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两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
目录:宋缔| 作者:我欲乘风归| 类别:历史军事
赵祯做事从来都是把一切都尽早谋划,事情一旦发生再怎么弥补也赶不上早早谋划要来的稳妥。
在赵祯看来,“亡羊补牢”终究还是亡了羊,哪能比得上未雨绸缪来的从容?
蔡伯俙这个青海路转运使拥有很大的权利,当然天下人都知道蔡伯俙是大宋的“财神爷”,他到了哪个州府,哪个州府就有好运,商贾之道会在这个州府“开花结果”。
当地的生意必然会红红火火,宋人很早就明白“产业链”这件事,一个商号的开设,一个工厂的开工都不离开工人,而工人的收入增加必然使得当地的商贾更加繁荣。
只要生意好,必然会带动所有人都发家致富,活计好找了,东西好卖了,人也逐渐的来了,这就是一个州府的“福气”。
眼下的青海路安抚使是宰执相公范仲淹力荐的人,太子中允,右司谏尹洙,对于这个人赵祯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他为人做事都是极为稳妥的,唯一的不好便是对人才和能力太过看重。
为了保全一个青海路宣毅军副将的名声,甚至动用青海路的府衙钱为他还债,事情自然被下面不服的人举报给了兵部,狄青便直接上疏赵祯了。
在东京城中,赵祯便把斥责的文书以书信而非圣旨的方式发往青海路,这件事无论是那个偏将还是尹洙,甚至是那个告状的下属都有责任而并非是一个人的问题。
即便是赵祯也只能通过“和稀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惩治谁都不太好,若是把那偏将给免了,那尹洙所作的一切岂不是白做?
青塘城已经被大宋改名为青海诚,溪哥城改名为西宁城。
其他城池的称呼没有改变,宗哥城,邈川城,遁化城也在不断的修缮和扩大规模,与青海诚和西宁城互为犄角。
当初在青海路的一次追击战,使得角厮罗带领的青塘人向后撤了数百里,把整个青海都让给了大宋,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要知道青海湖的产出高的吓人,青海湖附近有大大小小的盐湖数百个,这些东西在青塘人的手中发挥不出多少价值,但在宋人的手中立刻成为一条为青海路提供巨量财富的生产线。
青海盐对于大宋来说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因为产量的控制,数量的稀少,价格是普通盐的十倍甚至百倍!
尹洙在青海路就是以青海盐起家,发展青海路的民生,在这一点上他做的极好,再加上通商的增加,青海路的百姓迅速成为大宋较为富裕的州府百姓了。
大宋在夺取青海路之后便开始想尽办法引到百姓前往青海路定居,只有定居下来了才能发展这个大宋刚刚拿下的土地。
现在的宋人也都清楚,只要是大宋夺取下的土地,拖家带口的去了,不光路上有朝廷的贴补,到了地方也有官员的扶持,甚至能很快的发家致富。
有些清苦人家都在等待这个好机会,灾民,流民也都是迁徙对象,所以青海路不缺人。
赵祯让蔡伯俙秘密准备,从东京城大老远的调运货物冒充通商西方的商品运送到青海路,为的就是掩人耳目。
而这一次也是赵祯在配合蔡伯俙,身为一国之君,赵祯亲自抵达神都城监管货物的购置情况,此次对吐蕃的用兵极为重要,赵祯不希望大宋的将士损失哪怕一个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不可能的,角厮罗的吐蕃不是仁青东的康巴人这般容易对付。
康巴人英勇善战不假,但他们不够团结,也没有制度化,还存在于那种歃血为盟,互相支援的落后部族形势,甚至连一直常备军队都没有。
赵祯之所以收服康巴人不是特别需要康巴人的骑兵,而是希望通过康巴人了解高原,减少对大宋军队的威胁。
若是大宋不争取康巴人,那角厮罗必定会拉拢康巴人,作为同在高原上生活,又曾经都属于吐蕃王朝的种族,吐蕃人和康巴人走在一起是必然。
一旦进入作战状态,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战争,是要死亡,流血,牺牲的战争,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许多东西都能够被抛弃。
