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和教授探讨
目录:重生之超级砼帝国| 作者:砼中砼| 类别:都市言情
为了对国内最著名的混凝土专家林教授表示欢迎,沪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方面在酒店摆了几桌,李若禹当然也要参加,不但如此米芸更是要参加。
李若禹本来想跟谢自力他们坐一桌的,没想到那林教授却让米芸把他拉到了林教授这一桌,要知道这一桌可都是沪海建筑工程管理局的领导们还有林教授,李若禹都没有弄明白,林教授为何让他一起坐。
酒过三巡,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今天你们公司的秦海娟同志讲的很不错啊!你们的研究搞得很好,有很多新的理念也提得不错!有机会的话,我们两家倒是可以合作一下!”
李若禹激动地道:“林教授太客气了!我们公司当然愿意跟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合作搞混凝土的研究,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我们一个民营企业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我们和共济大学、复明大学,以及沪海市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都有合作,如果能够跟水木大学合作,那就更好了!”
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太客气了!像李总这样既年轻又有学识的企业家,可以说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我看好你们公司的发展前景!现在国内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实际上许多工程如桥梁、道路、海港和污水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其原因不是强度不够,而是耐久性不足。由于修复损坏的混凝土建筑物的费用昂贵,如以美国为例,每年劣化混凝土的维修费用达千亿美元之多,这使很多设计者意识到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我们开始考虑能否采用使用年限较长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例如使用年限不是0~50年而是100年。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在这方面,我们水木大学倒是有一些技术储备的。”
李若禹点头道:“是啊,水木大学在土木工程领域,是国内最顶尖的,更有你林教授您这样的权威专家。只要有您这样的专家大力呼吁,我相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混凝土的发展趋势是强度不断提高。0年代平均为10mpa,50年代约为0mpa,60年代约为0mpa,70年代已上升到40mpa,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5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
“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以上的洁净水,t砂、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t硅酸盐水泥约需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二氧化碳,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混凝土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会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绿色混凝土可以彻底解决城市垃圾和污泥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污染最为有效的途径。”
林教授点头道:“不错。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0世纪60年代开发应用高效减水剂后,使混凝土技术进入了高强度与高流态的新领域。我国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桥梁建设中、高层建筑及机场建设等工程中已开始应用c60高性能混凝土。在国际上强度为90mpa、100mpa、110mpa、10mpa,甚至大于150mpa、00mpa的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都开始了应用。我们也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李若禹赞同道:“是呀,我认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是当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粉煤灰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大大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硬化阶段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后期强度。而且,节约水泥,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代表性材料。二是超高性能混凝土,如活性粉末混凝土,其特点是高强度,抗压强度高达00mpa,且具有高密实性,可在军事、核电站等特殊工程中得到应用。三是智能混凝土,它是在混凝土原有的组分基础上复合智能型组分,使混凝土材料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对环境变化具有感知和控制的功能。比如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可以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发展和智能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林教授用嘉许的目光看着李若禹道:“不错,我国的混凝土工业在污染防治与能源消耗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坚持科学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过程必须有政府的控制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必须有企业的自律和积极参与,必须有科技的投入和创新。有了这些,我们可以相信,混凝土的未来是绿色的。”(未完待续。)
李若禹本来想跟谢自力他们坐一桌的,没想到那林教授却让米芸把他拉到了林教授这一桌,要知道这一桌可都是沪海建筑工程管理局的领导们还有林教授,李若禹都没有弄明白,林教授为何让他一起坐。
酒过三巡,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今天你们公司的秦海娟同志讲的很不错啊!你们的研究搞得很好,有很多新的理念也提得不错!有机会的话,我们两家倒是可以合作一下!”
李若禹激动地道:“林教授太客气了!我们公司当然愿意跟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合作搞混凝土的研究,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我们一个民营企业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我们和共济大学、复明大学,以及沪海市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都有合作,如果能够跟水木大学合作,那就更好了!”
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太客气了!像李总这样既年轻又有学识的企业家,可以说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我看好你们公司的发展前景!现在国内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实际上许多工程如桥梁、道路、海港和污水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其原因不是强度不够,而是耐久性不足。由于修复损坏的混凝土建筑物的费用昂贵,如以美国为例,每年劣化混凝土的维修费用达千亿美元之多,这使很多设计者意识到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我们开始考虑能否采用使用年限较长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例如使用年限不是0~50年而是100年。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在这方面,我们水木大学倒是有一些技术储备的。”
李若禹点头道:“是啊,水木大学在土木工程领域,是国内最顶尖的,更有你林教授您这样的权威专家。只要有您这样的专家大力呼吁,我相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混凝土的发展趋势是强度不断提高。0年代平均为10mpa,50年代约为0mpa,60年代约为0mpa,70年代已上升到40mpa,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5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
“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以上的洁净水,t砂、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t硅酸盐水泥约需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二氧化碳,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混凝土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会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绿色混凝土可以彻底解决城市垃圾和污泥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污染最为有效的途径。”
林教授点头道:“不错。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0世纪60年代开发应用高效减水剂后,使混凝土技术进入了高强度与高流态的新领域。我国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桥梁建设中、高层建筑及机场建设等工程中已开始应用c60高性能混凝土。在国际上强度为90mpa、100mpa、110mpa、10mpa,甚至大于150mpa、00mpa的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都开始了应用。我们也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李若禹赞同道:“是呀,我认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是当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粉煤灰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大大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硬化阶段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后期强度。而且,节约水泥,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代表性材料。二是超高性能混凝土,如活性粉末混凝土,其特点是高强度,抗压强度高达00mpa,且具有高密实性,可在军事、核电站等特殊工程中得到应用。三是智能混凝土,它是在混凝土原有的组分基础上复合智能型组分,使混凝土材料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对环境变化具有感知和控制的功能。比如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可以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发展和智能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林教授用嘉许的目光看着李若禹道:“不错,我国的混凝土工业在污染防治与能源消耗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坚持科学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过程必须有政府的控制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必须有企业的自律和积极参与,必须有科技的投入和创新。有了这些,我们可以相信,混凝土的未来是绿色的。”(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超级砼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超级砼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