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零八章智珠在握
目录:宋缔| 作者:我欲乘风归| 类别:历史军事
耶律宗政已经彻底失望,没想到大宋已经抛弃了原有的迂腐,变得如此精明起来,其实大宋朝堂的风气之所以改变大多是因为商品经济对大宋的影响。
原先大宋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官本位的基础上,可自从赵祯亲政之后便愈加的重视商业发展,对待商人的政策也越来越优厚,商贾的儿子可以参加科举,甚至可以就读于军武院这样的军校。
文武百官与商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就连政事有得时候也需要充满铜臭的商贾帮助,税收,查账,义举,甚至连军饷也要从商贾处周转。
地方官吏则更是需要商贾,经济建设和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他们的年终勘磨,赵祯改变了对地方官吏的勘磨制度,主要以地方百姓的生活标准为考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依然坚持着诚信为本分,可官员却越来越偏离士大夫的准则,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毕竟商人以诚立身,这样他才能越做越大,而官员在商人的身上学到的却是各种手段。
这很不好,就如现在的朝堂,迂腐也是硬币的一面,他的反面就是坚持与执着,鲁宗道是这样,包拯也是如此。
班师回朝的包拯谢绝了赵祯的所有赏赐,只拿了他这个监军应该得的东西,而对将士们的军功却是一点也没有贪没,这便是他在本心上的坚持,赵祯为此在朝臣面前大肆夸奖了他。
可包拯的回答却让所有人出乎意料:“臣本监军,躬亲与王事,实乃天地至理,担不起官家的夸奖。”
顿时场面尴尬起来,也让鲁宗道的上疏更加频繁了些,事情有好就有坏,风气变化的朝堂虽然变的更加自私,可这种自私体现在国家的利益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耶律宗政的计划落空。
朝臣们不希望帮助辽朝,他们从动荡的辽朝中看到了对大宋有利的一面。
直道耶律宗愿离开也没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包拯被同僚死死的拉住,而鲁宗道却是在赵祯的眼神下紧紧的闭上了嘴。
赵祯微微叹息,人世间的所有事情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但现在的大宋确实国力强盛,官员们的风气变化也只是在辽朝使臣面前,他们身上独有的风骨依然还在。
这是最让赵祯放心的事情,毕竟对浸透儒家思想的士大夫来说,煌煌史书对他们的评价才更重要,赵祯派去各州府的监察巡官可不是摆设,他们都是鲁宗道一手调教出来的贫寒子弟,自幼便学习儒家经典,正直的就像是和鲁宗道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
连赵祯见到他们都觉得不舒服,身上一板一眼的规矩太重。
可就是他们从州府官员中揪出一大批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昏官,赵祯不得不重用他们,这是鲁宗道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的阳谋。
他要让大宋离不开这些正直敢言之辈,并且要让这一制度从赵祯开始形成祖宗之法并在大宋长长久久的留存下去。
赵祯有时都在想,这算不算是开检察院的先河?
随着赵祯的思虑飘远,耶律宗政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离开,他在心中期望着赵祯会叫住他,只可惜期望往往是徒劳的,他发现赵祯这位仁德无双的君主只会把他的仁慈展示给大宋的臣民,而对于自己这样的外臣多一分都是吝啬。
步履蹒跚的耶律宗政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缓缓离开,但他的低语许多人都听得见:“果然与真宗皇帝相差甚远……”
众人没有戳破,只不过王曾的身体微微颤抖,而丁谓则是轻哼一声。
待耶律宗政走远,赵祯才缓缓开口道:“此处以无外臣,诸位卿家有何感慨不妨说说,朕洗耳恭听。”
王曾出班道:“起奏陛下,虽辽朝大行皇帝遗诏丢失,可在礼法上依然当尊齐天太后为正统……”
“王相公言之有理,此乃礼法纲常我大宋不能有失,请陛下速做决断!”
