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动 第0713章 琅琊台
目录:桀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类别:历史军事
在泰山封禅之后,子偃并没有启程返回朝歌,而是继续东巡,前往驾临多次的琅琊台。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曾三巡琅琊台。
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
秦始皇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秦二世元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下了无数脍灸人口的诗词篇章。
琅琊台作为宋帝国重要的港口,自然为子偃所重视。
事实上,与秦始皇的脾性大同小异的子偃,做出的事情真是与秦始皇如出一辙的。
两次东渡的船队都是自琅琊台出发的,子偃在还是宋王的时候,便迁了三万户黎庶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海港。
望着眼前的这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子偃沉默不语。
“邹衍,朕这是第几次驾临琅琊台了?”
“回禀陛下,这是您第四次驾临琅琊台了。”看着面无表情的子偃,邹衍不由得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已经第四次了吗?”
子偃眯着眼睛道:“邹衍,你说这世间是否真的有神仙存在?你们阴阳家的人,一直在朕的面前吹捧什么长生不老药,这世间又果真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吗?古往今来,又有谁真正地长生不老?”
“仙人是有的。”邹衍的心里在打鼓,在面对子偃的这个问题的时候,邹衍惶恐不已,但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只是长生不老药还在炼制的过程中。”
“这都炼制了多少年了?有三十几个年头了吧?”
“这……”
子偃指着那一片大海,肃容道:“东方,东方有长生不老药吗?三仙岛已经找到了,但是这所谓的三仙岛,不过是一片化外之地,蛮夷之地,那么在三仙岛之外?”
“陛下……”
“你回答不了,朕却知道。”子偃说出了一句让邹衍摸不着头脑的话。
“退下吧,朕要一个人静一静。”
“诺。”
子偃独处于琅琊台的最高处,附近没有别人,一兵一卒都没有。
子偃翘首,眺望着这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
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
在附近的人,都望着子偃的背影,不知道这一位始皇帝心里在想什么。
忽而,子偃似乎是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浑身战栗了一下,随后挥出了自己的衣袖,一下子瘫坐到了地上,宛如被鬼魅缠身了一般!
“陛下!”
见状,周围的大臣和将士赶紧围了过去,想要将子偃搀扶起来,却都被推开了。
子偃的神色十分的激动,脸色却不是红的,而是惨白的一片。子偃骤然起身,抽出了自己的佩剑,随后下了高台,直奔沙滩那里。
子偃状若癫狂,撒开脚丫子冲到了海里,在潮起潮落之间,子偃挥舞着手中的人皇剑,嘴里还失神一般地嚷嚷着:“不!不!谁也不能夺去朕的性命!就算是你也不行!听见没有!朕不怕你!不怕你!朕要杀了你!……”
看见子偃的模样,在场的大臣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生怕子偃与屈原一般投海自尽了。
“邹衍,你说陛下这是怎么了?如何失了神智?”鹖冠子询问道。
邹衍的眉头一皱,说道:“在下也不知道。陛下非常人也,不是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就是冥冥之中,有鬼神在使坏。”
终于,在海里挥舞了许久的剑的子偃疲累了,瘫坐到海上,众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
“邹衍。”
“臣在。”
“你,在这琅琊台上立一块石碑,着书立说。”
“遵旨。”
于是邹衍作碑文曰:维廿十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华,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
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子偃看了邹衍写的碑文,十分的满意,赏赐他三千金,上等的绫罗绸缎一百匹。
同时,子偃还命鹖冠子拟了一份圣旨,内容大概是:在三仙岛设立都护府,名为瀛洲都护府,以子楚为大都护,率军五万人驻守。
同时,子偃决定派出三支船队东渡,每一支船队为三千余人,共计万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随着年龄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衰弱,子偃心下惶恐,这一回在琅琊台的失态,只是开端,日后,有得他受的!
这派遣出去的三支船队,一支找到了夷洲,一支找到了孤岛,还有一支找到了尽是土着的荒岛。
子偃没奈何,只好命令船队留守该岛,同时设置夷洲、海南、吕宋三大都护府,及其附属岛屿都划归都护府,以自己的儿子,子启、子契、子然为这三个都护府的大都护!
