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动 第0722章 陶俑
目录:桀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类别:历史军事
秦穆公嬴任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物。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秦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在他统治秦国的三十九年里,无论是人尽其才的治国理念,还是纵横捭阖的争霸格局,都给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形象。
然而,嬴任好却没有将这种完美的形象保持到最后,因为他在临死之前不顾国家的前途,居然让三位才能出众的大臣奄息、仲行、针虎为他殉葬,史称“三良殉秦”。
秦穆公此举让当时的秦人愤怒不已,他们作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到处传唱,以此来悼念三位被逼殉葬的贤良,同时对秦穆公的伪善进行了悲痛的控诉,“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那么,秦国三良是不是被迫殉葬呢?子偃以为,从秦穆公的生平上看,三人被逼迫的成分很低,自愿殉葬,誓死跟随在秦穆公左右的可能性极大。
秦穆公统治秦国的三十九年间,也是秦国快速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时期,“二十年,秦灭梁、芮”,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界,开始和晋国毗邻;“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已经成为西方大国,拥有了让东方诸侯都不敢小觑的实力。
有如此作为的秦穆公,性格并不残暴。相反,他对待自己的臣工和百姓非常宽容,被誉为贤明之君,具有君子之风。
那么秦穆公嬴任好对自己的子民宽容到什么地步呢?
秦嬴一族能够从嬴姓赵氏的小宗脱离出来,成为独自发展的大宗,得益于秦非子的养马功劳,所以秦穆公并没有荒废祖传的本能,对养马也是颇有心得。
秦国此时已经完全占有了周王室的西岐之地,而岐山之下也成了秦国的养马场。马在古代的地位和耕牛相同,所以秦穆公对马匹非常看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官府养的马居然被人盗走吃肉了,这把负责看场的官员吓得半死,经过大力排查后,抓住了三百个偷马贼交给秦穆公审判。
但嬴任好并没有将这群偷马贼判刑。他认为人比马重要,如果因为马的损失而杀死百姓,这有违仁道;他还担心这些因为吃了马肉而没有喝酒的偷马贼,身体会因为马肉的作用受到伤害。
所以秦穆公不仅没有惩罚偷马贼,反而赐了酒后就放了这些人。
这些偷马贼被秦穆公的善念感化,在秦晋爆发战争后,三百人自愿成军,成功解救了被晋军围困的秦穆公,还成功俘虏了晋惠公。嬴任好的善念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秦穆公宽宏大量的气度,最出名的当属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立志伐晋的事迹。
晋国言而无信,这对一心打造“秦晋之好”的秦穆公打击很大。他认为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于是不顾百里奚、蹇叔的劝阻,起用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伐晋,但结果并不如愿,秦军大败而归,三人都成了晋国的俘虏后又被放回,也是抱着耻笑秦国的心思。
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说,绝对是天大的耻辱。但秦穆公把伐晋的失败归罪在自己的身上,他认为正是自己的一意孤行,才导致了三将受辱,“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秦穆公并没有就此轻慢他们,依然重用三人。第二次伐晋再次失败,不要说秦国的百姓,连孟明视三人自己都感到无地自容,但依然得到秦穆公的鼓励。
正是因为他的大度,秦国终于从晋国手中讨回了公平和尊严,第三次伐晋,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大败晋军,一血前耻,报了崤山之仇。
秦穆公的胸襟是秦人之福,特别是第三次伐晋胜利后,他“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的举动,以及善于自我反省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当时各国文人的称赞,被誉为“君子”。
正是因为秦穆公的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秦国才能够屹立在姬周王朝的西边,成为一方霸主。
一心图谋秦国强大的秦穆公,有雄心,也有善念,他既然可以饶过那些偷马贼,也可以不追究孟明视三人的两次军事失败,更不会让有治国之才的“三良”给自己殉葬,毕竟秦国能够强大,成为天下霸主,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而且春秋时期,人口是第一重要的资源,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就知道了,用陶俑代替人殉,不难看出秦国的思想相对还是较为超前的。
秦穆公的仁义是目共睹的。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发展成了一个沃野千里的大国,这对于长期和犬戎争夺生存空间的“老秦人”来说,这份功绩是十分珍贵的。
所以,秦穆公的离去是秦人最大的伤痛和损失,而且古人都固执的认为,地下苦寒,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侍奉左右,会让灵魂不安。
正因为如此,生为秦穆公看重的三位贤臣,不忍心自己的国君孤独地长眠地下,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加入到殉葬的人群里。
这就像汉初的田横,在他自杀以后,身边的两位随从也自刎殉主;消息传到他曾经占领的海岛后,守卫在那里等待的五百壮士也都自杀而死,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面上看和儒家的“舍生取义”相同,但实质上背道而驰,也是皇权时代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才是汉武帝剿杀游侠的根本原因。
子干与子斐对于人殉之事争论了半天,谁都争辩不过谁。而在没有子偃的授意之下,群臣都不敢自己发言。
子干是子偃的堂弟,子斐是子偃的儿子,这二人都是皇帝陛下最为亲近的人,他们可以这样畅所欲言,但是群臣却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子偃的威望太甚了!
