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第七百三十七章君王之过
目录:宋缔| 作者:我欲乘风归| 类别:历史军事
人类是神造就的,上天是人的最高主宰,无论人君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依然是上天任命的代表,不能摆脱上天对他的“控制”,洪水帝王之过,干旱帝王之过,饥荒帝王之过,地震自然也是帝王之过,这些都是上天对帝王的“警示”。
赵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的好了便是上天对大宋的恩赐,发生了天灾人祸便是自己的错,合着自己就是老天爷的马仔?牛逼的时候功德归老天爷,倒霉的时候自己背锅?!
但这个锅历代帝王都背,即便是汉武帝和唐太宗这样的一代大帝都不能例外,四州之地的百姓死伤三万余人,这些罪责应该归咎与谁?
老天爷地动,总不能归咎于上天,于是只能让官大的顶着,而人间最为顶顶的官员便是皇帝,即便皇帝是天子也是上天委任的。
祸不单行,京师大震之后,甲申,忻州、代州、并州等四州之地接连受灾,这是赵祯多都躲不掉的灾祸,也说明皇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京师大震不过是个前奏,四州之地的地震才是上天的警示。
于是大庆殿中的朝臣嗡嗡声起,到底是帝王之过还是平常的天灾人祸?显然接连的灾祸的威力不可小视,直史馆叶清臣上奏道:“起奏陛下,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之处,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
赵祯还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也不知自己把什么人给雪藏了,连柳三变这样的人自己都让他在地方管理上发光发热,还有什么人被遗漏了?大宋的人才遴选已经到达了层层筛选的程度,基本上对人才很难遗漏。
赵祯缓缓走向御座,此刻的他身心俱疲,实在是搞不懂为何要把天灾和自己这个帝王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当然是救灾,但赵祯也要给自己找上一个小错处让自己度过舆论的难关。
朝臣中的议论之声逐渐多了起来,但此时只有庞籍出班道:“起奏陛下,天灾虽是上天示警,但此刻最为重要的是援助甲申,忻州、代州、并州之地,三万余的死伤,灾民定然遍野!望陛下慎重!”
不愧是一国之相,简明扼要的道出了轻重缓急,他的意思很清楚了,先救济灾民然后再回复老天爷,以及自省罪己诏之类的事情。
赵祯点头道:“庞相公所言甚是,传旨下去,三司筹措粮草军帐之类速速发往受灾之地,附近州府当以救灾为重不得拖延,驻军亦当前往救援着枢密院拟办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朝臣们躬身应下之后,夏竦出班道:“启奏陛下,不知赈灾之地的安抚使当以谁为最佳?”
赵祯皱眉到:“朝臣之中何人对这四州之地最为熟悉?”
随着赵祯的话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曹玮,曹玮的老家便是真定府,并且他的家族也在真定府经营多年,可谓是对甲申,忻州、代州、并州等地都颇为了解。
虽然是枢密使,但并不影响他的差遣,赵祯点头道:“看来安抚使一职非曹枢密莫属了。”
曹玮知道安抚使一职定然是自己的,气定神闲的出班道:“臣不敢辜负陛下之重托!”
赵祯点了点头,曹玮当然不敢,这段时间将门对他可是极为排斥的,甚至和他关系密切的家族都在离他远去,即便是现在将门重新整顿旗鼓,向赵祯靠拢,依然不待见最先“背弃”他们的曹玮。
如若当初曹玮带着将门一起向赵祯示好靠拢,就不会又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你自己跑去向官家献媚,而忽悠大家依然对抗?这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
赵祯现在用曹玮用的非常顺手,无论怎么重用都不担心曹玮独大,手中的权利过多,总有人会牵制他。
原本京师的地动便让东京城和大宋的朝堂笼罩上了一层阴云,代州等地的接连发生地动更是让原本送了一口气的朝堂再次紧张起来。
赵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但并不代表别人也这么认为,朝中的臣子当中已经有人觉得这是上天对官家连连用兵的惩罚,否则好端端的如何会降下祸端?
散朝之后,赵祯的御书房中的书案上就被奏章堆满了,赵祯甚至觉得自己广开言路简直就是自找最受,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畅所欲言,无以言治罪,对皇帝的上谏,奏疏都可传达道御前,甚至谏官御史可以当面指责。
这样的环境来之不易,赵祯不愿轻易破坏掉,毕竟天灾虽不可避免,但却少之又少,广开言路却能使得皇帝对手中的权利更加慎重,也能更好的治理国家,听到下面的声音,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一旦脱离了百姓,基本上也就离亡国差不多了。
所有的奏疏基本上都一样,无不对大宋的北伐颇有微辞,也对自己这几年来连连用兵一事大为否定,但好在这些人也肯定了这几年来大宋的发展,对现在的商业繁茂,百姓生活安康提出了赞赏。
但看的多了赵祯也就明白了,这是在给自己留面子,但赵祯想不明白,这几年来连连用兵,都是大获全胜,甚至收复了燕云之地,给大宋带来了新的活力,就因为地震便全盘否定,实在是有些过了。
放下最后一本奏疏,赵祯微微舒展僵硬的身体,他算是看明白了,这是朝臣们在向自己上奏,请求自己下罪己诏啊!人非圣贤熟人无过?赵祯也不觉得下个罪己诏有多难,只不过太过憋屈了些。
但现在国朝内外议论纷纷,各州府,属国,甚至党项,辽朝都对大宋接二连三的地震表示了震惊,自己不下罪己诏也不行,因为自己没办法把地动的原因解释清楚,即便是司天监的人站出来说也不行,毕竟司天监也是皇帝治下的衙门。
思索许久,赵祯对一旁如木偶般的三才说道:“三才,替朕研墨!”