子偃还不甘心,于第二年又派出了一支万人的船队,继续东渡。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曾三巡琅琊台。
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
秦始皇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秦二世元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
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下了无数脍灸人口的诗词篇章。
琅琊台作为宋帝国重要的港口,自然为子偃所重视。
事实上,与秦始皇的脾性大同小异的子偃,做出的事情真是与秦始皇如出一辙的。
两次东渡的船队都是自琅琊台出发的,子偃在还是宋王的时候,便迁了三万户黎庶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海港。
望着眼前的这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子偃沉默不语。
“邹衍,朕这是第几次驾临琅琊台了?”
“回禀陛下,这是您第四次驾临琅琊台了。”看着面无表情的子偃,邹衍不由得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已经第四次了吗?”
子偃眯着眼睛道:“邹衍,你说这世间是否真的有神仙存在?你们阴阳家的人,一直在朕的面前吹捧什么长生不老药,这世间又果真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吗?古往今来,又有谁真正地长生不老?”
“仙人是有的。”邹衍的心里在打鼓,在面对子偃的这个问题的时候,邹衍惶恐不已,但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只是长生不老药还在炼制的过程中。”
“这都炼制了多少年了?有三十几个年头了吧?”
“这……”
子偃指着那一片大海,肃容道:“东方,东方有长生不老药吗?三仙岛已经找到了,但是这所谓的三仙岛,不过是一片化外之地,蛮夷之地,那么在三仙岛之外?”
“陛下……”
“你回答不了,朕却知道。”子偃说出了一句让邹衍摸不着头脑的话。
“退下吧,朕要一个人静一静。”
“诺。”
子偃独处于琅琊台的最高处,附近没有别人,一兵一卒都没有。
子偃翘首,眺望着这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
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
在附近的人,都望着子偃的背影,不知道这一位始皇帝心里在想什么。
忽而,子偃似乎是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般,浑身战栗了一下,随后挥出了自己的衣袖,一下子瘫坐到了地上,宛如被鬼魅缠身了一般!
“陛下!”
见状,周围的大臣和将士赶紧围了过去,想要将子偃搀扶起来,却都被推开了。
子偃的神色十分的激动,脸色却不是红的,而是惨白的一片。子偃骤然起身,抽出了自己的佩剑,随后下了高台,直奔沙滩那里。
子偃状若癫狂,撒开脚丫子冲到了海里,在潮起潮落之间,子偃挥舞着手中的人皇剑,嘴里还失神一般地嚷嚷着:“不!不!谁也不能夺去朕的性命!就算是你也不行!听见没有!朕不怕你!不怕你!朕要杀了你!……”
看见子偃的模样,在场的大臣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生怕子偃与屈原一般投海自尽了。
“邹衍,你说陛下这是怎么了?如何失了神智?”鹖冠子询问道。
邹衍的眉头一皱,说道:“在下也不知道。陛下非常人也,不是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就是冥冥之中,有鬼神在使坏。”
终于,在海里挥舞了许久的剑的子偃疲累了,瘫坐到海上,众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
“邹衍。”
“臣在。”
“你,在这琅琊台上立一块石碑,着书立说。”
“遵旨。”
于是邹衍作碑文曰:维廿十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华,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
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子偃看了邹衍写的碑文,十分的满意,赏赐他三千金,上等的绫罗绸缎一百匹。
同时,子偃还命鹖冠子拟了一份圣旨,内容大概是:在三仙岛设立都护府,名为瀛洲都护府,以子楚为大都护,率军五万人驻守。
同时,子偃决定派出三支船队东渡,每一支船队为三千余人,共计万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随着年龄越来越老,身体越来越衰弱,子偃心下惶恐,这一回在琅琊台的失态,只是开端,日后,有得他受的!
这派遣出去的三支船队,一支找到了夷洲,一支找到了孤岛,还有一支找到了尽是土着的荒岛。
子偃没奈何,只好命令船队留守该岛,同时设置夷洲、海南、吕宋三大都护府,及其附属岛屿都划归都护府,以自己的儿子,子启、子契、子然为这三个都护府的大都护!
子偃还不甘心,于第二年又派出了一支万人的船队,继续东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桀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桀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