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宋朝的党争和读书人的风气!
目录:大宋主神王爷| 作者:九洲真龙| 类别:历史军事
席间,一读书人看着朱子龙分身腰间的宝剑问道:“看贤兄腰悬宝剑,莫非是要四处游学不成?不知,我登州港是贤兄第几站?”
朱子龙分身听的一愣,心想这么好的借口,我怎么之前没想到这一个,而是用了其它的呢?看来,再强化的头脑也比不上众思所想。当真是三个XX匠,可比诸葛亮,古人诚不欺我也!
当下,就顺的这人的话回道:“小生正有此意,据说南方文风鼎盛,小生甚是向往。但更北地不熟,何以向南?如此能为家乡扬名?再则,家中产业也思变,故双管齐下也……”
“圣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贺兄志向高远,当真是我辈之楷模,敬佩,敬佩。”欧阳锋连忙一拱手道:“仅助家业,而且这南方文风鼎盛,却一人可敢向之,厉害,厉害。”
欧阳锋此话倒也不是全然浮夸之语,听起来有点儿怪,但在场的众人却全都明白,同时也有些纠结。
历来,古代的中国北方学子都是不如南方的。一但,有哪个北方的学子胆敢去南方一拼文明,那都是很替北方人争了面子的事儿。
就像后世的中国人,为了照顾东南西北的平衡,只好搞什么本地方照顾政策。你南方的考生要进北大清华,得考700多分,那么北京当地的考北大清华可能只需要620分。
后世的朱元璋时期,更为明显。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主考官刘三吾是当时的士林领袖,人品也非常好,没有城府而且由他制定了科举规则。刘三吾很敬业,尽管已经84岁,依然日夜不断阅卷、评判。
然并卵!
没想到,在发榜后不久,大批落榜考生纷纷到礼部门前鸣冤告状,还有一批考生干脆走上街头,拦住官员轿子诉说自己“被黑”的遭遇。
原因很简单:当年录取的51人全部来自南方各省,没有一名北方人,北方的落榜学子觉得刘三吾们对北方人有偏见,搞了暗箱操作。
社会上传言纷纷,监察御史们上奏希望彻查。朱元璋知道,讨好北方士子的时候到了。他正式下诏,成立了调查小组。
然而复查结论却让朱元璋差点晕过去:刘三吾等人的阅卷非常公正,入选的51人全凭才学录取,没有发现腐败。这就让人尴尬无语了,看来北方学子确实是不行呀,我晕!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有理没理其实没啥重要的,维和社会国家稳定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就算让你一好人或者清官,受冤枉也是可以牺牲的。这就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还有帝王之术的平衡!
果然,复查结果一公布,社会再次哗然。北方落榜举子依然群情激奋,一些北方籍官员要求朝廷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作第二次复查,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朱元璋没有派人第二次复查试卷,他内心里早已做出抉择,虽然科举没鬼,但上榜人的试卷中多有敏感字眼。五月,他下诏宣布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等三人是蓝玉余党流放戌边,“严重违背领导意图”的调查小组成员等20余人被凌迟处死。录取了61名北方人!
朱元璋式的“流氓术”有个特点:只讲利益、不重规则、胡作非为。
可以说这样很不公平,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一万年上下,朱子龙却知道。只有拳头之下才能出真理,公平,呵呵,可笑也!
后世的西方国家双向标准玩的可是很6呀6的,美帝更是无耻到全世耍流氓,可是你不服也得服。人家国家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就是世界第一。
这个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公平,不好意思,从来就不存在的。
-
当然,再过几百年的原来的历史上,朱元璋性格习惯性杀人。再加上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要杀谁也没人拦的住,大家也都习惯成自然。
但是现在是宋朝,而且还是北宋后期了,宋朝皇帝可没有一个人有胆量像朱元璋一样,他们也不知道朱元璋是谁。这个时代,北方学子因为临近战乱的边境诸地,学业不如南方学子,却也是无可奈何,也没有政策上的帮忙。
这年月,北方士子们不肯去游学也是有缘故的,连成绩最好拿朝廷禄米的禀生,也没那个自信去南方跟南方士子们比拼一下的。去了完全是给人打击的呀,老脸向哪扔?
