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二章 知音(续)
目录:逆水行周| 作者:米糕羊| 类别:历史军事
“呐,这玩意看起来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平行划线,无非是实现起来其结构复杂了些...”
“就像孩子们被罚写字,自己想偷懒,便一手握着两支炭笔,可以同时写两行字...”
“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不简单,首先要有联动的多连杆结构,其次是保证经纬移动能够同步...”
“英国公倒是有奇思妙想,动手能力也强,自己琢磨多年,把这构想实现了,虽然用起来有些麻烦,但也是一件了不得的突破,所以,这`临摹机`...不,描图机的用处可不小。”
此时夜深人静,宇文温却在寝宫里向尉迟炽繁介绍着描图机的妙处。
虽然尉迟炽繁听不懂机械构造,却不妨碍她认真听。
下午时,尉迟炽繁和太子说了许多话,现在轮到她听宇文温滔滔不绝的讲解,听着听着,只觉听不太懂原理。
但她也听懂了一些,那就是一旦这种装置大量使用,不仅能将各种书法、绘画作品“完美”的临摹,还能将许多工程图纸“复制”,然后“制版”,接下来就是大规模印刷。
当获得知识的成本越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宇文温现在就有一个构想,把现有的大量工程图纸全都“描图”、制版,然后出版。
这些“工程”包括了建筑、水利、机械等各行各业,当“标准图纸”大量出版时,对于推进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工匠技术大多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对于工匠们来说,这些技术是吃饭的看家本领,一般不轻易外传,很容易因为各种意外导致许多技术的传承突然中断。
如果朝廷能够采取较为合理的政策,“购买”工匠们赖以谋生的知识,将其分类汇总然后出版,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人,但像“大工程师”宇文恺那样出身将门却喜欢研究工程技术的贵族子弟始终是少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具备宇文恺学习工程技术知识的条件。
宇文温觉得,若能够建立基本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系统化的培养各类技术人员,这是一个泽被后世的学政,若能大幅降低学习技术的成本,提升技术人员的收入,持续几十年,中原必然迎来科技大爆发的时代。
这需要打下大量的基础,而描图机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各类手绘工程图纸的“复制”工作,意义重大。
所以,宇文温才愿意把《兰亭集序》拿出来给杨济“琢磨”。
见着宇文温兴致勃勃的样子,尉迟炽繁也高兴,她不在乎这描图机有多重要,只要宇文温高兴,她也高兴。
她知道宇文温其实不是想教她什么,也明白宇文温知道她听不太懂,但对方依旧喜欢以这种方式和她交流,或者心情好时,弹奏音调怪异的琵琶曲,让她做听众。
夫君实际就是想和她分享心中喜悦,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尉迟炽繁觉得十分温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就是宇文温的“知音”,宇文温所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会“弹奏”给她听。
夫妇俩说话间,宇文温用这装置“描”一组齿轮的设计图,待得完成度达到了七八成,尉迟炽繁发现这图有些眼熟。
“这是...莫非就是太子今日说的齿轮组....齿轮箱结构图?”
“没错,这个装置可不得了,如今终于有进展了!”宇文温见自己‘弹奏’的美好前景有了‘知音’,马上就换了一个话题。
“之前为夫说过,齿轮的组合,旋转起来魅力无穷,齿轮箱就是一种相对复杂的齿轮组合,船舶螺旋桨推进的关键之处就在于齿轮箱。”
“齿轮箱要做到‘变速’,将蒸汽锅炉输出的转速‘变大’,这就涉及一个技术参数,名为‘速比’,太子应该跟你说的。”
“呃...啊...是啊...”尉迟炽繁有些尴尬,很明显,她没记住儿子宇文维城对齿轮箱的介绍。
宇文温见状,讲解欲瞬间爆发:“速比,就是速度比,确切的说,是齿轮和齿轮之间的转速比...”