鲁宗道也跟着出班附和王曾的话,终于有一个重臣肯站出来了,他鲁宗道已经憋了半天,在他看来承认以及维护辽朝的皇权就是在维护大宋的,毕竟辽朝是大宋承认的北朝。
赵祯无奈的说道:“此时辽朝没有遗诏示人,朕岂能插手,但朕已经照会过辽朝使节万万保护好齐天太后。”
听官家这么一说,朝臣们微微一惊,官家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以在暗中相助萧菩萨哥,在辽朝没有公布遗诏的情况下这么做已经是很难得。
众人微微点头齐声赞道:“陛下圣明!”
赵祯暗自苦笑,圣明?要是自己真的圣明就应该支持夏竦和蔡伯俙的计划,而不是权当作不知情,这小子和夏竦还真是什么都敢做!
即便是在千里之外,可赵祯对夏竦的小动作依然是了若指掌,宋小乙的黑手和蔡记本就是你中有我的,即便自己想不知道也不可能,堂堂大宋的驸马和参知政事居然暗中资助皇太妃萧耨斤摄政专权,这要是传出去,即便是两人把罪责扛下,他赵祯也脸面难看。
但已经进行到这种时候,赵祯只能祈祷他二人的计划不要被发现。
袖子里的密信被赵祯捏的紧紧,这东西回宫后一定要销毁,绝不能留下证据,一切的一切只能让夏竦和蔡伯俙两人处理,即便是成功也不能宣告天下,这就是密谍的悲哀。
但赵祯自己是知道这两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夏竦和蔡伯俙的计划成功了也不会亏待二人,现在赵祯的气愤是因为蔡伯俙不听自己的话。
当初曾经无数次的警告过他,夏竦虽为能臣,可手段过于狠烈,这小子就是不听,这下好了自己深陷其中,等他回来定要让赵妙元好好收拾他!
远在辽朝的蔡伯俙狠狠的打了两个喷嚏,惹得夏竦微微诧异:“蔡家小子你穿的可比老夫厚实的多,怎么反而打起喷嚏来了,莫不是伤寒之症?”
蔡伯俙莫名其妙的摇头并向南面望了一眼道:“没甚的事情,只觉得鼻子痒痒,莫不是东京城中有人说我坏话……”
原先大宋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官本位的基础上,可自从赵祯亲政之后便愈加的重视商业发展,对待商人的政策也越来越优厚,商贾的儿子可以参加科举,甚至可以就读于军武院这样的军校。
文武百官与商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就连政事有得时候也需要充满铜臭的商贾帮助,税收,查账,义举,甚至连军饷也要从商贾处周转。
地方官吏则更是需要商贾,经济建设和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他们的年终勘磨,赵祯改变了对地方官吏的勘磨制度,主要以地方百姓的生活标准为考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依然坚持着诚信为本分,可官员却越来越偏离士大夫的准则,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毕竟商人以诚立身,这样他才能越做越大,而官员在商人的身上学到的却是各种手段。
这很不好,就如现在的朝堂,迂腐也是硬币的一面,他的反面就是坚持与执着,鲁宗道是这样,包拯也是如此。
班师回朝的包拯谢绝了赵祯的所有赏赐,只拿了他这个监军应该得的东西,而对将士们的军功却是一点也没有贪没,这便是他在本心上的坚持,赵祯为此在朝臣面前大肆夸奖了他。
可包拯的回答却让所有人出乎意料:“臣本监军,躬亲与王事,实乃天地至理,担不起官家的夸奖。”
顿时场面尴尬起来,也让鲁宗道的上疏更加频繁了些,事情有好就有坏,风气变化的朝堂虽然变的更加自私,可这种自私体现在国家的利益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耶律宗政的计划落空。
朝臣们不希望帮助辽朝,他们从动荡的辽朝中看到了对大宋有利的一面。
直道耶律宗愿离开也没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包拯被同僚死死的拉住,而鲁宗道却是在赵祯的眼神下紧紧的闭上了嘴。
赵祯微微叹息,人世间的所有事情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但现在的大宋确实国力强盛,官员们的风气变化也只是在辽朝使臣面前,他们身上独有的风骨依然还在。
这是最让赵祯放心的事情,毕竟对浸透儒家思想的士大夫来说,煌煌史书对他们的评价才更重要,赵祯派去各州府的监察巡官可不是摆设,他们都是鲁宗道一手调教出来的贫寒子弟,自幼便学习儒家经典,正直的就像是和鲁宗道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
连赵祯见到他们都觉得不舒服,身上一板一眼的规矩太重。
可就是他们从州府官员中揪出一大批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昏官,赵祯不得不重用他们,这是鲁宗道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的阳谋。
他要让大宋离不开这些正直敢言之辈,并且要让这一制度从赵祯开始形成祖宗之法并在大宋长长久久的留存下去。
赵祯有时都在想,这算不算是开检察院的先河?
