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51章政策谋略,玲珑八面
目录:诡三国| 作者:马月猴年| 类别:历史军事
斐潜很欣赏郭嘉,也同样欣赏荀彧。
这和是不是敌对关系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对于才能纯粹的赞叹和欣赏。
郭嘉的才能偏向于军事,而荀彧偏向于内政。
荀彧能做到当下这样的程度,很不容易。
任何政策,正常来说,都是时局和人物共同作用之下的产物,针对的也是广泛的一群人,这一点,斐潜比荀彧等人更加的清楚。
斐潜推出考举制度,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纯粹偶然,而是在一开始设立学宫的时候,就展开了引导。
守山学宫,从设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制定了类似于后世学校的期中考期末考的概念,称之为『学宫大、小比』,然后考得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和待遇,比如荣誉称号,提升住宿条件等等,而学宫的那些学子在一开始就已经渐渐的被这种制度所影响,因此斐潜最初在平阳展开学宫之外的考举制度的时候,参加考举的大部分也都是学宫的学子,也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考试之后根据成绩的高低来评比的设定,平稳的度过了最初的转换时间。
而这一条,或者说,这一个垫脚的基础,荀彧有么?
经过了三四次的考试,斐潜将所谓的『学宫大小比』扩大成为了整个山西政治集团的人才考举制度,其中的过渡也很自然。因为斐潜地盘扩大,各地的士族人员更多,所以扩大招考面积,尽可能的容纳更多的士族子弟参加,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这一点,荀彧有么?
同时,因为最初各大士族还习惯于察举制,所以来参加考举的人一般都是寒门旁支什么的,在正常的途径之中时没有机会获取更高更好的职位的那一部分人,因此这些人对于斐潜的考举制度,是不敢? 也没有资格敢出声反对的,他们巴不得静悄悄的爬上去,喜滋滋的拿到官印权柄? 哪里会闹? 会叫嚣?
因此? 在斐潜最初扩大考试范围的时候,也很平静。
直至看到那些旁门寒门的家伙一个个爬上去了,获得了或大或小的职位? 然后自然是坐不住了? 然后又加上斐潜开设了恩科,而临时开设的恩科,能及时收到消息并且立刻赶赴长安的? 寒门旁支? 亦或是贫困的士族子弟能做到么?
这年头? 可不是随便出门就有车站就可以买票或是不买票上车的……
因此? 从外地匆匆而来的参考的士族弟子当中? 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境不错? 经济宽裕的人了,而这些人相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迫切性和拼搏精神,自然是差了一截,毕竟这些子弟如果按照往常的汉代人才察举制的规矩? 也是有很大的几率会被选官的? 就像是一生下来就获取了『保送资格』一样? 又如何会努力发奋读书?
于是乎出现考试考不好的士族子弟? 就很自然。考不好,原本吹嘘得比天还高的面子自然挂不住了……
斐潜原本的计划是这种落差会在一两次之后逐渐发酵,然后才爆发出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有人提前替斐潜引爆了这个隐患。
而这些前期的铺垫和发展,荀彧有么?
荀彧都没有。
那么这么说,是不是荀彧变成了鲁莽者,匆忙上马所谓的『考正制度』呢?
实际上,也并不是。
荀彧这么做,也有处于荀彧自身的理由。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很多人认为是曹丕和士族的媾和才出现的,是以换取士族对于曹丕登基的支持,然而实际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和曹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因为九品中正制度的最开始,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有记载,『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也就是说,其实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已经推行了『乡党品位』的实质性的制度,只不过曹丕上任魏王之后,确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名称而已。
那么是不是曹操和曹丕都是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才用这种『九品中正制』呢?
恰恰相反,是曹操和曹丕在和士族的斗争之中,所得出来的一条中庸的改革之路。虽然这一个制度最终反而促进了门阀,但是最初的本意,并非只是为了门阀。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是不受高层的士族子弟认可的,很简单,人之常情么,原本老子强,那么儿子就自然能当高官,何必多此一举来参加什么评定考正?
