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初鸣 第十章:城东农庄
目录:永世帝唐| 作者:清风逸之| 类别:历史军事
万年县衙位于宣阳坊的最东南角。
殷清风来这里,一个是将小丫头的贱籍更换成良籍;二是将没有户籍的任大六人签成贱籍;三是将升平坊的房屋更换房契名头;四是申请将升平坊那片房屋圈成一个区域。
从万年县衙出来,又去了一趟长安县县衙。
等小丫头走出县衙后,抱着殷清风痛哭起来。现在她不但不再是贱籍,而且还是任大六人和那片房屋、商铺的主人。
这时,任大六人则暗中面面相觑,原来他们尊敬的任娘子之前竟然是贱籍。同时,在震惊之余,也替他们自己感到高兴。
他们皆出身贫寒,知道这个时代,一个奴婢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既然殷郎君能把任娘子放良了,那他们呢?就算不放良,跟着这样仁义的主人,还怕未来没有好前程?
在任大六人将那些未来的工人、营业员等安排稳妥之后,殷清风就要开始进行下一个动作了。这个动作,是在杜伏威那城外的食邑农庄上进行。
当初没敢对李世民打包票,就是因为殷清风也不确定他能不能做到提高粮食产量。
提高粮食亩产,以殷清风的了解,大概分成五个因素:种子、农具、化肥、耕植技术和方式。
种子的改进需要专业的技术和长期的培育,这个就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至于其他四个方面,每个时代的农民,都已经做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极致,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农业家庭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以《齐民要术》为例。
里面记载了除水转筒车、麦钐、耘杷等少数元朝时出现的农具外,还记载了肥料的使用,以及林、牧、副、渔等各项技术知识和应用。
李唐现在属于战后重建阶段,粮食的亩产或许不高,但殷清风也不能拿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糊弄李世民。
想要打动李世民,他就得拿出更有新意的办法来。
“小的杜丙,见过郎君和小娘子。”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在农庄外迎接殷清风和月眉。
杜伏威被封为吴王的时候,食邑的封地在渭河北岸。降为国公后,食邑换到了灞河桥东、铜人原以北的那片地方。
食邑人口由一万户降为三千户,食邑田和职田共计四十万亩。
殷清风乍一听有这么大一块地方,还挺高兴呢。可是仔细一算就发现小杜童鞋被坑了。
唐朝的一亩约为五百八十平米,这四十万亩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三十四万亩多一些。但这还不是关键的。
关键的是,如果这三千户是普通百姓的话,以每户两个成年男子算,他们应该被赐田六十万亩。
不过这样也好。如果真给杜伏威八十万亩、一百万亩的,或许哪天杜伏威就被拎去杀头了呢。
从管理的艺术来说,有时候上级对下级越客气越坏事儿。
殷清风问道:“可以下田耕作的有多少人?”
杜丙一边偷偷观察两个少年少女,一边回答道:“十四到五十岁的男丁七千三百三十八人,健壮妇人约四千两百人。”
“把所有的农具都找出来让我看看。”
“是,请郎君和小娘子随小的到院子里来。”
等杜丙让人带过来那些农具,殷清风一看,心道:“果然是这样!除了镰刀和犁头是铁的,剩下的都是木制的。看来之前战乱的破坏性可是不小。
国公府的农庄都用木制的工具,那普通百姓呢?不用想就知道了。”
殷清风看着满地的木头发了一会儿呆,然后让杜丙找来笔和纸。除了将农具换成铁制的之外,殷清风能做的改动,就是曲辕犁了。
曲辕犁与直辕犁的构件只有犁床是相同的,犁辕、犁梢要弯曲,增加一个策额、压犁和犁壁。
曲辕的优势是前面牵犁的牛马或人的用力点也就是重心,要往下移。这样不但省力而且转弯更灵活,最主要的是可以深耕。
等画好了之后,殷清风抬头对杜丙吩咐道:“找来木匠和铁匠,将这些做出来....”
对杜丙又吩咐一番,并约定三天之后再来视察结果。
等殷清风带着小丫头再次来到农庄时,杜丙带着主仆二人来到庄外的地头上,那里已经有佃户在等着了。
殷清风看都准备齐了,于是下令,“开始吧!”