他开始提笔在白纸上画草图,尉迟炽繁认真的看着。
却见宇文温画了几个齿轮组合和装置的草图,开始讲解何为齿轮组的速比。
“杠杆原理你是知道的,由直径不同齿轮组成的齿轮组,同样可以组成杠杆系统,要么可以省力,要么可以省距离,而齿轮组同样可以变换转速...”
“你看,和蒸汽机传动轴同轴的齿轮名为主动轮,而这个与主动轮咬合的齿轮和螺旋桨同轴,是为从动轮....”
“主动轮有四十八齿,从动轮有十二齿轮,那么,当主动轮旋转一圈的时候,从动轮已转了四圈....”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蒸汽机传动轴的转速,经过这个齿轮组的传动之后,放大了四倍,譬如主动轮是每分钟二十转,传到传动轮,那传动轮的转速就是每分钟八十转。”
“传动轮和螺旋桨同轴,所以螺旋桨的转速也是每分钟八十转,如此一来,传动轴转速慢的蒸汽机,一样能让螺旋桨快速旋转。”
听到这里,尉迟炽繁来了兴致:“那么,模型船中的螺旋桨不是转得很快么,然而把模型里的蒸汽机放到大船上,又如何推动得了?”
“这问题问得好。”宇文温又画了几个草图:“螺旋桨的推力,和转速有关,也和螺旋桨的尺寸有关。”
“船模的螺旋桨,只有指甲盖大小,分量很轻,而真正要实装的船用螺旋桨,按照计算,直径至少有..”
宇文温拿手比了比尉迟炽繁的脖子:“从脚到一个人的脖子,大概有那么高。”
“这样的螺旋桨,有四个桨叶,为了确保耐用,必须用精铁制作,譬如用模范铸造成形,其分量肯定不轻,蒸汽机要驱动沉重的螺旋桨,即便有了齿轮箱的帮助,其出力也得足够大。”
“让一个纸风车每分钟转一百次,和让一个重数百斤的铁制螺旋桨每分钟转一百次,所需要的力量千差万别。”
“蒸汽机要给力,齿轮箱也得耐用,速比的放大,全靠齿轮来完成,如果齿轮的齿强度不够,很容易损坏,那么整个齿轮箱就无法正常运行,起不了升速的作用。”
“齿轮要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料十足,然而用料越足齿轮越重,转动起来就越困难,那么蒸汽机在带动螺旋桨转动的时候,还得额外消耗动力来转动齿轮。”
“蒸汽机的动力很宝贵,能省则省,所以,实心齿轮是不行的,要适当镂空以便减轻重量,但在有效减重的同时,还得确保强度,这也是技术难点。”
宇文温滔滔不绝说了许多,因为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原理,所以尉迟炽繁大概听得懂,也听得入了神。
其实她并不关心什么“螺旋桨推进器”,只是喜欢这样的相处方式。
只有这样,她才能成为宇文温的“知音”,成为被对方需要的人。
宇文温也很享受向妻子做“科普”的感受,继续说下去,开始畅想未来:
“眼下快入冬,而太子牵头的‘项目组’,现在也有了突破,螺旋桨推进,距离实用化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说不定啊,再过几年,火轮船的明轮都能换上螺旋桨,如此一来,船能走得更快。”
“长江上的明轮船,逆水航速已经到了二十里每小时,如果改成螺旋桨,目标是至少达到四十里每小时,届时从广陵到江陵,两千多里水路,五六日就到,顺水更快。”
“在海上,波浪大,明轮容易损坏,而且推进效率不高,但有了螺旋桨就不同了。”
“所以,将来不仅有螺旋桨推进的内河船,还有螺旋桨推进的大海船。”
宇文温拿出舆图,握着爱妻的手,感慨着:“一眨眼,火轮船问世已经十年,十年磨一剑,螺旋桨这把剑,也快磨出来了....”
“将来,有了大轮船,我们就乘船入海,去辽东,去耽罗,去琉球,去交州,去看看外面的大好世界!”
“到时候,在船上一边看海景,我一边弹琵琶给你听!好不好?”