上好的松烟墨在水中划开,晕染成黑色的墨汁,其中闪烁着美丽的光泽,赵祯提笔蘸墨在诏书的专用绢纸上写下罪己诏三个字,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往日的灵动,沉如万钧……
赵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的好了便是上天对大宋的恩赐,发生了天灾人祸便是自己的错,合着自己就是老天爷的马仔?牛逼的时候功德归老天爷,倒霉的时候自己背锅?!
但这个锅历代帝王都背,即便是汉武帝和唐太宗这样的一代大帝都不能例外,四州之地的百姓死伤三万余人,这些罪责应该归咎与谁?
老天爷地动,总不能归咎于上天,于是只能让官大的顶着,而人间最为顶顶的官员便是皇帝,即便皇帝是天子也是上天委任的。
祸不单行,京师大震之后,甲申,忻州、代州、并州等四州之地接连受灾,这是赵祯多都躲不掉的灾祸,也说明皇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京师大震不过是个前奏,四州之地的地震才是上天的警示。
于是大庆殿中的朝臣嗡嗡声起,到底是帝王之过还是平常的天灾人祸?显然接连的灾祸的威力不可小视,直史馆叶清臣上奏道:“起奏陛下,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之处,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
赵祯还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也不知自己把什么人给雪藏了,连柳三变这样的人自己都让他在地方管理上发光发热,还有什么人被遗漏了?大宋的人才遴选已经到达了层层筛选的程度,基本上对人才很难遗漏。
赵祯缓缓走向御座,此刻的他身心俱疲,实在是搞不懂为何要把天灾和自己这个帝王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当然是救灾,但赵祯也要给自己找上一个小错处让自己度过舆论的难关。
朝臣中的议论之声逐渐多了起来,但此时只有庞籍出班道:“起奏陛下,天灾虽是上天示警,但此刻最为重要的是援助甲申,忻州、代州、并州之地,三万余的死伤,灾民定然遍野!望陛下慎重!”
不愧是一国之相,简明扼要的道出了轻重缓急,他的意思很清楚了,先救济灾民然后再回复老天爷,以及自省罪己诏之类的事情。
赵祯点头道:“庞相公所言甚是,传旨下去,三司筹措粮草军帐之类速速发往受灾之地,附近州府当以救灾为重不得拖延,驻军亦当前往救援着枢密院拟办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
朝臣们躬身应下之后,夏竦出班道:“启奏陛下,不知赈灾之地的安抚使当以谁为最佳?”
赵祯皱眉到:“朝臣之中何人对这四州之地最为熟悉?”
随着赵祯的话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曹玮,曹玮的老家便是真定府,并且他的家族也在真定府经营多年,可谓是对甲申,忻州、代州、并州等地都颇为了解。
虽然是枢密使,但并不影响他的差遣,赵祯点头道:“看来安抚使一职非曹枢密莫属了。”
曹玮知道安抚使一职定然是自己的,气定神闲的出班道:“臣不敢辜负陛下之重托!”
赵祯点了点头,曹玮当然不敢,这段时间将门对他可是极为排斥的,甚至和他关系密切的家族都在离他远去,即便是现在将门重新整顿旗鼓,向赵祯靠拢,依然不待见最先“背弃”他们的曹玮。
如若当初曹玮带着将门一起向赵祯示好靠拢,就不会又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你自己跑去向官家献媚,而忽悠大家依然对抗?这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
赵祯现在用曹玮用的非常顺手,无论怎么重用都不担心曹玮独大,手中的权利过多,总有人会牵制他。
原本京师的地动便让东京城和大宋的朝堂笼罩上了一层阴云,代州等地的接连发生地动更是让原本送了一口气的朝堂再次紧张起来。
赵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但并不代表别人也这么认为,朝中的臣子当中已经有人觉得这是上天对官家连连用兵的惩罚,否则好端端的如何会降下祸端?
散朝之后,赵祯的御书房中的书案上就被奏章堆满了,赵祯甚至觉得自己广开言路简直就是自找最受,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畅所欲言,无以言治罪,对皇帝的上谏,奏疏都可传达道御前,甚至谏官御史可以当面指责。
这样的环境来之不易,赵祯不愿轻易破坏掉,毕竟天灾虽不可避免,但却少之又少,广开言路却能使得皇帝对手中的权利更加慎重,也能更好的治理国家,听到下面的声音,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一旦脱离了百姓,基本上也就离亡国差不多了。
所有的奏疏基本上都一样,无不对大宋的北伐颇有微辞,也对自己这几年来连连用兵一事大为否定,但好在这些人也肯定了这几年来大宋的发展,对现在的商业繁茂,百姓生活安康提出了赞赏。
但看的多了赵祯也就明白了,这是在给自己留面子,但赵祯想不明白,这几年来连连用兵,都是大获全胜,甚至收复了燕云之地,给大宋带来了新的活力,就因为地震便全盘否定,实在是有些过了。
放下最后一本奏疏,赵祯微微舒展僵硬的身体,他算是看明白了,这是朝臣们在向自己上奏,请求自己下罪己诏啊!人非圣贤熟人无过?赵祯也不觉得下个罪己诏有多难,只不过太过憋屈了些。
但现在国朝内外议论纷纷,各州府,属国,甚至党项,辽朝都对大宋接二连三的地震表示了震惊,自己不下罪己诏也不行,因为自己没办法把地动的原因解释清楚,即便是司天监的人站出来说也不行,毕竟司天监也是皇帝治下的衙门。
思索许久,赵祯对一旁如木偶般的三才说道:“三才,替朕研墨!”
上好的松烟墨在水中划开,晕染成黑色的墨汁,其中闪烁着美丽的光泽,赵祯提笔蘸墨在诏书的专用绢纸上写下罪己诏三个字,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往日的灵动,沉如万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