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实打实的粮食
目录:大明第一祸害| 作者:俗人喝茶| 类别:历史军事
这次的灾荒事件让朱寿收起狂妄之心。
西厂每月从海外送回的5万石粮食,堪堪满足内行厂的内部需求。随着肃宁县一千顷田庄中高产土豆、番薯和玉米相继成熟,内行厂出现摆脱海外粮食依赖的征兆。
在此前提下,刘瑾和张永决定挑拨占城国5万石粮食,入山东招收流民。好巧不巧遇到灾荒,粮食被紧急抽调救助灾民。别指望朝廷会归还粮食。
朱寿是皇太子,他得到身份带来的巨大优势,也需要尽他的本分。朱寿对此无异议。
然而,巨大的危机包裹在灾荒中。
李东阳提出迁移20万山东青州灾民入河套的计划,给了朱寿致命的一击。打的他浑身都疼。而且这一击,有很多把柄是他主动交到李东阳手上。
朱寿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为了降低冰河期对大明缺粮的冲击,朱寿大力推广土豆、番薯和玉米的耕种。肃宁县田庄的收成经过西厂有意宣传,嚷嚷得天下周知。番薯和土豆的亩产超过十石;对土壤种植要求高的玉米,也能达到5石左右。太子殿下有粮。
朱寿在此前收复河套的宣传中,多次提到‘河套是塞上江南’。河套土地肥沃。
为了弥补河套的人力缺口,朱寿屈尊降贵接待每一位上访的民众。吸引大量在关内生活不顺的人前往河套。
基于以上三点,朝臣们达成一致:太子有能力养活大量灾民。
朱寿太能折腾,得罪太多的人。关键时刻只有弘治帝出言相帮。弘治帝硬是用皇帝威严,把朝臣原本计划迁徙50万灾民降到20万。
朱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民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也难免会骑虎难下。便宜老爹为了他,同时杠上宗亲、文臣以及部分勋贵。这20万灾民他不得收下。
原本朱寿名下皇庄的出产可以让河套上下5万多人吃饱饭,而多出20多万的灾民瞬间搞垮一切。除了河套的人吃不饱饭,内行厂、西厂的福利临时暂停,冲击用财物为基石建立起来的制度。
李东阳找到朱寿的致命点,并逼着朱寿正面应战。这点比谢迁强上许多倍。
谢迁只看到财物对朱寿的重要性,在天津港口频出昏招。谢迁忘了朱寿的身份,只要有弘治帝支持,朱寿不怕和任何人在明面上硬来。而李东阳的出招,朱寿只能当面应战。朱寿被身份束缚,只能笑脸相迎被宗室欺压的百姓和受灾吃不饱饭的灾民。
朱寿把李东阳列为头号大敌:“李东阳是本宫最难缠的敌人。”
李东阳的难缠,不仅在于他的计谋高明,还在于他的立场。
谢迁是江南士绅豪族的代言人,朱寿很容易摸清谢迁的立场。只要和江南地区无关的事,谢迁不会冒着得罪朱寿的危险坚持;损害江南利益时,谢迁派人暗杀他的可能性都有。
与谢迁相对,首辅刘健代表北方的利益,而更多的时候刘健会顾全大局。
但李东阳是骑墙派,朱寿摸不清他的立场。他能够因为未来女婿帮助谢迁,也可以为了儿子反对谢迁封闭通往河套道路的主张。甚至在后世,李东阳为了权势或者是忍辱负重,依附刘瑾一段时间。
朱寿还不知道李东阳此次出招的目的何在。原以为搞定杨廷和能让他省去很多麻烦,没想到被后世讥笑为‘伴食宰相’的李东阳也很难缠。
朱寿的家底被人摸得一清。肃宁田庄的产出,有些人比朱寿更清楚。田庄产出虽多,除了提供河套消耗,还有一部分送往各地试种。
太子殿下手中绝对凑不出十万石粮食!尤其是这批粮食运到云中时,太子故意让人暴露货车里的米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更加增加别人对粮食的疑心。
“殿下,除了周大人,还有许多人前往粮仓一探究竟。王守仁、李兆先、唐寅、祝枝山……”胡玢露出愁苦的神色。
太子手下聚集众多聪明人,他一定要保住饭碗。他爷爷特意关照,拼不过别人脑子就比拼忠心。这批粮食中,胡家凑出一百石。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意。
