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临高纺织厂
目录:乱世扬明| 作者:小雨非非| 类别:历史军事
厂房结构再简单,全部建成也需要将近一个月,加上新的机器要重新制作,女工学习操作纺车和织机也需要时间,意味着纺织厂要停工将近一个月。
不过夏天南觉得这是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切准备就绪再开工,总比仓促开工出问题好。
在古代,组织千人规模的大生产,可不像现代那么容易,就算是现代,也要制定生产流程和上班纪律。
趁着停工期间,夏天南编写了工厂的简易制度,林伟业则按照上次的办法,木匠每制成一批纺车和织机,就培训一批女工不过这次不需要他手把手教了,有符南英和谭二嫂带领几个优秀的女工当师傅,他在旁边现场指导即可。
广州的张明礼断货了,他坐不住了,坐船赶到临高,督促供货。
“夏老弟,棉布的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怎么还断货了呢?”
夏天南安抚他:“张兄,不用慌,现在我们一下多了这么多女工,需要时间培训,扩建产房也要时间。只要给我一个月,工厂就能复工,到时候产量还有一个井喷式的爆发,你就放心好了。”
“那就好,我还以为供应不上了呢?”
“其实,咱们的棉布销路这么好,适当断几天货,还能激发买主的购买**。”夏天南搬出了后世著名的饥饿营销理论。
张明礼将信将疑:“这样行不行?”
“如果是扑街货,别说断货,店铺关张也没人关心。”夏天南解释道,“不过热销的货物就不同了。打个比方,张兄如果经常去一家铺面喝早茶,那里的点心很不错,生意兴隆,去晚了就没位置。哪一天东家有事,歇业三天,张兄会不会感觉不习惯,盼着这家店早日营业?而且复业那天肯定爆满,生意好得不得了。”
广东人的早茶和下午茶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也喜欢在固定的店铺吃茶点。张明礼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点点头。
“确实如此,如果这家店的茶点合我胃口,我也不会轻易换地方。”
“咱们的棉布也是如此。不仅顺滑堪比丝绸,而且价廉物美,别人家的棉布替代不了,暂停断货不仅不用担心,到重新营业那天肯定会迎来一个购买的小**。”
张明礼被他说得有些兴奋起来:“但愿如此吧。”
“另外,咱们除了用黎区的棉花做材料,还可以用广州那边的普通棉花,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
夏天南提出了“高低搭配”的市场计划,也就是说从广州买来普通的棉花,加工成普通的棉布,比现有的“丝绸棉布”价格低一成,也就市价的七成,抢占普通棉布的市场。
张明礼意识这也是个巨大商机,产品不仅要“高档货”,也需要“中档货”,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有丝绸质感的棉布以普通上等棉布的价格发卖,普通棉布则以更低的卖价打价格战,这样一来,广州本土的棉布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没有了活路。哪怕布商愿意降价,可是成本拼不过琼州布,还是死路一条。
张明礼当即承诺,大量收购市场上的棉花,运来临高,按成本价抵扣布料的进价,自己贴运费。他说干就干,立刻回广州。十天后,就运来了第一船棉花。
提南峒那边,愿意源源不断地提供海岛棉。由于持续的盐巴和铁器输入,整个寨子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有了甜头,符峒主下令,全峒坡地全部种上棉花,顿时整个峒成了棉花种植基地。
由于棉花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他还派人去临近的峒寨收购棉花,一头山猪两百斤棉花,皆大欢喜,对方觉得棉花反正不值钱,提南峒收了棉花还能赚点差价。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0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夏天南和林伟业的纺织厂厂房扩建工作全部完成,准备重新开张营业。与上次闷声发大财不同,夏天南这次请来了提南峒、清水峒的代表观礼,还请了相识的钱师爷剪彩,当然有红包奉上。
剪彩现场放了几十挂鞭炮,连临高县城里的人都跑出城来看热闹,县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提南峒的代表就是跟随林伟业去过清水峒、斩脚峒的奥雅符中,他被占地近百亩连绵不绝的厂房震住了,心中更加坚定了抱紧夏天南的大腿,把提南峒建成纺织厂棉花种植基地的念头。
清水峒的代表是峒主黄罗的侄子,见识了纺织厂的规模后,他就盘算着禀报族叔,如何通过和汉人的交易获得更多的好处。
钱师爷是最高兴的,这劳什子的剪彩也有红包拿,简直是轻松加愉快啊,当初与这伙人交好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对于纺织厂的命名,夏天南颇为纠结了一番,最初起名“临高布坊”,可是怎么看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小家子气。
自己建造的是近代化的工厂至少从理念和制度上是而不是小作坊,再迎合古人的口味很是委屈自己,干脆就叫“临高纺织厂”,至于本时空的土著懂不懂就不管了,新事物被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今后炼铁造船,都一律叫“xx厂”。
开业仪式的重头戏就是挂牌。当“临高纺织厂”的牌匾挂上去后,按照夏天南事先的布置,现场掌声雷动鼓掌的都是自己人,事先还排练过,古人是没有鼓掌的习惯的。
这牌匾是通过钱师爷的路子,花重金向临高县令吴明晋求来的墨宝。吴大县令本不愿为商贾题字,认为有辱斯文,不过看在五十两银子润笔费的份上,捏着鼻子题了字没办法,临高这地方苦啊,贪都没地儿贪去。
热闹过后,就是红红火火的大生产。
新来的员工中,黎族女工效率依旧比汉族女工高很多,广州来的女工有些人对纺车、织机很生疏了,熟悉上手花了一番功夫,投入到紧张的三班倒生产还需要磨合。
因此,崇祯三年四月份的平均日产量只有八百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过在两个月的磨合后,趋于稳定。五月份平均日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匹左右,基本实现预计产量。
不过夏天南觉得这是必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切准备就绪再开工,总比仓促开工出问题好。
在古代,组织千人规模的大生产,可不像现代那么容易,就算是现代,也要制定生产流程和上班纪律。
趁着停工期间,夏天南编写了工厂的简易制度,林伟业则按照上次的办法,木匠每制成一批纺车和织机,就培训一批女工不过这次不需要他手把手教了,有符南英和谭二嫂带领几个优秀的女工当师傅,他在旁边现场指导即可。
广州的张明礼断货了,他坐不住了,坐船赶到临高,督促供货。
“夏老弟,棉布的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怎么还断货了呢?”
