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7章 积阴德(上)
目录:重生之跃龙门| 作者:机房里的猪| 类别:都市言情
时代不同了,以前家家过年都喊的杀猪饭,已经没多少人家请了,也没多少老师再去学生家吃杀猪饭了,但黄泥坪李家还严格遵循着这一传统。乐-文-
今年又不同,三个最出色的子侄女)出国求学,没有办法在家过年,在外求学的子侄女)又不能回来。长辈们就张罗杀猪、吃个团圆饭,打发李家德三兄妹去请老师们来吃顿杀猪饭。
学生出息了,还记得当年的教诲之恩,老师们也高兴。当年的老师们坐着两兄弟的车,一齐来了黄泥坪吃杀猪饭,李家德、李家明两兄弟也如往年一样恭敬,站着替老师斟酒、双手替老师盛饭。
吃完了一顿丰厚、热闹的杀猪饭,两兄弟又将老师一一送回家,然后回家接上叔伯们去了母校。
钱赚来就是花的,钱也只是做事的工具,已经看破钱财的李家明出手就是四千万美元。以家族的名义给两个母校各捐两千万,用于兴建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老师宿舍……;却又保留那些旧有的校舍,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让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也是李家几兄弟的一点私心,没人想有个回不去的母校。以前的学生喜欢毕业多年后回校看看,现在想回去看的人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如今的母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人非物也非。
扯远了。
李家明的捐赠有点出乎意料,饶是在饭桌上商量好的事,王老师和陈校长照样被吓了一跳。现在的美元兑rmb的汇率是1:8.45,等于就是每个学校将接受李氏家族,近1.7亿rmb的捐赠。
这不是在资助教育,而是给学校惹麻烦。要是接受了这笔捐赠,从县里到教委再到乡里,还不得红着眼睛、流涎水?
快退休的陈校长,眼睛看着跟在叔伯后面的李家明,推辞道:“传猛,这也太多了吧?”
确实太多,可这是家明自己的钱,又是用在正事上,谁能管得了?连传林都管不了,自己这当堂伯的还能管?可话又讲回来,家明这伢子争气、有本事,捐这些钱也是替屋里人争面子!放眼全国,可有第二个这样回报家乡的人?
已经回家作田、种菜的李传猛将身后的李家明、李家德、李欣华拉出来,自豪道:“陈校长、王校长,这些事我们作田的人哪晓得,你们去跟他们三个商量。”
也是只能跟他们三个商量,确切的说,应该是跟李家明商量。叔伯们喝茶抽烟,自豪地看着自家最得意的两个子侄展开设计图,听他俩讲解由李家道设计的未来中、小学。
2000年的钱很值钱,虽然工资涨了,可老师的平均工资也才七八百块钱,3.4亿的捐款即使把这两座现代化的学校建完,还能剩下两亿多。
“大家放心,工程由我二伯负责施工,学校里帮着跑跑手续就行。剩下的钱用于成立李氏教育基金,全部注入这个基金,不会放在学校账上,给学校添麻烦。
以后只要是崇乡的伢子、妹子能考上本科以上的公立大学,教过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主课老师都将获得适当的奖励。我们乡里的伢子、妹子考上重点大学,将由李氏教育基金负担全部学费;如果能出国留学,同样由这个基金负担全部学费。”
这样好,钱不由学校管,当官的就打不了歪主意。可两位老师又皱起了眉头,再转念一想又释然,崇乡人不照顾崇乡人,难道还去照顾高桥、港口人?有了这个奖,以后中、小学的师资就不愁了,哪还会有好老师都想往县城调?
高兴的师长们高兴了一阵,好奇道:“家明,标准呢?”
标准当然不能太离谱,但一定要让老师们过得体面,否则这笔钱捐得就失去了意义。
这几年县中的优秀老师流失严重,除了体制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收入、前途、社会地位的问题。这是个小县城,干点什么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找熟人、走关系。老师的圈子相对封闭,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老师的收入虽不高但社会地位不低,也能安于清贫、教书育人。如今经济大潮一冲刷,人们开始羡慕有钱有势的人、鄙视穷人,收入不高的教书匠们怎么办?
老师又不是圣人,能象王老师、陈老师他们这样安贫乐道的有几人?那些感到社会不公的老师们只能抗争,要么改行进官场,把自己的干部身份变成真正的官员;或者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外面发展,到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任教、拿高薪。
要想让那些优秀老师安于教书育人,就得给他们体面的生活。如果这笔钱能让老师们安心教书,李家明觉得花得值,教育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我哪懂这些?除了我传猛伯、大伯代表我们家外,您二位老师再加上县中的温老师、雷老师、政协的胡师公,你们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基金会每年的奖金发放审核,然后让美国的总部拨款。
剩下的那些钱,我会投资到我姐夫的生意里去,每年应该会有两三千万的分红,到时候你们看着办就是了。”
更圆通的陈校长吸了口凉气,崇乡这几年考的大学生多起来了,但一年也就是七八个人,考上本科以上的更只有三四个人。两三千万的奖金分给教过他们的老师,恐怕连省城里的优秀教师,都会到大山里来任教。这几年县中的好老师都往外面跑,不就是冲着待遇去的?