朱寿长出一口气。手下人太聪明,不方便他干坏事!他就猜到他们会怀疑。所以这批的粮食绝对实打实,没有沙子也没有虚报。
便宜老爹辛苦为他筹集的十万石粮食。包含勋贵私底下的捐助、便宜老爹皇庄的产出、太监田庄的产出、寿宁侯张家,还有少部分海边的海产品。
内行厂没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运送海产品到河套。山东同样缺粮,宝船出海捕捞到的海产品优先提供山东灾民。
所以,十万石粮食是朱寿能得到的唯一支援。是他们父子迷惑世人的唯一道具。一定得好好利用。
粮食被妥善安置在临时板房搭建的粮仓中。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周经亲自带头住进粮仓。反正住哪都是临时板房。
“伯常,殿下竟然真的弄到十万石粮食。哪来的?”徐贯小声询问。
周经手里的算盘拨得啪啪作响。“如果有陛下暗中帮忙,勉强凑合能弄到。现在大明手里有粮的,除了皇亲就属各地士绅豪族。河套涌入不少的宗亲子弟,太子得罪了大部分的藩王,得不到皇亲支持。而每位士绅的背后都有官员的维护。老夫担心没有第二批粮食送抵河套。”
徐贯和周经对视一眼,心中一片黯淡。
都察院十五位御史‘被心疾’致仕。引起朝臣上下一片恐慌。三位阁老绝对不会容许太子殿下肆意陷害官员。此次就算陛下想帮太子,怕也只能到此为止。
粮食的危机时刻悬在众人头顶。极少有人关注奉国中尉朱俊杭和平江伯之女的婚事。
云中的夜晚凉风阵阵,天上星斗阵列,在草原上撒下一层薄薄的银光。城墙上每隔百米点燃的煤油灯,像一条飞往大同的长龙。
朱俊杭、陈熊等百余号人脚上踩着滑板,沿着混凝土浇筑的城墙向大同方向滑行。他们的身影快速飘过煤油灯,如同鬼魅过路。让远处暗中戒备的鞑靼探子直呼“长生天”,揉揉眼睛再次望去,巍峨的长城静静矗立在原地,哪有鬼影的踪迹。
西厂每月从海外送回的5万石粮食,堪堪满足内行厂的内部需求。随着肃宁县一千顷田庄中高产土豆、番薯和玉米相继成熟,内行厂出现摆脱海外粮食依赖的征兆。
在此前提下,刘瑾和张永决定挑拨占城国5万石粮食,入山东招收流民。好巧不巧遇到灾荒,粮食被紧急抽调救助灾民。别指望朝廷会归还粮食。
朱寿是皇太子,他得到身份带来的巨大优势,也需要尽他的本分。朱寿对此无异议。
然而,巨大的危机包裹在灾荒中。
李东阳提出迁移20万山东青州灾民入河套的计划,给了朱寿致命的一击。打的他浑身都疼。而且这一击,有很多把柄是他主动交到李东阳手上。
朱寿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为了降低冰河期对大明缺粮的冲击,朱寿大力推广土豆、番薯和玉米的耕种。肃宁县田庄的收成经过西厂有意宣传,嚷嚷得天下周知。番薯和土豆的亩产超过十石;对土壤种植要求高的玉米,也能达到5石左右。太子殿下有粮。
朱寿在此前收复河套的宣传中,多次提到‘河套是塞上江南’。河套土地肥沃。
为了弥补河套的人力缺口,朱寿屈尊降贵接待每一位上访的民众。吸引大量在关内生活不顺的人前往河套。
基于以上三点,朝臣们达成一致:太子有能力养活大量灾民。
朱寿太能折腾,得罪太多的人。关键时刻只有弘治帝出言相帮。弘治帝硬是用皇帝威严,把朝臣原本计划迁徙50万灾民降到20万。
朱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民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也难免会骑虎难下。便宜老爹为了他,同时杠上宗亲、文臣以及部分勋贵。这20万灾民他不得收下。
原本朱寿名下皇庄的出产可以让河套上下5万多人吃饱饭,而多出20多万的灾民瞬间搞垮一切。除了河套的人吃不饱饭,内行厂、西厂的福利临时暂停,冲击用财物为基石建立起来的制度。
李东阳找到朱寿的致命点,并逼着朱寿正面应战。这点比谢迁强上许多倍。
