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魔成活 1372 绵里藏针
目录:大戏骨| 作者:七七家d猫猫| 类别:散文诗词
“也许未来有一天,我可以成为亨利-方达(Henry-Fonda)。这是一个愿望。”
“亨利-方达?你确定?我觉得,马龙-白兰度或者丹尼尔-戴-刘易斯才是更好的选择吧。”
面对布莱德利的调侃,蓝礼眉尾轻轻一扬,眼底流露出了一抹笑意,“我会选择积极正面的角度来解读的。”
布莱德利不由欢笑起来,意味深长地回应到,“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角度都是积极的。我始终都是坚定不移站在你这边的,请务必相信我。”
这是一个小小的调侃,来自好莱坞的现实典故。
亨利-方达,一代名宿,纵横百老汇以及好莱坞超过五十年,奉献了“荒野大决斗”、“战争与和平”、“西部往事”、“十二怒汉”、“金色池塘”、“愤怒的葡萄”、“红衫泪痕”等一系列经典佳作;甚至因为他的前后五次婚姻,好莱坞诞生了一个演艺世家,“方达”这个姓氏就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号召力。
不过,亨利-方达却保持了一个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记录:他是奥斯卡历史上从初次提名到最终获奖时间距离最长的记录保持者。
1940年,“愤怒的葡萄”为他首次赢得了提名,彼时他已经三十五岁;198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亨利最佳荣誉奖,次年,“金色池塘”再次赢得提名之后,终于得奖,足足间隔了四十二年之久。
蓝礼之所以提起了亨利-方达,其实就是在自我吐槽。
EGOT之后,整个好莱坞势必对蓝礼充满了提防和排斥,不要说短时间之内再次得奖了,可能就连提名都会变得无比困难,因为蓝礼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巅峰,这是在挑战整个行业的极限,接下来无法继续上坡,只能开始下坡。
按照过往的历史记录来看,比如说汤姆-汉克斯,接下来几年时间里,“蓝礼-霍尔”的名字在颁奖季之中可能就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热门,讨论声浪滚滚而来,却只开花不结果,彻底与大部分提名无缘——他们需要让蓝礼“冷静冷静”。
所以,蓝礼提起了亨利——时隔四十二年之后,才能再次得奖。对于蓝礼自己来说,他也表示了豁达而坦然的姿态,毕竟,他现在已经得奖过一次了,而且还刚刚完成了EGOT,对于奖项确实没有太多迫切的渴/望。重在参与就好。
但布莱德利却提起了马龙-白兰度和丹尼尔-戴-刘易斯。
原因很简单,亨利是首次提名到首次得奖之中,间隔了四十二年;而蓝礼现在已经是一座小金人在手了,如此类比自然是不适用的,而马龙和丹尼尔才是更加贴切的比喻。
漫长历史长河里,只有九位男演员成功斩获了两座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小金人,马龙和丹尼尔就在此列——今年年初丹尼尔历史性地成为了唯一一座三次荣登影帝的演员,特别之处就在于,这两位演员并列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得奖时间相隔最久的演员。
马龙-白兰度,第一次得奖是1954年的“码头风云”,第二次得奖是1972年的“教父”;丹尼尔-戴-刘易斯,第一次得奖是1989年的“我的左脚”,第二次得奖是2007年的“血色将至”。两次得奖都间隔了足足十八年。
无疑,布莱德利的比喻是更加恰当的,但这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调侃蓝礼必须等待十八年才能等到自己的第二座小金人;另一层是赞誉蓝礼将达到马龙或者丹尼尔的高度,真正地成为载入史册的顶级演员。
于是,蓝礼才做出了如此回答。
欢笑之中,蓝礼和布莱德利离开了时代广场的繁华位置,沿着街道,一路朝着下/城区的方向前进,没有安坐下来,而是如同朋友一般地在城市里漫步。
“就好像’曼哈顿’一般。”布莱德利半开玩笑地调侃到。
这是伍迪-艾伦的经典爱情电影,在曼哈顿之间穿行漫步,却在絮絮叨叨的话唠之中勾勒出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及爱情感观。
蓝礼轻笑出声,“你应该把这句台词用在约会场合之中。”
“哈,我的约会对象都不理解伍迪-艾伦。”布莱德利遗憾地耸了耸肩。
蓝礼也不反驳,“没有多少人懂得伍迪-艾伦。对了,不久之前,我遇到了罗南-法罗。”意外提到了伍迪-艾伦,唤醒了蓝礼的记忆。
布莱德利轻轻颌首,眼神里流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神色,“他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接下来准备到牛津大学进修。”
“可以预见,未来纽约又将出现一名重要人物。”蓝礼点到为止地说道。
布莱德利不由莞尔,“重新回到刚才的话题,你的意思是,对于今年颁奖季,你没有任何期待?我是说’醉乡民谣’刚刚在戛纳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杯,显然,你的表演再次收获了肯定,在今年年末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员。”
“这不是由我决定的,不是吗?”蓝礼坦然地反驳了一句,随后微笑起来,“老实说,’爱疯了’这部作品,当初我完全没有预料到颁奖季的发展曲线,更不要说得奖了。目前为止,我的所有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颁奖季作品,’醉乡民谣’是一部冒着巨大风险的文青电影,我和乔尔、伊桑都不认为这部作品能够在颁奖季有所作为。”
“那么’地心引力’呢?”布莱德利追问到。
“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部’阿凡达’,虽然我并不赞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彩也最为重要的是阿方索-卡隆,不是我。比起奖项来说,我更加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在票房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因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在电影院观看的作品,视觉效果是录像带所无法体会到的。”蓝礼诚恳地做出了推荐。
“你现在是在宣传吗?”