因此历史上曹操曹丕两代人搞出的这个九品中正制,和曹丕登基并不能划上等号,虽然带有政治因素,但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朝廷人才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如今荀彧和陈群推出的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的『考正制』,是对内对外的深思熟虑。对内,荀彧必须控制人才的外流,对外,荀彧也必须给斐潜添堵。
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荀彧推出了一个类似于『九品中正制』,但是又有些类似于斐潜的『考举制度』的『考正制』……
考正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各地乡党,各个郡县的『考正』来进行评定,这就决定了各地的士族子弟必须留在当地,自然就不可能去长安。同时,考正制度也并不是彻底的推翻原有的举荐制度,而是作为其补充,给原本连举荐人都找不到的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窗口,安抚这些人的躁动,稳定地方的统治,这对于曹氏政权在动荡之后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现在也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随着地盘扩大,士族越来越多,颍川派,冀州派等等都在争夺利益。
曹操要新的血液……
然而问题就在于此。一项政策关键,不是好不好,而是在执行。原本老曹留的位置就不多,再加上还想给寒门,那么自然蛋糕就小许多了……
就像是眼前的酒,看起来似乎不错,但是么……
荼蘼,是一种蔷薇科目的花种。也是一种古老的花,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荼蘼的存在,甚至还很多人为此诗。陆游曾曰:『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从诗句之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古人的观念之中,荼蘼,是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
所以,斐潜指着酒水,那个名称为『荼蘼香』的酒,其实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表示荀彧这样的举措,就像是荼蘼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韶华胜极,但是好景不长,同时也借此告诉郭嘉,即便是荀彧派遣『考正』来长安,也晚了,花期快结束了,斐潜这里已经是即将开始结果了。
当斐潜给郭嘉指出了荼蘼香的酒水的时候,以郭嘉的智慧,马上就想到了这一些,尤其是看着酒水上漂浮着的荼蘼花瓣,更是感觉到了一种无奈。
这便是斐潜的第一层的意思,然后就结束了么?并没有。
荼蘼酒,并非是完全用荼蘼来酿造,而是是先把一种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细末,投入酒中,然后加以密封,到了需要饮酒的时候,再打开密封,便是芳香四溢,这时才在酒面上洒满荼蘼花瓣,混合之下,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几乎难以分辨究竟是是木香化成了酒香,还是酒香变成了花香……
香味会混合,人也会混合。
味道会变,人更会变。
尤其是不同的人心混于一处的时候。
『奉孝可知否?』斐潜淡淡的笑道,『天子大赦,乃后得孕……』
郭嘉终于是长叹出声,默然不言。
聪明人不用多说,傻的人说再多也是无用。
郭嘉知道斐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下的曹氏政权,已经是不那么强势了,所以最终曹操荀彧等人选择了尽全力的混合,就像是这一坛的荼蘼香的酒水,虽然闻起来不错,喝起来似乎也挺好,但是如果深究下去,这酒水最终是酒更香,是木更香,还是荼蘼花更香?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荀彧利用这一次的曹皇后怀孕搞出的大赦来胁迫斐潜赦免那些闹事的学子,替曹氏收割士族人心,但是反过来,斐潜也可以看到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曹操内部的矛盾也尖锐到了其实连再等十个月都未必能等得下去的程度……
斐潜能看到,郭嘉自然也能想到,所以郭嘉冷汗直流,面露恐惧。
斐潜也微微一叹,然后端起酒碗饮酒。
曹操一方面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实际掌权的需要,所以曹操不能放权,也不可能放权,而这种将所有大权全数归拢到曹氏夏侯氏的做法,也将会越来越和士族大姓大户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仅仅是兖州一地,曹操就已经有了边让事件,而现在曹操的底盘扩大到了冀州,青州,幽州,甚至还有荆州的一部分,如果依旧让曹氏夏侯氏充当各地首脑,完全不给当地士族任何权重较大的那些职位,那么必然就会让这些士族大姓极其不满。
反观斐潜,就连多少有些杀师之仇的杨氏,斐潜都给出了司隶之位,这个马骨,可真是金灿灿明晃晃,就在山东士族面前吊着,又怎么会有人看不见看不清?
