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第1827章 “战时中立”
目录:欧皇崛起| 作者:太上老牛| 类别:历史军事
因为时间仓促,孔泰也只能让哈多弗帮明朝修建封锁珠江口的两个炮台了。但是,这也足够了。
对马林而言,他要的不是大明吊打葡萄牙,而是不被葡萄牙吊打。若是大明全面战败,加上好战的正德当政,很可能会掀起发展海军的浪潮的,这是马林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帮大明修建炮台,这种做法,可以在炮台所在地区对葡萄牙产生火力压制。然后,让大明看到胜利的希望。
或者说,马林就是用这种方式暗示大明朝——想要打败佛郎机人,就应该大修炮台,而不是发展海军!
只要扼守珠江口的两个炮台取得不错的战果,大明朝就会被马林带偏,走上大修炮台的道路,而不是去走发展海军的路线。
再说了,修建炮台成本低,效果好。以那些不愿意惹事的大名文臣的性格,肯定选择在要害地区修建炮台,而不是大造战舰去和敌人死磕。毕竟,郑和宝船队的花销,让他们一直心有顾忌。而且,修炮台的做法,也和大明朝禁海的国策相符……
也就是说,马林帮明朝修炮台,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帮明朝虐葡萄牙,而是害怕明朝因为葡萄牙的袭击而走上发展海军的道路!
大明帝国是一头真正的睡狮,而不是像清朝那样被奴化教育抽干了脊梁的假狮子。一旦明帝国觉醒了海洋意识,不说能参与世界大航海,起码东亚和东南亚海域,别人是没法插手了。而这,是不符合马林的战略利益的。
所以,为了阻碍明朝搞大航海,马林特别祭出了修炮台的办法,帮助明朝省力地对付葡萄牙,花最少的钱,办成事情。然后,以后的大明朝,就会遵循此例,大力发展沿海炮台。至于参与海上争霸的战舰,自然就会不了了之。
修炮台和造战舰的成本差距是巨大的,造战舰不说造船成本,光是战舰日常维修,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要知道,海上战舰因为船蛆的原因,动不动就要大修。而且,战舰容易在海上触礁沉没,或者被击沉。总的算来,战舰花销是巨大的。而且,明朝目前也缺乏专业的海战人才。
而修炮台则不一样,只要在沿海要地修建坚固的堡垒,架上大炮,就能封锁航道,对抗外来入侵,非常划算。
而且,这没什么难度。毕竟,就是用石头修个堡垒,然后架上几门大炮的事情。这不但修建难度小,且战斗效果好!
毕竟,炮台有石头墙壁的掩护,可以抵挡敌军战船的炮弹。反过来,敌舰的木船,却没有炮台的石头结构那么牢固,很容易被击伤,甚至被击沉。
为了让明朝人认可炮台,马林把后世炮台的技术都拿了出来。其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火炮中间靠前的地方安上一对圆柱形的炮耳。
然后,修建一个石台,有安放炮身的凹槽和安放圆柱形炮耳的横向凹槽。但是,炮身的凹槽比较深点,使得炮身能以圆柱形炮耳为中间轴,上下活动。但因为炮耳安在炮身中间靠前的位置,所以,火炮重心在后半段。所有上下角度调整,在炮身尾部就可以完成。
如此一来,火炮的射角就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上下调整。马林给出的调整范围是最大30度角,最小,自然是零度角了。
也就是说,火炮尾部完全放下去,就是30度射角。而若是在炮身尾部垫上东西,就可以让炮身水平向前直射。但因为地心引力的原因,一般炮口都会微微上调到5度到10度射角,以满足射击的需要。
此外,既然是北海国技术,炮身尾部自然是可以安装瞄准的望山的,可以方便射击。
虽然12磅炮在炮台上使用口径嫌小了点,可是,在这个时代,12磅炮已经算是重炮了。至于拥有更大口径火炮的北海国,则还在保密中,不愿意对外提供更大口径的火炮……