赵祯拉拢康巴人是一个道理,早早准备战争物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但对于赵祯来说不是没有坏消息出现,三才的脸色中带着惊恐,匆匆的赶往东京城外的皇庄,赵祯作为皇帝,在东京城外有庄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皇庄的位置就在东京城外,工厂的郭城之类,不光赵祯的皇庄是这般,东京城中不少百姓的庄子也是在这里。
如此便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城池风格,东京城中有皇宫,有宫城,有东京城的城墙,里面是大宋的繁荣的商业,外面是一圈广袤的农庄,农田,再外面是高耸烟囱的工厂和一堵又一堵高墙。
三才找到赵祯的时候,他正蹲在地里挖土豆,边上的仁青东看着边上垒起的“土豆山”已经呆滞,整个人僵在原地动弹不得。
目光一直盯着赵祯的手没有离开过,他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大宋出现这种高产到骇人的作物。
扒开草茎,松开土块,轻轻的上提接着便是一串串的土豆被拉扯出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仿佛地里永远都有土豆不但的被拉出。
一串串的土豆连接在一起,硕果盈盈,让仁青东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这是一种狂热到赵祯都有些不舒服的光芒,看着在边上直搓手的仁青东,赵祯指了指边上的土豆:“想要看便看,没有什么好惊奇的,不过是极北之地的作物而已,朕把他们引进大宋了。”
赵祯的话说的轻巧,但对仁青东来说却是心神震荡。
在他眼中,这些高产如巨的土豆便是上天的恩赐,应该是祥瑞才对!
三才瞧见仁青东抚摸土豆的模样,忍不住的轻咳一声蹲在赵祯的边上小声道:“官家,吐蕃人已经开始打我大宋土豆的主意了,不光土豆还有地瓜,皇城司和黑手最近都截获了这般的消息。”
赵祯无所谓的点头道:“情理之中,若是角厮罗不打土豆和地瓜的主意那才叫奇怪,传令皇城司和黑手,此事不再追查。”
三才惊愕的望向赵祯,他不明白为何官家会放任吐蕃人从大宋窃取良种。
在赵祯看来,“亡羊补牢”终究还是亡了羊,哪能比得上未雨绸缪来的从容?
蔡伯俙这个青海路转运使拥有很大的权利,当然天下人都知道蔡伯俙是大宋的“财神爷”,他到了哪个州府,哪个州府就有好运,商贾之道会在这个州府“开花结果”。
当地的生意必然会红红火火,宋人很早就明白“产业链”这件事,一个商号的开设,一个工厂的开工都不离开工人,而工人的收入增加必然使得当地的商贾更加繁荣。
只要生意好,必然会带动所有人都发家致富,活计好找了,东西好卖了,人也逐渐的来了,这就是一个州府的“福气”。
眼下的青海路安抚使是宰执相公范仲淹力荐的人,太子中允,右司谏尹洙,对于这个人赵祯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他为人做事都是极为稳妥的,唯一的不好便是对人才和能力太过看重。
为了保全一个青海路宣毅军副将的名声,甚至动用青海路的府衙钱为他还债,事情自然被下面不服的人举报给了兵部,狄青便直接上疏赵祯了。
在东京城中,赵祯便把斥责的文书以书信而非圣旨的方式发往青海路,这件事无论是那个偏将还是尹洙,甚至是那个告状的下属都有责任而并非是一个人的问题。
即便是赵祯也只能通过“和稀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惩治谁都不太好,若是把那偏将给免了,那尹洙所作的一切岂不是白做?
青塘城已经被大宋改名为青海诚,溪哥城改名为西宁城。
其他城池的称呼没有改变,宗哥城,邈川城,遁化城也在不断的修缮和扩大规模,与青海诚和西宁城互为犄角。
当初在青海路的一次追击战,使得角厮罗带领的青塘人向后撤了数百里,把整个青海都让给了大宋,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要知道青海湖的产出高的吓人,青海湖附近有大大小小的盐湖数百个,这些东西在青塘人的手中发挥不出多少价值,但在宋人的手中立刻成为一条为青海路提供巨量财富的生产线。
青海盐对于大宋来说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因为产量的控制,数量的稀少,价格是普通盐的十倍甚至百倍!