为了检验曲辕犁的先进性,佃户分两组:一组曲辕,一组直辕。
等两组人都回来之后,曲辕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那些佃户欢喜的围着曲辕犁转了好几圈,才想着向殷清风鞠躬作揖。
秦汉时期,先人们就已经总结出了基肥、种肥、追肥等一系列施肥技术。但是肥料都是以人、畜的粪尿为主。
粪肥的氮含量、肥力都比较高,但肥速比较快,做底肥、追肥都合适,使用时注意防止烧苗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堆肥的养分比较均衡,氮与碳的比例比较合理,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更适合做底肥使用。
对于肥料的使用,殷清风还有一个选择:绿肥。但绿肥和堆肥都需要时间来发酵,而春耕在正月底就要进行了。所以,他上一次只要求杜丙大量的收集厕肥和厩肥。
看着那些正在翻地的佃户,殷清风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农庄有多少牲畜?”
“大小公母一共九头牛,还有挽马三十匹。”
殷清风略微吃惊的说道:“也就是说,三十多头牲畜和一万多人耕种这么多的土地?”
杜丙小心翼翼点点,“是。”一副生怕殷清风的怒火天降的模样。
殷清风缓了一下情绪,“那,这农庄一年能产多少粮食?”
听到这个问题,杜丙自豪的回道:“以小的多年经验来看,这里大约能产谷三十九万余石。”
“三十九万石...平均一亩还不到一石?三十九万石才几贯钱?晕死!”殷清风是终于知道古人为啥都不停的买地了。就这亩产,不多买地是不行的了。
殷清风无奈的摇摇头,然后默不作声的站在那里。
好久之后,殷清风吩咐道:“从今天开始,除了铁匠、木匠那些人,所有的人包括妇孺都组织起来挖沟渠。每五十亩再挖一口深井和一个粪坑。
如果你都做到了,我敢保证这些土地每年收获不少于百万石?”
“百万石?百万石?”杜丙惊叫起来。
殷清风轻松的问道:“很多吗?”
“很、很、很多~~”杜丙咽了咽口唾沫。
“只要你能按照我说的去做,今年收获的时候,我请秦王殿下过来,一起见证你的功劳,如何?”
“秦...秦...秦...秦王?”杜丙再一次被惊住了。
“没错,能不能给吴国公府上增光,就看你如何做了。”
“小的、小的一定做好,请小郎君放、放心!”杜丙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不过这些地不能都种粟,种一万亩就好。麦子种二十万亩,其余的,除了必要的蔬菜之外,都给我种上菽、菉豆和胡蒜。”
杜丙迟疑的应了声“是”,也不敢多嘴。这两次打交道,他可深深的感到,这个小少年绝不是传说中那些深宅里的纨绔。
他不但是家主的义弟,看样子还认识秦王。只此一点,他就不敢质疑这少年的任何决定。
自古以来,农民都用粟来交税。
但对于殷清风来说,小米虽然和小麦的亩产差不多,但用来做粥就好了。没有稻米的前提下,还是吃面比较合胃口。
“种植的事情到这里了,你心里有数就好。现在你牵头牛过来。”刚才殷清风就发现牛鼻子上面没有带环。
问清楚庄里有现成的铁条之后,殷清风就让人把那牛打晕。
被叫来的佃户看着殷清风,又巴望着杜丙,杜丙只好无奈的点点头。
这自古就规定,所有耕牛不允许打伤、打死、屠宰。否则,你等着坐牢罚款吧。谁家餐桌上有牛肉,那只能是病死的和老死的。
现在听殷清风说要打晕眼前这头牛,谁敢下手啊。
在殷清风的坚持下,后来终于是勉强出来一个人将牛击倒。而那人看着倒地的耕牛,差点儿没把手里的木棒扔掉,其他人也是惴惴不安的表情。
殷清风不去管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指挥人将烧红的铁条从牛的鼻孔间穿过后弯成圆形,再让人用盐水洒在鼻孔两边。
众人看到那耕牛疼痛的抽搐了几下,表明它还没死,才多少有些放心。
“等三、四天之后,那伤口基本就愈合了,你们再找条绳子拴上,这牛就听话了。”
看着他们还心惊胆战的样子,殷清风觉得也没啥可解释的了,一切看效果吧。
殷清风来这里,一个是将小丫头的贱籍更换成良籍;二是将没有户籍的任大六人签成贱籍;三是将升平坊的房屋更换房契名头;四是申请将升平坊那片房屋圈成一个区域。
从万年县衙出来,又去了一趟长安县县衙。
等小丫头走出县衙后,抱着殷清风痛哭起来。现在她不但不再是贱籍,而且还是任大六人和那片房屋、商铺的主人。
这时,任大六人则暗中面面相觑,原来他们尊敬的任娘子之前竟然是贱籍。同时,在震惊之余,也替他们自己感到高兴。
他们皆出身贫寒,知道这个时代,一个奴婢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既然殷郎君能把任娘子放良了,那他们呢?就算不放良,跟着这样仁义的主人,还怕未来没有好前程?