“家明,我觉得你这捐款有点变味,太市侩了!”
这话也只有一生方正的王老师才说得出来,可也只有斯文有理的李家德来反驳、解释才有说服力。别看李家明现在有出息,但在师长们的眼里,这伢子有本事、也仁义,就是心机太深沉,有些工于心计。
“王校长,现在的人已经不尊重知识,开始崇拜权力与财富。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但保持我们崇乡学子的向学之心也是好的。老师们太清苦了,这个社会又太现实,如果没有体面的生活,又如何让老师们安心地教书育人?”
体面的生活?方正的王老师脸上泛起苦涩的笑容,他一家四口三个当老师,可连给王磊在市里买套婚房都得四下借钱。自己家尚且如此,那些家在农村的老师又会如何拮据?
居都安不了,何来的乐业?
两位校长相互看了一眼,接下了这个好事,一直没出声的李欣华也连忙将翻译好的一些国外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办法,交给二位师长进行参考。
办妥了这件回报桑梓的大事,李家明他们也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继续去国外求学。当然,李家明还得去县里一趟,一来是给领导们拜个早年,礼不可废嘛;二来是商量下花山隧道的事,利县利民的大好事,即使要照顾县里的脸面,大家也可以拐着弯来办,既保全领导们的脸面又把事情给办了。
可两阿公、外甥再加上几个叔伯一商量,李传林就首先反对,既然是崽出这笔钱,哪有不要名声的道理?就算是崽不要名声,屋里人还要名声呢!
传林反对了,也觉得这样不妥的传猛伯才好说话,也反对道:“没错,大家晓得是我们李家修的隧道,百年之后都有人念我们的好!”
传猛伯出了声,大伯也帮腔道:“明伢,传猛哥没讲错,你们有出息可以出国,以后祖坟总迁不走。办了这件大好事,祖宗菩萨面上都有光!”
传猛伯和大伯这一开口帮腔,二伯他们也附和,这事就没办法拐弯了,李家明不可能为了几个官员的脸面,与要脸面的家人对着干。
今年又不同,三个最出色的子侄女)出国求学,没有办法在家过年,在外求学的子侄女)又不能回来。长辈们就张罗杀猪、吃个团圆饭,打发李家德三兄妹去请老师们来吃顿杀猪饭。
学生出息了,还记得当年的教诲之恩,老师们也高兴。当年的老师们坐着两兄弟的车,一齐来了黄泥坪吃杀猪饭,李家德、李家明两兄弟也如往年一样恭敬,站着替老师斟酒、双手替老师盛饭。
吃完了一顿丰厚、热闹的杀猪饭,两兄弟又将老师一一送回家,然后回家接上叔伯们去了母校。
钱赚来就是花的,钱也只是做事的工具,已经看破钱财的李家明出手就是四千万美元。以家族的名义给两个母校各捐两千万,用于兴建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老师宿舍……;却又保留那些旧有的校舍,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让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也是李家几兄弟的一点私心,没人想有个回不去的母校。以前的学生喜欢毕业多年后回校看看,现在想回去看的人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如今的母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人非物也非。
扯远了。
李家明的捐赠有点出乎意料,饶是在饭桌上商量好的事,王老师和陈校长照样被吓了一跳。现在的美元兑rmb的汇率是1:8.45,等于就是每个学校将接受李氏家族,近1.7亿rmb的捐赠。
这不是在资助教育,而是给学校惹麻烦。要是接受了这笔捐赠,从县里到教委再到乡里,还不得红着眼睛、流涎水?
快退休的陈校长,眼睛看着跟在叔伯后面的李家明,推辞道:“传猛,这也太多了吧?”
确实太多,可这是家明自己的钱,又是用在正事上,谁能管得了?连传林都管不了,自己这当堂伯的还能管?可话又讲回来,家明这伢子争气、有本事,捐这些钱也是替屋里人争面子!放眼全国,可有第二个这样回报家乡的人?