郭嘉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郭嘉不知道斐潜在当时留下杨修出任雒阳令的时候,就是否已经预见了当下发生的这一切,如果说真的是如此,面前的这个斐潜,真的是太可怕了……
然而曹操能像是斐潜一样,给出那些士族大姓渴求的位置权柄么?
曹操不能给。
也给不起。
郭嘉很清楚这一点。
因为曹操和斐潜不一样,除了性格家族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曹操背上,还负担着一个刘协。曹操只能是压着其他的士族大姓,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因为若是其他的士族爬起来了,曹氏就会立刻垮塌下去。
曹皇后的大赦,是荀彧不得不借这个机会,加深曹操和刘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有额外相当多的作用。考正制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
荼蘼花香之下,是被压下去的酒香和木香。
只是压下去,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然而让郭嘉觉得非常可怕的是,即便是曹操和荀彧等人,尽力做出了这样的举动,竭尽脑汁做出了这样的制度改革,在斐潜这里,只是像是一坛酒,虽可称美,但是并非绝世之酒,也不是什么多困难的酒。
就像是荼蘼花,美则美矣,绝非天香。
郭嘉无言可辩。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郭嘉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酒水顺喉而下,只觉冰凉透骨。
斐潜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微微笑着说道:『便请奉孝出任西京考正一职,如何?』
郭嘉闭上眼,不说话,然而身躯微微颤抖,眼角一颗泪悄然而下,再睁开眼的时候,斐潜等人已经离去,只留下空空的厅堂,空空的院落,正如郭嘉此时此刻,空空的心一般……
……(┭┮﹏┭┮)……
斐潜才不管郭嘉的心究竟在哪里,他只想着得到郭嘉的身子……咳咳,留下郭嘉这个人,毕竟放郭嘉回去,就几乎等同于资敌了。所以郭嘉是怎么都不可能放走的,而既然荀彧那边又搞出了一个以刘协名义发布出来的『考正制』,斐潜这里自然也不可能摆明旗鼓说反对刘协的诏令,那么顺水推舟就干脆让郭嘉变成了所谓的『西京考正』,无疑就是既能堵住上面的嘴又能堵住下面的嘴的最佳举措了。
当然,还有一张嘴需要斐潜去堵。
那就是关于『大赦』的那一张嘴。
这个因为曹皇后引出的『大赦』很有意思,也是荀彧整体政治布局的一个部分,除了针对于斐潜的方面之外,还有特殊的一些作用。
有时候,斐潜真的不得不佩服荀彧,即便是换成了他在荀彧那个位置,恐怕也做不到荀彧这样的内政高手,举重若轻的感觉,虽然说可能对付斐潜的效果未必真的能有多好,但是在一举多得,兼顾多面上,荀彧确实是非常的强悍,做到了玲珑八面。
看起来简单的一个『大赦』,出了之前提及的那些作用之外,对于内部的曹氏政权来说,还有一些隐蔽的功效。
一个是在战争方面。
就像是历史上,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争功。最终,魏延身死族灭。杨仪在回到成都后,蜀国随即大赦。
虽然史无明载,但可以想见,大赦的主要对象,应该都是魏延所部的兵士。
在将魏延定性为反叛以后,他手下的士兵严格来说就是叛军。但事实上,魏延究竟是不是真的反叛都未必,而这些受到牵连的兵卒就更加的冤枉了,如果严格按照法令执行,那么这些人势必得承担罪责,这很明显并不公平,但又不能因此就更改法令,让所谓的『反叛』重罪成为了空文,所以在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赦。
阿斗皇帝宣布,大家无罪,于是除了魏延一族之外,其他的人,皆大欢喜。
当下也是如此,曹操吞并了袁绍,合并了冀州,必然有不少人因为这个或是那个的原因,一度是站在曹操对立面上的,而为了最大程度的统合战线,让这些曾经的『对手』变成友军,自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大赦理由,曹皇后受孕,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这只是碰上了而已,若是曹皇后没有怀孕,那么就会可能出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祥瑞啊什么的相比较差一点的理由就是了。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作用,就是利用大赦来对于这一段时间以来,在曹操的统治之下,产生出来的一些司法上的偏差,进行弥补和修正,缓解内部矛盾。
古代社会中,司法不独立,而且刑讯逼供是允许存在的。在这种前提下,冤假错案虽然不能说俯拾皆是,但也应该称得上数量惊人了。
曹操将大权都给了曹氏夏侯氏,而所有曹氏夏侯氏的人员都能确保自己公平公正么?当一个人手里有了权力,他是会用他的权力来善待属下,给下属更多的好处呢?还是会运用权力来对属下施加压迫,更多的对下属用进行处罚?