在哈多弗的指导下,明朝工匠们用石头在威远炮台和对岸的九王庙村的定远炮台(威远炮台是孔泰按马林的意思提议的,定远炮台是明朝官员命名的),先用石头砌成了两个耐打的石头堡垒。然后,各留下10个垛口,可以架炮往外射击。
安装火炮的石台,就是马林照搬后世的可沿着炮耳调整上下角度的固定炮架。炮击时,火炮后坐力传递到炮耳上,再传给石台。但石台非常牢固沉重,基本不会受到后坐力的影响。因此,炮击结束后,不需要火炮复位,可以连续固定地射击。当然,炮身固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是火炮装填困难。但好在12磅拿破仑炮并不很大,装填倒是不麻烦。而且,因为炮管不长,炮口还在垛口内,倒也方便了炮手们装填弹药。
其实,左右各10门12磅炮是有点少的,而且威力不足。但好在,这个年头,葡萄牙人还没有17世纪的盖伦船那样的专业战舰。他们现在用的卡拉克帆船和卡拉维尔帆船,其实都不太专业。最重要的是——目前欧洲主流战船的侧舷都比较薄,还没有像后来那般加固。
毕竟,这个年代炮战刚刚开始流行,大家还没意识到需要加厚侧舷,以免侧舷被打穿。而之前海战主要防备敌人的船上的床弩和抛石机,侧舷自然不需要太厚了。要等到吃过亏,欧洲人才会选择给船体侧舷加固的。
但显然,葡萄牙人还没吃过什么大亏,还没知道给船体加厚呢。不像北海国,因为马林是穿越者,早就知道未来海战的趋势,早早地给北海国武装商船的侧舷给加厚了。至于北海国的正规战舰,侧舷厚度更高,更难击穿。
而哈多弗帮明朝修建的炮台,恰好东西各一个,葡萄牙战船想要穿过封锁线北上广州的黄埔港,肯定会把侧舷暴露在炮台的射程内。因此,这次葡萄牙人吃亏吃定了……
……
当然,虽然阴了葡萄牙,马林却是绝不会承认的。马林已经吩咐孔泰——一旦发现达迦马的舰队抵达珠江口,孔泰会派船“诚恳地”告诉达迦马,我们事先不知道贵国要攻打明朝,所以已经帮他们修了“带火炮的堡垒”,希望达迦马慎重对待……
但以葡萄牙人的妄自尊大,加上这些年的顺风顺水,估计不会听劝。不过,只要孔泰的人劝说过达迦马,之后葡萄牙人吃大亏,那就和北海国无关了——不听劝,有啥办法?
此外,一旦明朝和葡萄牙开打,孔泰就会按照马林的命令,对葡萄牙宣布“战时中立”。
什么是“战时中立”呢?其实就是两不相帮的意思。在两国交战时,宣布“战时中立”的第三国,不会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同时,也不会允许交战双方的军队和战舰停靠在中立国的港口。甚至,会对交战双方同时进行“武器禁运”。在二战早期,美国纵容日本,就曾宣布过“战时中立”,对日本和蒋光头同时实行武器禁运。但当时日本自身工业比华夏发达得多,拥有完备的军事工业,而蒋光头这边基本没啥军事工业。而且,美国也并未停止制造武器的钢铁等原料的对日出口。所以,人们都认为美国当时其实在偏袒日本。
同样的道理,马林让孔泰宣布“战时中立”,看似两不相帮,但北海国已经将12磅拿破仑炮的铸造技术交给大明朝,而且还帮忙修了炮台,已经完成了对明朝的武器支持。
这个时候,再宣布“战时中立”,其实宣布不宣布都没啥意义了。而且,一旦北海国搞“战时中立”,就意味着葡萄牙不能使用台岛的北海国的港口进行补给和船只维修。一旦葡萄牙战船出现损伤或补给不足,就无法利用台岛上的港口了。而周边地区也没有葡萄牙盟友的补给港,想要补给和船只维修,就只能返回马六甲港了。
但是,马六甲港离广州接近三千公里,路途极为遥远。不让葡萄牙战船使用台岛港口,看似中立,实际上屁股早歪到大明那边很远了。偏偏,葡萄牙人就算心知肚明,也没法发难。因为,人家说的有道理啊。而且,也没让明朝战船停靠补给啊……
对马林而言,他要的不是大明吊打葡萄牙,而是不被葡萄牙吊打。若是大明全面战败,加上好战的正德当政,很可能会掀起发展海军的浪潮的,这是马林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帮大明修建炮台,这种做法,可以在炮台所在地区对葡萄牙产生火力压制。然后,让大明看到胜利的希望。
或者说,马林就是用这种方式暗示大明朝——想要打败佛郎机人,就应该大修炮台,而不是发展海军!