已经回家作田、种菜的李传猛将身后的李家明、李家德、李欣华拉出来,自豪道:“陈校长、王校长,这些事我们作田的人哪晓得,你们去跟他们三个商量。”
也是只能跟他们三个商量,确切的说,应该是跟李家明商量。叔伯们喝茶抽烟,自豪地看着自家最得意的两个子侄展开设计图,听他俩讲解由李家道设计的未来中、小学。
2000年的钱很值钱,虽然工资涨了,可老师的平均工资也才七八百块钱,3.4亿的捐款即使把这两座现代化的学校建完,还能剩下两亿多。
“大家放心,工程由我二伯负责施工,学校里帮着跑跑手续就行。剩下的钱用于成立李氏教育基金,全部注入这个基金,不会放在学校账上,给学校添麻烦。
以后只要是崇乡的伢子、妹子能考上本科以上的公立大学,教过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主课老师都将获得适当的奖励。我们乡里的伢子、妹子考上重点大学,将由李氏教育基金负担全部学费;如果能出国留学,同样由这个基金负担全部学费。”
这样好,钱不由学校管,当官的就打不了歪主意。可两位老师又皱起了眉头,再转念一想又释然,崇乡人不照顾崇乡人,难道还去照顾高桥、港口人?有了这个奖,以后中、小学的师资就不愁了,哪还会有好老师都想往县城调?
高兴的师长们高兴了一阵,好奇道:“家明,标准呢?”
标准当然不能太离谱,但一定要让老师们过得体面,否则这笔钱捐得就失去了意义。
这几年县中的优秀老师流失严重,除了体制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收入、前途、社会地位的问题。这是个小县城,干点什么事,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找熟人、走关系。老师的圈子相对封闭,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老师的收入虽不高但社会地位不低,也能安于清贫、教书育人。如今经济大潮一冲刷,人们开始羡慕有钱有势的人、鄙视穷人,收入不高的教书匠们怎么办?
老师又不是圣人,能象王老师、陈老师他们这样安贫乐道的有几人?那些感到社会不公的老师们只能抗争,要么改行进官场,把自己的干部身份变成真正的官员;或者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外面发展,到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任教、拿高薪。
要想让那些优秀老师安于教书育人,就得给他们体面的生活。如果这笔钱能让老师们安心教书,李家明觉得花得值,教育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我哪懂这些?除了我传猛伯、大伯代表我们家外,您二位老师再加上县中的温老师、雷老师、政协的胡师公,你们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基金会每年的奖金发放审核,然后让美国的总部拨款。
剩下的那些钱,我会投资到我姐夫的生意里去,每年应该会有两三千万的分红,到时候你们看着办就是了。”
更圆通的陈校长吸了口凉气,崇乡这几年考的大学生多起来了,但一年也就是七八个人,考上本科以上的更只有三四个人。两三千万的奖金分给教过他们的老师,恐怕连省城里的优秀教师,都会到大山里来任教。这几年县中的好老师都往外面跑,不就是冲着待遇去的?
“家明,我觉得你这捐款有点变味,太市侩了!”
这话也只有一生方正的王老师才说得出来,可也只有斯文有理的李家德来反驳、解释才有说服力。别看李家明现在有出息,但在师长们的眼里,这伢子有本事、也仁义,就是心机太深沉,有些工于心计。
“王校长,现在的人已经不尊重知识,开始崇拜权力与财富。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但保持我们崇乡学子的向学之心也是好的。老师们太清苦了,这个社会又太现实,如果没有体面的生活,又如何让老师们安心地教书育人?”
体面的生活?方正的王老师脸上泛起苦涩的笑容,他一家四口三个当老师,可连给王磊在市里买套婚房都得四下借钱。自己家尚且如此,那些家在农村的老师又会如何拮据?
居都安不了,何来的乐业?
两位校长相互看了一眼,接下了这个好事,一直没出声的李欣华也连忙将翻译好的一些国外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办法,交给二位师长进行参考。
办妥了这件回报桑梓的大事,李家明他们也回家收拾行李,准备继续去国外求学。当然,李家明还得去县里一趟,一来是给领导们拜个早年,礼不可废嘛;二来是商量下花山隧道的事,利县利民的大好事,即使要照顾县里的脸面,大家也可以拐着弯来办,既保全领导们的脸面又把事情给办了。
可两阿公、外甥再加上几个叔伯一商量,李传林就首先反对,既然是崽出这笔钱,哪有不要名声的道理?就算是崽不要名声,屋里人还要名声呢!
传林反对了,也觉得这样不妥的传猛伯才好说话,也反对道:“没错,大家晓得是我们李家修的隧道,百年之后都有人念我们的好!”
传猛伯出了声,大伯也帮腔道:“明伢,传猛哥没讲错,你们有出息可以出国,以后祖坟总迁不走。办了这件大好事,祖宗菩萨面上都有光!”
传猛伯和大伯这一开口帮腔,二伯他们也附和,这事就没办法拐弯了,李家明不可能为了几个官员的脸面,与要脸面的家人对着干。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跃龙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跃龙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