听到这里,尉迟炽繁热泪盈眶,靠着宇文温的肩膀,笑着说:“好!”
“就像孩子们被罚写字,自己想偷懒,便一手握着两支炭笔,可以同时写两行字...”
“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不简单,首先要有联动的多连杆结构,其次是保证经纬移动能够同步...”
“英国公倒是有奇思妙想,动手能力也强,自己琢磨多年,把这构想实现了,虽然用起来有些麻烦,但也是一件了不得的突破,所以,这`临摹机`...不,描图机的用处可不小。”
此时夜深人静,宇文温却在寝宫里向尉迟炽繁介绍着描图机的妙处。
虽然尉迟炽繁听不懂机械构造,却不妨碍她认真听。
下午时,尉迟炽繁和太子说了许多话,现在轮到她听宇文温滔滔不绝的讲解,听着听着,只觉听不太懂原理。
但她也听懂了一些,那就是一旦这种装置大量使用,不仅能将各种书法、绘画作品“完美”的临摹,还能将许多工程图纸“复制”,然后“制版”,接下来就是大规模印刷。
当获得知识的成本越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宇文温现在就有一个构想,把现有的大量工程图纸全都“描图”、制版,然后出版。
这些“工程”包括了建筑、水利、机械等各行各业,当“标准图纸”大量出版时,对于推进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工匠技术大多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对于工匠们来说,这些技术是吃饭的看家本领,一般不轻易外传,很容易因为各种意外导致许多技术的传承突然中断。
如果朝廷能够采取较为合理的政策,“购买”工匠们赖以谋生的知识,将其分类汇总然后出版,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人,但像“大工程师”宇文恺那样出身将门却喜欢研究工程技术的贵族子弟始终是少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具备宇文恺学习工程技术知识的条件。
宇文温觉得,若能够建立基本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系统化的培养各类技术人员,这是一个泽被后世的学政,若能大幅降低学习技术的成本,提升技术人员的收入,持续几十年,中原必然迎来科技大爆发的时代。
这需要打下大量的基础,而描图机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各类手绘工程图纸的“复制”工作,意义重大。
所以,宇文温才愿意把《兰亭集序》拿出来给杨济“琢磨”。
见着宇文温兴致勃勃的样子,尉迟炽繁也高兴,她不在乎这描图机有多重要,只要宇文温高兴,她也高兴。
她知道宇文温其实不是想教她什么,也明白宇文温知道她听不太懂,但对方依旧喜欢以这种方式和她交流,或者心情好时,弹奏音调怪异的琵琶曲,让她做听众。
夫君实际就是想和她分享心中喜悦,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尉迟炽繁觉得十分温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就是宇文温的“知音”,宇文温所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会“弹奏”给她听。
夫妇俩说话间,宇文温用这装置“描”一组齿轮的设计图,待得完成度达到了七八成,尉迟炽繁发现这图有些眼熟。
“这是...莫非就是太子今日说的齿轮组....齿轮箱结构图?”
“没错,这个装置可不得了,如今终于有进展了!”宇文温见自己‘弹奏’的美好前景有了‘知音’,马上就换了一个话题。
“之前为夫说过,齿轮的组合,旋转起来魅力无穷,齿轮箱就是一种相对复杂的齿轮组合,船舶螺旋桨推进的关键之处就在于齿轮箱。”
“齿轮箱要做到‘变速’,将蒸汽锅炉输出的转速‘变大’,这就涉及一个技术参数,名为‘速比’,太子应该跟你说的。”
“呃...啊...是啊...”尉迟炽繁有些尴尬,很明显,她没记住儿子宇文维城对齿轮箱的介绍。
宇文温见状,讲解欲瞬间爆发:“速比,就是速度比,确切的说,是齿轮和齿轮之间的转速比...”
他开始提笔在白纸上画草图,尉迟炽繁认真的看着。
却见宇文温画了几个齿轮组合和装置的草图,开始讲解何为齿轮组的速比。
“杠杆原理你是知道的,由直径不同齿轮组成的齿轮组,同样可以组成杠杆系统,要么可以省力,要么可以省距离,而齿轮组同样可以变换转速...”
