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官与民的正确相处模式
目录:大唐农圣|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类别:历史军事
孙享福果然没有让李世民失望,先前,他是故意让朝臣们把想要说的话都说完了,这样他最后出来做总结性发言的时候,就没有人提出异议了。
“陛下,臣以为,将士人与农工商人区别开,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刚才,甚至还有大臣说,要保持未来可能会成为官员的士人群体的威严,臣以为,这是大错特错。
以往,那些靠强权,威严,来管理百姓的朝代,如今安在?
朝廷,与百姓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列为大臣,你们会喜欢一个经常白白的拿走你们的劳动成果,还指使你干这干那,需你卑躬屈膝的伺候着的人吗?
“不会。”
“每个人,都不愿这样,所以,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官逼民反,前隋的灭亡,就是摆在咱们眼前例子,难道咱们还要重蹈覆辙吗?”
“我觉得不能够。”
“而且,咱们的陛下,已经找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爱民,亲民,事事以民为先,所以,去年陛下北巡,路过地方的时候,地方的百姓纷纷将自己田地里产出的瓜果捧到陛下的车驾前,请陛下尝鲜。
北巡结束,数十万善阳百姓,出城相送数十里,依依不舍,并且,自发的出钱出力,为陛下修建善阳行宫,就是希望陛下能经常到善阳去居住。
这样的百姓,会反叛陛下,反叛朝廷吗?
绝对不会。
而做到这些,陛下靠的是强权,威严吗?
绝对不是。
这就充分证明了,朝廷管理百姓,不应该靠强权,威严。
正所谓,官爱民来,民拥官,君爱民来,民拥君,只有在所有人团结一家亲的融洽局面下,咱们这个国家,才能爆发出任何人也无法动摇的能量。”
“好,孙正明此言大善······”
“好个官爱民来,民拥官,君爱民来,民拥君······”
在孙享福这段话说完的时候,房玄龄,李靖,甚至像虞世南这样的老人,都将勿板拍的啪啪啪响,为其喝彩。
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此刻,更是感动的眼眶湿润了,这么直白的认可和夸奖,还获得了朝堂上这么多大臣的击节叫好,让他的成就感顿时爆棚,此时,他多想让长乐宫的李渊来朝堂上看看这副景象啊!甚至,他现在都有点后悔弄死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了,就应该让他们活着,看到今天朝堂上这副景象。
待得大臣们击节叫好的声浪过后,孙享福又继续道,“所以,可能成为官员的士人,不应该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应该要亲民,爱民。而且,臣以为,士人只是代表百姓中的读书人,跟农夫,工匠,商贾,医师,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都是民而已,所以,朝廷此前落实的公民制度,都将其划成了二等公民。
只有真正的当了官员,他们才会与普通百姓有区别,因为官要管理百姓,就必须需要有一些权力在身,这也完全是因为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赋予了官一定的特权。
士,并不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也没有给他们身上赋予权力的必要,那么,为何士人的教育,就要高人一等呢?
