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会群雄 第759章过河(三)
目录:北雄| 作者:河边草| 类别:都市言情
搭建浮桥,过河攻敌,是战争中很常见的手段,没有哪个统兵将领在见到大河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然后再想办法渡河。
尤其是大军征战,人数到了一定的数量,征发船只耗费的成本太高,所以建桥也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当然了,像长江那样宽阔的水面,你想建桥也是不可能的。
而这一天,晋地大军漫野而来,搭建浮桥的手段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等到两座浮桥摆好,上游处又飘下两条大船,大船之上满是手持长盾的大汉,身上披着明光铠,显然这是如今越来越少见的重步兵。
两条大船一旦到位,当即便补齐的浮桥的差距,让浮桥前端靠近了浅滩。
这还不算,一队队的兵卒手持早已备好的木板,开始铺到桥面之上,不到两个时辰,两座浮桥堪堪已经在黄河水面上成型。
唐军上下目瞪口呆,节奏不对,让他们感到分外不适,过河不应该是强攻吗?你弄这么多的花样作甚?
显然,河滩上的唐军将领们已然意识到,想在河面上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杀伤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事实也是如此,不甘心的唐军在号令之下,挽弓而射,箭矢像雨点般升起落下,却被浮桥的船篷所阻,所获寥寥。
充足的战前准备,让晋地大军愈显从容,而他们本就是百战之师,更能适应大战的氛围。
几乎是眨眼间,一切就绪,只待过河一战了……
身在高处的李破满意的笑了笑,他觉着自己已经抓住了胜利女神的衣角,需要死死攥住,不能放松哪怕一刻。
“击鼓,传令给尉迟将军,过河……”
战鼓声隆隆响起,这是战争中最震荡人心的音符,没当它出现在战场上,便意味着无数鲜血将要流淌而出。
尉迟偕的将旗开始缓缓前移,军官们粗鲁的吼叫声连绵不绝,一队队军兵在军官的率领下,手持刀枪圆盾,顺序走上浮桥,并迅速向对岸进发。
这和去年强渡风陵渡口不一样,不再需要什么战机,对岸的敌人也不会轻易让出滩头,毫无疑问,唐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
即使这些年和李唐连番交战,并屡屡取得胜利,可李破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如今遍观天下诸侯,还能拥有完备的官僚军事体系的,也只有他和李渊而已。
剩下的几家,即便是萧铣,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起家的时候开始,就收拢各路义军,从而让他们的军事体系变得愈发混乱。
唐军的优势一直都很明显,他们接收了大量隋末官军,战斗力和凝聚力实非其他诸侯可比,唯一倒霉的是,遇上了从边地走出来的李破,他的麾下,则是更为精锐的前隋边军,于是唐军也就相形见绌了起来。
年轻矫健的晋地士卒登上浮桥,摇摇晃晃的快速向前奔走,接下来就是抢滩。
此时,唐军的弓矢却已停下,数千唐军在河滩上摆开阵列,,在军官号令之下,徐徐向前,显然是要死守河滩了。
船上的重甲步兵纷纷跳下船头,淌着浅滩的河水开始布防,还有的则牵引着铁索想要将其钉入地面,完成浮桥的最后一道工序。
相比于唐军,他们显得过于单薄了些,后续的军兵在快速的加入他们。
随着唐军向前移动,两岸的战鼓声交织在了一起,喊杀声终于响彻岸边。
唐军并没有给敌人留下太多准备的时间,箭雨一下在河滩上便密集了起来,登上滩头的晋地兵卒纷纷倒地。
可战事一旦开始,便不会因为这点伤亡而停止。
很快两军便在滩头处碰撞在了一起,刀枪并举,喊杀连天,箭矢在空中舞动,刀光闪烁间,撞击中无数人惨叫着倒在地上,鲜血肆意的流淌出来。
但这并不是此战最惨烈的时刻,晋军不断的通过浮桥补入军阵,奋力阻挡着唐军的攻势。
这个时候,滩头处的形势是有些古怪的。
本来防守一方的选择会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半渡而击是最常被运用的战术,也就是说,放一部分敌军过河,然后聚而歼之,挫动敌军士气,然后守住滩头,让敌人望洋兴叹。
当然,这和战略上的半渡而击肯定不一样。
可唐军选择了死守滩头,一种最为稳妥也最为死板的战术,这让两军方一接触,便成了你死我活之势。
这显示出了唐军将领的底气不足,并没有跟敌人正面交战,一战而胜的信心,可话说回来,这确实也给晋地大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人数上的劣势很难补足,滩头上好像一下便挤满了人,前面的防线不住被唐军压缩,很快便猬集在一起,并不住后退。