因而,朱子龙的分身一提自己以后还要去南方游学,向南方学子挑战一二,立刻就让面前的这些北方学子们自然而然就会抱成一团,和他有了一种同甘共苦,一心一体的感觉。
双方的关系也就更拉近了更上一层楼,很快朱子龙分身的房间里笑声不断,气氛良好至极!
很快,人凭酒醉意深,人就疯。
一帮读书人喝醉了什么都敢说,竞然开始聊起朝中南方官员的错,这是全面以北抗南,搞党争的苗头呀。我了个去,朝中派系成天党争就算了,这些学子们还没当官就开始了?
什么八卦什么来,骂官员,聊国事,吐槽一些小道消息,和后世的网络喷子比起来,更胜一筹。朱子龙的分身听这些人说的黄色笑话,有些目瞪口呆,卧槽,这也太嚣张了?
简直才多久呀,你们个个喝醉了,就显出了原形,比我还无节操?
这些书生公然议论朝中重臣,就不怕吗?
嗯,好像还真不怕。
究其原因,宋朝政治史上最开明,大臣窝里斗也最厉害。
说宋朝大臣最舒服,因为皇帝厚待大臣,给他们发史上最高的工资。不会轻易杀他们的头,轻易脱了裤子当场打屁股,更没有文字狱诛九族之类。
但是,他们也是最憋屈的,是因为那时候党争非常激烈,大臣们很难做成一件事,很难做好一件事,整天都陷在人与人的相互整治之中。而且动不动就会被流放,一生都在外地辗转奔波。
就比如苏轼,把他搞到登州,刚上任五天,又把他搞到其它地方去了,完全是折腾人。还有,他一生当官,当遍了全中国,北方去了边关定州,南方则去了最远的海南。
从开国之始,宋朝内部就党争不停。宋徽宗上台时,先用的年号是“建中靖国”,意思是调和各党之间的矛盾,建中嘛。但是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发现实际上调和不了,他也不想调和,于是改年号为“崇宁”,也就是崇尚熙宁变法的意思。
如此国风之下,也难怪读书人几乎人人都自带喷子属性,而且还不怕事儿!
----------
朱子龙分身听的一愣,心想这么好的借口,我怎么之前没想到这一个,而是用了其它的呢?看来,再强化的头脑也比不上众思所想。当真是三个XX匠,可比诸葛亮,古人诚不欺我也!
当下,就顺的这人的话回道:“小生正有此意,据说南方文风鼎盛,小生甚是向往。但更北地不熟,何以向南?如此能为家乡扬名?再则,家中产业也思变,故双管齐下也……”
“圣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贺兄志向高远,当真是我辈之楷模,敬佩,敬佩。”欧阳锋连忙一拱手道:“仅助家业,而且这南方文风鼎盛,却一人可敢向之,厉害,厉害。”
欧阳锋此话倒也不是全然浮夸之语,听起来有点儿怪,但在场的众人却全都明白,同时也有些纠结。
历来,古代的中国北方学子都是不如南方的。一但,有哪个北方的学子胆敢去南方一拼文明,那都是很替北方人争了面子的事儿。
就像后世的中国人,为了照顾东南西北的平衡,只好搞什么本地方照顾政策。你南方的考生要进北大清华,得考700多分,那么北京当地的考北大清华可能只需要620分。
后世的朱元璋时期,更为明显。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主考官刘三吾是当时的士林领袖,人品也非常好,没有城府而且由他制定了科举规则。刘三吾很敬业,尽管已经84岁,依然日夜不断阅卷、评判。
然并卵!
没想到,在发榜后不久,大批落榜考生纷纷到礼部门前鸣冤告状,还有一批考生干脆走上街头,拦住官员轿子诉说自己“被黑”的遭遇。
原因很简单:当年录取的51人全部来自南方各省,没有一名北方人,北方的落榜学子觉得刘三吾们对北方人有偏见,搞了暗箱操作。
社会上传言纷纷,监察御史们上奏希望彻查。朱元璋知道,讨好北方士子的时候到了。他正式下诏,成立了调查小组。
然而复查结论却让朱元璋差点晕过去:刘三吾等人的阅卷非常公正,入选的51人全凭才学录取,没有发现腐败。这就让人尴尬无语了,看来北方学子确实是不行呀,我晕!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有理没理其实没啥重要的,维和社会国家稳定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就算让你一好人或者清官,受冤枉也是可以牺牲的。这就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还有帝王之术的平衡!