夏天南安抚他:“张兄,不用慌,现在我们一下多了这么多女工,需要时间培训,扩建产房也要时间。只要给我一个月,工厂就能复工,到时候产量还有一个井喷式的爆发,你就放心好了。”
“那就好,我还以为供应不上了呢?”
“其实,咱们的棉布销路这么好,适当断几天货,还能激发买主的购买**。”夏天南搬出了后世著名的饥饿营销理论。
张明礼将信将疑:“这样行不行?”
“如果是扑街货,别说断货,店铺关张也没人关心。”夏天南解释道,“不过热销的货物就不同了。打个比方,张兄如果经常去一家铺面喝早茶,那里的点心很不错,生意兴隆,去晚了就没位置。哪一天东家有事,歇业三天,张兄会不会感觉不习惯,盼着这家店早日营业?而且复业那天肯定爆满,生意好得不得了。”
广东人的早茶和下午茶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也喜欢在固定的店铺吃茶点。张明礼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点点头。
“确实如此,如果这家店的茶点合我胃口,我也不会轻易换地方。”
“咱们的棉布也是如此。不仅顺滑堪比丝绸,而且价廉物美,别人家的棉布替代不了,暂停断货不仅不用担心,到重新营业那天肯定会迎来一个购买的小**。”
张明礼被他说得有些兴奋起来:“但愿如此吧。”
“另外,咱们除了用黎区的棉花做材料,还可以用广州那边的普通棉花,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
夏天南提出了“高低搭配”的市场计划,也就是说从广州买来普通的棉花,加工成普通的棉布,比现有的“丝绸棉布”价格低一成,也就市价的七成,抢占普通棉布的市场。
张明礼意识这也是个巨大商机,产品不仅要“高档货”,也需要“中档货”,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有丝绸质感的棉布以普通上等棉布的价格发卖,普通棉布则以更低的卖价打价格战,这样一来,广州本土的棉布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没有了活路。哪怕布商愿意降价,可是成本拼不过琼州布,还是死路一条。
张明礼当即承诺,大量收购市场上的棉花,运来临高,按成本价抵扣布料的进价,自己贴运费。他说干就干,立刻回广州。十天后,就运来了第一船棉花。
提南峒那边,愿意源源不断地提供海岛棉。由于持续的盐巴和铁器输入,整个寨子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有了甜头,符峒主下令,全峒坡地全部种上棉花,顿时整个峒成了棉花种植基地。
由于棉花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他还派人去临近的峒寨收购棉花,一头山猪两百斤棉花,皆大欢喜,对方觉得棉花反正不值钱,提南峒收了棉花还能赚点差价。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0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夏天南和林伟业的纺织厂厂房扩建工作全部完成,准备重新开张营业。与上次闷声发大财不同,夏天南这次请来了提南峒、清水峒的代表观礼,还请了相识的钱师爷剪彩,当然有红包奉上。
剪彩现场放了几十挂鞭炮,连临高县城里的人都跑出城来看热闹,县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提南峒的代表就是跟随林伟业去过清水峒、斩脚峒的奥雅符中,他被占地近百亩连绵不绝的厂房震住了,心中更加坚定了抱紧夏天南的大腿,把提南峒建成纺织厂棉花种植基地的念头。
清水峒的代表是峒主黄罗的侄子,见识了纺织厂的规模后,他就盘算着禀报族叔,如何通过和汉人的交易获得更多的好处。
钱师爷是最高兴的,这劳什子的剪彩也有红包拿,简直是轻松加愉快啊,当初与这伙人交好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对于纺织厂的命名,夏天南颇为纠结了一番,最初起名“临高布坊”,可是怎么看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小家子气。
自己建造的是近代化的工厂至少从理念和制度上是而不是小作坊,再迎合古人的口味很是委屈自己,干脆就叫“临高纺织厂”,至于本时空的土著懂不懂就不管了,新事物被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今后炼铁造船,都一律叫“xx厂”。
开业仪式的重头戏就是挂牌。当“临高纺织厂”的牌匾挂上去后,按照夏天南事先的布置,现场掌声雷动鼓掌的都是自己人,事先还排练过,古人是没有鼓掌的习惯的。
这牌匾是通过钱师爷的路子,花重金向临高县令吴明晋求来的墨宝。吴大县令本不愿为商贾题字,认为有辱斯文,不过看在五十两银子润笔费的份上,捏着鼻子题了字没办法,临高这地方苦啊,贪都没地儿贪去。
热闹过后,就是红红火火的大生产。
新来的员工中,黎族女工效率依旧比汉族女工高很多,广州来的女工有些人对纺车、织机很生疏了,熟悉上手花了一番功夫,投入到紧张的三班倒生产还需要磨合。
因此,崇祯三年四月份的平均日产量只有八百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过在两个月的磨合后,趋于稳定。五月份平均日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匹左右,基本实现预计产量。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世扬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世扬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