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洋 第九十二章 组织架构 治民还需先治吏(一)
目录:故宋帆影| 作者:正邱| 类别:历史军事
历朝历代都将人口作为国家的根本,但这个根本必须在有效的管理和组织之下才能真正利用起来。
中兴社的人口在一年里几倍几十倍的增长,管理上的压力也同样成倍的增加。在几十人或者几百人的时候,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或者靠几个核心管理者的能力就能将众人团结在一起。但到了几千人的规模时,领导者就没办法事必躬亲,手底下必须有更细致的分工,更完善的制度,所以那时就有了张镝的“澎湖建制”,将中兴社分为贸易、屯田、开拓三个大的模块,又置军备、财计、招才、医药四科,这样的划分让每个部分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效率。
现如今人口规模再上一个台阶,实现了由千到万的级数跃升。原有的管理机构就太过简单,无法再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所以张镝设计了一套新的组织架构,首先在中兴总社设立了八个部门,其中有仿造朝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外为体现中兴社的重商理念还设立了一个贸易部,同时热带岛屿病虫疫疾多发,自然也少不了一个医药部。其中吏部管人事选拔、户部管财计民生、礼部管礼仪教化、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律令刑法、工部管建设、贸易部管商贸据点和海贸活动,医药部管医疗防疫全民健康。八个部门基本上延续了原本的三分社和四科的业务范畴,不过原本三分社大于四科,现在则八部并列,而且功能划分和人员配比都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八部长官都称部长,八部之上则是总理张镝和副总理刘石坚,并有若干文职辅助人员组成的总理署协助处理日常庶务。
在总社以下设立分社,但现在的分社不是澎湖建制时的开拓分社、贸易分社那样以业务来区分,而主要以地方区域来划分,类似于中原的州县制或者蒙元的行省制,是地方一级的机构,分社长官称为总管。当前中兴社的地盘不算大,先划分为淡水与台员两个分社,每个分社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力,与总社一样按照人事、民政、刑名等分成几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只不过军事和贸易两部的功能弱化,地方分社在军事上只有训练民兵的功能,而贸易则基本由总社直接经营。
淡水分社以自新寨为中心,现在基本已经可以称为自新城,该城也同时是中兴社总社的所在地,全社人口也基本集中在此。台员分社是几个月前由张鲁振率队在流求南部刚开拓出来的一处据点,原先只有不到一千人,建了一个台员寨作为中心,并在沿海港口开设贸易区。张镝预备再谴五千人左右去支援台员的建设,让岛屿南部的这个新据点尽快稳固,以便在将来实现南北通达进而更好的掌控全岛。又因台员离澎湖较近,按照地域划分,将澎湖诸岛也并入台员分社,这将有助于台员的初期建设,更快的形成大陆经澎湖到台员的海上贸易路线。
新的组织架构有助于张镝对中兴社进行更好的统筹管理,但这还只是一个框架而已,要让它发挥作用还必须有合适的人选填充进这个框架之中。而中兴社现在最缺的恰恰就是人才,尤其是政务方面的人才。
过去治下人民少,这个问题似乎不算严峻,但现在治下足有三万多人,这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他们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情绪,自然也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要让这么多独立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可不是一件易事,顶层设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需要成百上千名合格的基层管理者、各项决策的实际执行者。在中原的朝廷,这类人被称为官吏,而在中兴社,张镝将他们称为事务官。他的事务官人手缺口太大,莫说八个大部门以及两个分社所需的大量普通办事人员,就是八个部长都差点凑不齐,张镝费了一番思量才将各部的主官任命下去。
吏部先由叶承担起,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部门,中兴社中下层事务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赏罚都归该部掌管,是管理官员的部门,权利当然大,中原朝廷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可见地位尊崇。所以这个位置必须由最可靠的人担任,作为万金油的叶承当仁不让了。随着人口的骤增,刘十九、王希文、刘五四等人在泉州招收劳工的任务就没那么迫切了,所以原本招才科人员和业务都并入吏部。
吏部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为改组后的中兴社各部门选拔足够的事务官,这是全社正常运转的前提。所谓万人为英、千人为俊,百人为豪、十人为杰,三万人中完全可以涌现出英杰之人,当然也不会缺乏治政人才,问题是如何去芜存菁将真正的人才筛选出来。当然不可能从三万人中一一评判,那样做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于是叶承先采取荐举的办法,中兴社所有百姓、军汉、水手、劳工甚至“流放者”都能作为荐举对象,既可以推举他人也可毛遂自荐报名参与选拔。报名者由叶承和刘十九等人进行初步的筛选,再由各部主官根据自身工作范围进一步挑选,有突出的则报给张镝亲自接见。人才的筛选以身、言、书三条原则,身就是看体貌特征,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一般的事务官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取体貌端正的为佳。言则是考察讲话水平,言为心声,说话能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书则是考察文字水平,作为事务官承担政令上传下达的任务,至少要有基本的文字水平。
事务官选拔的消息传下以后,一般人的理解是在中兴社做事务官相当于在中原的朝廷里当官,是“劳心者治人”,这使得报名者趋之若鹜,足有上千人。但能满足身、言、书三个条件的却不多,首先文字这一条就淘汰了一大半人,此时的人们文盲居多,识字的十分难得。所以第一次的事务官公开选拔卡的并不严格,只要粗通文墨,说话还算利索,没有长得太奇形怪状的基本都可以被录取。但即便录用要求已经放松了,最终入选的事务官也只有不到二百人,加上原有的几十名管理者,堪堪够几个部门和两个分社搭起一个架子来,这样至少各条线上都能正常运转起来,剩下的缺口则可以留待后续调整补充。
“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吏部已经选了二百八十三名事务官,这是名单以及各人特长、履历。”叶承将这几日忙碌成果--厚厚的一沓事务官选用材料送来给张镝过目。
“嗯,各部门的人员分配都定好了吗?”
