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崇祯十三年 正文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下之吭(十)

正文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下之吭(十)

目录:崇祯十三年| 作者:响木| 类别:历史军事

    一场因为亮哥而引发的粉黑之争,被朱平槿一席吊胃口的话语成功化解。v菠〝萝〝小v说

    议论渐息,朱平槿直接点名,让舒国明接着把话说完。当前的目标和任务,依然是纯洁干部队伍,统一干部思想和行动,并据此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世子褒奖忠义,让乱臣贼子遗臭万年,臣感佩不已!”舒国明说着,拿眼神狠狠剜了顾绛一刀,“世子大明帝胄,仁慈布于川内,不类于汉昭烈乎?诸臣忠勤有节,起兵抗贼,不类于蜀汉诸臣乎?”

    “舒先生说的好!”宋振宗大声嚷道:“乱臣贼子,末将见一个锤一个,见两个打一双!”两个拳头飞舞,个个都对着顾某人方向。

    宋振宗的嚷嚷让大殿里笑声一片,只有上位者朱平槿和下立者顾绛没有笑。

    “顾先生策论,臣有合之者,亦有不合者!臣据实奏报,不当之处,还请顾先生指正!”明显得到众人支持的舒国明决定乘胜追击,一副挽起袖子打擂台的模样。

    顾绛傲气上来,跨前几步道:“请舒先生指教!”

    “顾先生有云:蜀地,天下之领,扼江水上游。然汉中,本益州之地。蜀地失之汉中,如士无盾,兵无甲,赤手相搏,得无恙乎?

    是故学生亦以为:汉中,我护**必取之!然必取之,并非现在取之,必待以天时地利人和!不知顾先生以为如何?”

    “然也!”

    顾绛犹豫片刻,肯定了舒国明的论断。不过他很快强调,荆襄的防务在他看来,因为有平贼大军在北,所以是暂时安全的。既然要用兵荆襄,又不能犯诸葛亮分兵两处的历史性错误,而那么最好在拿下汉中之后,再整兵东出荆襄。

    这下被舒国明攥住了机会。

    “去年初入蜀王府,学生也如顾先生这般迂阔,空泛而好为大言。”舒国明以自嘲贬损顾绛:“世子用兵,每战必胜。何也,世子敦敦教导我等:情报收集要精细入微,情报分析要鞭辟入里,计划制定要详尽周密,计划落实要一丝不苟。世子还说:空言大话要不得,误人误己误国家!”

    刷!

    顾绛顿时脸红脖粗,愣在了原地。

    ……

    舒国明是朱平槿豢养的专业高级情报分析师。职务之便,可以让他第一时间接触情报局以及各方面的情报。撇开个人素质不谈,单就信息素材的广度和丰度而言,他的视野是仅靠书本知识和眼睛观察获取信息的顾绛所无法比拟的。

    舒国明指出,汉中在秦岭以南,距秦远,与蜀近。对护**而言,既是守卫蜀地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争夺秦陇的前进基地,还是西连羌藏的通道,因此是必取之地。

    但是,凡行事都有个时机问题。

    自从土暴子被赶过巴山之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土暴子为了生存正在与汉中官军火并,争夺数量有限的粮食和人口。

    汉中官军的主力是总兵赵光远,总兵力约两万,能战之兵不足五千,精锐家丁不满四百。赵光远部在没有得到关中或陇右官军支援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守住汉中府一州九县。

    瑞王府护卫为京营抽编,也有千余敢战之兵。可他们既为瑞王府护卫,便不能离开汉中府出城野战。一旦汉中府的核心地区,如南郑、沔县、城固、洋县等地遭到贼寇袭击,瑞王和关南道陈纁只能采取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自身安全问题:

    请求援兵、就地固守或者弃城出逃。

    舒国明认为,请求援兵一项,已经基本没有可能。

    中原大城开封危如累卵,新任秦督孙传庭正在集秦兵援汴。但秦军先后两败于项城和襄城,已经元气大伤。必须完成编练新军和征集粮饷两项艰苦的任务后,才有可能兵出潼关。

    据可靠消息称,由于朝廷连章催促孙传庭出关以解开封之围,孙传庭已经发下檄文,缴传贺人龙、左勷、牛成虎和郑家栋等大将到西安议事。左勷是援剿总兵左光先的儿子,曾长期在陕西任职。临洮总兵牛成虎和固原总兵郑家栋与贺人龙一样,也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老部下。

    所以在这个大战前夕的当口,形势还不那么紧急的汉中,只能就地固守,设法自保。

    然而汉中就地固守,同样并非易事。

    就地固守,就需要增兵添饷。可汉中正当贼道,自崇祯七年起,就不断遭到流贼的来往袭扰。崇祯十年,流贼在汉中城下虚晃一招,吓得瑞王拼命向朝廷喊援兵。有流贼,便有兵匪。贼匪已去,官兵又来,兼之旱蝗水雪灾害交替,汉中早已是满目疮痍,与川北州县不相上下,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以供增兵?