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农夫,工匠,商贾,未必就小于士人,这一点,大家近几年也都看到了,工商科的举子,到了地方实习之后,对于国家的帮助,也十分明显,很多都已经证明了,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官员。
所以,臣以为,朝廷不仅要将农工商三大群体的教育纳入朝廷的教育管理体系,还应该再度向百姓申明,士农工商,只是对百姓职业的划分,不是对身份地位的划分,对于所有不同职业的人,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这样,才会让各个职业的人都不会有被压迫的感觉。”
孙享福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既然士农工商都是二等公民,为何你负责士人教育的国子监,享受国家待遇,别的职业的却都没有。
你说士人学成之后,是要去当官的,现在,其它三种职业学成了之后,也是要去当官的,而且,你士人也不是个个都要当官,不能因为其中有人要去当官,就把这个职业的所有人的地位都提升,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理智的分清楚管理阶层和普通民众的区别,在没有成为官员之前,不能差别对待,引起其它职业群体的不满。
这个问题,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解决的一种社会平衡问题,想要百姓们打心眼里认同公民制度,就应该逐渐的落实这些各方面的制度,这种一视同仁,似乎是最能平衡所有职业群体的手段。
“孙卿所言大善,想要成就一个万世不朽的国度,就应该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任何职业阶级,在成为官员之前,都应该只是民,对于民,朝廷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是以,朕意,将未来成立的农,工,商学院,纳入朝廷的教育管理体系,负责管理的官员的品级,职权,以国子监和善阳医学院为比照,具体划分执行,由吏部尚书温彦博跟进处理。”
李世民出言宣布了,这事情就是没法改的了,他对百姓表现的和蔼可亲,那是政治需求。在官员这里,他可是在强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将五姓七家收拾服帖之后,朝堂上,只要他拍板了的事情,基本都是要不折不扣的执行的。
温彦博出来领旨唱诺之后,关于教育方面的议题,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这只能算是今天朝会的一个插曲,孔颖达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这种大趋势,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左右的,他能左右的,唯有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上面的事情。
所以,回到了正题后的朝堂,很快就议定了几件正事,首先,李世民宣布复莱国公杜如晦兵部尚书之位,身体已经痊愈的他,不出来为国做事,就是一种大大的浪费,当然,也并没有撤销侯君集身上兵部尚书的衔职,事实上,挂了兵部尚书衔的,还有李靖,秦琼,李绩,李道宗等,这是赋予他们一定的调兵权,在某些时候,方便他们走一些审批程序而已,与复职后,全职担任兵部尚书的杜如晦有很大区别。
在宣布杜如晦的任命的时候,李世民还直接将他上任后负责的事情都宣布了,总览兵部事物,负责,姚州,鄯州,以及稍后可能派往蜀中的一路大军的后勤补给,调兵遣将工作。
东征的大军,则是会由孙享福,在善阳单独主持后勤补给工作。
然之后,李世民还对诸卫大将军带兵的分配,做了一些具体的任命,调整。
最后他让所有的官员,完成誓师出征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收割夏粮,以做军需。
然而,就当大家以为今天的早朝就要到此结束的时候,孙享福再度出班奏道,“陛下,昨夜有云南镇守大将军张乐求进携萧公手书一封求见于臣,想要行禅让之举,将白子国国王之位,让给其白族属下蒙舍诏部一部的首领舍龙,手书在此,如何处置,臣觉得有必要拿出来朝堂诸公议一议。”
云南,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映像中,就是蛮荒之地,非是出自蜀中的大臣,甚至都不知道张乐求进和白子国这回事,李世民对于大唐周边势力都有足够的警觉性,就此前密卫传过来的一些云南诸部的情况来看,李世民是将其当成大唐一个潜在的隐患来看待的。
因为,那边的部落受南蛮文化影响较深,又与吐蕃来往密切,亲汉势力较少,反而,不服王化的较多,与周边汉人的摩擦,就一直没有断过,即便是被汉人统治了那么久的岭南都尚且如此,何况是云南。
这个张乐求进,在他登基之初时上表称臣,在当时,其实是让他暗喜了一阵的,并且毫不犹豫的封了他一个云南镇守大将军的头衔,可没想到,这才没几年,他就要禅位了。
李世民看过萧瑀的手书之后,将其交给了大臣们传阅,不一会,朝堂之上的人,就基本知道了信中的内容。
萧瑀去到蜀中之后,积极的推动与云南诸部和吐蕃之间的商贸,这是他之前就跟孙享福商定好的事情,而随着一些沟通的展开,他对云南诸部的基本情况,了解的也更多了,那是一个市场潜力很大的地方,光是白子国的白族,人口就有**十万,如果再加上滇西之地其它部落的人口,足有一百好几十万,他们有大量的商品需求。
然而,蜀中以往出产的商品,却无法大量向那边销售,或者说,蜀中的商人,根本不愿意向那边销售,除了那边的道路难走,生存条件让汉人有些难以适应之外,主要就是治安的问题。
去往那边的商人,十之七八会被抢劫,谁还愿意过去?