伤亡是一回事,而他们已经快让后续登岸的士卒无法立足了,而唐军一旦发起攻势,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大有将敌人一鼓作气,推下黄河的架势。
高处的李破见此,只是眉头稍蹙,并无多少担心,当年大军渡过辽水的战事,给了他很多的经验。
对岸唐军兵力不多是一方面,另外则是他认为,抢滩之战对于他所率的大军而言,其实只是个开头,岸边这点唐军肯定无法阻挡大军脚步。
换句话说,一旦他下定决心过河进入关西,那抢滩之战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事,影响不了大局,看的只是要费多少功夫而已。
就像辽水对岸,二十余万高句丽大军,也无法阻挡隋军强渡滩头一样,而此时唐军的表现其实在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神符……李破撇了撇嘴,这是要将守卫冯翊的唐军都丢在这里吗?那可真是要谢谢他呢。
其实如今他考量的,只能是如何才能让大军在唐军云集而来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全军过河,可以说,以他的眼界,一时的不利和挫折,已经不算什么。
就算是今天唐军能把尉迟信部阻挡在岸边,对于统帅大军的他来说,也只是一个小麻烦而已。
更何况,尉迟信真的甘心轻易的被唐军挡住吗?那他还有何脸面与其他功勋满身的将军们并列一处?
…………………………
一个浑身披甲的大汉矫健的从船上蹦了下来,这是一个营尉,大军中最为中坚的力量。
刚下船,一支箭矢便擦过他的脸庞,带出一道血口子,他也只是侧了侧脑袋,便连踢带打的将前面的人赶开。
一脸的狰狞,如同野兽般嚎叫着,“他娘的,冲上去,给我冲上去。”
幽州大汉第一次踏足秦地,便以自己的方式狠狠的跟秦人打了一个招呼。
凶猛的气势,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出来的怪物只一到阵前,便连杀数人,带头一脑袋冲进了唐军军阵当中。
这是典型意义的身先士卒,同样确实也能激起中军勇气,他的部下们也只呼喊一声,便随在了营尉身后,奋不顾死的挤了进去。
唐军很是密集,让这种冲锋变成了最为凶险的肉搏,噗噗噗,全都是刀枪入肉的声音,足以让人闻之悚然。
而在另外一边同样的故事在上演,众军奋死向前,两只数十人的队伍,像尖刀般插进了唐军阵中,并不断前行,晋地军伍的骁勇善战在这一刻,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和辽水之战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敢死之士突前,挫动敌军阵型,用最强硬的方式为后续大军打开胜利之门。
唐军阵中稍有扰动,攻势顿挫。
不断有军卒从船上跳下来,终于在浅水处稳住了脚步,手持坚盾的大汉,奋力前行,将敌人顶的不住后退。
空间越来越大,过河的兵卒越来越多,数百人,上千人,每一刻都在增加,唐军的箭矢已经把河滩变成了茅草地,惨叫声不绝于耳,流淌下来的鲜血不但染红了河滩,让河边的河水也有了异样的颜色。
可这并不能阻止敌人的步伐,当晋军稍稍站稳脚步,他们的可怕之处便表现了出来,他们在隋末诸般战事当中成长起来,最精通杀戮的一群人,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饱满,装备齐全,不畏伤亡。
在这样一支军旅面前,什么样的敌人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胜利的价值和他们的伤亡是否匹配的问题。
一杆日月星辰旗终于在河边迎风招展,更为巧合的是,唐军在不断退后中,他们的将旗竟然歪歪斜斜的倒下了。
到此,已然没有任何的悬念……
李神符大怒,当即就想派兵继续和敌军抢夺滩头,他麾下的将军们也接连请命。
可李神符到底是犹豫了,他们的身后就是冯翊,不容有失,和这样的敌人在河边纠缠,万一……他不敢想,同样也不敢承担那样一个结果。
所以李神符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是英明,之后却为人诟病的决定,退兵回冯翊。
这其实是李唐反应迟缓所造成的结果,而河边防线拉的太长,兵力过于分散,同样也是河滩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而当唐军退兵的军令下达的时候,河滩上的局面已是不可收拾。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址:m....
