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他改变了大明 厉兵秣马 23.会推风波

厉兵秣马 23.会推风波

目录:他改变了大明| 作者:万古大咸鱼| 类别:历史军事

    尽管争吵不断,举荐李三才入阁的事,还是被东林众推进到了会推程序。

    会推属于大明特色的制度,其运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程序。

    一是在候选人的产生上,要集合众官,讨论商议。凡遇尚书、侍郎、巡抚等官缺,要由吏部组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九卿合议推举人选;遇更为重要的官缺,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督、以及内阁阁臣等,九卿之外还要有科道官的参与。由于万历本人对强势内阁的不满,为了打压内阁,便抬高了科道的权力,到了万历中后期凡有会推,科道官已经是皆可参与了。

    二是在选用上,会推候选人名单上呈,由皇帝确定人选,最终任命结果既可以是会推所选之人,也可由皇帝另选他人。这种规定本身便界定出了两种意见上的分歧空间:众官员在提名候选人时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皇帝在进行最终决策时与众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

    这个会推其实也是宰相职位被废除之后,自然演化出来的产物。宰相职位的人事权力在那里,总得有个去向,而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洪武和永乐两位大帝那样的个人能力,皇帝掌控不了的这部分人事权力,一开始就很自然地就流向了吏部,这就让皇帝再一次感到受到了威胁,出于寄希望于集思广益以推举人才,同时削弱吏部的权力的目的,便创造出了“会举”制度,几经发展最终演化出了“会推”这种高级官员选用制度。

    这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制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事斗争这个事无论在哪都是普遍存在的,“会推”制度一经确立,皇帝和文官,文官之间就经常因为会推而发生各种冲突。

    这个会推并不能证明大明有多民主,皇帝如果够强势,无视这些规矩的时候多了,比如另一时空那位崇祯就经常这么干。只不过中期开始明代皇帝无视规矩选用的官员,往往会被其他文官们扣上一顶“幸进”之类的大帽子,都很难把位子坐稳。

    李三才这个人,在当下的大明朝,从来都是争议极大的人物。是否让李三才入阁这个问题,一经被推到正式程序上来,朝廷上下自然是议论纷纷,连辽事的关注度都被挤了下去,如果大明有微博的话,李三才可以瞬间就登上“热搜榜”。

    就一直在冷眼旁观的朱皇帝看来,不管是保李三才的一方还是弹劾他的一方,都很难以所谓的“邪和正”或者“是与非”这类的单一标准去简单地分类,甚至都不能以是不是东林党来区分这两帮人。

    就像正在弹劾李三才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德完,此人在争国本事件中一直是铁杆太子党,多次指出万历在皇子们的婚姻等事上奢侈无度之类的错误,挨过不少廷杖,也素有正直敢谏的名声。东林和阉党之争,严格来说其实是“争国本”这部无聊的历史肥皂剧的续集,这位王德完看起来应该属于是亲东林党一系的。

    不过他这一位不光一直在弹劾李三才,还直言东林大佬邹元标一开始举荐李三才,之后看到舆论汹汹就不再坚持原论,讽刺这位东林大佬是首鼠两端。

    名列另一时空的《东林点将录》同时还是邹元标好友的福建道御史周宗建,这一次却是完全站在了王德完的一边,与东林中的其他人在对着干。这个东林党周总建,前阵子也正在极力弹劾被另一时空的魏公公认为是东林党的内阁大学士刘一燝和韩爌。

    东林大佬邹元标被王德完讽刺了一通,也没回击,倒是有人多管闲事向皇帝报告邹元标和王德完闹矛盾,要求皇帝调解。

    对此朱皇帝也是一脸懵逼。他们两个闹矛盾关他屁事,一个是刑部的一个是言官系统的,闹了矛盾又怎样,他是皇帝,又不是居委会的,直接就无视了这个莫名其妙的上疏。

    这回邹元标坐不住了,立刻上疏说自己和王德完只是观点不同,没什么矛盾,都是别人阴谋挑拨,摆出了一副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出来。

    表面上看起来,这一位还真是高风亮节,很有朝廷大臣该有的风度。

    朱皇帝却是一看到这个货的名字就犯恶心,厌恶得不行。

    对在他眼里,邹元标当年拿张居正死了爹后没回去守制说事,也就是所谓“夺情”这破事,以此攻击张居正的时候,那一副儒家愤青的样子完全是装出来,他觉得这人心里存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儒家道德,当时他想的不过是未来的利益,那种看似自杀的行为无疑是一场十分高明的政治投机。

    邹元标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的,还没考上庶吉士,被放在刑部观政,又没有过硬的关系,按照正常程序外放到地方去做官是必然的,想回到朝堂上还不知要熬上多少年,要是一不小心犯了错,一辈子混下来升到知府位置上就遇到天花板都是大概率事件。他这一攻击张居正,被贬得远远的,名望养出来了,还没多少年,投机就获得了回报,万历亲政后没多久就把他召回到了朝堂上,给的还是吏科给事中这样清贵无比权力又大的职位。

    要说邹元标不知道李三才是个什么德行,朱皇帝是一点都不信的。在他看来,张居正虽有各种毛病但终归大节无亏,这位邹君子先生用词那样恶毒地攻击这样一位对大明有大功的重臣,对李三才这种垃圾玩意却是努力维护,就足以证明这位所谓的君子愤青的成色了。再说了,就算他把儒家那套所谓的孝道当了真,朱皇帝也只会更加地厌恶他。

    通过翻阅的资料,以及最近对执政以来一系列事件的梳理,朱皇帝就越发确认,东林党不过是朋党,完全没有另一时空后世某些人描述得那么可怕。除开清流言官比例高点之外,东林党和其他的大明官僚比起来也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到这会,他也算是弄清了只有东林不收商税这种问题是有多扯淡,执政了这么久,再加上最近派出无人机深入基层调查后他就确认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如果认为不支持向大商人收税的就是东林党的话,那么大明朝这么多的文官里头,就真没几个不是东林党了。

    大明的商人并不是不愿意交商税,大明的问题在于,商人们如果不通过行贿和与官僚们结为姻亲等手段依附于官僚,就会被官吏们吃得骨头都不剩,大明的商税大部分其实都被官僚们吞了,在这个事上,也根本不存在江南士绅和别处士绅有区别这么一回事。大明收不到商税,原因和当下许多人乐于将田产投献于士绅权贵们并没什么两样。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他改变了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他改变了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