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我有一个皇帝梦
目录:中华第一帝国| 作者:末日游侠| 类别:历史军事
♂,
再说完了去香港以后,李鸿章剧烈的咳嗽了几声,但很快便被强行压制了下来。
朝着王思锐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而等王思锐离开之后,屋子里便传来了一阵更加剧烈的咳嗽声。
听着屋内的咳嗽声音,王思锐无奈的摇了摇头。
其实李鸿章早在几年前就有些身体欠恙,原本李鸿章是已经打算退下来的,但无奈接班人还没有选好,加上朝廷那边不肯放人,所以也就只能硬撑着。
历史上李鸿章实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去世的,可以说是死于疾病,但也可以说是被气死的。
李鸿章在晚年的时候没少受洋人的欺负,虽说表面上洋人还是很尊敬这位晚清重臣的,可实际上这里面的苦也只有李鸿章更清楚。
离开?那只是弱者才会选择的方式。
而且,王思锐也压根就不相信清廷会轻易的放过他。
功高盖主,可不仅仅只是离开了京城就没事了的,只要这个人还活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他振臂一呼,便会有无数人站起来响应。
而朝廷的做法,无疑等于是在王思锐的心里面扎了一根刺。
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若是肯就这么妥协,那他还为什么要选择待在这里去跟洋人拼命?只是为了那所谓的朝廷吗?
十二月二日,随着寒冬的到来,京城的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起来。
屋子里,到处都是点燃的火盆,士兵的身上也只有几件单衣,很是单薄。
对于部队的冬装问题,王思锐也很是头疼。
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花和布匹,其次,城内的裁缝铺里面的存货也并不足以供应这么多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王思锐表面上的军队只有三千多人,而实际上只是京城内就已经驻扎着近万部队。
虽然亦劻和李鸿章临时受命王思锐组建军队,将军队的规模临时扩充至两万。
但是这些多出来的部队是没办法立即拿出来用的,在一个,新招的部队里难免会混入一些奸细,一个新兵团那边的奸细都还没有完全查出来,若是等以后再去查的话,难度恐怕就要大的多了。
一间小的会议室内,王思锐与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对立而坐,此次刘学询是代表李鸿章前来与王思锐商议扩军事宜。
而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刘学询已经隐退了,但因为王思锐带来了蝴蝶效应,刘学询此时仍待在李鸿章身边。
而因为李鸿章前面已经与王思锐进行过谈话,而且两人也达成了一致,所以这一次李鸿章也不便继续出面。
至于亦劻,他就更懒的出面了,最近一段时间亦劻都是深居简出,难得露上一面,也不知道在家做什么?
李鸿章的意思很简单,他希望王思锐能够在短期内,最好就在这几天,将京城的军队扩充至两万,或者更多。
但是同时,李鸿章又不希望这些军队的指挥权落入王思锐手中。
虽然他很看重王思锐,但这并不代表就会支持王思锐去做某些事情,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李鸿章还是不会去触及的。
这时候,李鸿章便将与王思锐谈判的这件事情交给了他身边的幕僚,刘学询。
刘学询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倒是不如那些名人,但实际上刘学询的作用却要出了那些历史名人。
刘学询与国父是同乡,两人也早就认识了。并且在七年前,便带着国父去拜见了两广总督李翰章(李鸿章的哥哥),并联合广州名流登报赞扬国父。
五年前,国父创办农学会,刘学询与他组织的师生很快便加入,至于这个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农学会,实际上是革命策划机构。
刘孙逐渐的形成了隐秘的搭档,刘出点子,出钱,国父组织行动。
后来,刘学询说动清廷同意招抚国父,而去年刘给上面写了一封保荐信,称加保总理才堪大用,万不宜任其浪迹海外。
广州起义之前,刘孙密会,国父便想让刘学询出任起义领袖,但被刘学询拒绝。
可以说,此刻坐在王思锐对面的这位李鸿章的幕僚,实际上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革命家之一。
只不过,这个革命家却始终有着做皇帝的美梦。
“朝廷寓意明显,不知贤弟有何作想?”刘学询饶有兴趣的看着王思锐,心中暗暗的打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不得不承认,王思锐的能力已经打动了刘学询。
此时此刻,刘学询正在考虑着如何才能招安王思锐。到时候,有他刘学询的点子,王思锐的军事才能,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便能够推翻清朝,让他荣登九五。
王思锐连那洋人都能打的过,更何况朝廷那些腐朽不堪的军队?至于孙,至少在刘学询看来,他的作用并不如王思锐。
