过半已经下船,但还有许多乘客坐着没动,有的拎着大包小包,有的携家带口,他们看起来是寻常百姓,也有的像是买卖人。
“西阳到了,还有没有下船的?”
“要去武昌的,在西阳转渡船,本船不去南岸武昌!”
“自己想清楚了,一会开船,接下来是巴口停了!”
船员不住高声喊着,生怕乘客听不懂,不停变换方言,来西阳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船员久而久之都会用各种口音说“西阳到了!”“接下来是巴口停了!”
船舱内,一对年轻夫妇坐在靠码头一侧,看样子有些晕船,那名女子看着码头上招工的人群,似乎有些意动,纠结了一会后低声说道:
“定和,不如我们就...”
“到巴口!”
男子打断女子的话,不容置疑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决心,见着媳妇面带愁容,叹口气后态度缓和下来:“不是都说好了么,先去巴口...实在不行,再到西阳做工吧。”
女子默默地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她紧紧抱着一个大包裹,就如同这包裹里装着价值千金的物品般,生怕一不留神就给人抢了去。
夫妻俩说话时带着关中口音,明显不是山南本地人,不过自从官府从关中迁来许多百姓到山南各州定居,这样的事情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开船了开船了,想下船也别起来,到巴口再说!”
船员高声喊了几声,收回跳板敲起铁钟,其他船员拿着长杆将客船撑离码头,片刻之后客船随着江水缓缓向下游巴口而去。
。。。。。。
官道上一辆四轮大马车缓缓向西行驶,车厢上画着虎头图案,内里挤着十来个男女,俱是身着布衣带着包裹,而驾车的却是两名身着戎服的男子。
路上马车来来往往繁忙异常,而这辆马车不慌不忙的缓缓前进,渐渐接近前方一处规模不小的营盘,那里面声音嘈杂,似乎有许多人在喊着口号。
马车速度放缓,最后停在道路北侧那座军营大门附近,这里有一个院落,看上去像是邸店模样,内里飘扬的旗帜,和军营里的旗帜一样都是虎头旗。
“到军营了,有谁要投军的就下车,如果有家眷随行,可以在这里投宿。”驾车的士兵高声喊着,“若是投军,不收车费,若是去西阳城,车费每人一文!”
数人拿着包裹下了车,其中有一对年轻夫妇,正是方才乘船路过西阳却要到巴口下船的那两人。
见着有人下车,院门口几名身着戎服的士兵迎了上来:“你们是要来投军的?”
“是。”
稀稀拉拉的声音响起,口音各异,一个士兵闻言忽然大喝:“大声些!你们是来做什么的?”
“来投军!”
这次的回答整齐了许多,也大声了许多,士兵点点头,向着驾车的同袍喊道:“老李,你可以走了。”
马车继续向着西阳城方向前进,负责接待的士兵领着人们进了院子,拍了拍手高声说道:“请注意,请大家先听我说,总共三条注意事项,不许插话,说完之后,有不懂的再问!”
用各种口音说了一遍,见着大家都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开始说起注意事项:
“第一条,我们虎林军是招兵不假,但只招男兵!所以女子就不要掺和了,尤其女扮男装,这是不允许的!”
“第二条,这里是接待处,先登记自己的名讳,然后到军营里面试!带着家属的人,请留家属在院里等候!”
说到这里,士兵又补充道:“当然,为了避免家眷被人拐走,我们不会带其离开院子,等你们面试完毕,自己回来和家属碰面。”
“第三条,面试通过的,那就有入伍试训的资格,如果是光棍一个,那么当日就可以在军营里住下,如果带着家眷的,可以和家眷在这院子后面的宿舍住下。”
“待得试训通过,另行安排住宿,至于面试都没通过的,出门左转去西阳城,那里有许多工坊在招人,届时请自便吧!”
“我的话说完了,有谁听不懂的,先举手!”
几乎所有男子都举起了手,那士兵见状无奈的叹了口气,指向最先举手的那个一人:“你有何不懂?”
“呃,我是外地人,不大听得懂这里的方言...”
“好吧,你是哪里人?”
士兵模仿对方的口音问道,作为虎林军募兵接待人员,他已经习惯了天南地北的口音。
折腾了一会,来投军的人们好歹弄清了三条注意事项,开始排队登记名讳,眼见着即将登记完毕,那名年轻人和忐忑不安的妻子低声交谈几句,走上前来。
负责登记的士兵看了看他,随后提笔问道:“姓名。”
“某姓张,名定和,字处谧。”
士兵闻言动作一凝,这年头能有“字”的,肯定是读书人,而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记录好名讳后发问:“籍贯。”
“京兆万年。”
明显的关中口音,士兵并无意外,他记录好之后问道:“你是去年迁来山南的?”
