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崇祯十三年 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锁

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锁

目录:崇祯十三年| 作者:响木| 类别:历史军事

    开封古城,作为大宋的东京,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裕的王朝首都,曾经给汉民族留下了“靖康之耻”的痛苦回忆。

    五百余年之后,这座中原的雄城,再一次赤裸裸暴露在农民起义的兵锋之下。这时他尚不知道,毁灭的命运已经注定。从此以后,他只能沦为中原其他城市的陪衬。

    崇祯十三年,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是自然灾害的顶点。

    这一年,灾荒几乎遍及全国。河南作为大明朝的腹心地区,成为了灾荒的核心。连续三载的干旱和蝗灾,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急剧萎缩,许多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朝廷的加派和赋税点滴不减,又使这种可怖的萎缩产生了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是,即便崇祯十四年的干旱和蝗灾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有土无民,依然荒芜。

    许多万户之县,死绝者或逃亡者达八千以上,人口损失达到了八成,剩余的两成则要承担十成的税赋(注一)。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剩下的两成人口除了举家逃亡,没有其他选择。

    河南各县的粮价,有斗米千钱的,有斗米二千七百钱的,还有斗米二千九百钱的。至于河南省的另一主食麦子,贵比大米,斗麦三千左右的县很多。

    广大之农村,白日无一人影,夜里则哭号起伏;少数之州府,城关处数万流民,几乎插不下脚;省内几条大道上,到处可见尸骨遗骸。

    父食子、妻食父,兄弟朋友乡邻互食者,比比皆是;

    路边倒毙一饿殍,转眼间变成白骨一具。

    一人不见,定已在锅中;

    路人于野,每诱杀充食。

    曹操之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已成为这个时代河南的最贴切写照。

    天灾人祸之下,百姓们如不愿全家饿死,要么加入逃荒大军,涌入各个城市;要么奋起反抗,拿起武器成为朝廷口中的“贼”。

    当然,那些被生存所逼造反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抢朝廷和士绅,用得来的钱粮养活更多的穷苦人;一类主要抢比他们更弱更穷的人。这些人的逻辑是,要么我吃人,要么人吃我。早晚都吃人,不如先下手。

    被朝廷称为“闯贼”闯王李自成大抵是前一类人;而在河南省风起云涌的各类杆子、土匪武装,旬日间为万人。他们或者是前者,或者是后者。

    ……

    李自成在潼关南原(注二)大败之后,销声匿迹于商山洛水之间。

    大约在崇祯十三年九、十月间,李自成率数百人从商洛入豫,进行他蛰伏之后的第一次试探进攻。这次试探进攻,仅比蜀世子朱平槿穿越大明早了一两月。进攻的巨大胜利让李自成极为惊喜。连破十余寨堡,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有十余万饥民相随。

    可李自成在取得初战胜利之后,依然小心翼翼地重新躲起来,然后看清形势再次出击。这次他与一斗谷、瓦罐子等穷人领袖联合起来,连克鲁山、郏(jia)县、伊阳、宜阳、永宁(今洛宁县)五州县,将在永宁俘虏的万安王朱采釒轻及地主豪绅带到西关“过堂”,经审讯后处决。

    此后,李自成又连克偃师、灵宝、新安、宝丰等县城,扫清了洛阳的外围,为一举攻破洛阳做好了准备。

    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取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

    在兵变官军的接应下,仅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九朝古都”洛阳,俘虏福王朱常洵。

    史载,福王朱常洵被俘,“色怖,泥首乞命”,但依然没有逃脱被炖煮的命运。

    洛阳之战的大胜,让李自成获得了巨大的收益。除了经济上和军事实力上收益,更有政治声望上的收益。从此以后,那些资格老于他,或者与他平辈的造反领袖们,渐渐地以他为尊;而得到好处的灾民穷苦百姓,则齐聚于他的麾下。至于那些地方上的各类武装,则如百川到海一般,纷纷投靠于他。

    复出的李自成,以一种令人炫目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中原大地上:

    他的军队几乎以十天翻一番的速度壮大起来,而且他本人一改以往毁城屠民的做法,不仅留官据守,而且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当作了穷苦百姓的代言人。

    为此,他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郑廉在他的见闻录《豫变纪略》中,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了李自成此后闪电般的崛起,以及他刚刚展现出来的问鼎天下之雄心:

    “远近饥民荷旗而应之者,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即秉钺者以名节自许,不过以身予敌而已。”

    郑廉所描述的情形大致准确,除了一个地方:开封。

    ……

    得知洛阳遭袭之时,倒霉的河南巡抚李仙凤正在黄河以北的怀庆地区追剿地方上的流贼。担心福藩出事的开封守将陈永福连忙出城,率军增援洛阳。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洛阳雄城竟在一夜之间陷落。

    李自成得知开封的官军向洛阳开来,开封空虚,立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洛阳而袭开封。

    经过三昼夜的急行军,李自成在二月中旬率三万大军到达开封城下。百余农民军伪装成官军,已经冲到了西门城下。

    然而奇袭计划,却被城门附近一场莫名其妙的交通拥堵给破坏了。城门轰然关闭,让大胆的奇袭功败垂成。

    李自成无奈,只好变奇袭为强攻。但这次,他遭遇了两个意料之外的重要不利因素。

    一是开封城内的宗室、文武、士绅和市民同仇敌忾,共御流贼。

    农民军在河南的大肆抢掠,使很多州县的士绅逃进了省府。他们对农民军恨之入骨,在这里也无路可退,于是充当了抗贼先锋的中坚作用。

    开封的市民是另一股抗贼力量。开封是个消费城市,产业以周王府为对象的服务业和商业为主。明朝宗室和官府一旦完蛋,必然对开封的产业造成灾难性影响。再说,自崇祯年来,河南一省就没有太平过。省城市民对流贼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不是李自成在洛阳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因此开封市民在河南官府的组织下,积极上城参战。