当然了,王思锐很年轻,这也正是刘学询看中的一点。年轻人嘛,比较好忽悠不是?只要先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王思锐,到时候许他一个兵马大元帅的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必王思锐很快就会臣服于他。
当然了,如果真的有那一天的话,刘学询绝对会比现在的朝廷做的更加过份,他绝对会在即将成事的那一刻,毫不犹豫的杀掉王思锐,然后在封他一个异姓王爷。
“只要民族不再受苦受难,我一人受些委屈又当何妨?朝廷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受命便是。”王思锐笑了笑,很是直接的说道。
王思锐虽然对于刘学询并不太了解,但是他的一些事情还是有所耳闻的。
对于这样一个恨不能埋伏到海底的革命前辈,王思锐只能敬而远之。
用王思锐的话来说,老子自己心里都还有着一颗帝王心呢,除非傻了才会去帮你实现帝王梦。
“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既然贤弟已然任命,那为兄也就不再多言,一切随缘吧。”刘学询略带一丝失望,但却并没有绝望。
因为他知道,朝廷是绝对不会放过王思锐的。而那个时候,才是他招揽王思锐的最佳时机。
紧接着,两人谈论了一些关于扩军的问题。
而王思锐则急于为部队解决冬装的问题,所以一时间两人也并没有谈到一起。
最终,在经过一个时辰的谈判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一致。
将部队扩充至两万,其中的一万归王思锐指挥,一万归朝廷直接指挥,不过所有的兵力,都需要由王思锐来整训。
至于部队的冬装问题,这个由朝廷来解决,十日之内,两万套棉衣棉裤会被送到军营当中。
借着这个机会,王思锐再一次的扩招了七千人的部队,将表面上的军队总人数扩充至了一万,而多余的那七千人,则被王思锐隐藏在京城各处,甚至连日常的巡逻,也都临时的交给了那三千兵力。
一时间,被公开的那三千兵力更是忙的不可开交。
其中十五座城门处安排了九百人来驻守,军营内安排了两个营一千二百余人,,俘虏营安排了一个营六百余人,只剩下了一个营用来巡逻整个京城。
十二个班的战士被分成了十二片区域,白天不间断的巡逻,夜间则是休息。
与此同时,王思锐也再一次给王树起写了一封信,命其加紧度筹备七千套冬装,这些是要装备给隐藏在京城各处的士兵的。
毕竟他们平日里无法正常的出走,只能待在院子里或者屋子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这些士兵将会越来越难受。
再说完了去香港以后,李鸿章剧烈的咳嗽了几声,但很快便被强行压制了下来。
朝着王思锐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离开了。
而等王思锐离开之后,屋子里便传来了一阵更加剧烈的咳嗽声。
听着屋内的咳嗽声音,王思锐无奈的摇了摇头。
其实李鸿章早在几年前就有些身体欠恙,原本李鸿章是已经打算退下来的,但无奈接班人还没有选好,加上朝廷那边不肯放人,所以也就只能硬撑着。
历史上李鸿章实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去世的,可以说是死于疾病,但也可以说是被气死的。
李鸿章在晚年的时候没少受洋人的欺负,虽说表面上洋人还是很尊敬这位晚清重臣的,可实际上这里面的苦也只有李鸿章更清楚。
离开?那只是弱者才会选择的方式。
而且,王思锐也压根就不相信清廷会轻易的放过他。
功高盖主,可不仅仅只是离开了京城就没事了的,只要这个人还活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他振臂一呼,便会有无数人站起来响应。
而朝廷的做法,无疑等于是在王思锐的心里面扎了一根刺。
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若是肯就这么妥协,那他还为什么要选择待在这里去跟洋人拼命?只是为了那所谓的朝廷吗?
十二月二日,随着寒冬的到来,京城的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起来。
屋子里,到处都是点燃的火盆,士兵的身上也只有几件单衣,很是单薄。
对于部队的冬装问题,王思锐也很是头疼。
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棉花和布匹,其次,城内的裁缝铺里面的存货也并不足以供应这么多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王思锐表面上的军队只有三千多人,而实际上只是京城内就已经驻扎着近万部队。
虽然亦劻和李鸿章临时受命王思锐组建军队,将军队的规模临时扩充至两万。
但是这些多出来的部队是没办法立即拿出来用的,在一个,新招的部队里难免会混入一些奸细,一个新兵团那边的奸细都还没有完全查出来,若是等以后再去查的话,难度恐怕就要大的多了。
一间小的会议室内,王思锐与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对立而坐,此次刘学询是代表李鸿章前来与王思锐商议扩军事宜。
而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刘学询已经隐退了,但因为王思锐带来了蝴蝶效应,刘学询此时仍待在李鸿章身边。
而因为李鸿章前面已经与王思锐进行过谈话,而且两人也达成了一致,所以这一次李鸿章也不便继续出面。
至于亦劻,他就更懒的出面了,最近一段时间亦劻都是深居简出,难得露上一面,也不知道在家做什么?