“正是,去年年初定居在鄂州夏口。”
士兵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记录完毕后,他又问道:“为了避免误会,我再确认一遍,你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我要投军。”
“我们这里是虎林军,你确定要投虎林军么?”
“是的!”
西阳城南江边码头上人头攒动,许多船只在此靠泊,乘客一次纷纷登上码头,而又有许多人在此乘船,前往各自目的地。
位于长江北岸的西阳城,与南岸的武昌城隔江相对,两城之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许多渡船每日往返于大江南北之间,加上官府用船亦十分频繁,所以西阳城南码头十分繁忙。
加上来西阳的山南各地人员越来越多,故而城南码头的规模也日渐扩大,此处江水湍急,为了方便船只靠泊,黄州州衙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扩建。
于枯水期时,在裸露的江岸上开建石塘,石塘直指江心,如同一堵巨墙般阻挡着滔滔江水,数道石塘加上东西走向的外延,与江防大堤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工港湾,正好让船只从容靠泊。
即便如此,西阳城南码头对于民船来说依旧是只能卸客不能卸货,除了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大宗货物依旧要到下游的巴口港装卸。
熙熙攘攘的码头,一艘上游来的客船正在引水员的指挥下靠泊,此船型制普通但标识却不一般,是艘从上游鄂州州治夏口往来西阳的“定期船”。
为了保证乘客安全,客船都要受官府监管,所以标识与寻常船只不一样,易于管理,也便于巡逻水军多加关照。
这艘船所插旗帜写着大大的“夏口乙字第拾伍号”,还绘有三只狗头,一大两小,船身两侧也刷着同样的文字和图案,另有“夏口”“巴口”字样,相互间有箭头相连。
船员们都穿着白色裲裆,上面也写着同样文字和图案,这是为了便于管理,也防止乘客被黑船骗去害了性命。
借着水利之便,山南各地到黄州西阳很容易,从荆襄之地去西阳,可以在樊城、襄阳乘船,顺着汉水入长江,而汉水流域的其他州郡百姓亦能如此。
而从安州及其地区去西阳,可以走涢水入长江,涢水沿岸州郡百姓亦是如此,因为西阳对人和物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汉沔地区的水运日渐繁忙。
为了防止水匪作乱杀人越货,沿江、沿水各地官府都大力整顿地方治安,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之后,原本亦渔亦匪的渔民渐渐变得老实,水路愈发通畅起来。
而前往西阳的人日渐增多,也带动了船运的发展,江、汉上的船队每日剧增,无论货运或者客运俱是如此,船只经汉水、涢水入长江之后,通常会在江南岸的夏口靠泊,过夜之后继续前进。
鄂州州治夏口,本就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枢纽,虽然近年饱经战乱,但得益于黄州总管府的一系列措施,夏口很快恢复生气,又借着水运大幅增长的东风,民生再度兴旺起来。
作为中转港,夏口码头已经恢复了从前的规模,还有扩大的趋势,而从夏口前往黄城、西阳、武昌、巴口等地的客船,也越来越多。
因为黄州及附近州郡的工坊越来越多,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所以客运又成了一个商机,从夏口到西阳的定期船,上座率都居高不下。
客船靠泊完毕,待得跳板放好,乘客依次上岸,迎接他们的是许多面带笑容的男子,拿着不同的招幌,不住的高声喊着:“招工,招工!”
西阳城及临近地区的作坊主们,派人在城南码头蹲点招人,如今已成了西阳一道风,初次抵达西阳的人,很容易被这场景吓到。
当然为了防止诸如争吵或者踩踏等群体事件,官府在码头也安排有人手维持秩序,还有州兵在此巡逻,防的就是盗窃、抢劫、拐卖人口等恶性事件发生。
刚上岸的乘客,有的紧紧抓着自己的包裹,低着头快步走向南门,不理睬身边的招工伙计;有的则是停下脚步,开始“询价”,引来多人围着。
只要四肢健全、脑子没坏,那么大把的工坊等着招你去做工,携家带口都没关系,“一起到工坊来做事,都有工钱拿!”
片刻之后,船内乘客过半已经下船,但还有许多乘客坐着没动,有的拎着大包小包,有的携家带口,他们看起来是寻常百姓,也有的像是买卖人。
“西阳到了,还有没有下船的?”
“要去武昌的,在西阳转渡船,本船不去南岸武昌!”
“自己想清楚了,一会开船,接下来是巴口停了!”