看着一侧三缄其口的丞相鹖冠子,子偃不由得出声道:“鹖冠子,你怎么看?”
“陛下,臣赞同子干大人的观点,人殉必须废止。但是子斐公子说的不无道理,陛下乃是人皇,他日驾崩,到了阴间,还需要有人服侍才可。”
鹖冠子还真是一个老滑头,两不得罪。
子偃蹙眉道:“说说你的看法。”
“帝国一直都在鼓励生育,发展生产,若无人口,便无兵源,便无足够的劳动力。如何支持帝国继续开疆拓土,扫灭蛮夷,完成陛下‘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宋土’的志向呢?”
鹖冠子说道:“所以,臣以为,人殉制度必须废止。民间现在还有这种陋习,那些死去的公卿大夫也有不少人都还在用人殉葬的,这是不人道的!而陛下百年之后,必须要有人在阴间服侍,这怎么办呢?臣以为,这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东西替代。”
“什么东西?”
“陶俑!”
“帝国可以根据将士、黎庶、妃嫔、大臣的样貌,烧制大量的陶俑,陪葬于帝陵!陶俑有灵,可助陛下在阴间依旧能称王称帝,至高无上!”
“善!”
子偃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这个法子不错。毕竟,秦兵马俑,亦是古代中国一大文化物质遗产!
“子干。”
“臣在!”
“烧制陶俑的事情便交给你了。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召集天下之工匠,一应人力物力,但有所需,可以上奏牍给朕。”
“诺!”
但子偃还是决口不提废除人殉制度的事情!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秦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在他统治秦国的三十九年里,无论是人尽其才的治国理念,还是纵横捭阖的争霸格局,都给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形象。
然而,嬴任好却没有将这种完美的形象保持到最后,因为他在临死之前不顾国家的前途,居然让三位才能出众的大臣奄息、仲行、针虎为他殉葬,史称“三良殉秦”。
秦穆公此举让当时的秦人愤怒不已,他们作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到处传唱,以此来悼念三位被逼殉葬的贤良,同时对秦穆公的伪善进行了悲痛的控诉,“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那么,秦国三良是不是被迫殉葬呢?子偃以为,从秦穆公的生平上看,三人被逼迫的成分很低,自愿殉葬,誓死跟随在秦穆公左右的可能性极大。
秦穆公统治秦国的三十九年间,也是秦国快速发展和扩张的重要时期,“二十年,秦灭梁、芮”,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界,开始和晋国毗邻;“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已经成为西方大国,拥有了让东方诸侯都不敢小觑的实力。
有如此作为的秦穆公,性格并不残暴。相反,他对待自己的臣工和百姓非常宽容,被誉为贤明之君,具有君子之风。
那么秦穆公嬴任好对自己的子民宽容到什么地步呢?
