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7章 突厥叛乱之因
目录:南北大唐帝国| 作者:星辰皇族| 类别:历史军事
前世李煜挺好奇为什么被唐征服近半个世纪的突厥诸部会在父皇晚年时突然发动叛乱,前两次叛乱均被镇压,为首的突厥首领被处斩,可还是止不住突厥诸部叛乱的势头。
到突厥诸部第三次叛乱时,将突厥前两次叛乱镇压下去的名将裴行俭以然去逝,大唐再无人可将突厥叛乱的势头压下去了。
为何大唐制突厥诸部没能像满清一样将蒙古诸部制的服服贴贴的,李煜甚为疑惑。
多番查询后世史学家的研究资料后,对突厥诸部屡叛不止,李煜脑海里有了个清楚的认识。
突厥自击败柔然取得大漠南北以来,并没有给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带来像中原王朝那样的和平盛世。突厥常年不是在对外发动征服掠夺战争就是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攻杀,人口始终处在一个波动的稳定界限内,增减起伏很小。
可当唐太宗攻灭东突厥后,突厥诸部皆降,太宗皇帝便将突厥诸部在漠南大草原上划地各居其一,使其相互牵制。大部设都督府,小部设州,以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之职,享朝廷官员薪俸待遇,并于各部内仿内地设立府兵,战时征调之用。于其上设立以华官为首,华兵为主的单于都护府以统突厥诸都督府、州。
由此给突厥诸部带来了难得的长达49年的和平,近半个世纪里,漠南草原风调雨顺,各部牛羊马成群。
归降时突厥诸部一百二十余万口,在近半个世纪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人口成几何部数增长。
突厥诸部的人口增多了,可草原游牧经济是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突厥普通牧民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他们又不能像以前一样随意,生活差了就骑上马到南边去劫掠耕种的汉人财富、掠人为奴,心中对大唐的不满必然日渐累积,逐渐形成一个火药桶,就差野心家举着火把去点燃它。
对于那些封官的突厥各部贵族和设立的府兵,他们需听从大唐朝廷的征召作战,可战后他们却不能像以前的突厥汗国时代可以肆意抢掠,受到唐军的军规约束显得不自由。
胡兵将立下军功在赏赐和升迁上也是位列华人兵将之下。
这是初唐时期社会重出身门第的风气在军中的体现。
哪怕是华人兵将,立下同等功勋,在赏赐升迁中,出身于世家门阀富户的将士比贫寒出身而被列为下姿的将士享有优先权。
突厥王族的直系后裔仍各自统领着自己的部落,在突厥诸部中仍拥有着巨大的声望,使突厥诸部不至于像后世的蒙古一样是一盘散沙。
虽然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之后,对外宣称无论华夷,其待之如一家。其意只是为了安抚那些投降的突厥诸部,在实际操作中,唐太宗却是拉一手、防一手并用,突厥诸部被严格限制在长城以北。在唐律和社会中对胡人的歧视也没因唐太宗的一句口号而改变。
突厥人口增多,各部首领对降唐后的待遇感到不满,王室直系仍存,不至于出现群狼无首的情况。相反的是大唐的国力却不断下降,在青海两次败于吐蕃陷入守势,让突厥诸部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一部举起反旗,数十部皆响应,短时间内便聚集数十万骑,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叛乱浪潮,一次胜过一次。
李煜想及此,不禁感叹:“除非突厥各部间相互结下死仇,否则席卷单于都护府治下的突厥各部联合叛乱将难以避免。”
“殿下去年末以安东数万兵马平定了新罗的叛乱,为国朝除去东夷之患,当日二圣闻殿下捷报那是喜上眉梢。想必今日上朝必得二圣厚赏,圣眷将日益复加啊!”