所以很自然,在曹操掌握大权以来,在各地积攒下来的司法案件之中,不敢说全部,但是肯定也有很多是屈打成招的,那些所谓『最大恶极』的罪犯,未必真的有罪……
这一点,荀彧也清楚,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将这些案件全数拿回来重新审理,给这些冤屈者翻案。
大赦也就无形当中,免除了这些矛盾继续激化。
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赦,召回一些因为大战而产生的各种逃兵溃卒,不管是袁绍的还是曹操的,亦或是其他人的,这些逃兵原本是应该判刑的,但是现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来了。这些原本可能会转变成为土匪山贼的家伙,现在可以回归曹操旗下,一方面增加了一些战斗力,同时也消除了社会隐患。
因此可见,虽然说荀彧在军事上面的能力可能比不上郭嘉,但是在内政上得处理和谋划能力,则是不愧为超一流的谋臣,而那些认为荀彧太过于草率,胡乱出政策,只是拍个脑袋就想出来的,真应该拍一拍自己的脑袋。
而现在,斐潜准备来对应荀彧的『大赦』的,便是前些时日司马徽所说的那个人,裴垣裴子原……
这和是不是敌对关系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对于才能纯粹的赞叹和欣赏。
郭嘉的才能偏向于军事,而荀彧偏向于内政。
荀彧能做到当下这样的程度,很不容易。
任何政策,正常来说,都是时局和人物共同作用之下的产物,针对的也是广泛的一群人,这一点,斐潜比荀彧等人更加的清楚。
斐潜推出考举制度,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纯粹偶然,而是在一开始设立学宫的时候,就展开了引导。
守山学宫,从设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制定了类似于后世学校的期中考期末考的概念,称之为『学宫大、小比』,然后考得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和待遇,比如荣誉称号,提升住宿条件等等,而学宫的那些学子在一开始就已经渐渐的被这种制度所影响,因此斐潜最初在平阳展开学宫之外的考举制度的时候,参加考举的大部分也都是学宫的学子,也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考试之后根据成绩的高低来评比的设定,平稳的度过了最初的转换时间。
而这一条,或者说,这一个垫脚的基础,荀彧有么?
经过了三四次的考试,斐潜将所谓的『学宫大小比』扩大成为了整个山西政治集团的人才考举制度,其中的过渡也很自然。因为斐潜地盘扩大,各地的士族人员更多,所以扩大招考面积,尽可能的容纳更多的士族子弟参加,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这一点,荀彧有么?
同时,因为最初各大士族还习惯于察举制,所以来参加考举的人一般都是寒门旁支什么的,在正常的途径之中时没有机会获取更高更好的职位的那一部分人,因此这些人对于斐潜的考举制度,是不敢? 也没有资格敢出声反对的,他们巴不得静悄悄的爬上去,喜滋滋的拿到官印权柄? 哪里会闹? 会叫嚣?
因此? 在斐潜最初扩大考试范围的时候,也很平静。
直至看到那些旁门寒门的家伙一个个爬上去了,获得了或大或小的职位? 然后自然是坐不住了? 然后又加上斐潜开设了恩科,而临时开设的恩科,能及时收到消息并且立刻赶赴长安的? 寒门旁支? 亦或是贫困的士族子弟能做到么?