秦嬴一族能够从嬴姓赵氏的小宗脱离出来,成为独自发展的大宗,得益于秦非子的养马功劳,所以秦穆公并没有荒废祖传的本能,对养马也是颇有心得。
秦国此时已经完全占有了周王室的西岐之地,而岐山之下也成了秦国的养马场。马在古代的地位和耕牛相同,所以秦穆公对马匹非常看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官府养的马居然被人盗走吃肉了,这把负责看场的官员吓得半死,经过大力排查后,抓住了三百个偷马贼交给秦穆公审判。
但嬴任好并没有将这群偷马贼判刑。他认为人比马重要,如果因为马的损失而杀死百姓,这有违仁道;他还担心这些因为吃了马肉而没有喝酒的偷马贼,身体会因为马肉的作用受到伤害。
所以秦穆公不仅没有惩罚偷马贼,反而赐了酒后就放了这些人。
这些偷马贼被秦穆公的善念感化,在秦晋爆发战争后,三百人自愿成军,成功解救了被晋军围困的秦穆公,还成功俘虏了晋惠公。嬴任好的善念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秦穆公宽宏大量的气度,最出名的当属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立志伐晋的事迹。
晋国言而无信,这对一心打造“秦晋之好”的秦穆公打击很大。他认为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于是不顾百里奚、蹇叔的劝阻,起用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伐晋,但结果并不如愿,秦军大败而归,三人都成了晋国的俘虏后又被放回,也是抱着耻笑秦国的心思。
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说,绝对是天大的耻辱。但秦穆公把伐晋的失败归罪在自己的身上,他认为正是自己的一意孤行,才导致了三将受辱,“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秦穆公并没有就此轻慢他们,依然重用三人。第二次伐晋再次失败,不要说秦国的百姓,连孟明视三人自己都感到无地自容,但依然得到秦穆公的鼓励。
正是因为他的大度,秦国终于从晋国手中讨回了公平和尊严,第三次伐晋,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大败晋军,一血前耻,报了崤山之仇。
秦穆公的胸襟是秦人之福,特别是第三次伐晋胜利后,他“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的举动,以及善于自我反省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当时各国文人的称赞,被誉为“君子”。
正是因为秦穆公的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秦国才能够屹立在姬周王朝的西边,成为一方霸主。
一心图谋秦国强大的秦穆公,有雄心,也有善念,他既然可以饶过那些偷马贼,也可以不追究孟明视三人的两次军事失败,更不会让有治国之才的“三良”给自己殉葬,毕竟秦国能够强大,成为天下霸主,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而且春秋时期,人口是第一重要的资源,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就知道了,用陶俑代替人殉,不难看出秦国的思想相对还是较为超前的。
秦穆公的仁义是目共睹的。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发展成了一个沃野千里的大国,这对于长期和犬戎争夺生存空间的“老秦人”来说,这份功绩是十分珍贵的。
所以,秦穆公的离去是秦人最大的伤痛和损失,而且古人都固执的认为,地下苦寒,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侍奉左右,会让灵魂不安。
正因为如此,生为秦穆公看重的三位贤臣,不忍心自己的国君孤独地长眠地下,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加入到殉葬的人群里。
这就像汉初的田横,在他自杀以后,身边的两位随从也自刎殉主;消息传到他曾经占领的海岛后,守卫在那里等待的五百壮士也都自杀而死,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面上看和儒家的“舍生取义”相同,但实质上背道而驰,也是皇权时代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才是汉武帝剿杀游侠的根本原因。
子干与子斐对于人殉之事争论了半天,谁都争辩不过谁。而在没有子偃的授意之下,群臣都不敢自己发言。
子干是子偃的堂弟,子斐是子偃的儿子,这二人都是皇帝陛下最为亲近的人,他们可以这样畅所欲言,但是群臣却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子偃的威望太甚了!
看着一侧三缄其口的丞相鹖冠子,子偃不由得出声道:“鹖冠子,你怎么看?”
“陛下,臣赞同子干大人的观点,人殉必须废止。但是子斐公子说的不无道理,陛下乃是人皇,他日驾崩,到了阴间,还需要有人服侍才可。”
鹖冠子还真是一个老滑头,两不得罪。
子偃蹙眉道:“说说你的看法。”
“帝国一直都在鼓励生育,发展生产,若无人口,便无兵源,便无足够的劳动力。如何支持帝国继续开疆拓土,扫灭蛮夷,完成陛下‘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宋土’的志向呢?”
鹖冠子说道:“所以,臣以为,人殉制度必须废止。民间现在还有这种陋习,那些死去的公卿大夫也有不少人都还在用人殉葬的,这是不人道的!而陛下百年之后,必须要有人在阴间服侍,这怎么办呢?臣以为,这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东西替代。”
“什么东西?”
“陶俑!”
“帝国可以根据将士、黎庶、妃嫔、大臣的样貌,烧制大量的陶俑,陪葬于帝陵!陶俑有灵,可助陛下在阴间依旧能称王称帝,至高无上!”
“善!”
子偃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这个法子不错。毕竟,秦兵马俑,亦是古代中国一大文化物质遗产!
“子干。”
“臣在!”
“烧制陶俑的事情便交给你了。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召集天下之工匠,一应人力物力,但有所需,可以上奏牍给朕。”
“诺!”
但子偃还是决口不提废除人殉制度的事情!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桀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桀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