只要扼守珠江口的两个炮台取得不错的战果,大明朝就会被马林带偏,走上大修炮台的道路,而不是去走发展海军的路线。
再说了,修建炮台成本低,效果好。以那些不愿意惹事的大名文臣的性格,肯定选择在要害地区修建炮台,而不是大造战舰去和敌人死磕。毕竟,郑和宝船队的花销,让他们一直心有顾忌。而且,修炮台的做法,也和大明朝禁海的国策相符……
也就是说,马林帮明朝修炮台,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帮明朝虐葡萄牙,而是害怕明朝因为葡萄牙的袭击而走上发展海军的道路!
大明帝国是一头真正的睡狮,而不是像清朝那样被奴化教育抽干了脊梁的假狮子。一旦明帝国觉醒了海洋意识,不说能参与世界大航海,起码东亚和东南亚海域,别人是没法插手了。而这,是不符合马林的战略利益的。
所以,为了阻碍明朝搞大航海,马林特别祭出了修炮台的办法,帮助明朝省力地对付葡萄牙,花最少的钱,办成事情。然后,以后的大明朝,就会遵循此例,大力发展沿海炮台。至于参与海上争霸的战舰,自然就会不了了之。
修炮台和造战舰的成本差距是巨大的,造战舰不说造船成本,光是战舰日常维修,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要知道,海上战舰因为船蛆的原因,动不动就要大修。而且,战舰容易在海上触礁沉没,或者被击沉。总的算来,战舰花销是巨大的。而且,明朝目前也缺乏专业的海战人才。
而修炮台则不一样,只要在沿海要地修建坚固的堡垒,架上大炮,就能封锁航道,对抗外来入侵,非常划算。
而且,这没什么难度。毕竟,就是用石头修个堡垒,然后架上几门大炮的事情。这不但修建难度小,且战斗效果好!
毕竟,炮台有石头墙壁的掩护,可以抵挡敌军战船的炮弹。反过来,敌舰的木船,却没有炮台的石头结构那么牢固,很容易被击伤,甚至被击沉。
为了让明朝人认可炮台,马林把后世炮台的技术都拿了出来。其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火炮中间靠前的地方安上一对圆柱形的炮耳。
然后,修建一个石台,有安放炮身的凹槽和安放圆柱形炮耳的横向凹槽。但是,炮身的凹槽比较深点,使得炮身能以圆柱形炮耳为中间轴,上下活动。但因为炮耳安在炮身中间靠前的位置,所以,火炮重心在后半段。所有上下角度调整,在炮身尾部就可以完成。
如此一来,火炮的射角就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上下调整。马林给出的调整范围是最大30度角,最小,自然是零度角了。
也就是说,火炮尾部完全放下去,就是30度射角。而若是在炮身尾部垫上东西,就可以让炮身水平向前直射。但因为地心引力的原因,一般炮口都会微微上调到5度到10度射角,以满足射击的需要。
此外,既然是北海国技术,炮身尾部自然是可以安装瞄准的望山的,可以方便射击。
虽然12磅炮在炮台上使用口径嫌小了点,可是,在这个时代,12磅炮已经算是重炮了。至于拥有更大口径火炮的北海国,则还在保密中,不愿意对外提供更大口径的火炮……
在哈多弗的指导下,明朝工匠们用石头在威远炮台和对岸的九王庙村的定远炮台(威远炮台是孔泰按马林的意思提议的,定远炮台是明朝官员命名的),先用石头砌成了两个耐打的石头堡垒。然后,各留下10个垛口,可以架炮往外射击。