这年头? 可不是随便出门就有车站就可以买票或是不买票上车的……
因此? 从外地匆匆而来的参考的士族弟子当中? 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境不错? 经济宽裕的人了,而这些人相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迫切性和拼搏精神,自然是差了一截,毕竟这些子弟如果按照往常的汉代人才察举制的规矩? 也是有很大的几率会被选官的? 就像是一生下来就获取了『保送资格』一样? 又如何会努力发奋读书?
于是乎出现考试考不好的士族子弟? 就很自然。考不好,原本吹嘘得比天还高的面子自然挂不住了……
斐潜原本的计划是这种落差会在一两次之后逐渐发酵,然后才爆发出来?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有人提前替斐潜引爆了这个隐患。
而这些前期的铺垫和发展,荀彧有么?
荀彧都没有。
那么这么说,是不是荀彧变成了鲁莽者,匆忙上马所谓的『考正制度』呢?
实际上,也并不是。
荀彧这么做,也有处于荀彧自身的理由。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很多人认为是曹丕和士族的媾和才出现的,是以换取士族对于曹丕登基的支持,然而实际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和曹丕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因为九品中正制度的最开始,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有记载,『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也就是说,其实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已经推行了『乡党品位』的实质性的制度,只不过曹丕上任魏王之后,确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名称而已。
那么是不是曹操和曹丕都是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才用这种『九品中正制』呢?
恰恰相反,是曹操和曹丕在和士族的斗争之中,所得出来的一条中庸的改革之路。虽然这一个制度最终反而促进了门阀,但是最初的本意,并非只是为了门阀。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是不受高层的士族子弟认可的,很简单,人之常情么,原本老子强,那么儿子就自然能当高官,何必多此一举来参加什么评定考正?
因此历史上曹操曹丕两代人搞出的这个九品中正制,和曹丕登基并不能划上等号,虽然带有政治因素,但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朝廷人才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如今荀彧和陈群推出的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的『考正制』,是对内对外的深思熟虑。对内,荀彧必须控制人才的外流,对外,荀彧也必须给斐潜添堵。
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荀彧推出了一个类似于『九品中正制』,但是又有些类似于斐潜的『考举制度』的『考正制』……
考正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各地乡党,各个郡县的『考正』来进行评定,这就决定了各地的士族子弟必须留在当地,自然就不可能去长安。同时,考正制度也并不是彻底的推翻原有的举荐制度,而是作为其补充,给原本连举荐人都找不到的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窗口,安抚这些人的躁动,稳定地方的统治,这对于曹氏政权在动荡之后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现在也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随着地盘扩大,士族越来越多,颍川派,冀州派等等都在争夺利益。
曹操要新的血液……
然而问题就在于此。一项政策关键,不是好不好,而是在执行。原本老曹留的位置就不多,再加上还想给寒门,那么自然蛋糕就小许多了……
就像是眼前的酒,看起来似乎不错,但是么……
荼蘼,是一种蔷薇科目的花种。也是一种古老的花,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荼蘼的存在,甚至还很多人为此诗。陆游曾曰:『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从诗句之中可以看出,在很多古人的观念之中,荼蘼,是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