“算是吧。等等,华纳兄弟定档了吗?”
“暂时还没有。”
“那就不是宣传了。我们可以再等等。”
一来一往地快速回答,让蓝礼和布莱德利的谈话气氛变得自如起来,这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又紧接着询问到,“你的意思是,你在挑选作品的时候,不会刻意挑选颁奖季取向的作品,这是你和韦恩斯坦兄弟始终没有合作的原因吗?”
不得不说,布莱德利的提问方式足够专业也足够狡猾,不动声色之间就展露出了锋芒,瞬间就将过去两年时间里最耐人寻味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
其实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蓝礼和哈维-韦恩斯坦之间的矛盾,更何况哈维还私底下明目张胆地放出狠话,对于那些消息灵通的记者来说,根本不是秘密;只不过,他们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机会爆料出来,现在就这样没有证据也没有事件地展开报道,难免显得干巴巴的,缺少爆点。
于是,布莱德利只是绵里藏针地提了出来,试探性地看看蓝礼的反应。即使真正刊登出去,也无伤大雅,反而能够引起读者的讨论和探究。
“哈,显然我们至今没有合作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这一个原因而已。”布莱德利不动声色地抛了一个鱼饵过来,蓝礼却也不介意,落落大方地给予了回应,看似含糊不清的话语,实则却是意味深长,只是没有深入交谈,轻描淡写却又余韵深远,真正了解行业内部情况的读者,势必可以嗅出猫腻。
布莱德利巧妙,而蓝礼则睿智,一来一往的访谈就显得精彩起来,这也是蓝礼出演脱口秀时总是能够大受欢迎的原因,没有在同一个话题上过多停留,蓝礼紧接着说道,“但事实的确如此,每次选择作品的时候,颁奖季不是首要考量因素,我还在努力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是我的年龄不太适合出演传记电影。”
传记电影就是颁奖季大热,典型的奥斯卡系作品,但大部分值得拍摄传记的主角人物,年龄都超过了三十岁,因为这样的传奇人生才值得拍摄。相较而言,蓝礼就不见得适合了。
面对蓝礼的自我吐槽,布莱德利也是嘴角上扬,“那么这次的‘爆裂鼓手’呢?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一次颁奖季作品的尝试。”
“如果可以像‘冬天的骨头’或者‘阳光小美女’那样进入颁奖季,这自然是好事。对于整个独立电影产业都是一种促进。”蓝礼诚恳地说道,“但在构思和执行阶段,颁奖季却不是我们的目标,呈现出达米恩-查泽雷心目中的故事和想法,这才是。”
本来布莱德利脑海之中还有其他几个问题,关于颁奖季,关于韦恩斯坦,也关于“爆裂鼓手”或者“醉乡民谣”,最近一段时间值得探讨的问题着实数不胜数,但现在,布莱德利却改变了想法,冒出了另外一个点子。
每一次采访蓝礼总是如此,不经意间就能够迸发出火花,让采访脱离稿件的框架,探寻到更多的化学反应,布莱德利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采访模式,于是没有任何犹豫,就将刚刚冒出来的想法提了出来。
“提起达米恩-查泽雷,显然,他是一位没有太多经验的新人导演,目前只有一部不知名的作品而已,甚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新人,这样的合作就意味着冒险,甚至是赌博,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他,这是为什么呢?”
