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七十二章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目录:冠绝新汉朝| 作者:战袍染血| 类别:网游动漫
《语录纪要》?
看到封面的这四个字,车子里的几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知其中到底藏着什么事情。
什么语录?谁的语录?如何纪要?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拿出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为什么你要随身带着这么一本书啊!
这看着也不像是什么古代先贤写出来的,可以指导平日生活的智慧结晶啊!
但接下来,这高并的话,马上就为他们解惑了:“看诸位的反应,对我的话,恐怕恐怕有些不信,只是纵然不相信我,你们这一路上看到的田地、水利,以及诸多灌溉之事,总不会是假的吧,这些可都是我家府君特意交代的。”
常璩却听出了一点意思,不由就问道:“莫非你这书里面记着的,是陈府君的话?”
高并点点头,然后一脸正色的道:“正是如此,府君学问广博,又有诸多著作流传世间,他的话自有其理,便是平时下达命令,与几位上君对话,在旁听者也觉得很有收获。”
“哦?”常璩听到这里,不由感兴趣起来,他本就有心了解陈止生平,自是不会放过这个,于是看向那《语录纪要》的目光,不由有了些变化。
而那洪千老人,则听得神色连变,觉得若陈止真这般重视农耕,那自己这等于是送上门来给人添不自在,而且听这话的意思,那位太守分明是个想有作为的官,别撞枪口上了。
与之相比,桓彝和枣嵩这态度就有些还微妙了,二人听到这里,怎么还听不出来,敢情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看起来举止得当,说起话来更是条理分明,没想到却是个陈止的脑残粉,连人接下达政令的话,都要记录起来。
这一下,心里就有股不平之气了。
要知道,这两位今天可是吃了不少哑巴瘪,预判的事,就没有一个准的,更要命的是,偏偏还发作不得。
而这两位平日也是自诩名士的,尤其是桓彝,在陈止还未在徐州发迹的时候,他的名声就在徐州、兖州有流传了,看待陈止出名的情况,还有一种前辈看后辈崛起的味道。
这才过去多久,就只能作为使者过来传话了,但即使如此,还要受气,现在又听人吹捧陈止,便忍不住道:“这话怕是有些过了吧,这政令下达,朝廷自有法度,农耕教化皆在考评之列,莫说边疆之地,就是中原、江左,看重农耕的不在少数,而引渠灌溉更是分内所属,如何能听出什么真意?”
那枣嵩本也打算开口,一听桓彝主动出声,他马上点头,附和道:“不说旁的,就说王大将军,早就有劝农、劝学两策传达幽州各处,代郡若是重视农耕,也算是响应了大将军的号召。”说完话,他还不动声色的看了洪千一眼。
这般老人,满腹牢骚,乃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但观其言行,越是靠近代郡,就越生退意,那可就不是枣嵩乐意看到的了,当然要说点话,透露后台,来让人安心。
高并一听,马上就顺势道:“听兄台意思,对幽州使君似乎很是了解,不知是和关系?还望恕罪,因见几位与长者同行,以为皆出一处。”
枣嵩他们还隐藏身份,可听到这里,却知道高并之言也是水分颇多,就看哥几个这派头、这排场、这衣着,岂能与洪千是同类,这本是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那位冉瞻小将军不说破,你也都不怎么提,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那自己又怎么会轻易揭开这层纸?现在揭开,只有麻烦,没有便利。
于是他就道:“不过是听闻罢了,无需深究。”
搪塞过去之后,高并果然不追问,只是笑道:“诸位有所疑惑,也是正常的,毕竟重农之事,天下人人都在说,书上也正日的讲,如何就能显得我家府君不同?相信等几位见过府君所创曲辕犁、改良水车,自然就明白了,也无需我多说,只是这里,还要提上一提。”
“曲辕犁?改良水车?”
