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三章 忧虑
目录:逆水行周| 作者:米糕羊| 类别:历史军事
♂
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
“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
“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
“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
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
“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
“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
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
“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
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
“继续,继续扯。”
“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
“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
“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
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
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
“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
“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
“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
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
“大王,莫要不以为意!”
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
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
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
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
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
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
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
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
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
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
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
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
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刘举、李弘救世之说的影响力,南北朝数百年,多有自称姓刘的野心家以“刘氏当王”为由起事。
也正是如此,到了隋末乱世,才有了“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刘),不决则为沥(李)”的童谣。
后人常言,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只是因为一句童谣便清洗李氏,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天下还是被自己的表兄李渊笑纳了。
可实际上,杨广忌讳的是刘举、李弘救世传言,因为经过数百年的发酵,这种传言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力极大,极易为野心家所趁,已经严重威胁到王朝稳定,所以这种隐患,无论哪个帝王都不会置之不理。
有隋一代,各李姓权贵集团的实力确实过于庞大,所以杨广如坐针毡也能理解,而当李渊晋阳起兵入主长安,李弘救世、“李氏将兴”的谶语成为现实。
为了和李唐对抗,群雄就要来个“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要在天意上力压李唐一筹,而一些弥勒信徒更是将“刘氏复兴”和“弥勒下生”并称,想借此号召百姓聚集在刘氏大旗之下逐鹿中原。
“刘氏...和李唐不死不休的刘黑闼难道也是如此?”
“大王,下官以为,刘黑闼不过借用‘刘氏复兴’的谶语罢了,不过关于‘黑闼’二字,大王有何感想?”
“黑闼、黑獭,莫非?”宇文温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周太祖宇文泰,又称“黑獭”,发音和隋末的刘黑闼之“黑闼”相同。
杨济点点头:“大王,自魏晋以来,北地胡化情况十分普遍,故而“黑獭”、“黑闼”的称呼,在北地稀疏平常,到了唐时河朔地区胡化现象愈发严重...”
“你到底想说什么?”
“大王,河朔骁骑天下闻名...”
“说重点!”
“大王,自大象二年以来,中原纷争不断,周隋之间斗了七八年才分出胜负,而隋国刚灭亡,朝廷便大兴土木营建洛阳新都,同年,更是大举兴兵南下平陈...”
“连年征战,百姓未得休生养息,若官军一举平陈还好,可如今战事不利,建康从年初到现在都未拿下,眼见着秋天即将来临,恐怕战事还要继续下去,那些被官府征发从军的民夫,已经离家一年了!”
“即便朝廷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宇文氏和尉迟氏迟早要决裂,战火再起时,百姓还能承受得住么?”杨济越说越激动,“大王!届时民心浮动,不知会有多少刘举、李弘在蠢蠢欲动,等着印证谶语!”
“若爆发大规模民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王的眼光若只盯着尉迟氏,恐怕最后落得个为王前驱的下场!”
“北魏六镇之乱,尔朱荣趁势而起,把持朝政,威逼帝王,当时朝野的注意力,都在元氏和尔朱氏之间,结果两败俱伤,高欢黄雀在后。”
“今日,朝野的注意力都在宇文氏和尉迟氏之间,大王全力以赴之际,也要提防黄雀在后,万一又出个高欢....”
话不投机半句多,杨济被宇文温抢白得无语,但又无法拂袖而去,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但一直转移不了,他来到这个时代二十多年,行走权贵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拿宇文温没办法。
“少东拉西扯,你可以洁身自好,但是妻儿总不能不食烟火吧?以你的军功,冼氏迟早是诰命夫人,到时候和其他夫人们交际时什么都不懂,十足村妇一个,那样就长脸了?”
“好,怕丢脸就关府里,哪都不让去,闭门谢客也不是不行,可这样有意思么?儿子呢?儿子怎么办?不跟其他权贵子弟交往,不知人情世故,以后你走了,谁来帮衬他?”
“你不要看寡人!寡人将来必定儿孙满堂,忙得很,没空照应你的儿孙!”
见着宇文温越说越离谱,杨济决定使出绝招:“大王可知金刀之谶的由来?”
“不就是卯金刀刘么?不就是刘氏复兴那套骗人的谶语么?你这样岔开话题有意思么?有意思么?”宇文温冷笑着,不以为意。
“寡人再说一遍,你迟早会有妻儿,不要老想着洁身自好,要多为妻儿着想!”
杨济忽作高深莫测状:“大王可知刘举和李弘?”
“扯,你就扯!寡人....呃?刘举和李弘?李弘...不是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么,你怎么扯到这里来了?”
成功将宇文温注意力转移,杨济赶紧趁热打铁:“大王,李治这是为了应谶...”
“继续,继续扯。”
“大王还记得隋末的谶语或童谣么?”
“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宇文温答得很畅快,隋唐演义的故事广为人知,隋末唐初的群英荟萃,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背景)他大概记得。
“大王还记得哪些童谣?”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还有‘杨花落、梨花开’...这种骗人的把戏你不会相信了吧?”
宇文温对谶语、童谣完全不感兴趣,这纯粹是附会之言,不过在隋末乱世倒颇为兴盛,随后的李唐推波助澜,就是为证明“桃李子”得天下是天意。
杨济又问:“大王可知‘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不决则为沥’?”
“嗯?流...沥...莫非是刘和李?”
“正是,此童谣意指杨家的天下,要么归姓刘的,要么归姓李的。”
“所以就有了刘举、李弘这种救世主?”