“定好了,名单后附有分部清册。”
“吏部六十一人,户部五十五人,刑部……咦!为何各部人数这么悬殊?礼部只有八人?”
“禀官人,各部确实不太平均,除了公务有繁简,更重要的是应募者争相报吏部、户部等实权部门,听闻礼部是要办学校、推行教化,很多人认为是做教书先生,不愿意去。”
“岂有此理!事务官是要办事的,还真以为是当老爷来了?记住!吏部用人务必要把规矩立起来,想来作威作福的,白吃干饭的,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统统都不要。先把这些人试用着,严加督查,该退的退、该罚的罚、该抓的抓,我看至少剔除掉一半,才能收一收他们的侥幸之心。”
“官人说的有理,职下明白!”叶承难得见张镝板着脸训话,自然也看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第一次招收事务官时间太紧,难免鱼目混珠,确实不可放任自流。
“二郎不必拘束,我倒不是训你,只是吏治关乎民心、关乎事业成败,不得不慎啊!这第一步一定要走好,我宁可官不聊生,也不要让一帮坏官僚搅得民不聊生!”治民先治吏,古往今来,吏治都是一个顽疾,反反复复,张镝也觉得忧心,所以八部之中首先关切的就是吏部。
这个时代的人有很重的官本位思想,读书人都追求学而优则仕,其实连张镝本人也没能免俗,十年寒窗才换来做官的资格。只不过现在大宋朝的官场风气实在是坏透了,文官庸碌迂腐,武官畏敌如虎,同时又无一例外的自私贪婪。这样的环境里无才又无德的货色掌握权力,真正的忠勇才智之人却往往被埋没。张镝的父亲张秀山老先生当年也做过几任小官,就是与这样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才愤而辞官归乡的。大宋厚待士大夫,用优越的待遇养着他们,却养出来一群没用的猪和另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紧要关头却几乎没人能为这个国家担起责任。
张镝绝不希望手底下的事务官也变成那样蠹国害民的赃官污吏,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好防范。官吏的好坏并不能完全指望个人的良知约束,哪怕都选择道德模范来当官也难免会受到权利和欲望的侵蚀。所以张镝倾向于从制度上来约束事务官的行为,但制度也并不是拍脑袋就能决策出来的,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长期的改革与适应。所以张镝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几个方向性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唯才是举、因才施用。这是从事务官的选拔任用角度出发,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参与应选,不需要花团锦簇的文章,只要能胜任某一块工作,中选者根据特长从事不同的岗位,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中兴社各个部门能让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第二个原则是不重出身,只重实绩。中兴社的事务官没有“官”和“吏”两种人天差地别的地位分化,只要有能力,不论何种职位,都给予相同的机会。不因出身寒微而一辈子沉沦下僚,也不存在血统尊贵而骤得高位。升迁和重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实干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优胜劣汰,厚赏重罚。事务官不应该是终身的甚至代代相传的铁饭碗,必须是能者进劣者退,以德、能、勤、绩、廉为标准,对于立下功劳、做出成绩之人不吝厚赏,对于无才无德、贪渎不法之徒则课以重责,逐出队伍,甚至罚为苦役。如此才能奖掖先进,激励后进。
张镝的用人原则将会由吏部整合出台为细化的制度,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再好的笼子也会留有空隙,张镝也没办法堵住所有的漏洞,但可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流求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地方,就像一张白纸,正适宜张镝去试验、去革新,去匹配最佳的发展模式。
三个用人原则中,第一和第三个或许还不是很大的创举,开明一些的君主往往也能做到。但第二点就难能可贵了,意在打破门第、打破血统,体现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历朝历代的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王侯将相与普通人从生下来起就有天然的鸿沟。张镝希望弥平这样的鸿沟,让每个勤劳奋进的人都看到希望。如此才能保证中兴社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中兴社的人口在一年里几倍几十倍的增长,管理上的压力也同样成倍的增加。在几十人或者几百人的时候,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或者靠几个核心管理者的能力就能将众人团结在一起。但到了几千人的规模时,领导者就没办法事必躬亲,手底下必须有更细致的分工,更完善的制度,所以那时就有了张镝的“澎湖建制”,将中兴社分为贸易、屯田、开拓三个大的模块,又置军备、财计、招才、医药四科,这样的划分让每个部分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效率。
