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第五百九十章欧阳修使西夏
目录:宋缔| 作者:我欲乘风归| 类别:历史军事
欧阳修离开北京城的时候非常简单,轻装简从的他只带了一个小小的书童,除了代表皇帝的旌节便身无长物。但前来送行的人却极多,一是欧阳修的好名声,二是因为他此行乃是宣扬大宋的国威,荣耀无两。
况且欧阳修在朝中的人际关系极好,即便是反对宋祁提倡太学体文风,也都是用的委婉的方式,让人忍不住佩服又被他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所打动。
大宋进行了一场平实文风与太学体之间的较量,在赵祯力排众议的支持下,欧阳修的平实文风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发展,科举制度正在向另一种状态改变,即实用的学问才是好学问。
这是个难得的改变,算学,格物学,甚至连君子六艺的射也被加入其中,赵祯觉得即便是读书人也要有一个好身体,否则即便是才高八斗,当了一年官便挂了,对大宋的损失岂不是更大?
欧阳修走了,走的时候无比潇洒,赵祯给的武威骑兵身穿华丽的铠甲,手持骇人的骑枪,背后还有一面铁皮的盾牌,给人以无比精悍的感觉,确实,这是一支属于皇家的骑兵,赵祯特意把自己的大驾卤薄改变成实战的军队。
也是隶属于皇帝直接统辖的劲旅,不弱于让西夏辽朝闻风丧胆的亲卫司,在赵祯看来,花费大量钱财所装备起来的军队就应该实力最强,只有最不中用的人才配去做仪仗用。
于是大驾卤薄便被赵祯改为仗卫……
而他们的仪仗兵器全部更换成最为先进的,原本那些中看不中用,镶金镀银的“垃圾”统统被束之高阁被替换为了锋利的横刀,强劲的弩箭,长长的骑枪,坚韧的马槊。
即便如此,新换的装备价格也不及原先价格惊人的东西。赵祯听闻大为感叹仪仗的华而不实。顺便给这些仗卫定名骑驾卤簿,以示区别,毕竟有的时候他们也要充当大驾卤薄的作用。
数百人的精良小队华丽异常,这是皇帝给予自己的尊荣,也是代表大宋的仪仗,欧阳修自然不会反对,只不过他的衣着和潇洒成了显著的反比,更加衬托出他的潇洒来。
无数人羡慕的望着他,单单是这种潇洒淡然便是一般人比不了的,要是别人得了这差事,还不得一番隆重的离开?但就是因为他的模样,赵祯分外欣赏,此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甚至连赵祯这位皇帝在召见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的想要和欧阳修交朋友……
站在城楼上的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一旁的三才却道:“官家给了他这么高的尊荣,他倒是闲散的紧!”
“荒唐,欧阳修此人的脊梁怕是比谁的都要硬,才学一道上锋芒毕露,锐意进取之意罕有人能匹敌,朕之前贬他去做滁州知州便是为了打磨他身上的锐气,没想到他领悟的如此之快,单单看他治理滁州便能可见一斑。
一州之地的知州本该殚精竭虑,他却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若不是理解了朕的深意为何如此?”