这样,就更加显得白子国这个亲汉政权的重要性了,在萧瑀看来,它是大唐打开云南局面唯一的助力,必须妥善处理好,并且利用起来。
所以,他建议李世民,同意张乐求进的禅让,并且,给予新上位的舍龙一些支持,从内部,帮助打开局面。
“陛下,臣以为,将士人与农工商人区别开,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刚才,甚至还有大臣说,要保持未来可能会成为官员的士人群体的威严,臣以为,这是大错特错。
以往,那些靠强权,威严,来管理百姓的朝代,如今安在?
朝廷,与百姓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列为大臣,你们会喜欢一个经常白白的拿走你们的劳动成果,还指使你干这干那,需你卑躬屈膝的伺候着的人吗?
“不会。”
“每个人,都不愿这样,所以,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官逼民反,前隋的灭亡,就是摆在咱们眼前例子,难道咱们还要重蹈覆辙吗?”
“我觉得不能够。”
“而且,咱们的陛下,已经找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爱民,亲民,事事以民为先,所以,去年陛下北巡,路过地方的时候,地方的百姓纷纷将自己田地里产出的瓜果捧到陛下的车驾前,请陛下尝鲜。
北巡结束,数十万善阳百姓,出城相送数十里,依依不舍,并且,自发的出钱出力,为陛下修建善阳行宫,就是希望陛下能经常到善阳去居住。
这样的百姓,会反叛陛下,反叛朝廷吗?
绝对不会。
而做到这些,陛下靠的是强权,威严吗?
绝对不是。
这就充分证明了,朝廷管理百姓,不应该靠强权,威严。
正所谓,官爱民来,民拥官,君爱民来,民拥君,只有在所有人团结一家亲的融洽局面下,咱们这个国家,才能爆发出任何人也无法动摇的能量。”
“好,孙正明此言大善······”
“好个官爱民来,民拥官,君爱民来,民拥君······”
在孙享福这段话说完的时候,房玄龄,李靖,甚至像虞世南这样的老人,都将勿板拍的啪啪啪响,为其喝彩。
龙椅之上的李世民,此刻,更是感动的眼眶湿润了,这么直白的认可和夸奖,还获得了朝堂上这么多大臣的击节叫好,让他的成就感顿时爆棚,此时,他多想让长乐宫的李渊来朝堂上看看这副景象啊!甚至,他现在都有点后悔弄死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了,就应该让他们活着,看到今天朝堂上这副景象。
待得大臣们击节叫好的声浪过后,孙享福又继续道,“所以,可能成为官员的士人,不应该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应该要亲民,爱民。而且,臣以为,士人只是代表百姓中的读书人,跟农夫,工匠,商贾,医师,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都是民而已,所以,朝廷此前落实的公民制度,都将其划成了二等公民。
只有真正的当了官员,他们才会与普通百姓有区别,因为官要管理百姓,就必须需要有一些权力在身,这也完全是因为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赋予了官一定的特权。
士,并不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也没有给他们身上赋予权力的必要,那么,为何士人的教育,就要高人一等呢?
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农夫,工匠,商贾,未必就小于士人,这一点,大家近几年也都看到了,工商科的举子,到了地方实习之后,对于国家的帮助,也十分明显,很多都已经证明了,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官员。
所以,臣以为,朝廷不仅要将农工商三大群体的教育纳入朝廷的教育管理体系,还应该再度向百姓申明,士农工商,只是对百姓职业的划分,不是对身份地位的划分,对于所有不同职业的人,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这样,才会让各个职业的人都不会有被压迫的感觉。”
孙享福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既然士农工商都是二等公民,为何你负责士人教育的国子监,享受国家待遇,别的职业的却都没有。
你说士人学成之后,是要去当官的,现在,其它三种职业学成了之后,也是要去当官的,而且,你士人也不是个个都要当官,不能因为其中有人要去当官,就把这个职业的所有人的地位都提升,这是不合理的,应该理智的分清楚管理阶层和普通民众的区别,在没有成为官员之前,不能差别对待,引起其它职业群体的不满。