现如今人口规模再上一个台阶,实现了由千到万的级数跃升。原有的管理机构就太过简单,无法再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所以张镝设计了一套新的组织架构,首先在中兴总社设立了八个部门,其中有仿造朝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外为体现中兴社的重商理念还设立了一个贸易部,同时热带岛屿病虫疫疾多发,自然也少不了一个医药部。其中吏部管人事选拔、户部管财计民生、礼部管礼仪教化、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律令刑法、工部管建设、贸易部管商贸据点和海贸活动,医药部管医疗防疫全民健康。八个部门基本上延续了原本的三分社和四科的业务范畴,不过原本三分社大于四科,现在则八部并列,而且功能划分和人员配比都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八部长官都称部长,八部之上则是总理张镝和副总理刘石坚,并有若干文职辅助人员组成的总理署协助处理日常庶务。
在总社以下设立分社,但现在的分社不是澎湖建制时的开拓分社、贸易分社那样以业务来区分,而主要以地方区域来划分,类似于中原的州县制或者蒙元的行省制,是地方一级的机构,分社长官称为总管。当前中兴社的地盘不算大,先划分为淡水与台员两个分社,每个分社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力,与总社一样按照人事、民政、刑名等分成几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只不过军事和贸易两部的功能弱化,地方分社在军事上只有训练民兵的功能,而贸易则基本由总社直接经营。
淡水分社以自新寨为中心,现在基本已经可以称为自新城,该城也同时是中兴社总社的所在地,全社人口也基本集中在此。台员分社是几个月前由张鲁振率队在流求南部刚开拓出来的一处据点,原先只有不到一千人,建了一个台员寨作为中心,并在沿海港口开设贸易区。张镝预备再谴五千人左右去支援台员的建设,让岛屿南部的这个新据点尽快稳固,以便在将来实现南北通达进而更好的掌控全岛。又因台员离澎湖较近,按照地域划分,将澎湖诸岛也并入台员分社,这将有助于台员的初期建设,更快的形成大陆经澎湖到台员的海上贸易路线。
新的组织架构有助于张镝对中兴社进行更好的统筹管理,但这还只是一个框架而已,要让它发挥作用还必须有合适的人选填充进这个框架之中。而中兴社现在最缺的恰恰就是人才,尤其是政务方面的人才。
过去治下人民少,这个问题似乎不算严峻,但现在治下足有三万多人,这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他们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情绪,自然也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要让这么多独立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可不是一件易事,顶层设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需要成百上千名合格的基层管理者、各项决策的实际执行者。在中原的朝廷,这类人被称为官吏,而在中兴社,张镝将他们称为事务官。他的事务官人手缺口太大,莫说八个大部门以及两个分社所需的大量普通办事人员,就是八个部长都差点凑不齐,张镝费了一番思量才将各部的主官任命下去。
吏部先由叶承担起,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部门,中兴社中下层事务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赏罚都归该部掌管,是管理官员的部门,权利当然大,中原朝廷称吏部尚书为“天官”,可见地位尊崇。所以这个位置必须由最可靠的人担任,作为万金油的叶承当仁不让了。随着人口的骤增,刘十九、王希文、刘五四等人在泉州招收劳工的任务就没那么迫切了,所以原本招才科人员和业务都并入吏部。
吏部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为改组后的中兴社各部门选拔足够的事务官,这是全社正常运转的前提。所谓万人为英、千人为俊,百人为豪、十人为杰,三万人中完全可以涌现出英杰之人,当然也不会缺乏治政人才,问题是如何去芜存菁将真正的人才筛选出来。当然不可能从三万人中一一评判,那样做时间精力都不允许。于是叶承先采取荐举的办法,中兴社所有百姓、军汉、水手、劳工甚至“流放者”都能作为荐举对象,既可以推举他人也可毛遂自荐报名参与选拔。报名者由叶承和刘十九等人进行初步的筛选,再由各部主官根据自身工作范围进一步挑选,有突出的则报给张镝亲自接见。人才的筛选以身、言、书三条原则,身就是看体貌特征,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一般的事务官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取体貌端正的为佳。言则是考察讲话水平,言为心声,说话能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书则是考察文字水平,作为事务官承担政令上传下达的任务,至少要有基本的文字水平。
事务官选拔的消息传下以后,一般人的理解是在中兴社做事务官相当于在中原的朝廷里当官,是“劳心者治人”,这使得报名者趋之若鹜,足有上千人。但能满足身、言、书三个条件的却不多,首先文字这一条就淘汰了一大半人,此时的人们文盲居多,识字的十分难得。所以第一次的事务官公开选拔卡的并不严格,只要粗通文墨,说话还算利索,没有长得太奇形怪状的基本都可以被录取。但即便录用要求已经放松了,最终入选的事务官也只有不到二百人,加上原有的几十名管理者,堪堪够几个部门和两个分社搭起一个架子来,这样至少各条线上都能正常运转起来,剩下的缺口则可以留待后续调整补充。
“官人,按照您的吩咐,吏部已经选了二百八十三名事务官,这是名单以及各人特长、履历。”叶承将这几日忙碌成果--厚厚的一沓事务官选用材料送来给张镝过目。
“嗯,各部门的人员分配都定好了吗?”