安装火炮的石台,就是马林照搬后世的可沿着炮耳调整上下角度的固定炮架。炮击时,火炮后坐力传递到炮耳上,再传给石台。但石台非常牢固沉重,基本不会受到后坐力的影响。因此,炮击结束后,不需要火炮复位,可以连续固定地射击。当然,炮身固定,带来不好的后果,就是火炮装填困难。但好在12磅拿破仑炮并不很大,装填倒是不麻烦。而且,因为炮管不长,炮口还在垛口内,倒也方便了炮手们装填弹药。
其实,左右各10门12磅炮是有点少的,而且威力不足。但好在,这个年头,葡萄牙人还没有17世纪的盖伦船那样的专业战舰。他们现在用的卡拉克帆船和卡拉维尔帆船,其实都不太专业。最重要的是——目前欧洲主流战船的侧舷都比较薄,还没有像后来那般加固。
毕竟,这个年代炮战刚刚开始流行,大家还没意识到需要加厚侧舷,以免侧舷被打穿。而之前海战主要防备敌人的船上的床弩和抛石机,侧舷自然不需要太厚了。要等到吃过亏,欧洲人才会选择给船体侧舷加固的。
但显然,葡萄牙人还没吃过什么大亏,还没知道给船体加厚呢。不像北海国,因为马林是穿越者,早就知道未来海战的趋势,早早地给北海国武装商船的侧舷给加厚了。至于北海国的正规战舰,侧舷厚度更高,更难击穿。
而哈多弗帮明朝修建的炮台,恰好东西各一个,葡萄牙战船想要穿过封锁线北上广州的黄埔港,肯定会把侧舷暴露在炮台的射程内。因此,这次葡萄牙人吃亏吃定了……
……
当然,虽然阴了葡萄牙,马林却是绝不会承认的。马林已经吩咐孔泰——一旦发现达迦马的舰队抵达珠江口,孔泰会派船“诚恳地”告诉达迦马,我们事先不知道贵国要攻打明朝,所以已经帮他们修了“带火炮的堡垒”,希望达迦马慎重对待……
但以葡萄牙人的妄自尊大,加上这些年的顺风顺水,估计不会听劝。不过,只要孔泰的人劝说过达迦马,之后葡萄牙人吃大亏,那就和北海国无关了——不听劝,有啥办法?
此外,一旦明朝和葡萄牙开打,孔泰就会按照马林的命令,对葡萄牙宣布“战时中立”。
什么是“战时中立”呢?其实就是两不相帮的意思。在两国交战时,宣布“战时中立”的第三国,不会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同时,也不会允许交战双方的军队和战舰停靠在中立国的港口。甚至,会对交战双方同时进行“武器禁运”。在二战早期,美国纵容日本,就曾宣布过“战时中立”,对日本和蒋光头同时实行武器禁运。但当时日本自身工业比华夏发达得多,拥有完备的军事工业,而蒋光头这边基本没啥军事工业。而且,美国也并未停止制造武器的钢铁等原料的对日出口。所以,人们都认为美国当时其实在偏袒日本。
同样的道理,马林让孔泰宣布“战时中立”,看似两不相帮,但北海国已经将12磅拿破仑炮的铸造技术交给大明朝,而且还帮忙修了炮台,已经完成了对明朝的武器支持。
这个时候,再宣布“战时中立”,其实宣布不宣布都没啥意义了。而且,一旦北海国搞“战时中立”,就意味着葡萄牙不能使用台岛的北海国的港口进行补给和船只维修。一旦葡萄牙战船出现损伤或补给不足,就无法利用台岛上的港口了。而周边地区也没有葡萄牙盟友的补给港,想要补给和船只维修,就只能返回马六甲港了。
但是,马六甲港离广州接近三千公里,路途极为遥远。不让葡萄牙战船使用台岛港口,看似中立,实际上屁股早歪到大明那边很远了。偏偏,葡萄牙人就算心知肚明,也没法发难。因为,人家说的有道理啊。而且,也没让明朝战船停靠补给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欧皇崛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欧皇崛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