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记事 第205章 蓬莱智囊团
目录:执宰大宋| 作者:天工造物| 类别:历史军事
蓬莱,暨行院蓬莱阁。
进进出出的人,行色匆匆,蓬莱阁内,不时传出愤怒的咆哮声。
滕子京桌上堆着厚厚一沓报告,晏殊、吕璹、章得象、刘永、苏洵、曾巩,还有其他暨行院的留守师生,再加上新来的王安国,一个个忙忙碌碌的没完。
那咆哮声,是苏洵的声音。
他是个老愤青,看到这些报告公文,这才意识到,天下并未承平,繁华富庶之地,尚且如此龌蹉,其他地方,还不知有多少龌蹉,当真是让人愤怒。
但是其他人却没有这种反应,他们要么是久在中枢的重臣,要么是为政一方的大员,就算是曾巩与王安国,那都是出身高贵,家世不凡,自然知道其中龌蹉。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未央直接掀开了盖子,九州之地,所有的大事小情汇总了过来罢了。
之所以如此,未央也是无奈。
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再说了,蓬莱这么庞大的智囊团,堪称天下少有,比不得朝堂之上,比起辽国、西夏等地,那是绰绰有余的,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是浪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再加上这些人都是处理惯了政事的,再加上未央不遗余力的灌输现代思想,又留下了种种籍,自然与寻常腐儒不同。
更重要的是,天下有识之士,未必看不出天下大害莫过于兼并,兼并之甚,莫过于江南。
只是一旦动了江南,那就是动了无数士人的利益,动了人家的钱袋子,动了斯文元气。
这不是要命吗?所以虽然能看到,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点出来,更没有人愿意去做。
未央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地方,干了一件恰当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王伦叛乱,世家们为了避嫌或者说为了少受损失,竟然一发撤出了东南九州。
谁也没有想到,天上掉下来一个妖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就把九州掌控在手中,而且这个妖孽胸中有万般主意,又有一群老狐狸相助,竟然直接废了世家大半功力,要改革东南,一扫妖氛。
所以他们慌了,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孔家,不曾想孔家落了个灭族的下场,孔夫子名誉扫地。
这才有了两方势力角逐东南,两不相让。
那个隐形的势力虽然庞大无比,却松散的很。
天下集团虽然不必上他们,但是胜在结构严谨,人才辈出,再加上一群老狐狸的加盟,未央又不是个喜欢揽权的,自然如鱼得水,应付起来,也是轻松如意。
欧阳修是个纯粹的文人,这会也被抓来处理庞大的事务,事无巨细,必须处理,搞的文坛盟主眉头都皱成了川字。
他们每人负责的都不同,苏洵与吕璹、刘永负责的是民生部分,滕子京负责的是治安部分,至于章得象与晏殊两位相公,负责的是最复杂的吏治问题,还要负责出谋划策,欧阳修只是负责打杂罢了。
其余人都是辅助他们进行工作,总体来说,几个人分工明确,手下又有可用的人手,快速的情报反应系统,处理起事情来,如臂指使,毕竟都是做熟了的,但是遇到重大问题,他们还是要一起想方设法的去分析利弊,达成一致后,交于未央处理。
“革新吏治,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未央端坐在案后,桌上摆着蓬莱智囊团的一纸文,笑着对自己的新弟子,还有小舅子说着话,蔓菁在一旁研墨沏茶。
“有一句话说的好,令不出京城!同样的道理,这一纸文,实际上屁用都没有,到底下实际做事的,还是小吏乡绅。
要想真正的做事,就要放下身份,真正的走进民间,见一见民生疾苦才行。
比如晏相公建议利用乡绅快速恢复民生,章相公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岳父与滕夫子却认为,乡绅虽然有利于快速恢复民间经济,却有害无益。
实则利用乡绅,乡绅也利用我们,双方互相利用之下,置百姓于何地?不过又是一番利益交换罢了。
我们想要真正的做到天下大治,就不能全盘否定一些事情,也不能全盘确定一些事情。
当务之急,是树立朝廷的威信,只有朝廷,才是最可靠的,乡绅依靠朝廷的威信做事,要是做的好,那就罢了,若是鱼肉乡里,胡作非为,岂不是我们之过?
小晏、苏轼,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苏轼是个大嘴巴,从小养成的毛病,张口就来,“依我看,什么乡绅士人,不过是披着文人的外衣,做着地痞的事情,不如直接抛弃他们。
我们既然要清丈田亩,分田于民,就不能用他们,否则又是一个个地主,我们做的一切,就成了无用功,一点变化都没有,那我们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未央含笑点头,看向晏几道。
晏几道皱眉道:“师父,师兄的话我不甚赞同,固然有鱼肉乡里的乡绅士人,但是国朝养士,不就是管理天下吗?