这两个名字似乎是高并随口提起的,但听者有意,尤其是知道曲辕犁是何等造物的桓彝、枣嵩,更是眯起眼睛。
曲辕犁本在徐州流传,但因效用过人,早就有其他地方的人注意,并且暗自模仿,只不过这东西看着简单,但用料和结构也有复杂的地方,中原腹地和江左还好,能得到原物仿制,可远在边疆、又有战乱的幽州冀州,真正造出来的就不多了,可即便如此,其中便利,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结果,现在一个改良水车,似乎能与之其名,就不得不引起两人注意了。
不过,注意到这两个人的表情变化,高并偏偏不在这上面在深入的讲解,而是话锋一转:“说起来,当初要行农政之前,府君便召集官吏,当面询问,我家将军还曾说:‘近外患未尽,四方有乱,朝兵不能平,又有仇敌在旁窥伺,若是重农,恐为他人嫁衣,不如减产’,诸位可知府君是如何回答的?”
这话说的桓彝和枣嵩的脸色都不好。
四方有乱,那冀州就在其中,朝兵不能平,说的不正是领着大兵、拿着大义的江都王,偏偏无法平定地方?
而枣嵩却很清楚,冉瞻话中的仇敌在旁,说的不是王浚就是匈奴,自己身为王浚女婿、下属,心里当然不舒坦。
倒是那洪千,品味之下,不由讶异,觉得那位少年将军,还真有点见识。
只有常璩面色如常,饶有兴趣的问道:“如何回答?”
他这一问,其他人也纷纷回过神来,留神听起来,想知道陈止是怎么说的。
高并微微一笑,一边翻着手中书册,一边说道:“府君当时提起了孝文皇帝时,帝与贾长沙的一段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岂能因边患,而断绝根本?此乱国之命也!”
此话一出,枣嵩和桓彝满脸诧异,而常璩更是两眼生光,连洪千都是低头喃喃低语,似有所感。
高并这时,正好翻到一页,上面就写着这一段话。
桓彝等人观之,默然无语。
常璩却道:“但古之有国,常因外地兴兵而乱,又或因内臣肆虐而崩,陈太守又如何能解释呢?”
看到封面的这四个字,车子里的几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知其中到底藏着什么事情。
什么语录?谁的语录?如何纪要?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拿出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为什么你要随身带着这么一本书啊!
这看着也不像是什么古代先贤写出来的,可以指导平日生活的智慧结晶啊!
但接下来,这高并的话,马上就为他们解惑了:“看诸位的反应,对我的话,恐怕恐怕有些不信,只是纵然不相信我,你们这一路上看到的田地、水利,以及诸多灌溉之事,总不会是假的吧,这些可都是我家府君特意交代的。”
常璩却听出了一点意思,不由就问道:“莫非你这书里面记着的,是陈府君的话?”
高并点点头,然后一脸正色的道:“正是如此,府君学问广博,又有诸多著作流传世间,他的话自有其理,便是平时下达命令,与几位上君对话,在旁听者也觉得很有收获。”
“哦?”常璩听到这里,不由感兴趣起来,他本就有心了解陈止生平,自是不会放过这个,于是看向那《语录纪要》的目光,不由有了些变化。
而那洪千老人,则听得神色连变,觉得若陈止真这般重视农耕,那自己这等于是送上门来给人添不自在,而且听这话的意思,那位太守分明是个想有作为的官,别撞枪口上了。
与之相比,桓彝和枣嵩这态度就有些还微妙了,二人听到这里,怎么还听不出来,敢情站在面前的这个人,看起来举止得当,说起话来更是条理分明,没想到却是个陈止的脑残粉,连人接下达政令的话,都要记录起来。
这一下,心里就有股不平之气了。
要知道,这两位今天可是吃了不少哑巴瘪,预判的事,就没有一个准的,更要命的是,偏偏还发作不得。
而这两位平日也是自诩名士的,尤其是桓彝,在陈止还未在徐州发迹的时候,他的名声就在徐州、兖州有流传了,看待陈止出名的情况,还有一种前辈看后辈崛起的味道。
这才过去多久,就只能作为使者过来传话了,但即使如此,还要受气,现在又听人吹捧陈止,便忍不住道:“这话怕是有些过了吧,这政令下达,朝廷自有法度,农耕教化皆在考评之列,莫说边疆之地,就是中原、江左,看重农耕的不在少数,而引渠灌溉更是分内所属,如何能听出什么真意?”