这个问题,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解决的一种社会平衡问题,想要百姓们打心眼里认同公民制度,就应该逐渐的落实这些各方面的制度,这种一视同仁,似乎是最能平衡所有职业群体的手段。
“孙卿所言大善,想要成就一个万世不朽的国度,就应该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任何职业阶级,在成为官员之前,都应该只是民,对于民,朝廷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是以,朕意,将未来成立的农,工,商学院,纳入朝廷的教育管理体系,负责管理的官员的品级,职权,以国子监和善阳医学院为比照,具体划分执行,由吏部尚书温彦博跟进处理。”
李世民出言宣布了,这事情就是没法改的了,他对百姓表现的和蔼可亲,那是政治需求。在官员这里,他可是在强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将五姓七家收拾服帖之后,朝堂上,只要他拍板了的事情,基本都是要不折不扣的执行的。
温彦博出来领旨唱诺之后,关于教育方面的议题,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这只能算是今天朝会的一个插曲,孔颖达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这种大趋势,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左右的,他能左右的,唯有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上面的事情。
所以,回到了正题后的朝堂,很快就议定了几件正事,首先,李世民宣布复莱国公杜如晦兵部尚书之位,身体已经痊愈的他,不出来为国做事,就是一种大大的浪费,当然,也并没有撤销侯君集身上兵部尚书的衔职,事实上,挂了兵部尚书衔的,还有李靖,秦琼,李绩,李道宗等,这是赋予他们一定的调兵权,在某些时候,方便他们走一些审批程序而已,与复职后,全职担任兵部尚书的杜如晦有很大区别。
在宣布杜如晦的任命的时候,李世民还直接将他上任后负责的事情都宣布了,总览兵部事物,负责,姚州,鄯州,以及稍后可能派往蜀中的一路大军的后勤补给,调兵遣将工作。
东征的大军,则是会由孙享福,在善阳单独主持后勤补给工作。
然之后,李世民还对诸卫大将军带兵的分配,做了一些具体的任命,调整。
最后他让所有的官员,完成誓师出征前的最后一个任务,收割夏粮,以做军需。
然而,就当大家以为今天的早朝就要到此结束的时候,孙享福再度出班奏道,“陛下,昨夜有云南镇守大将军张乐求进携萧公手书一封求见于臣,想要行禅让之举,将白子国国王之位,让给其白族属下蒙舍诏部一部的首领舍龙,手书在此,如何处置,臣觉得有必要拿出来朝堂诸公议一议。”
云南,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映像中,就是蛮荒之地,非是出自蜀中的大臣,甚至都不知道张乐求进和白子国这回事,李世民对于大唐周边势力都有足够的警觉性,就此前密卫传过来的一些云南诸部的情况来看,李世民是将其当成大唐一个潜在的隐患来看待的。
因为,那边的部落受南蛮文化影响较深,又与吐蕃来往密切,亲汉势力较少,反而,不服王化的较多,与周边汉人的摩擦,就一直没有断过,即便是被汉人统治了那么久的岭南都尚且如此,何况是云南。
这个张乐求进,在他登基之初时上表称臣,在当时,其实是让他暗喜了一阵的,并且毫不犹豫的封了他一个云南镇守大将军的头衔,可没想到,这才没几年,他就要禅位了。
李世民看过萧瑀的手书之后,将其交给了大臣们传阅,不一会,朝堂之上的人,就基本知道了信中的内容。
萧瑀去到蜀中之后,积极的推动与云南诸部和吐蕃之间的商贸,这是他之前就跟孙享福商定好的事情,而随着一些沟通的展开,他对云南诸部的基本情况,了解的也更多了,那是一个市场潜力很大的地方,光是白子国的白族,人口就有**十万,如果再加上滇西之地其它部落的人口,足有一百好几十万,他们有大量的商品需求。
然而,蜀中以往出产的商品,却无法大量向那边销售,或者说,蜀中的商人,根本不愿意向那边销售,除了那边的道路难走,生存条件让汉人有些难以适应之外,主要就是治安的问题。
去往那边的商人,十之七八会被抢劫,谁还愿意过去?
这样,就更加显得白子国这个亲汉政权的重要性了,在萧瑀看来,它是大唐打开云南局面唯一的助力,必须妥善处理好,并且利用起来。
所以,他建议李世民,同意张乐求进的禅让,并且,给予新上位的舍龙一些支持,从内部,帮助打开局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农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农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