李鸿章的意思很简单,他希望王思锐能够在短期内,最好就在这几天,将京城的军队扩充至两万,或者更多。
但是同时,李鸿章又不希望这些军队的指挥权落入王思锐手中。
虽然他很看重王思锐,但这并不代表就会支持王思锐去做某些事情,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李鸿章还是不会去触及的。
这时候,李鸿章便将与王思锐谈判的这件事情交给了他身边的幕僚,刘学询。
刘学询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倒是不如那些名人,但实际上刘学询的作用却要出了那些历史名人。
刘学询与国父是同乡,两人也早就认识了。并且在七年前,便带着国父去拜见了两广总督李翰章(李鸿章的哥哥),并联合广州名流登报赞扬国父。
五年前,国父创办农学会,刘学询与他组织的师生很快便加入,至于这个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农学会,实际上是革命策划机构。
刘孙逐渐的形成了隐秘的搭档,刘出点子,出钱,国父组织行动。
后来,刘学询说动清廷同意招抚国父,而去年刘给上面写了一封保荐信,称加保总理才堪大用,万不宜任其浪迹海外。
广州起义之前,刘孙密会,国父便想让刘学询出任起义领袖,但被刘学询拒绝。
可以说,此刻坐在王思锐对面的这位李鸿章的幕僚,实际上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革命家之一。
只不过,这个革命家却始终有着做皇帝的美梦。
“朝廷寓意明显,不知贤弟有何作想?”刘学询饶有兴趣的看着王思锐,心中暗暗的打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不得不承认,王思锐的能力已经打动了刘学询。
此时此刻,刘学询正在考虑着如何才能招安王思锐。到时候,有他刘学询的点子,王思锐的军事才能,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便能够推翻清朝,让他荣登九五。
王思锐连那洋人都能打的过,更何况朝廷那些腐朽不堪的军队?至于孙,至少在刘学询看来,他的作用并不如王思锐。
当然了,王思锐很年轻,这也正是刘学询看中的一点。年轻人嘛,比较好忽悠不是?只要先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王思锐,到时候许他一个兵马大元帅的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必王思锐很快就会臣服于他。
当然了,如果真的有那一天的话,刘学询绝对会比现在的朝廷做的更加过份,他绝对会在即将成事的那一刻,毫不犹豫的杀掉王思锐,然后在封他一个异姓王爷。
“只要民族不再受苦受难,我一人受些委屈又当何妨?朝廷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受命便是。”王思锐笑了笑,很是直接的说道。
王思锐虽然对于刘学询并不太了解,但是他的一些事情还是有所耳闻的。
对于这样一个恨不能埋伏到海底的革命前辈,王思锐只能敬而远之。
用王思锐的话来说,老子自己心里都还有着一颗帝王心呢,除非傻了才会去帮你实现帝王梦。
“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既然贤弟已然任命,那为兄也就不再多言,一切随缘吧。”刘学询略带一丝失望,但却并没有绝望。
因为他知道,朝廷是绝对不会放过王思锐的。而那个时候,才是他招揽王思锐的最佳时机。
紧接着,两人谈论了一些关于扩军的问题。
而王思锐则急于为部队解决冬装的问题,所以一时间两人也并没有谈到一起。
最终,在经过一个时辰的谈判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一致。
将部队扩充至两万,其中的一万归王思锐指挥,一万归朝廷直接指挥,不过所有的兵力,都需要由王思锐来整训。
至于部队的冬装问题,这个由朝廷来解决,十日之内,两万套棉衣棉裤会被送到军营当中。
借着这个机会,王思锐再一次的扩招了七千人的部队,将表面上的军队总人数扩充至了一万,而多余的那七千人,则被王思锐隐藏在京城各处,甚至连日常的巡逻,也都临时的交给了那三千兵力。
一时间,被公开的那三千兵力更是忙的不可开交。
其中十五座城门处安排了九百人来驻守,军营内安排了两个营一千二百余人,,俘虏营安排了一个营六百余人,只剩下了一个营用来巡逻整个京城。
十二个班的战士被分成了十二片区域,白天不间断的巡逻,夜间则是休息。
与此同时,王思锐也再一次给王树起写了一封信,命其加紧度筹备七千套冬装,这些是要装备给隐藏在京城各处的士兵的。
毕竟他们平日里无法正常的出走,只能待在院子里或者屋子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这些士兵将会越来越难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中华第一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中华第一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