所以,斐潜指着酒水,那个名称为『荼蘼香』的酒,其实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表示荀彧这样的举措,就像是荼蘼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韶华胜极,但是好景不长,同时也借此告诉郭嘉,即便是荀彧派遣『考正』来长安,也晚了,花期快结束了,斐潜这里已经是即将开始结果了。
当斐潜给郭嘉指出了荼蘼香的酒水的时候,以郭嘉的智慧,马上就想到了这一些,尤其是看着酒水上漂浮着的荼蘼花瓣,更是感觉到了一种无奈。
这便是斐潜的第一层的意思,然后就结束了么?并没有。
荼蘼酒,并非是完全用荼蘼来酿造,而是是先把一种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细末,投入酒中,然后加以密封,到了需要饮酒的时候,再打开密封,便是芳香四溢,这时才在酒面上洒满荼蘼花瓣,混合之下,闻来正如荼蘼花香,几乎难以分辨究竟是是木香化成了酒香,还是酒香变成了花香……
香味会混合,人也会混合。
味道会变,人更会变。
尤其是不同的人心混于一处的时候。
『奉孝可知否?』斐潜淡淡的笑道,『天子大赦,乃后得孕……』
郭嘉终于是长叹出声,默然不言。
聪明人不用多说,傻的人说再多也是无用。
郭嘉知道斐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下的曹氏政权,已经是不那么强势了,所以最终曹操荀彧等人选择了尽全力的混合,就像是这一坛的荼蘼香的酒水,虽然闻起来不错,喝起来似乎也挺好,但是如果深究下去,这酒水最终是酒更香,是木更香,还是荼蘼花更香?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荀彧利用这一次的曹皇后怀孕搞出的大赦来胁迫斐潜赦免那些闹事的学子,替曹氏收割士族人心,但是反过来,斐潜也可以看到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曹操内部的矛盾也尖锐到了其实连再等十个月都未必能等得下去的程度……
斐潜能看到,郭嘉自然也能想到,所以郭嘉冷汗直流,面露恐惧。
斐潜也微微一叹,然后端起酒碗饮酒。
曹操一方面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实际掌权的需要,所以曹操不能放权,也不可能放权,而这种将所有大权全数归拢到曹氏夏侯氏的做法,也将会越来越和士族大姓大户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仅仅是兖州一地,曹操就已经有了边让事件,而现在曹操的底盘扩大到了冀州,青州,幽州,甚至还有荆州的一部分,如果依旧让曹氏夏侯氏充当各地首脑,完全不给当地士族任何权重较大的那些职位,那么必然就会让这些士族大姓极其不满。
反观斐潜,就连多少有些杀师之仇的杨氏,斐潜都给出了司隶之位,这个马骨,可真是金灿灿明晃晃,就在山东士族面前吊着,又怎么会有人看不见看不清?
郭嘉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郭嘉不知道斐潜在当时留下杨修出任雒阳令的时候,就是否已经预见了当下发生的这一切,如果说真的是如此,面前的这个斐潜,真的是太可怕了……
然而曹操能像是斐潜一样,给出那些士族大姓渴求的位置权柄么?
曹操不能给。
也给不起。
郭嘉很清楚这一点。
因为曹操和斐潜不一样,除了性格家族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曹操背上,还负担着一个刘协。曹操只能是压着其他的士族大姓,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因为若是其他的士族爬起来了,曹氏就会立刻垮塌下去。
曹皇后的大赦,是荀彧不得不借这个机会,加深曹操和刘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有额外相当多的作用。考正制的实施,同样也是如此。
荼蘼花香之下,是被压下去的酒香和木香。
只是压下去,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然而让郭嘉觉得非常可怕的是,即便是曹操和荀彧等人,尽力做出了这样的举动,竭尽脑汁做出了这样的制度改革,在斐潜这里,只是像是一坛酒,虽可称美,但是并非绝世之酒,也不是什么多困难的酒。
就像是荼蘼花,美则美矣,绝非天香。
郭嘉无言可辩。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
郭嘉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酒水顺喉而下,只觉冰凉透骨。