三才惊讶的望着远去的欧阳修:“没想到他还是个大才嘞!只不过科举才是个二甲进士及第……莫不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赵祯笑了笑便离开,当初晏殊对他的夸赞可是相当之高,赵祯便故意这么做,而与他一起参与科举的王拱辰却被点未状元,没办法,欧阳修已经连中三元了……但有趣的是王拱辰与欧阳修既是好友又是连襟,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欧阳修不仅在才学上出众,在政事上也有独到的眼光,对西夏主张以蚕食为主,逐渐侵袭之为上。
这与赵祯的大战略不谋而合,赵祯曾经单独考校过他,对政事的处理以及对后辈的提拔无不让赵祯满意甚至拍案叫绝,北京城中的商贾数量颇多,但漕运的时候往往要拍在官船之后。
欧阳修便上疏,要求把官船和民船的进城时间分开,官船急务很少可晚上进城,民船多为供应北京城之用度,白日进城。赵祯采纳之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便很少有堵住的情况。
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却无人提起,或是因为想不到,或是因为事情太小,更可能是因为官船多是官宦人家的家眷,特权阶层习惯了这样,但欧阳修这种打破特权,便民利民的做法却得到了赵祯的看重。
这次提拔他为参知政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而一旦这根大宋的“硬骨头”能在出使西夏的时候宣扬国威,赵祯便可为他的拜相铺路,在赵祯看来欧阳修完全有宰相之才,是庞籍理想的接班人。
一国之相的重要性没人比赵祯更清楚,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都需要一个得力的副手,宰相就是皇帝的副手,帮助他处理繁琐的政事,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极端怀疑和不使用相权的他定下的规矩都在死后被子孙所遗弃。
所以废除宰相是不现实的,天下之大,事物之多,累死皇帝也处理不了,朱元璋便是典型的代表,三十年如一日的处理政事最后忧劳而逝,赵祯可不想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这样。
而对应的,选择一个优秀的宰相比什么都重要,他是治理国家的必要人选,优则达,劣则败,万世不移之理。
这也是为何赵祯要极力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因,只有朝堂的臣子优秀这个国家才能优秀,只有宰相勤政贤能,这个国家的政务才会廉洁公正。
随着使团队伍的消失,赵祯回首北京城,壮阔雄伟的北京场映入眼帘,赵祯暗自点头,不错,自己在大宋干的不错,此时悠扬的钟声从皇宫响起,逐渐的整个北京城所有的寺庙接连附和,钟声在整个北京城回荡。
三才兴奋的上前道:“官家,蹴……足球比赛开始了!今日正巧是端午您去不去?”
“去!为什么不去?”赵祯不假思索的回答同时瞥了一眼三才道:“你这么兴奋干什么?不会是背着朕押注了吧?”
三才憨笑道:“这是官家开的盘口,奴才自然要捧场……”
赵祯笑骂道:“说的什么浑话,朕可是没有一点红利,所有钱财都将入账三司的!内藏库……不过是十取其三罢了……”
况且欧阳修在朝中的人际关系极好,即便是反对宋祁提倡太学体文风,也都是用的委婉的方式,让人忍不住佩服又被他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所打动。
大宋进行了一场平实文风与太学体之间的较量,在赵祯力排众议的支持下,欧阳修的平实文风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发展,科举制度正在向另一种状态改变,即实用的学问才是好学问。
这是个难得的改变,算学,格物学,甚至连君子六艺的射也被加入其中,赵祯觉得即便是读书人也要有一个好身体,否则即便是才高八斗,当了一年官便挂了,对大宋的损失岂不是更大?
欧阳修走了,走的时候无比潇洒,赵祯给的武威骑兵身穿华丽的铠甲,手持骇人的骑枪,背后还有一面铁皮的盾牌,给人以无比精悍的感觉,确实,这是一支属于皇家的骑兵,赵祯特意把自己的大驾卤薄改变成实战的军队。
也是隶属于皇帝直接统辖的劲旅,不弱于让西夏辽朝闻风丧胆的亲卫司,在赵祯看来,花费大量钱财所装备起来的军队就应该实力最强,只有最不中用的人才配去做仪仗用。
于是大驾卤薄便被赵祯改为仗卫……
而他们的仪仗兵器全部更换成最为先进的,原本那些中看不中用,镶金镀银的“垃圾”统统被束之高阁被替换为了锋利的横刀,强劲的弩箭,长长的骑枪,坚韧的马槊。
即便如此,新换的装备价格也不及原先价格惊人的东西。赵祯听闻大为感叹仪仗的华而不实。顺便给这些仗卫定名骑驾卤簿,以示区别,毕竟有的时候他们也要充当大驾卤薄的作用。
数百人的精良小队华丽异常,这是皇帝给予自己的尊荣,也是代表大宋的仪仗,欧阳修自然不会反对,只不过他的衣着和潇洒成了显著的反比,更加衬托出他的潇洒来。
无数人羡慕的望着他,单单是这种潇洒淡然便是一般人比不了的,要是别人得了这差事,还不得一番隆重的离开?但就是因为他的模样,赵祯分外欣赏,此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甚至连赵祯这位皇帝在召见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的想要和欧阳修交朋友……
站在城楼上的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一旁的三才却道:“官家给了他这么高的尊荣,他倒是闲散的紧!”