随着赵祯的思虑飘远,耶律宗政迈着沉重的脚步缓缓离开,他在心中期望着赵祯会叫住他,只可惜期望往往是徒劳的,他发现赵祯这位仁德无双的君主只会把他的仁慈展示给大宋的臣民,而对于自己这样的外臣多一分都是吝啬。
步履蹒跚的耶律宗政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缓缓离开,但他的低语许多人都听得见:“果然与真宗皇帝相差甚远……”
众人没有戳破,只不过王曾的身体微微颤抖,而丁谓则是轻哼一声。
待耶律宗政走远,赵祯才缓缓开口道:“此处以无外臣,诸位卿家有何感慨不妨说说,朕洗耳恭听。”
王曾出班道:“起奏陛下,虽辽朝大行皇帝遗诏丢失,可在礼法上依然当尊齐天太后为正统……”
“王相公言之有理,此乃礼法纲常我大宋不能有失,请陛下速做决断!”
鲁宗道也跟着出班附和王曾的话,终于有一个重臣肯站出来了,他鲁宗道已经憋了半天,在他看来承认以及维护辽朝的皇权就是在维护大宋的,毕竟辽朝是大宋承认的北朝。
赵祯无奈的说道:“此时辽朝没有遗诏示人,朕岂能插手,但朕已经照会过辽朝使节万万保护好齐天太后。”
听官家这么一说,朝臣们微微一惊,官家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以在暗中相助萧菩萨哥,在辽朝没有公布遗诏的情况下这么做已经是很难得。
众人微微点头齐声赞道:“陛下圣明!”
赵祯暗自苦笑,圣明?要是自己真的圣明就应该支持夏竦和蔡伯俙的计划,而不是权当作不知情,这小子和夏竦还真是什么都敢做!
即便是在千里之外,可赵祯对夏竦的小动作依然是了若指掌,宋小乙的黑手和蔡记本就是你中有我的,即便自己想不知道也不可能,堂堂大宋的驸马和参知政事居然暗中资助皇太妃萧耨斤摄政专权,这要是传出去,即便是两人把罪责扛下,他赵祯也脸面难看。
但已经进行到这种时候,赵祯只能祈祷他二人的计划不要被发现。
袖子里的密信被赵祯捏的紧紧,这东西回宫后一定要销毁,绝不能留下证据,一切的一切只能让夏竦和蔡伯俙两人处理,即便是成功也不能宣告天下,这就是密谍的悲哀。
但赵祯自己是知道这两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夏竦和蔡伯俙的计划成功了也不会亏待二人,现在赵祯的气愤是因为蔡伯俙不听自己的话。
当初曾经无数次的警告过他,夏竦虽为能臣,可手段过于狠烈,这小子就是不听,这下好了自己深陷其中,等他回来定要让赵妙元好好收拾他!
远在辽朝的蔡伯俙狠狠的打了两个喷嚏,惹得夏竦微微诧异:“蔡家小子你穿的可比老夫厚实的多,怎么反而打起喷嚏来了,莫不是伤寒之症?”
蔡伯俙莫名其妙的摇头并向南面望了一眼道:“没甚的事情,只觉得鼻子痒痒,莫不是东京城中有人说我坏话……”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