    在团结内部力量上,周王朱恭枵(xiao)也起了极好的带头

    头作用。周王一狠心,将王府中的银子搬到城上,下达了令人乍舌的高额赏格:出城斩首一级五十两;射杀一贼三十两;伤贼一人十两。城里流民为了发财,也为了拿银子买粮保命,纷纷上城固守。

    二是开封城大墙坚,城大且富,闯军兵力不足。

    开封城曾是小明王的故都。从太祖元年开始,也曾经做了近十年的陪都。因此开封城的营建规模很大: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一尺。护城河深一丈,阔五丈。共有城门五个,每门各建月城(瓮城)三重。城上有角楼四,敌台八十四,警铺八十一。

    大明三百年间,开封作为河南一省的首城,经济相当繁荣。人口密集,原有三四十万,涌入之流民则不知凡几。百业繁盛,蓄积丰富。

    闯军仅有三万余人,对开封这样的坚城富城根本无法做全面围攻,只能将进军方向上的西城作为攻击重点。为了敢在援军到来之前拿下开封,闯军曾以弓箭开路攻城,一日夜间“箭插城如猬”。

    这时,增援洛阳的陈永福得知老巢被袭,大惊之下,便以更快的速度从洛阳回撤,仅用了两昼夜就从开封水门进入了城内。

    稍纵即逝的机会丧失了,李自成焦急之下,近距离查看开封城防,又被乱箭射中左眼,从此一只眼失明,成了李瞎子。

    主帅重伤,闯军只好主动后撤,重新回到豫西登封、密县和嵩县一带休整。第一次开封之战失败,李自成用剩下的那支眼睛,重新打量起官军的机动部队。他心里清楚,只要消灭了官军的有生力量,开封城迟早会瓜熟蒂落。

    ……

    崇祯十四年七月,就在蜀世子朱平槿在松林山展开军队的整编和训练之时,李自成和罗汝才的联军在项城大败傅宗龙和杨文岳两总督的兵马。此后数月,李、罗联军乘胜追击,横扫南阳府、河南府和开封府各州县,杀死唐王,再次进攻开封的时机成熟了。

    第二次进攻开封,志在必得的李、罗联军带着五十万兵马前来复仇。其中有三万精兵,还有他们准备已久的一种新式攻城之法:凿城爆破之法。

    然而,这次开封城同样做好了准备。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底,李、罗联军到达开封城下。北城外,有督师丁启睿带来的南阳援兵三千人。甫一接战,南阳兵便溃不成军。大部向闯军投降,而另一部则与追兵一起冲进了瓮城。

    祥符知县王燮(xie)一见不妙,连忙下令抛土塞门,挡住追兵。当督师丁启睿还在犹豫如何处理瓮城中的数千人马之时,王燮已令众人火炬齐抛,将瓮城里的官军和贼军一并烧得焦黑狼藉。

    逃兵下场如此,降军的下场更加悲惨。

    王燮不怕伤了天和,果断出手,是担心贼军混入城来。李自成也有这个担心,于是下令将降军尽数处斩。于是,督师丁启睿带到开封的军队,就以这样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彻底收场。

    最近数日,近万农民军在百余门大炮的掩护下轮番出击,挖掘城墙。面对城上敌楼、悬上抛下的石头和火药包,农民军死伤惨重。可是闯王下了严令,每人每日必须带回三块城砖,不足者正法。昨晚,数十石火药已经填塞入城墙下深丈余,广十余丈的大洞中,就等闯王一声令下,便要点火起爆。

    崇祯十五年正月十三日清晨,对开封的总攻开始了。

    李自成和罗汝才的农民军列阵于开封城的东南角,其中精锐的骑步兵千余人在城濠前布阵。

    迎着冬日里初生的朝阳,一位头戴毡帽、身披斗篷、身骑黑马的高大汉子出现在开封城外的高地上。他的周围,簇拥着一大群武将和文士。他眯着一只眼睛,冷冷地瞥着曾经让他留下痛苦的城市,一种无比的坚毅凝固在棱角分明的脸上。

    他勒马驻足,仔细查看了一番军队的布阵情况,感觉非常满意。将士们摩拳擦掌,战意飞扬。于是他轻轻点头,一名始终注视着他的小校立即行动起来,飞驰着向前方挥动手中的小旗。

    数十息之后,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开封城高大的城墙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红的火焰、黑的烟雾和白的灰尘,它们带着砖块、土疙瘩和许多的人体残肢,一起飞上了天空。

    城墙在呻吟!大地在颤抖!

    自然之力不受人为控制地猛烈释放,第一次让这位不信神、不畏天的高大陕北汉子,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注一: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史料证明,明末河南的人口损失是极为惊人的。但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人口流动性大,补充较为容易,因此人口的损失很可能在史家评估时被严重低估了。

    注二:有史家否认李自成潼关南原之败。理由很多,也有部分证据。但不可否认的是,李自成的确曾面临覆灭之危。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十三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十三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