“定好了,名单后附有分部清册。”
“吏部六十一人,户部五十五人,刑部……咦!为何各部人数这么悬殊?礼部只有八人?”
“禀官人,各部确实不太平均,除了公务有繁简,更重要的是应募者争相报吏部、户部等实权部门,听闻礼部是要办学校、推行教化,很多人认为是做教书先生,不愿意去。”
“岂有此理!事务官是要办事的,还真以为是当老爷来了?记住!吏部用人务必要把规矩立起来,想来作威作福的,白吃干饭的,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统统都不要。先把这些人试用着,严加督查,该退的退、该罚的罚、该抓的抓,我看至少剔除掉一半,才能收一收他们的侥幸之心。”
“官人说的有理,职下明白!”叶承难得见张镝板着脸训话,自然也看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第一次招收事务官时间太紧,难免鱼目混珠,确实不可放任自流。
“二郎不必拘束,我倒不是训你,只是吏治关乎民心、关乎事业成败,不得不慎啊!这第一步一定要走好,我宁可官不聊生,也不要让一帮坏官僚搅得民不聊生!”治民先治吏,古往今来,吏治都是一个顽疾,反反复复,张镝也觉得忧心,所以八部之中首先关切的就是吏部。
这个时代的人有很重的官本位思想,读书人都追求学而优则仕,其实连张镝本人也没能免俗,十年寒窗才换来做官的资格。只不过现在大宋朝的官场风气实在是坏透了,文官庸碌迂腐,武官畏敌如虎,同时又无一例外的自私贪婪。这样的环境里无才又无德的货色掌握权力,真正的忠勇才智之人却往往被埋没。张镝的父亲张秀山老先生当年也做过几任小官,就是与这样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才愤而辞官归乡的。大宋厚待士大夫,用优越的待遇养着他们,却养出来一群没用的猪和另一群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紧要关头却几乎没人能为这个国家担起责任。
张镝绝不希望手底下的事务官也变成那样蠹国害民的赃官污吏,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好防范。官吏的好坏并不能完全指望个人的良知约束,哪怕都选择道德模范来当官也难免会受到权利和欲望的侵蚀。所以张镝倾向于从制度上来约束事务官的行为,但制度也并不是拍脑袋就能决策出来的,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长期的改革与适应。所以张镝只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几个方向性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唯才是举、因才施用。这是从事务官的选拔任用角度出发,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参与应选,不需要花团锦簇的文章,只要能胜任某一块工作,中选者根据特长从事不同的岗位,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中兴社各个部门能让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第二个原则是不重出身,只重实绩。中兴社的事务官没有“官”和“吏”两种人天差地别的地位分化,只要有能力,不论何种职位,都给予相同的机会。不因出身寒微而一辈子沉沦下僚,也不存在血统尊贵而骤得高位。升迁和重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实干的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优胜劣汰,厚赏重罚。事务官不应该是终身的甚至代代相传的铁饭碗,必须是能者进劣者退,以德、能、勤、绩、廉为标准,对于立下功劳、做出成绩之人不吝厚赏,对于无才无德、贪渎不法之徒则课以重责,逐出队伍,甚至罚为苦役。如此才能奖掖先进,激励后进。
张镝的用人原则将会由吏部整合出台为细化的制度,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再好的笼子也会留有空隙,张镝也没办法堵住所有的漏洞,但可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流求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地方,就像一张白纸,正适宜张镝去试验、去革新,去匹配最佳的发展模式。
三个用人原则中,第一和第三个或许还不是很大的创举,开明一些的君主往往也能做到。但第二点就难能可贵了,意在打破门第、打破血统,体现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历朝历代的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王侯将相与普通人从生下来起就有天然的鸿沟。张镝希望弥平这样的鸿沟,让每个勤劳奋进的人都看到希望。如此才能保证中兴社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故宋帆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故宋帆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