那枣嵩本也打算开口,一听桓彝主动出声,他马上点头,附和道:“不说旁的,就说王大将军,早就有劝农、劝学两策传达幽州各处,代郡若是重视农耕,也算是响应了大将军的号召。”说完话,他还不动声色的看了洪千一眼。
这般老人,满腹牢骚,乃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但观其言行,越是靠近代郡,就越生退意,那可就不是枣嵩乐意看到的了,当然要说点话,透露后台,来让人安心。
高并一听,马上就顺势道:“听兄台意思,对幽州使君似乎很是了解,不知是和关系?还望恕罪,因见几位与长者同行,以为皆出一处。”
枣嵩他们还隐藏身份,可听到这里,却知道高并之言也是水分颇多,就看哥几个这派头、这排场、这衣着,岂能与洪千是同类,这本是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那位冉瞻小将军不说破,你也都不怎么提,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那自己又怎么会轻易揭开这层纸?现在揭开,只有麻烦,没有便利。
于是他就道:“不过是听闻罢了,无需深究。”
搪塞过去之后,高并果然不追问,只是笑道:“诸位有所疑惑,也是正常的,毕竟重农之事,天下人人都在说,书上也正日的讲,如何就能显得我家府君不同?相信等几位见过府君所创曲辕犁、改良水车,自然就明白了,也无需我多说,只是这里,还要提上一提。”
“曲辕犁?改良水车?”
这两个名字似乎是高并随口提起的,但听者有意,尤其是知道曲辕犁是何等造物的桓彝、枣嵩,更是眯起眼睛。
曲辕犁本在徐州流传,但因效用过人,早就有其他地方的人注意,并且暗自模仿,只不过这东西看着简单,但用料和结构也有复杂的地方,中原腹地和江左还好,能得到原物仿制,可远在边疆、又有战乱的幽州冀州,真正造出来的就不多了,可即便如此,其中便利,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结果,现在一个改良水车,似乎能与之其名,就不得不引起两人注意了。
不过,注意到这两个人的表情变化,高并偏偏不在这上面在深入的讲解,而是话锋一转:“说起来,当初要行农政之前,府君便召集官吏,当面询问,我家将军还曾说:‘近外患未尽,四方有乱,朝兵不能平,又有仇敌在旁窥伺,若是重农,恐为他人嫁衣,不如减产’,诸位可知府君是如何回答的?”
这话说的桓彝和枣嵩的脸色都不好。
四方有乱,那冀州就在其中,朝兵不能平,说的不正是领着大兵、拿着大义的江都王,偏偏无法平定地方?
而枣嵩却很清楚,冉瞻话中的仇敌在旁,说的不是王浚就是匈奴,自己身为王浚女婿、下属,心里当然不舒坦。
倒是那洪千,品味之下,不由讶异,觉得那位少年将军,还真有点见识。
只有常璩面色如常,饶有兴趣的问道:“如何回答?”
他这一问,其他人也纷纷回过神来,留神听起来,想知道陈止是怎么说的。
高并微微一笑,一边翻着手中书册,一边说道:“府君当时提起了孝文皇帝时,帝与贾长沙的一段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岂能因边患,而断绝根本?此乱国之命也!”
此话一出,枣嵩和桓彝满脸诧异,而常璩更是两眼生光,连洪千都是低头喃喃低语,似有所感。
高并这时,正好翻到一页,上面就写着这一段话。
桓彝等人观之,默然无语。
常璩却道:“但古之有国,常因外地兴兵而乱,又或因内臣肆虐而崩,陈太守又如何能解释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冠绝新汉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冠绝新汉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