“殿下年少有为,前平高句丽叛乱,后定新罗,为国开疆拓土创下不世之功。殿下近几年之事迹以通过报纸传遍天下,以成为我大唐青年才俊之楷模……”
聊完了长安城内的胡人,与李煜一起的官员们又是对李煜近几年的累累功绩大赞不已,恭贺之声不绝,言语间倾佩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身在边地为国分忧,此乃本王分内之责。”
李煜哈哈一笑。
眼前就要到丹凤门了,李煜作楫先行一步,众官员亦作楫回礼。
望着李煜纵马离去的背影,众官员无不感叹:“人与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燕王十五以征战沙场三载,早以扬名立万。他们二三四十好几,却只是三省六部中的郞官、主事一类的佐职。虽为京官,除了俸禄比地方高些,也没啥。在百姓中的名气?除了邻居,谁听说过他们的名头?”
“听说燕王麾下有不少年轻将校,普遍不过二十来岁,这几年跟着燕王在安东立下不少军功,个个高升。干脆辞官去安东投军如何?”
有人提议道。
其他人闻言,脸色顿时陷入沉思中,战场上刀剑无眼,军功可不是那么好立的。
很多人摇了摇头,直呼:“我等未习武艺,只通文墨,还是在京好好屡行本职以待升迁。”
提议的人顿时一脸失望之色。
……
远远的丹凤门渐至眼前,李煜一路行来所见朝中不论文武大臣皆骑马而来,不像几百年后的宋明,大臣上朝不是坐着轿子去就是坐马车去,娇贵的不行。
李煜摇头感叹时事竟迁,不过三百年,同一个民族,风貌俨然不同。一个昂扬上进,一个萎靡偏安。
李煜哑然一笑,笑自己又想到后世去了,至丹凤门前未停,纵马跨进。守门的左右监门卫士见是李煜并未阻拦,随行的侍卫则停在丹凤门外等候李煜下朝。
众多朝臣未获李治恩旨是不能骑马入宫,只能在丹凤门外下马步行六百米的御道过含元殿再至平时常朝听政的宣政殿上朝。
入得宣政殿时,李煜见到了久别的两位兄长。
李弘、李贤见到李煜到来喜不自胜,兄弟妹六人就四弟李煜常年在外镇守边疆,一年难得团圆一回。
“四弟你可总算回京了,诺是没在大哥成婚前赶回,大父可是说了,必夺你职权,自此好生在京就学。”
李贤上前一拍李煜肩膀笑道。
到突厥诸部第三次叛乱时,将突厥前两次叛乱镇压下去的名将裴行俭以然去逝,大唐再无人可将突厥叛乱的势头压下去了。
为何大唐制突厥诸部没能像满清一样将蒙古诸部制的服服贴贴的,李煜甚为疑惑。
多番查询后世史学家的研究资料后,对突厥诸部屡叛不止,李煜脑海里有了个清楚的认识。
突厥自击败柔然取得大漠南北以来,并没有给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带来像中原王朝那样的和平盛世。突厥常年不是在对外发动征服掠夺战争就是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攻杀,人口始终处在一个波动的稳定界限内,增减起伏很小。
可当唐太宗攻灭东突厥后,突厥诸部皆降,太宗皇帝便将突厥诸部在漠南大草原上划地各居其一,使其相互牵制。大部设都督府,小部设州,以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之职,享朝廷官员薪俸待遇,并于各部内仿内地设立府兵,战时征调之用。于其上设立以华官为首,华兵为主的单于都护府以统突厥诸都督府、州。
由此给突厥诸部带来了难得的长达49年的和平,近半个世纪里,漠南草原风调雨顺,各部牛羊马成群。
归降时突厥诸部一百二十余万口,在近半个世纪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人口成几何部数增长。
突厥诸部的人口增多了,可草原游牧经济是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突厥普通牧民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他们又不能像以前一样随意,生活差了就骑上马到南边去劫掠耕种的汉人财富、掠人为奴,心中对大唐的不满必然日渐累积,逐渐形成一个火药桶,就差野心家举着火把去点燃它。