尤其是大军征战,人数到了一定的数量,征发船只耗费的成本太高,所以建桥也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当然了,像长江那样宽阔的水面,你想建桥也是不可能的。
而这一天,晋地大军漫野而来,搭建浮桥的手段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等到两座浮桥摆好,上游处又飘下两条大船,大船之上满是手持长盾的大汉,身上披着明光铠,显然这是如今越来越少见的重步兵。
两条大船一旦到位,当即便补齐的浮桥的差距,让浮桥前端靠近了浅滩。
这还不算,一队队的兵卒手持早已备好的木板,开始铺到桥面之上,不到两个时辰,两座浮桥堪堪已经在黄河水面上成型。
唐军上下目瞪口呆,节奏不对,让他们感到分外不适,过河不应该是强攻吗?你弄这么多的花样作甚?
显然,河滩上的唐军将领们已然意识到,想在河面上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杀伤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事实也是如此,不甘心的唐军在号令之下,挽弓而射,箭矢像雨点般升起落下,却被浮桥的船篷所阻,所获寥寥。
充足的战前准备,让晋地大军愈显从容,而他们本就是百战之师,更能适应大战的氛围。
几乎是眨眼间,一切就绪,只待过河一战了……
身在高处的李破满意的笑了笑,他觉着自己已经抓住了胜利女神的衣角,需要死死攥住,不能放松哪怕一刻。
“击鼓,传令给尉迟将军,过河……”
战鼓声隆隆响起,这是战争中最震荡人心的音符,没当它出现在战场上,便意味着无数鲜血将要流淌而出。
尉迟偕的将旗开始缓缓前移,军官们粗鲁的吼叫声连绵不绝,一队队军兵在军官的率领下,手持刀枪圆盾,顺序走上浮桥,并迅速向对岸进发。
这和去年强渡风陵渡口不一样,不再需要什么战机,对岸的敌人也不会轻易让出滩头,毫无疑问,唐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
即使这些年和李唐连番交战,并屡屡取得胜利,可李破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如今遍观天下诸侯,还能拥有完备的官僚军事体系的,也只有他和李渊而已。
剩下的几家,即便是萧铣,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起家的时候开始,就收拢各路义军,从而让他们的军事体系变得愈发混乱。
唐军的优势一直都很明显,他们接收了大量隋末官军,战斗力和凝聚力实非其他诸侯可比,唯一倒霉的是,遇上了从边地走出来的李破,他的麾下,则是更为精锐的前隋边军,于是唐军也就相形见绌了起来。
年轻矫健的晋地士卒登上浮桥,摇摇晃晃的快速向前奔走,接下来就是抢滩。
此时,唐军的弓矢却已停下,数千唐军在河滩上摆开阵列,,在军官号令之下,徐徐向前,显然是要死守河滩了。
船上的重甲步兵纷纷跳下船头,淌着浅滩的河水开始布防,还有的则牵引着铁索想要将其钉入地面,完成浮桥的最后一道工序。
相比于唐军,他们显得过于单薄了些,后续的军兵在快速的加入他们。
随着唐军向前移动,两岸的战鼓声交织在了一起,喊杀声终于响彻岸边。
唐军并没有给敌人留下太多准备的时间,箭雨一下在河滩上便密集了起来,登上滩头的晋地兵卒纷纷倒地。
可战事一旦开始,便不会因为这点伤亡而停止。
很快两军便在滩头处碰撞在了一起,刀枪并举,喊杀连天,箭矢在空中舞动,刀光闪烁间,撞击中无数人惨叫着倒在地上,鲜血肆意的流淌出来。
但这并不是此战最惨烈的时刻,晋军不断的通过浮桥补入军阵,奋力阻挡着唐军的攻势。
这个时候,滩头处的形势是有些古怪的。
本来防守一方的选择会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半渡而击是最常被运用的战术,也就是说,放一部分敌军过河,然后聚而歼之,挫动敌军士气,然后守住滩头,让敌人望洋兴叹。
当然,这和战略上的半渡而击肯定不一样。
可唐军选择了死守滩头,一种最为稳妥也最为死板的战术,这让两军方一接触,便成了你死我活之势。
这显示出了唐军将领的底气不足,并没有跟敌人正面交战,一战而胜的信心,可话说回来,这确实也给晋地大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人数上的劣势很难补足,滩头上好像一下便挤满了人,前面的防线不住被唐军压缩,很快便猬集在一起,并不住后退。
伤亡是一回事,而他们已经快让后续登岸的士卒无法立足了,而唐军一旦发起攻势,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大有将敌人一鼓作气,推下黄河的架势。