斐潜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微微笑着说道:『便请奉孝出任西京考正一职,如何?』
郭嘉闭上眼,不说话,然而身躯微微颤抖,眼角一颗泪悄然而下,再睁开眼的时候,斐潜等人已经离去,只留下空空的厅堂,空空的院落,正如郭嘉此时此刻,空空的心一般……
……(┭┮﹏┭┮)……
斐潜才不管郭嘉的心究竟在哪里,他只想着得到郭嘉的身子……咳咳,留下郭嘉这个人,毕竟放郭嘉回去,就几乎等同于资敌了。所以郭嘉是怎么都不可能放走的,而既然荀彧那边又搞出了一个以刘协名义发布出来的『考正制』,斐潜这里自然也不可能摆明旗鼓说反对刘协的诏令,那么顺水推舟就干脆让郭嘉变成了所谓的『西京考正』,无疑就是既能堵住上面的嘴又能堵住下面的嘴的最佳举措了。
当然,还有一张嘴需要斐潜去堵。
那就是关于『大赦』的那一张嘴。
这个因为曹皇后引出的『大赦』很有意思,也是荀彧整体政治布局的一个部分,除了针对于斐潜的方面之外,还有特殊的一些作用。
有时候,斐潜真的不得不佩服荀彧,即便是换成了他在荀彧那个位置,恐怕也做不到荀彧这样的内政高手,举重若轻的感觉,虽然说可能对付斐潜的效果未必真的能有多好,但是在一举多得,兼顾多面上,荀彧确实是非常的强悍,做到了玲珑八面。
看起来简单的一个『大赦』,出了之前提及的那些作用之外,对于内部的曹氏政权来说,还有一些隐蔽的功效。
一个是在战争方面。
就像是历史上,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杨仪争功。最终,魏延身死族灭。杨仪在回到成都后,蜀国随即大赦。
虽然史无明载,但可以想见,大赦的主要对象,应该都是魏延所部的兵士。
在将魏延定性为反叛以后,他手下的士兵严格来说就是叛军。但事实上,魏延究竟是不是真的反叛都未必,而这些受到牵连的兵卒就更加的冤枉了,如果严格按照法令执行,那么这些人势必得承担罪责,这很明显并不公平,但又不能因此就更改法令,让所谓的『反叛』重罪成为了空文,所以在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赦。
阿斗皇帝宣布,大家无罪,于是除了魏延一族之外,其他的人,皆大欢喜。
当下也是如此,曹操吞并了袁绍,合并了冀州,必然有不少人因为这个或是那个的原因,一度是站在曹操对立面上的,而为了最大程度的统合战线,让这些曾经的『对手』变成友军,自然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大赦理由,曹皇后受孕,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这只是碰上了而已,若是曹皇后没有怀孕,那么就会可能出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祥瑞啊什么的相比较差一点的理由就是了。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作用,就是利用大赦来对于这一段时间以来,在曹操的统治之下,产生出来的一些司法上的偏差,进行弥补和修正,缓解内部矛盾。
古代社会中,司法不独立,而且刑讯逼供是允许存在的。在这种前提下,冤假错案虽然不能说俯拾皆是,但也应该称得上数量惊人了。
曹操将大权都给了曹氏夏侯氏,而所有曹氏夏侯氏的人员都能确保自己公平公正么?当一个人手里有了权力,他是会用他的权力来善待属下,给下属更多的好处呢?还是会运用权力来对属下施加压迫,更多的对下属用进行处罚?
所以很自然,在曹操掌握大权以来,在各地积攒下来的司法案件之中,不敢说全部,但是肯定也有很多是屈打成招的,那些所谓『最大恶极』的罪犯,未必真的有罪……
这一点,荀彧也清楚,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将这些案件全数拿回来重新审理,给这些冤屈者翻案。
大赦也就无形当中,免除了这些矛盾继续激化。
同时也可以通过大赦,召回一些因为大战而产生的各种逃兵溃卒,不管是袁绍的还是曹操的,亦或是其他人的,这些逃兵原本是应该判刑的,但是现在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来了。这些原本可能会转变成为土匪山贼的家伙,现在可以回归曹操旗下,一方面增加了一些战斗力,同时也消除了社会隐患。
因此可见,虽然说荀彧在军事上面的能力可能比不上郭嘉,但是在内政上得处理和谋划能力,则是不愧为超一流的谋臣,而那些认为荀彧太过于草率,胡乱出政策,只是拍个脑袋就想出来的,真应该拍一拍自己的脑袋。
而现在,斐潜准备来对应荀彧的『大赦』的,便是前些时日司马徽所说的那个人,裴垣裴子原……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诡三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诡三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