“你看,和蒸汽机传动轴同轴的齿轮名为主动轮,而这个与主动轮咬合的齿轮和螺旋桨同轴,是为从动轮....”
“主动轮有四十八齿,从动轮有十二齿轮,那么,当主动轮旋转一圈的时候,从动轮已转了四圈....”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蒸汽机传动轴的转速,经过这个齿轮组的传动之后,放大了四倍,譬如主动轮是每分钟二十转,传到传动轮,那传动轮的转速就是每分钟八十转。”
“传动轮和螺旋桨同轴,所以螺旋桨的转速也是每分钟八十转,如此一来,传动轴转速慢的蒸汽机,一样能让螺旋桨快速旋转。”
听到这里,尉迟炽繁来了兴致:“那么,模型船中的螺旋桨不是转得很快么,然而把模型里的蒸汽机放到大船上,又如何推动得了?”
“这问题问得好。”宇文温又画了几个草图:“螺旋桨的推力,和转速有关,也和螺旋桨的尺寸有关。”
“船模的螺旋桨,只有指甲盖大小,分量很轻,而真正要实装的船用螺旋桨,按照计算,直径至少有..”
宇文温拿手比了比尉迟炽繁的脖子:“从脚到一个人的脖子,大概有那么高。”
“这样的螺旋桨,有四个桨叶,为了确保耐用,必须用精铁制作,譬如用模范铸造成形,其分量肯定不轻,蒸汽机要驱动沉重的螺旋桨,即便有了齿轮箱的帮助,其出力也得足够大。”
“让一个纸风车每分钟转一百次,和让一个重数百斤的铁制螺旋桨每分钟转一百次,所需要的力量千差万别。”
“蒸汽机要给力,齿轮箱也得耐用,速比的放大,全靠齿轮来完成,如果齿轮的齿强度不够,很容易损坏,那么整个齿轮箱就无法正常运行,起不了升速的作用。”
“齿轮要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料十足,然而用料越足齿轮越重,转动起来就越困难,那么蒸汽机在带动螺旋桨转动的时候,还得额外消耗动力来转动齿轮。”
“蒸汽机的动力很宝贵,能省则省,所以,实心齿轮是不行的,要适当镂空以便减轻重量,但在有效减重的同时,还得确保强度,这也是技术难点。”
宇文温滔滔不绝说了许多,因为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原理,所以尉迟炽繁大概听得懂,也听得入了神。
其实她并不关心什么“螺旋桨推进器”,只是喜欢这样的相处方式。
只有这样,她才能成为宇文温的“知音”,成为被对方需要的人。
宇文温也很享受向妻子做“科普”的感受,继续说下去,开始畅想未来:
“眼下快入冬,而太子牵头的‘项目组’,现在也有了突破,螺旋桨推进,距离实用化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说不定啊,再过几年,火轮船的明轮都能换上螺旋桨,如此一来,船能走得更快。”
“长江上的明轮船,逆水航速已经到了二十里每小时,如果改成螺旋桨,目标是至少达到四十里每小时,届时从广陵到江陵,两千多里水路,五六日就到,顺水更快。”
“在海上,波浪大,明轮容易损坏,而且推进效率不高,但有了螺旋桨就不同了。”
“所以,将来不仅有螺旋桨推进的内河船,还有螺旋桨推进的大海船。”
宇文温拿出舆图,握着爱妻的手,感慨着:“一眨眼,火轮船问世已经十年,十年磨一剑,螺旋桨这把剑,也快磨出来了....”
“将来,有了大轮船,我们就乘船入海,去辽东,去耽罗,去琉球,去交州,去看看外面的大好世界!”
“到时候,在船上一边看海景,我一边弹琵琶给你听!好不好?”
听到这里,尉迟炽繁热泪盈眶,靠着宇文温的肩膀,笑着说:“好!”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逆水行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逆水行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