“荒唐,欧阳修此人的脊梁怕是比谁的都要硬,才学一道上锋芒毕露,锐意进取之意罕有人能匹敌,朕之前贬他去做滁州知州便是为了打磨他身上的锐气,没想到他领悟的如此之快,单单看他治理滁州便能可见一斑。
一州之地的知州本该殚精竭虑,他却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若不是理解了朕的深意为何如此?”
三才惊讶的望着远去的欧阳修:“没想到他还是个大才嘞!只不过科举才是个二甲进士及第……莫不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赵祯笑了笑便离开,当初晏殊对他的夸赞可是相当之高,赵祯便故意这么做,而与他一起参与科举的王拱辰却被点未状元,没办法,欧阳修已经连中三元了……但有趣的是王拱辰与欧阳修既是好友又是连襟,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欧阳修不仅在才学上出众,在政事上也有独到的眼光,对西夏主张以蚕食为主,逐渐侵袭之为上。
这与赵祯的大战略不谋而合,赵祯曾经单独考校过他,对政事的处理以及对后辈的提拔无不让赵祯满意甚至拍案叫绝,北京城中的商贾数量颇多,但漕运的时候往往要拍在官船之后。
欧阳修便上疏,要求把官船和民船的进城时间分开,官船急务很少可晚上进城,民船多为供应北京城之用度,白日进城。赵祯采纳之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便很少有堵住的情况。
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却无人提起,或是因为想不到,或是因为事情太小,更可能是因为官船多是官宦人家的家眷,特权阶层习惯了这样,但欧阳修这种打破特权,便民利民的做法却得到了赵祯的看重。
这次提拔他为参知政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而一旦这根大宋的“硬骨头”能在出使西夏的时候宣扬国威,赵祯便可为他的拜相铺路,在赵祯看来欧阳修完全有宰相之才,是庞籍理想的接班人。
一国之相的重要性没人比赵祯更清楚,任何一个时代统治者都需要一个得力的副手,宰相就是皇帝的副手,帮助他处理繁琐的政事,即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极端怀疑和不使用相权的他定下的规矩都在死后被子孙所遗弃。
所以废除宰相是不现实的,天下之大,事物之多,累死皇帝也处理不了,朱元璋便是典型的代表,三十年如一日的处理政事最后忧劳而逝,赵祯可不想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这样。
而对应的,选择一个优秀的宰相比什么都重要,他是治理国家的必要人选,优则达,劣则败,万世不移之理。
这也是为何赵祯要极力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因,只有朝堂的臣子优秀这个国家才能优秀,只有宰相勤政贤能,这个国家的政务才会廉洁公正。
随着使团队伍的消失,赵祯回首北京城,壮阔雄伟的北京场映入眼帘,赵祯暗自点头,不错,自己在大宋干的不错,此时悠扬的钟声从皇宫响起,逐渐的整个北京城所有的寺庙接连附和,钟声在整个北京城回荡。
三才兴奋的上前道:“官家,蹴……足球比赛开始了!今日正巧是端午您去不去?”
“去!为什么不去?”赵祯不假思索的回答同时瞥了一眼三才道:“你这么兴奋干什么?不会是背着朕押注了吧?”
三才憨笑道:“这是官家开的盘口,奴才自然要捧场……”
赵祯笑骂道:“说的什么浑话,朕可是没有一点红利,所有钱财都将入账三司的!内藏库……不过是十取其三罢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