尹洙在青海路就是以青海盐起家,发展青海路的民生,在这一点上他做的极好,再加上通商的增加,青海路的百姓迅速成为大宋较为富裕的州府百姓了。
大宋在夺取青海路之后便开始想尽办法引到百姓前往青海路定居,只有定居下来了才能发展这个大宋刚刚拿下的土地。
现在的宋人也都清楚,只要是大宋夺取下的土地,拖家带口的去了,不光路上有朝廷的贴补,到了地方也有官员的扶持,甚至能很快的发家致富。
有些清苦人家都在等待这个好机会,灾民,流民也都是迁徙对象,所以青海路不缺人。
赵祯让蔡伯俙秘密准备,从东京城大老远的调运货物冒充通商西方的商品运送到青海路,为的就是掩人耳目。
而这一次也是赵祯在配合蔡伯俙,身为一国之君,赵祯亲自抵达神都城监管货物的购置情况,此次对吐蕃的用兵极为重要,赵祯不希望大宋的将士损失哪怕一个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不可能的,角厮罗的吐蕃不是仁青东的康巴人这般容易对付。
康巴人英勇善战不假,但他们不够团结,也没有制度化,还存在于那种歃血为盟,互相支援的落后部族形势,甚至连一直常备军队都没有。
赵祯之所以收服康巴人不是特别需要康巴人的骑兵,而是希望通过康巴人了解高原,减少对大宋军队的威胁。
若是大宋不争取康巴人,那角厮罗必定会拉拢康巴人,作为同在高原上生活,又曾经都属于吐蕃王朝的种族,吐蕃人和康巴人走在一起是必然。
一旦进入作战状态,那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战争,是要死亡,流血,牺牲的战争,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许多东西都能够被抛弃。
赵祯拉拢康巴人是一个道理,早早准备战争物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但对于赵祯来说不是没有坏消息出现,三才的脸色中带着惊恐,匆匆的赶往东京城外的皇庄,赵祯作为皇帝,在东京城外有庄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皇庄的位置就在东京城外,工厂的郭城之类,不光赵祯的皇庄是这般,东京城中不少百姓的庄子也是在这里。
如此便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城池风格,东京城中有皇宫,有宫城,有东京城的城墙,里面是大宋的繁荣的商业,外面是一圈广袤的农庄,农田,再外面是高耸烟囱的工厂和一堵又一堵高墙。
三才找到赵祯的时候,他正蹲在地里挖土豆,边上的仁青东看着边上垒起的“土豆山”已经呆滞,整个人僵在原地动弹不得。
目光一直盯着赵祯的手没有离开过,他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大宋出现这种高产到骇人的作物。
扒开草茎,松开土块,轻轻的上提接着便是一串串的土豆被拉扯出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仿佛地里永远都有土豆不但的被拉出。
一串串的土豆连接在一起,硕果盈盈,让仁青东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这是一种狂热到赵祯都有些不舒服的光芒,看着在边上直搓手的仁青东,赵祯指了指边上的土豆:“想要看便看,没有什么好惊奇的,不过是极北之地的作物而已,朕把他们引进大宋了。”
赵祯的话说的轻巧,但对仁青东来说却是心神震荡。
在他眼中,这些高产如巨的土豆便是上天的恩赐,应该是祥瑞才对!
三才瞧见仁青东抚摸土豆的模样,忍不住的轻咳一声蹲在赵祯的边上小声道:“官家,吐蕃人已经开始打我大宋土豆的主意了,不光土豆还有地瓜,皇城司和黑手最近都截获了这般的消息。”
赵祯无所谓的点头道:“情理之中,若是角厮罗不打土豆和地瓜的主意那才叫奇怪,传令皇城司和黑手,此事不再追查。”
三才惊愕的望向赵祯,他不明白为何官家会放任吐蕃人从大宋窃取良种。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缔》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缔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