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自古红楼出才子 正文卷 第1025章 每年能够节省出三百八十万贯之巨(第二更)

正文卷 第1025章 每年能够节省出三百八十万贯之巨(第二更)

目录:自古红楼出才子| 作者:晴了| 类别:历史军事

    第1025章

    “你们几个,弹劾王巫山?”天子赵煦有些蛋疼地看着摆在了御案上的奏折,打量着那三名一脸正气,昂然而立,仿佛他们才是大宋最忠心耿耿臣子的御史。

    “不错,微臣之所以弹劾王大人,是因为王大人妄顾朝庭律令,居然在那陕西北路,擅自办学,而且学院之中,不教授四五经,尽习一些工商之事。若是朝庭不采取行动,那日后那些商贾之士有样学样,日后世风浮燥,这还了得?”

    “不错,臣亦是认为王经略在陕西北路置办此等学院,实不妥当”

    “微臣也亦二位大人一般想法,还请陛下下旨申斥王经略,着其停办那什么技工培训学校,以彰国法。”

    “三位卿家,朕只是好奇,这王巫山,在那陕西北路办学,到底是触犯了我大宋律的哪一条律法了?”天子赵煦已然冷静了下来,眯起了两眼,慢条斯理地询问道。

    “陛下,虽然不违律法,但是其却藐视圣贤之学,在那学校之中,只授那些工商之事,这难道还不是有背大宋以儒为本,以孝治国之道吗?”

    自然,敢跳出来攻讦,王洋,好歹也得编上一些合理的,至少能够说得过去的理由,而现在这个,倒还真是挺合情合理的。

    天子也颇为蛋疼,之前,但凡是有对王洋王巫山的弹劾,他都能够直接怼去,可是现在,这帮子御史攻击的点,实在是让他有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感觉,可偏偏,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怼去。

    想了想,天子赵煦,清了清嗓子。“朕会亲自询问王巫山,此事就先这样吧,嗯,陈卿,如今已过了元旦,不知去岁的朝庭税赋收入如何?”

    天子的目光,落在了户部尚的身上。

    户部尚扫了一眼那三名悻悻退下的御史,这才越众而出,朝着天子一礼之后开始侃侃而言。

    去年虽然在陕西之地发生了一场天下震惊的大战,但是还好,战事一直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而且去年,大宋境内也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税赋收入比起前年甚至还稍有上涨。

    不过,去岁因为陕西路北方的大战,军费开支陡然增加了一百五十万贯之巨,听到了这个消息,天子赵煦的心都在滴血。

    不过,就在天子赵煦的小心肝刚刚滴了几滴血,陈尚的话又再一次让天子赵煦过了神来。

    “去岁开始,陕西北路有七万厢军转籍为民,按每名厢军军饷照禁军军饷减半给之,一年约合一百九十六万贯,也就是说,单单是去岁半年之期,我大宋就节约了九十八万贯的军饷。

    加上今年厢军的转迁工作都进行得十分的顺利,如果后续这十二万厢军能够在四月之前,转迁为民的话,我大宋预计今年,可以节省达四百五十万贯左右的军饷,等到了明年,这个数字将会变成五百三十二万贯”

    陈户部面无表情地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言,听到了这个消息,朝中的诸位大佬,无不纷纷色变,甚至还有人惊呼出声来。

    而安然地坐在御案之后的天子赵煦,饶是已经仔细地盘算过了这个数目,可是现如今,他也忍不住想要深吸了一口气,每年能够节省出五百三十二万贯的军费。

    这可真不是小数目啊,要知道,现如今大宋的其中一项重要的税赋:茶税,每年的收入也才不过是二百五十万贯左右。

    而王洋在那陕西北路六州之地,很单纯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迁徙厢军以填六州之地。十数万厢军转籍为民,让陕西北路多了近百万百姓劳作,亦让大宋少了差不多七成厢军的沉重负担。

    这还是受到了各路各州的强烈反对,在与天子的反复讨价还价之下,最终才确定的人数。

    只是谁也没有料想,王洋没有向朝庭要一粒粮食,一贯钱的补助,就只是依靠着售卖荒田,便凑足了迁徙与安置这十数万厢军连同其家眷的费用。还让大宋每年可以减少五百三十二万贯的支出。

    这样的功劳,实在是,至少满朝文武之中,那些对于王洋王巫山充满了恶意与恶感的大臣们,此刻内心真可谓是羡慕妒忌恨。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王洋提及让厢军迁徙盐、宥、洪那三州之地时,满朝文武第一个想法就是觉得那家伙疯了,第二个念头就是,行啊,你能耐你来,看你丫的能做成啥样,到时候满朝文武正好看你这个年轻而又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的笑话。

    结果,这货居然鼓捣出了那什么轧花机,能够轻而易举的将那过去只能手工费神费力的精除棉籽的棉花,变成了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的一种新织物。

    重要的是,当水力轧花机和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让天下人都愕然的发现,那玩意居然让棉织品的制作工序,远远的低于了麻制品。

    于是乎,价格低廉而又结实耐用的棉制品,已然开始经由那三州之地,开始向着大宋境内辐射开来。

    而更令人们无奈的便是,盐、宥、洪那三州之地,地处苦寒之地,大部份地区干旱少雨,但又偏偏日照充足,于是乎,那里的荒田,成为了种植棉花这种喜旱作物最好的产地。

    于是,借着卖荒田,王洋完全地解决掉了迁徙数十万人的经费,并且还能够对那六州之地的城池要道进行着翻新与建设。

    如今,盐州之地,不但陕西路的商贩们蜂涌而至,就算是东京汴梁,甚至是江南一带的商贩们,谈论得最多的,便是盐州的青盐,以及那种品质优良,物美价谦的棉制品。

    而现在,王洋不但完美的解决了迁徙数十万百姓的费用问题,还替朝庭节省出了三百八十万贯的军费。

    “去岁与辽夏之间的作战,导致我大宋的军费支出多了一百五十万贯,但是厢军迁徙节余了九十五万贯,另外,停掉了向西夏支出的岁赐约合十二万贯之数,所以收支相抵,只相当于是多用了四十三万贯之数,至此,去岁我大宋的税赋盈余,约为十七万贯”

    “十七万贯,还真是”天子赵煦砸了砸嘴,一脸吡了狗的表情,自嘲地一笑。“看来今岁的税赋,花销得够可以的嘛”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自古红楼出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自古红楼出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