    瑞王就藩汉中,以汉中狭小之地养一皇叔,使得汉中百姓更加穷苦。

    近期有大量的汉中百姓包括一些士绅逃亡四川,可见朝廷在汉中已失民望,亦可见汉中百姓已经走投无路。官军少兵短饷,逃入汉中的土暴子却可以借机敛饥民为兵。时日一久,双方力量对比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那时,汉中就会成为孤城,死守就会变成守死。

    舒国明的判断,有理有据。顾绛无从插嘴,大臣们也唯唯称是。舒国明直接否定了汉中征兵救援、就地固守的可能,那么弃城出逃变成了顺理成章的唯一选择。

    然而接下来舒国明的判断,既出乎于大家的意料,也出乎于已有证据的显示。

    “瑞王崇佛而不近女色,性贪财而好为施舍,体孱弱而守国之志甚坚。其逃也?不逃也!瑞王为皇上至亲,若其危在旦夕,朝廷必调兵保之。是故瑞王不逃,汉中官府大族士绅亦不会逃!”

    舒国明的确定判断,不仅出乎于众臣的意料,也出乎于朱平槿的判断。

    朱平槿是穿越者,他对真实的历史脉络知道大概。在李自成攻占西安之后,瑞王仓促逃到重庆。

    孰知才出狼窝,又入虎口。瑞王到重庆不久,便被第四次入川的张献忠杀了。

    舒国明判断瑞王不会逃,与真实历史截然相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关于三条路线的争论,越是深入,越是让朱平槿感觉到现实情况的复杂。他现在关心的不是舒国明的判断,而是舒国明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

    ……

    随着朱平槿对政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导,政研室的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强化,工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目前,政研室已经扩充为省内室、省外室和参事室。

    进行高级战略情报分析的省外室又按照地域划分为了南北直隶、十二布政司以及辽东、藏羌、蒙古、回回共计十八个小组。

    这十八个小组里的人员并非完全固定。既有交叉兼职,也有专题研究。

    如长江课题小组,由湖广、江西、南直、浙江四个小组的人员参加;海疆课题小组,由辽东、北直、山东、南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九个小组的人员参加。

    这些专业研究人员,曾经是大明朝科举体制下弃而不用的底层士人,如今却是蜀王府人才机制下不可或缺的精英阶层。

    他们既是思想产品的生产者,他们本身也是人才库中的储备品。经过各个岗位的锻炼,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朱平槿统治天下的鹰犬走狗。

    正因为如此,朱平槿在自己动脑思考的同时,也将问题交给了政研室进行研究。看来,政研室已经得出了部分结论。

    “舒先生,何人所做结论?”朱平槿问道。

    朱平槿这个问题,已经打破了政研结论的使用惯例。

    定期或不定期上奏的政研简报是政研结论的主要载体,上面从来只有结论没有过程。政研结论即便通过舒国明之口之手说出来奏上来,也未必就是舒国明本人的个人意见。

    因为情报的具体来源和情报分析的具体过程,其密级往往比情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还高。

    军机处、三总部以及情报局、蜀安局等单位只是政研结论的用户,不允许知道结论的生产过程。每一份结论具体分发给哪些用户,每个用户的具体接触人员有哪些,完全由两个人来控制——朱平槿本人和他的大秘兼办公厅主任程翔凤。

    而每一份结论的生产过程,则只有朱平槿本人有权知晓。比如朱平槿的老婆在股市上借势抛空,就是由一位新入职省内室经济组的唐姓研究员发现并通过舒国明秘密报告给朱平槿的。

    面对朱平槿突如其来的诘问,舒国明稍一犹豫,便给出了结论背后的真相:

    “是刘宇亮与吕大器的结论。刘宇亮在京师翰林院为官多年,与瑞王时有交往。天启七年瑞王就藩汉中,刘宇亮曾奉旨参与银两筹措,对瑞王秉性了解至深。近来世子让刘宇亮写些文章,刘宇亮便使人问臣写什么。臣正好接了世子旨意,便请刘宇亮写写瑞王……

    至于吕大器的结论,那是他儿子吕潜的无心之言。吕潜上月回到广元,听说今年秋闱与往年大不一样,连忙赶到成都打探实情。臣得知消息,便找了几个秀才请他喝酒聊天,顺便……”

    “本世子知道了。”朱平槿挥手打断了舒国明的陈述。如果不是因为事关重大,不是因为干部们的思想严重不统一,朱平槿不会让舒国明当众说出这么多的内情。

    “关于汉中、陇右,众卿不必再议。本世子已有腹案,过些日子再有旨意发出。倒是湖广,诸位爱卿可畅所欲言……”

    注一:卖个关子,请书友们猜猜是谁。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十三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十三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