“亨利-方达?你确定?我觉得,马龙-白兰度或者丹尼尔-戴-刘易斯才是更好的选择吧。”
面对布莱德利的调侃,蓝礼眉尾轻轻一扬,眼底流露出了一抹笑意,“我会选择积极正面的角度来解读的。”
布莱德利不由欢笑起来,意味深长地回应到,“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角度都是积极的。我始终都是坚定不移站在你这边的,请务必相信我。”
这是一个小小的调侃,来自好莱坞的现实典故。
亨利-方达,一代名宿,纵横百老汇以及好莱坞超过五十年,奉献了“荒野大决斗”、“战争与和平”、“西部往事”、“十二怒汉”、“金色池塘”、“愤怒的葡萄”、“红衫泪痕”等一系列经典佳作;甚至因为他的前后五次婚姻,好莱坞诞生了一个演艺世家,“方达”这个姓氏就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号召力。
不过,亨利-方达却保持了一个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记录:他是奥斯卡历史上从初次提名到最终获奖时间距离最长的记录保持者。
1940年,“愤怒的葡萄”为他首次赢得了提名,彼时他已经三十五岁;198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亨利最佳荣誉奖,次年,“金色池塘”再次赢得提名之后,终于得奖,足足间隔了四十二年之久。
蓝礼之所以提起了亨利-方达,其实就是在自我吐槽。
EGOT之后,整个好莱坞势必对蓝礼充满了提防和排斥,不要说短时间之内再次得奖了,可能就连提名都会变得无比困难,因为蓝礼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巅峰,这是在挑战整个行业的极限,接下来无法继续上坡,只能开始下坡。
按照过往的历史记录来看,比如说汤姆-汉克斯,接下来几年时间里,“蓝礼-霍尔”的名字在颁奖季之中可能就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热门,讨论声浪滚滚而来,却只开花不结果,彻底与大部分提名无缘——他们需要让蓝礼“冷静冷静”。
所以,蓝礼提起了亨利——时隔四十二年之后,才能再次得奖。对于蓝礼自己来说,他也表示了豁达而坦然的姿态,毕竟,他现在已经得奖过一次了,而且还刚刚完成了EGOT,对于奖项确实没有太多迫切的渴/望。重在参与就好。
但布莱德利却提起了马龙-白兰度和丹尼尔-戴-刘易斯。
原因很简单,亨利是首次提名到首次得奖之中,间隔了四十二年;而蓝礼现在已经是一座小金人在手了,如此类比自然是不适用的,而马龙和丹尼尔才是更加贴切的比喻。
漫长历史长河里,只有九位男演员成功斩获了两座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小金人,马龙和丹尼尔就在此列——今年年初丹尼尔历史性地成为了唯一一座三次荣登影帝的演员,特别之处就在于,这两位演员并列为第一次与第二次得奖时间相隔最久的演员。
马龙-白兰度,第一次得奖是1954年的“码头风云”,第二次得奖是1972年的“教父”;丹尼尔-戴-刘易斯,第一次得奖是1989年的“我的左脚”,第二次得奖是2007年的“血色将至”。两次得奖都间隔了足足十八年。
无疑,布莱德利的比喻是更加恰当的,但这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调侃蓝礼必须等待十八年才能等到自己的第二座小金人;另一层是赞誉蓝礼将达到马龙或者丹尼尔的高度,真正地成为载入史册的顶级演员。
于是,蓝礼才做出了如此回答。
欢笑之中,蓝礼和布莱德利离开了时代广场的繁华位置,沿着街道,一路朝着下/城区的方向前进,没有安坐下来,而是如同朋友一般地在城市里漫步。
“就好像’曼哈顿’一般。”布莱德利半开玩笑地调侃到。
这是伍迪-艾伦的经典爱情电影,在曼哈顿之间穿行漫步,却在絮絮叨叨的话唠之中勾勒出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以及爱情感观。
蓝礼轻笑出声,“你应该把这句台词用在约会场合之中。”
“哈,我的约会对象都不理解伍迪-艾伦。”布莱德利遗憾地耸了耸肩。
蓝礼也不反驳,“没有多少人懂得伍迪-艾伦。对了,不久之前,我遇到了罗南-法罗。”意外提到了伍迪-艾伦,唤醒了蓝礼的记忆。
布莱德利轻轻颌首,眼神里流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神色,“他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接下来准备到牛津大学进修。”
“可以预见,未来纽约又将出现一名重要人物。”蓝礼点到为止地说道。
布莱德利不由莞尔,“重新回到刚才的话题,你的意思是,对于今年颁奖季,你没有任何期待?我是说’醉乡民谣’刚刚在戛纳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杯,显然,你的表演再次收获了肯定,在今年年末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员。”
“这不是由我决定的,不是吗?”蓝礼坦然地反驳了一句,随后微笑起来,“老实说,’爱疯了’这部作品,当初我完全没有预料到颁奖季的发展曲线,更不要说得奖了。目前为止,我的所有作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颁奖季作品,’醉乡民谣’是一部冒着巨大风险的文青电影,我和乔尔、伊桑都不认为这部作品能够在颁奖季有所作为。”
“那么’地心引力’呢?”布莱德利追问到。
“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部’阿凡达’,虽然我并不赞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彩也最为重要的是阿方索-卡隆,不是我。比起奖项来说,我更加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在票房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因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在电影院观看的作品,视觉效果是录像带所无法体会到的。”蓝礼诚恳地做出了推荐。
“你现在是在宣传吗?”