宇文温冷笑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就是端茶送客的意思,杨济挑起的话题很无聊,他觉得没意思,争天下靠的是兵强马壮,靠的是粮食和人口,谁敢不服就砍谁,弄这种和谣言无异的童谣、谶语很无聊。
“大王,莫要不以为意!”
杨济难得一次失礼,没有识告退,而是絮絮叨叨继续说下去,宇文温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对方,耐着性子听下去,不知不觉之中面色凝重起来。
杨济挑起这个话题是有原因的,宇文温得留守黄州的宇文十五来信,说黄州总管府地界有人秘密开设邑义,这些人来自一个外地邑义,其源头不正常,是被人曲解了教义的弥勒教邑义。
总而言之就是邪教,有可能是其教主聚众起事妄图改朝还代的工具,不过此邑义伸到黄州的触手已被宇文十五斩断,暂无下文。
既然挑起话题,杨济自然要长篇大论一番,他的切入点有些特别,是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说起。
西汉时佛教便已传入中原,但其发展却很缓慢,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有了爆发式发展,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时局。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好容易三国归晋,本以为就此天下太平,未曾料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乱世。
八王之乱、永嘉之祸、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现世宛若地狱,许多人绝望之际开始信佛修来世。
不光底层百姓,不分汉、胡族属,即便是上层权贵乃至皇族,都开始信佛、崇佛,无他,心虚罢了。
朝代频繁更替,流血政变家常便饭,什么人伦纲常,什么兄弟手足,在权力面前都黯然无光,胜利者双手沾满鲜血,内心惶恐不安,只能依靠信佛、崇佛来让自己能安然入睡。
无论南北均是佛教大兴,而弥勒信仰的“弥勒下生救世”受贫苦百姓崇信,这种信仰和中原的谶纬学说一结合,便衍生出口号“刘氏复兴”,以及一个有名有姓的救世主:刘举。
与此同时,与佛教激烈竞争的道教,也综合谶纬学说,推出了自己的救世主,佛教有“弥勒下生”的刘举,那道教就有“道君出世”的李弘,口号为“李氏将兴”。
刘举,李弘,成了乱世之中茫茫众生期盼的救世之主,但是天无二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命天子呢?那就得靠有识之士来去伪存真,这就涉及谶纬学说。
因为有光武帝刘秀应谶光复汉室的前车之鉴,加上魏晋以来清谈之风日盛,许多经学名家把精力都放到研究谶纬学说这方面,想要找到值得投效的真命天子,谶纬学说愈发流行。
而汉室苗裔刘裕建立宋国,这就印证了金刀之谶,助长了刘举、李弘救世之说的影响力,南北朝数百年,多有自称姓刘的野心家以“刘氏当王”为由起事。
也正是如此,到了隋末乱世,才有了“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流(刘),不决则为沥(李)”的童谣。
后人常言,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只是因为一句童谣便清洗李氏,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天下还是被自己的表兄李渊笑纳了。
可实际上,杨广忌讳的是刘举、李弘救世传言,因为经过数百年的发酵,这种传言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力极大,极易为野心家所趁,已经严重威胁到王朝稳定,所以这种隐患,无论哪个帝王都不会置之不理。
有隋一代,各李姓权贵集团的实力确实过于庞大,所以杨广如坐针毡也能理解,而当李渊晋阳起兵入主长安,李弘救世、“李氏将兴”的谶语成为现实。
为了和李唐对抗,群雄就要来个“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要在天意上力压李唐一筹,而一些弥勒信徒更是将“刘氏复兴”和“弥勒下生”并称,想借此号召百姓聚集在刘氏大旗之下逐鹿中原。
“刘氏...和李唐不死不休的刘黑闼难道也是如此?”
“大王,下官以为,刘黑闼不过借用‘刘氏复兴’的谶语罢了,不过关于‘黑闼’二字,大王有何感想?”
“黑闼、黑獭,莫非?”宇文温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周太祖宇文泰,又称“黑獭”,发音和隋末的刘黑闼之“黑闼”相同。
杨济点点头:“大王,自魏晋以来,北地胡化情况十分普遍,故而“黑獭”、“黑闼”的称呼,在北地稀疏平常,到了唐时河朔地区胡化现象愈发严重...”
“你到底想说什么?”
“大王,河朔骁骑天下闻名...”
“说重点!”
“大王,自大象二年以来,中原纷争不断,周隋之间斗了七八年才分出胜负,而隋国刚灭亡,朝廷便大兴土木营建洛阳新都,同年,更是大举兴兵南下平陈...”
“连年征战,百姓未得休生养息,若官军一举平陈还好,可如今战事不利,建康从年初到现在都未拿下,眼见着秋天即将来临,恐怕战事还要继续下去,那些被官府征发从军的民夫,已经离家一年了!”
“即便朝廷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宇文氏和尉迟氏迟早要决裂,战火再起时,百姓还能承受得住么?”杨济越说越激动,“大王!届时民心浮动,不知会有多少刘举、李弘在蠢蠢欲动,等着印证谶语!”
“若爆发大规模民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王的眼光若只盯着尉迟氏,恐怕最后落得个为王前驱的下场!”
“北魏六镇之乱,尔朱荣趁势而起,把持朝政,威逼帝王,当时朝野的注意力,都在元氏和尔朱氏之间,结果两败俱伤,高欢黄雀在后。”
“今日,朝野的注意力都在宇文氏和尉迟氏之间,大王全力以赴之际,也要提防黄雀在后,万一又出个高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逆水行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逆水行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