果然,复查结果一公布,社会再次哗然。北方落榜举子依然群情激奋,一些北方籍官员要求朝廷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作第二次复查,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朱元璋没有派人第二次复查试卷,他内心里早已做出抉择,虽然科举没鬼,但上榜人的试卷中多有敏感字眼。五月,他下诏宣布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等三人是蓝玉余党流放戌边,“严重违背领导意图”的调查小组成员等20余人被凌迟处死。录取了61名北方人!
朱元璋式的“流氓术”有个特点:只讲利益、不重规则、胡作非为。
可以说这样很不公平,但是纵观人类历史一万年上下,朱子龙却知道。只有拳头之下才能出真理,公平,呵呵,可笑也!
后世的西方国家双向标准玩的可是很6呀6的,美帝更是无耻到全世耍流氓,可是你不服也得服。人家国家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就是世界第一。
这个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公平,不好意思,从来就不存在的。
-
当然,再过几百年的原来的历史上,朱元璋性格习惯性杀人。再加上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要杀谁也没人拦的住,大家也都习惯成自然。
但是现在是宋朝,而且还是北宋后期了,宋朝皇帝可没有一个人有胆量像朱元璋一样,他们也不知道朱元璋是谁。这个时代,北方学子因为临近战乱的边境诸地,学业不如南方学子,却也是无可奈何,也没有政策上的帮忙。
这年月,北方士子们不肯去游学也是有缘故的,连成绩最好拿朝廷禄米的禀生,也没那个自信去南方跟南方士子们比拼一下的。去了完全是给人打击的呀,老脸向哪扔?
因而,朱子龙的分身一提自己以后还要去南方游学,向南方学子挑战一二,立刻就让面前的这些北方学子们自然而然就会抱成一团,和他有了一种同甘共苦,一心一体的感觉。
双方的关系也就更拉近了更上一层楼,很快朱子龙分身的房间里笑声不断,气氛良好至极!
很快,人凭酒醉意深,人就疯。
一帮读书人喝醉了什么都敢说,竞然开始聊起朝中南方官员的错,这是全面以北抗南,搞党争的苗头呀。我了个去,朝中派系成天党争就算了,这些学子们还没当官就开始了?
什么八卦什么来,骂官员,聊国事,吐槽一些小道消息,和后世的网络喷子比起来,更胜一筹。朱子龙的分身听这些人说的黄色笑话,有些目瞪口呆,卧槽,这也太嚣张了?
简直才多久呀,你们个个喝醉了,就显出了原形,比我还无节操?
这些书生公然议论朝中重臣,就不怕吗?
嗯,好像还真不怕。
究其原因,宋朝政治史上最开明,大臣窝里斗也最厉害。
说宋朝大臣最舒服,因为皇帝厚待大臣,给他们发史上最高的工资。不会轻易杀他们的头,轻易脱了裤子当场打屁股,更没有文字狱诛九族之类。
但是,他们也是最憋屈的,是因为那时候党争非常激烈,大臣们很难做成一件事,很难做好一件事,整天都陷在人与人的相互整治之中。而且动不动就会被流放,一生都在外地辗转奔波。
就比如苏轼,把他搞到登州,刚上任五天,又把他搞到其它地方去了,完全是折腾人。还有,他一生当官,当遍了全中国,北方去了边关定州,南方则去了最远的海南。
从开国之始,宋朝内部就党争不停。宋徽宗上台时,先用的年号是“建中靖国”,意思是调和各党之间的矛盾,建中嘛。但是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发现实际上调和不了,他也不想调和,于是改年号为“崇宁”,也就是崇尚熙宁变法的意思。
如此国风之下,也难怪读书人几乎人人都自带喷子属性,而且还不怕事儿!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主神王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主神王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