“算是吧。等等,华纳兄弟定档了吗?”
“暂时还没有。”
“那就不是宣传了。我们可以再等等。”
一来一往地快速回答,让蓝礼和布莱德利的谈话气氛变得自如起来,这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又紧接着询问到,“你的意思是,你在挑选作品的时候,不会刻意挑选颁奖季取向的作品,这是你和韦恩斯坦兄弟始终没有合作的原因吗?”
不得不说,布莱德利的提问方式足够专业也足够狡猾,不动声色之间就展露出了锋芒,瞬间就将过去两年时间里最耐人寻味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
其实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蓝礼和哈维-韦恩斯坦之间的矛盾,更何况哈维还私底下明目张胆地放出狠话,对于那些消息灵通的记者来说,根本不是秘密;只不过,他们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机会爆料出来,现在就这样没有证据也没有事件地展开报道,难免显得干巴巴的,缺少爆点。
于是,布莱德利只是绵里藏针地提了出来,试探性地看看蓝礼的反应。即使真正刊登出去,也无伤大雅,反而能够引起读者的讨论和探究。
“哈,显然我们至今没有合作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这一个原因而已。”布莱德利不动声色地抛了一个鱼饵过来,蓝礼却也不介意,落落大方地给予了回应,看似含糊不清的话语,实则却是意味深长,只是没有深入交谈,轻描淡写却又余韵深远,真正了解行业内部情况的读者,势必可以嗅出猫腻。
布莱德利巧妙,而蓝礼则睿智,一来一往的访谈就显得精彩起来,这也是蓝礼出演脱口秀时总是能够大受欢迎的原因,没有在同一个话题上过多停留,蓝礼紧接着说道,“但事实的确如此,每次选择作品的时候,颁奖季不是首要考量因素,我还在努力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是我的年龄不太适合出演传记电影。”
传记电影就是颁奖季大热,典型的奥斯卡系作品,但大部分值得拍摄传记的主角人物,年龄都超过了三十岁,因为这样的传奇人生才值得拍摄。相较而言,蓝礼就不见得适合了。
面对蓝礼的自我吐槽,布莱德利也是嘴角上扬,“那么这次的‘爆裂鼓手’呢?很多人认为,这也是一次颁奖季作品的尝试。”
“如果可以像‘冬天的骨头’或者‘阳光小美女’那样进入颁奖季,这自然是好事。对于整个独立电影产业都是一种促进。”蓝礼诚恳地说道,“但在构思和执行阶段,颁奖季却不是我们的目标,呈现出达米恩-查泽雷心目中的故事和想法,这才是。”
本来布莱德利脑海之中还有其他几个问题,关于颁奖季,关于韦恩斯坦,也关于“爆裂鼓手”或者“醉乡民谣”,最近一段时间值得探讨的问题着实数不胜数,但现在,布莱德利却改变了想法,冒出了另外一个点子。
每一次采访蓝礼总是如此,不经意间就能够迸发出火花,让采访脱离稿件的框架,探寻到更多的化学反应,布莱德利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采访模式,于是没有任何犹豫,就将刚刚冒出来的想法提了出来。
“提起达米恩-查泽雷,显然,他是一位没有太多经验的新人导演,目前只有一部不知名的作品而已,甚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新人,这样的合作就意味着冒险,甚至是赌博,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他,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戏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戏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