船员不住高声喊着,生怕乘客听不懂,不停变换方言,来西阳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船员久而久之都会用各种口音说“西阳到了!”“接下来是巴口停了!”
船舱内,一对年轻夫妇坐在靠码头一侧,看样子有些晕船,那名女子看着码头上招工的人群,似乎有些意动,纠结了一会后低声说道:
“定和,不如我们就...”
“到巴口!”
男子打断女子的话,不容置疑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决心,见着媳妇面带愁容,叹口气后态度缓和下来:“不是都说好了么,先去巴口...实在不行,再到西阳做工吧。”
女子默默地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她紧紧抱着一个大包裹,就如同这包裹里装着价值千金的物品般,生怕一不留神就给人抢了去。
夫妻俩说话时带着关中口音,明显不是山南本地人,不过自从官府从关中迁来许多百姓到山南各州定居,这样的事情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开船了开船了,想下船也别起来,到巴口再说!”
船员高声喊了几声,收回跳板敲起铁钟,其他船员拿着长杆将客船撑离码头,片刻之后客船随着江水缓缓向下游巴口而去。
。。。。。。
官道上一辆四轮大马车缓缓向西行驶,车厢上画着虎头图案,内里挤着十来个男女,俱是身着布衣带着包裹,而驾车的却是两名身着戎服的男子。
路上马车来来往往繁忙异常,而这辆马车不慌不忙的缓缓前进,渐渐接近前方一处规模不小的营盘,那里面声音嘈杂,似乎有许多人在喊着口号。
马车速度放缓,最后停在道路北侧那座军营大门附近,这里有一个院落,看上去像是邸店模样,内里飘扬的旗帜,和军营里的旗帜一样都是虎头旗。
“到军营了,有谁要投军的就下车,如果有家眷随行,可以在这里投宿。”驾车的士兵高声喊着,“若是投军,不收车费,若是去西阳城,车费每人一文!”
数人拿着包裹下了车,其中有一对年轻夫妇,正是方才乘船路过西阳却要到巴口下船的那两人。
见着有人下车,院门口几名身着戎服的士兵迎了上来:“你们是要来投军的?”
“是。”
稀稀拉拉的声音响起,口音各异,一个士兵闻言忽然大喝:“大声些!你们是来做什么的?”
“来投军!”
这次的回答整齐了许多,也大声了许多,士兵点点头,向着驾车的同袍喊道:“老李,你可以走了。”
马车继续向着西阳城方向前进,负责接待的士兵领着人们进了院子,拍了拍手高声说道:“请注意,请大家先听我说,总共三条注意事项,不许插话,说完之后,有不懂的再问!”
用各种口音说了一遍,见着大家都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他开始说起注意事项:
“第一条,我们虎林军是招兵不假,但只招男兵!所以女子就不要掺和了,尤其女扮男装,这是不允许的!”
“第二条,这里是接待处,先登记自己的名讳,然后到军营里面试!带着家属的人,请留家属在院里等候!”
说到这里,士兵又补充道:“当然,为了避免家眷被人拐走,我们不会带其离开院子,等你们面试完毕,自己回来和家属碰面。”
“第三条,面试通过的,那就有入伍试训的资格,如果是光棍一个,那么当日就可以在军营里住下,如果带着家眷的,可以和家眷在这院子后面的宿舍住下。”
“待得试训通过,另行安排住宿,至于面试都没通过的,出门左转去西阳城,那里有许多工坊在招人,届时请自便吧!”
“我的话说完了,有谁听不懂的,先举手!”
几乎所有男子都举起了手,那士兵见状无奈的叹了口气,指向最先举手的那个一人:“你有何不懂?”
“呃,我是外地人,不大听得懂这里的方言...”
“好吧,你是哪里人?”
士兵模仿对方的口音问道,作为虎林军募兵接待人员,他已经习惯了天南地北的口音。
折腾了一会,来投军的人们好歹弄清了三条注意事项,开始排队登记名讳,眼见着即将登记完毕,那名年轻人和忐忑不安的妻子低声交谈几句,走上前来。
负责登记的士兵看了看他,随后提笔问道:“姓名。”
“某姓张,名定和,字处谧。”
士兵闻言动作一凝,这年头能有“字”的,肯定是读书人,而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他记录好名讳后发问:“籍贯。”
“京兆万年。”
明显的关中口音,士兵并无意外,他记录好之后问道:“你是去年迁来山南的?”
“正是,去年年初定居在鄂州夏口。”
士兵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记录完毕后,他又问道:“为了避免误会,我再确认一遍,你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我要投军。”
“我们这里是虎林军,你确定要投虎林军么?”
“是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逆水行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逆水行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