谢迁只看到财物对朱寿的重要性,在天津港口频出昏招。谢迁忘了朱寿的身份,只要有弘治帝支持,朱寿不怕和任何人在明面上硬来。而李东阳的出招,朱寿只能当面应战。朱寿被身份束缚,只能笑脸相迎被宗室欺压的百姓和受灾吃不饱饭的灾民。
朱寿把李东阳列为头号大敌:“李东阳是本宫最难缠的敌人。”
李东阳的难缠,不仅在于他的计谋高明,还在于他的立场。
谢迁是江南士绅豪族的代言人,朱寿很容易摸清谢迁的立场。只要和江南地区无关的事,谢迁不会冒着得罪朱寿的危险坚持;损害江南利益时,谢迁派人暗杀他的可能性都有。
与谢迁相对,首辅刘健代表北方的利益,而更多的时候刘健会顾全大局。
但李东阳是骑墙派,朱寿摸不清他的立场。他能够因为未来女婿帮助谢迁,也可以为了儿子反对谢迁封闭通往河套道路的主张。甚至在后世,李东阳为了权势或者是忍辱负重,依附刘瑾一段时间。
朱寿还不知道李东阳此次出招的目的何在。原以为搞定杨廷和能让他省去很多麻烦,没想到被后世讥笑为‘伴食宰相’的李东阳也很难缠。
朱寿的家底被人摸得一清。肃宁田庄的产出,有些人比朱寿更清楚。田庄产出虽多,除了提供河套消耗,还有一部分送往各地试种。
太子殿下手中绝对凑不出十万石粮食!尤其是这批粮食运到云中时,太子故意让人暴露货车里的米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更加增加别人对粮食的疑心。
“殿下,除了周大人,还有许多人前往粮仓一探究竟。王守仁、李兆先、唐寅、祝枝山……”胡玢露出愁苦的神色。
太子手下聚集众多聪明人,他一定要保住饭碗。他爷爷特意关照,拼不过别人脑子就比拼忠心。这批粮食中,胡家凑出一百石。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意。
朱寿长出一口气。手下人太聪明,不方便他干坏事!他就猜到他们会怀疑。所以这批的粮食绝对实打实,没有沙子也没有虚报。
便宜老爹辛苦为他筹集的十万石粮食。包含勋贵私底下的捐助、便宜老爹皇庄的产出、太监田庄的产出、寿宁侯张家,还有少部分海边的海产品。
内行厂没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运送海产品到河套。山东同样缺粮,宝船出海捕捞到的海产品优先提供山东灾民。
所以,十万石粮食是朱寿能得到的唯一支援。是他们父子迷惑世人的唯一道具。一定得好好利用。
粮食被妥善安置在临时板房搭建的粮仓中。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周经亲自带头住进粮仓。反正住哪都是临时板房。
“伯常,殿下竟然真的弄到十万石粮食。哪来的?”徐贯小声询问。
周经手里的算盘拨得啪啪作响。“如果有陛下暗中帮忙,勉强凑合能弄到。现在大明手里有粮的,除了皇亲就属各地士绅豪族。河套涌入不少的宗亲子弟,太子得罪了大部分的藩王,得不到皇亲支持。而每位士绅的背后都有官员的维护。老夫担心没有第二批粮食送抵河套。”
徐贯和周经对视一眼,心中一片黯淡。
都察院十五位御史‘被心疾’致仕。引起朝臣上下一片恐慌。三位阁老绝对不会容许太子殿下肆意陷害官员。此次就算陛下想帮太子,怕也只能到此为止。
粮食的危机时刻悬在众人头顶。极少有人关注奉国中尉朱俊杭和平江伯之女的婚事。
云中的夜晚凉风阵阵,天上星斗阵列,在草原上撒下一层薄薄的银光。城墙上每隔百米点燃的煤油灯,像一条飞往大同的长龙。
朱俊杭、陈熊等百余号人脚上踩着滑板,沿着混凝土浇筑的城墙向大同方向滑行。他们的身影快速飘过煤油灯,如同鬼魅过路。让远处暗中戒备的鞑靼探子直呼“长生天”,揉揉眼睛再次望去,巍峨的长城静静矗立在原地,哪有鬼影的踪迹。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第一祸害》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第一祸害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