弟子认为,不若结合起来,形成两厢监督,毕竟官吏人数过少,不可能整日里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还是需要乡绅的配合才行。”
未央讶然的看着晏几道,没想到这小子不过两三天的功夫,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要知道他才五岁,苏轼也就比他大一岁,原本以为苏轼够妖孽了,现在看来,在政治嗅觉上,苏轼还是差了一筹啊。
未央鼓励道:“小晏,你详细说说。”
晏几道得了未央的鼓励,声音都大了起来。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也是世家出身,知道规矩的重要性,百姓虽然淳朴,但是未必全都是好人,小偷小摸的多了去了。
乡绅士人,虽然有些人以利益为上,但是却只要有合适的规矩束缚,自然能纳为己用。
弟子认为,以规矩约束乡绅士人,以规矩约束百姓,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言虽不多,但是晏几道却道出了其中真谛,让未央刮目相看。
进进出出的人,行色匆匆,蓬莱阁内,不时传出愤怒的咆哮声。
滕子京桌上堆着厚厚一沓报告,晏殊、吕璹、章得象、刘永、苏洵、曾巩,还有其他暨行院的留守师生,再加上新来的王安国,一个个忙忙碌碌的没完。
那咆哮声,是苏洵的声音。
他是个老愤青,看到这些报告公文,这才意识到,天下并未承平,繁华富庶之地,尚且如此龌蹉,其他地方,还不知有多少龌蹉,当真是让人愤怒。
但是其他人却没有这种反应,他们要么是久在中枢的重臣,要么是为政一方的大员,就算是曾巩与王安国,那都是出身高贵,家世不凡,自然知道其中龌蹉。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未央直接掀开了盖子,九州之地,所有的大事小情汇总了过来罢了。
之所以如此,未央也是无奈。
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再说了,蓬莱这么庞大的智囊团,堪称天下少有,比不得朝堂之上,比起辽国、西夏等地,那是绰绰有余的,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是浪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再加上这些人都是处理惯了政事的,再加上未央不遗余力的灌输现代思想,又留下了种种籍,自然与寻常腐儒不同。
更重要的是,天下有识之士,未必看不出天下大害莫过于兼并,兼并之甚,莫过于江南。
只是一旦动了江南,那就是动了无数士人的利益,动了人家的钱袋子,动了斯文元气。
这不是要命吗?所以虽然能看到,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点出来,更没有人愿意去做。
未央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地方,干了一件恰当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王伦叛乱,世家们为了避嫌或者说为了少受损失,竟然一发撤出了东南九州。
谁也没有想到,天上掉下来一个妖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就把九州掌控在手中,而且这个妖孽胸中有万般主意,又有一群老狐狸相助,竟然直接废了世家大半功力,要改革东南,一扫妖氛。
所以他们慌了,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孔家,不曾想孔家落了个灭族的下场,孔夫子名誉扫地。
这才有了两方势力角逐东南,两不相让。
那个隐形的势力虽然庞大无比,却松散的很。
天下集团虽然不必上他们,但是胜在结构严谨,人才辈出,再加上一群老狐狸的加盟,未央又不是个喜欢揽权的,自然如鱼得水,应付起来,也是轻松如意。
欧阳修是个纯粹的文人,这会也被抓来处理庞大的事务,事无巨细,必须处理,搞的文坛盟主眉头都皱成了川字。
他们每人负责的都不同,苏洵与吕璹、刘永负责的是民生部分,滕子京负责的是治安部分,至于章得象与晏殊两位相公,负责的是最复杂的吏治问题,还要负责出谋划策,欧阳修只是负责打杂罢了。
其余人都是辅助他们进行工作,总体来说,几个人分工明确,手下又有可用的人手,快速的情报反应系统,处理起事情来,如臂指使,毕竟都是做熟了的,但是遇到重大问题,他们还是要一起想方设法的去分析利弊,达成一致后,交于未央处理。
“革新吏治,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未央端坐在案后,桌上摆着蓬莱智囊团的一纸文,笑着对自己的新弟子,还有小舅子说着话,蔓菁在一旁研墨沏茶。
“有一句话说的好,令不出京城!同样的道理,这一纸文,实际上屁用都没有,到底下实际做事的,还是小吏乡绅。
要想真正的做事,就要放下身份,真正的走进民间,见一见民生疾苦才行。
比如晏相公建议利用乡绅快速恢复民生,章相公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岳父与滕夫子却认为,乡绅虽然有利于快速恢复民间经济,却有害无益。
实则利用乡绅,乡绅也利用我们,双方互相利用之下,置百姓于何地?不过又是一番利益交换罢了。
我们想要真正的做到天下大治,就不能全盘否定一些事情,也不能全盘确定一些事情。
当务之急,是树立朝廷的威信,只有朝廷,才是最可靠的,乡绅依靠朝廷的威信做事,要是做的好,那就罢了,若是鱼肉乡里,胡作非为,岂不是我们之过?
小晏、苏轼,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苏轼是个大嘴巴,从小养成的毛病,张口就来,“依我看,什么乡绅士人,不过是披着文人的外衣,做着地痞的事情,不如直接抛弃他们。
我们既然要清丈田亩,分田于民,就不能用他们,否则又是一个个地主,我们做的一切,就成了无用功,一点变化都没有,那我们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未央含笑点头,看向晏几道。
晏几道皱眉道:“师父,师兄的话我不甚赞同,固然有鱼肉乡里的乡绅士人,但是国朝养士,不就是管理天下吗?
弟子认为,不若结合起来,形成两厢监督,毕竟官吏人数过少,不可能整日里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还是需要乡绅的配合才行。”
未央讶然的看着晏几道,没想到这小子不过两三天的功夫,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要知道他才五岁,苏轼也就比他大一岁,原本以为苏轼够妖孽了,现在看来,在政治嗅觉上,苏轼还是差了一筹啊。
未央鼓励道:“小晏,你详细说说。”
晏几道得了未央的鼓励,声音都大了起来。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也是世家出身,知道规矩的重要性,百姓虽然淳朴,但是未必全都是好人,小偷小摸的多了去了。
乡绅士人,虽然有些人以利益为上,但是却只要有合适的规矩束缚,自然能纳为己用。
弟子认为,以规矩约束乡绅士人,以规矩约束百姓,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言虽不多,但是晏几道却道出了其中真谛,让未央刮目相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执宰大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执宰大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