对于那些封官的突厥各部贵族和设立的府兵,他们需听从大唐朝廷的征召作战,可战后他们却不能像以前的突厥汗国时代可以肆意抢掠,受到唐军的军规约束显得不自由。
胡兵将立下军功在赏赐和升迁上也是位列华人兵将之下。
这是初唐时期社会重出身门第的风气在军中的体现。
哪怕是华人兵将,立下同等功勋,在赏赐升迁中,出身于世家门阀富户的将士比贫寒出身而被列为下姿的将士享有优先权。
突厥王族的直系后裔仍各自统领着自己的部落,在突厥诸部中仍拥有着巨大的声望,使突厥诸部不至于像后世的蒙古一样是一盘散沙。
虽然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之后,对外宣称无论华夷,其待之如一家。其意只是为了安抚那些投降的突厥诸部,在实际操作中,唐太宗却是拉一手、防一手并用,突厥诸部被严格限制在长城以北。在唐律和社会中对胡人的歧视也没因唐太宗的一句口号而改变。
突厥人口增多,各部首领对降唐后的待遇感到不满,王室直系仍存,不至于出现群狼无首的情况。相反的是大唐的国力却不断下降,在青海两次败于吐蕃陷入守势,让突厥诸部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一部举起反旗,数十部皆响应,短时间内便聚集数十万骑,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叛乱浪潮,一次胜过一次。
李煜想及此,不禁感叹:“除非突厥各部间相互结下死仇,否则席卷单于都护府治下的突厥各部联合叛乱将难以避免。”
“殿下去年末以安东数万兵马平定了新罗的叛乱,为国朝除去东夷之患,当日二圣闻殿下捷报那是喜上眉梢。想必今日上朝必得二圣厚赏,圣眷将日益复加啊!”
“殿下年少有为,前平高句丽叛乱,后定新罗,为国开疆拓土创下不世之功。殿下近几年之事迹以通过报纸传遍天下,以成为我大唐青年才俊之楷模……”
聊完了长安城内的胡人,与李煜一起的官员们又是对李煜近几年的累累功绩大赞不已,恭贺之声不绝,言语间倾佩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身在边地为国分忧,此乃本王分内之责。”
李煜哈哈一笑。
眼前就要到丹凤门了,李煜作楫先行一步,众官员亦作楫回礼。
望着李煜纵马离去的背影,众官员无不感叹:“人与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燕王十五以征战沙场三载,早以扬名立万。他们二三四十好几,却只是三省六部中的郞官、主事一类的佐职。虽为京官,除了俸禄比地方高些,也没啥。在百姓中的名气?除了邻居,谁听说过他们的名头?”
“听说燕王麾下有不少年轻将校,普遍不过二十来岁,这几年跟着燕王在安东立下不少军功,个个高升。干脆辞官去安东投军如何?”
有人提议道。
其他人闻言,脸色顿时陷入沉思中,战场上刀剑无眼,军功可不是那么好立的。
很多人摇了摇头,直呼:“我等未习武艺,只通文墨,还是在京好好屡行本职以待升迁。”
提议的人顿时一脸失望之色。
……
远远的丹凤门渐至眼前,李煜一路行来所见朝中不论文武大臣皆骑马而来,不像几百年后的宋明,大臣上朝不是坐着轿子去就是坐马车去,娇贵的不行。
李煜摇头感叹时事竟迁,不过三百年,同一个民族,风貌俨然不同。一个昂扬上进,一个萎靡偏安。
李煜哑然一笑,笑自己又想到后世去了,至丹凤门前未停,纵马跨进。守门的左右监门卫士见是李煜并未阻拦,随行的侍卫则停在丹凤门外等候李煜下朝。
众多朝臣未获李治恩旨是不能骑马入宫,只能在丹凤门外下马步行六百米的御道过含元殿再至平时常朝听政的宣政殿上朝。
入得宣政殿时,李煜见到了久别的两位兄长。
李弘、李贤见到李煜到来喜不自胜,兄弟妹六人就四弟李煜常年在外镇守边疆,一年难得团圆一回。
“四弟你可总算回京了,诺是没在大哥成婚前赶回,大父可是说了,必夺你职权,自此好生在京就学。”
李贤上前一拍李煜肩膀笑道。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南北大唐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南北大唐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