高处的李破见此,只是眉头稍蹙,并无多少担心,当年大军渡过辽水的战事,给了他很多的经验。
对岸唐军兵力不多是一方面,另外则是他认为,抢滩之战对于他所率的大军而言,其实只是个开头,岸边这点唐军肯定无法阻挡大军脚步。
换句话说,一旦他下定决心过河进入关西,那抢滩之战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事,影响不了大局,看的只是要费多少功夫而已。
就像辽水对岸,二十余万高句丽大军,也无法阻挡隋军强渡滩头一样,而此时唐军的表现其实在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神符……李破撇了撇嘴,这是要将守卫冯翊的唐军都丢在这里吗?那可真是要谢谢他呢。
其实如今他考量的,只能是如何才能让大军在唐军云集而来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全军过河,可以说,以他的眼界,一时的不利和挫折,已经不算什么。
就算是今天唐军能把尉迟信部阻挡在岸边,对于统帅大军的他来说,也只是一个小麻烦而已。
更何况,尉迟信真的甘心轻易的被唐军挡住吗?那他还有何脸面与其他功勋满身的将军们并列一处?
…………………………
一个浑身披甲的大汉矫健的从船上蹦了下来,这是一个营尉,大军中最为中坚的力量。
刚下船,一支箭矢便擦过他的脸庞,带出一道血口子,他也只是侧了侧脑袋,便连踢带打的将前面的人赶开。
一脸的狰狞,如同野兽般嚎叫着,“他娘的,冲上去,给我冲上去。”
幽州大汉第一次踏足秦地,便以自己的方式狠狠的跟秦人打了一个招呼。
凶猛的气势,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出来的怪物只一到阵前,便连杀数人,带头一脑袋冲进了唐军军阵当中。
这是典型意义的身先士卒,同样确实也能激起中军勇气,他的部下们也只呼喊一声,便随在了营尉身后,奋不顾死的挤了进去。
唐军很是密集,让这种冲锋变成了最为凶险的肉搏,噗噗噗,全都是刀枪入肉的声音,足以让人闻之悚然。
而在另外一边同样的故事在上演,众军奋死向前,两只数十人的队伍,像尖刀般插进了唐军阵中,并不断前行,晋地军伍的骁勇善战在这一刻,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和辽水之战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敢死之士突前,挫动敌军阵型,用最强硬的方式为后续大军打开胜利之门。
唐军阵中稍有扰动,攻势顿挫。
不断有军卒从船上跳下来,终于在浅水处稳住了脚步,手持坚盾的大汉,奋力前行,将敌人顶的不住后退。
空间越来越大,过河的兵卒越来越多,数百人,上千人,每一刻都在增加,唐军的箭矢已经把河滩变成了茅草地,惨叫声不绝于耳,流淌下来的鲜血不但染红了河滩,让河边的河水也有了异样的颜色。
可这并不能阻止敌人的步伐,当晋军稍稍站稳脚步,他们的可怕之处便表现了出来,他们在隋末诸般战事当中成长起来,最精通杀戮的一群人,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饱满,装备齐全,不畏伤亡。
在这样一支军旅面前,什么样的敌人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胜利的价值和他们的伤亡是否匹配的问题。
一杆日月星辰旗终于在河边迎风招展,更为巧合的是,唐军在不断退后中,他们的将旗竟然歪歪斜斜的倒下了。
到此,已然没有任何的悬念……
李神符大怒,当即就想派兵继续和敌军抢夺滩头,他麾下的将军们也接连请命。
可李神符到底是犹豫了,他们的身后就是冯翊,不容有失,和这样的敌人在河边纠缠,万一……他不敢想,同样也不敢承担那样一个结果。
所以李神符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是英明,之后却为人诟病的决定,退兵回冯翊。
这其实是李唐反应迟缓所造成的结果,而河边防线拉的太长,兵力过于分散,同样也是河滩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而当唐军退兵的军令下达的时候,河滩上的局面已是不可收拾。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址:m....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北雄》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北雄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