在任大六人将那些未来的工人、营业员等安排稳妥之后,殷清风就要开始进行下一个动作了。这个动作,是在杜伏威那城外的食邑农庄上进行。
当初没敢对李世民打包票,就是因为殷清风也不确定他能不能做到提高粮食产量。
提高粮食亩产,以殷清风的了解,大概分成五个因素:种子、农具、化肥、耕植技术和方式。
种子的改进需要专业的技术和长期的培育,这个就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至于其他四个方面,每个时代的农民,都已经做到了他们能达到的极致,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农业家庭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以《齐民要术》为例。
里面记载了除水转筒车、麦钐、耘杷等少数元朝时出现的农具外,还记载了肥料的使用,以及林、牧、副、渔等各项技术知识和应用。
李唐现在属于战后重建阶段,粮食的亩产或许不高,但殷清风也不能拿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糊弄李世民。
想要打动李世民,他就得拿出更有新意的办法来。
“小的杜丙,见过郎君和小娘子。”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在农庄外迎接殷清风和月眉。
杜伏威被封为吴王的时候,食邑的封地在渭河北岸。降为国公后,食邑换到了灞河桥东、铜人原以北的那片地方。
食邑人口由一万户降为三千户,食邑田和职田共计四十万亩。
殷清风乍一听有这么大一块地方,还挺高兴呢。可是仔细一算就发现小杜童鞋被坑了。
唐朝的一亩约为五百八十平米,这四十万亩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三十四万亩多一些。但这还不是关键的。
关键的是,如果这三千户是普通百姓的话,以每户两个成年男子算,他们应该被赐田六十万亩。
不过这样也好。如果真给杜伏威八十万亩、一百万亩的,或许哪天杜伏威就被拎去杀头了呢。
从管理的艺术来说,有时候上级对下级越客气越坏事儿。
殷清风问道:“可以下田耕作的有多少人?”
杜丙一边偷偷观察两个少年少女,一边回答道:“十四到五十岁的男丁七千三百三十八人,健壮妇人约四千两百人。”
“把所有的农具都找出来让我看看。”
“是,请郎君和小娘子随小的到院子里来。”
等杜丙让人带过来那些农具,殷清风一看,心道:“果然是这样!除了镰刀和犁头是铁的,剩下的都是木制的。看来之前战乱的破坏性可是不小。
国公府的农庄都用木制的工具,那普通百姓呢?不用想就知道了。”
殷清风看着满地的木头发了一会儿呆,然后让杜丙找来笔和纸。除了将农具换成铁制的之外,殷清风能做的改动,就是曲辕犁了。
曲辕犁与直辕犁的构件只有犁床是相同的,犁辕、犁梢要弯曲,增加一个策额、压犁和犁壁。
曲辕的优势是前面牵犁的牛马或人的用力点也就是重心,要往下移。这样不但省力而且转弯更灵活,最主要的是可以深耕。
等画好了之后,殷清风抬头对杜丙吩咐道:“找来木匠和铁匠,将这些做出来....”
对杜丙又吩咐一番,并约定三天之后再来视察结果。
等殷清风带着小丫头再次来到农庄时,杜丙带着主仆二人来到庄外的地头上,那里已经有佃户在等着了。
殷清风看都准备齐了,于是下令,“开始吧!”
为了检验曲辕犁的先进性,佃户分两组:一组曲辕,一组直辕。
等两组人都回来之后,曲辕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那些佃户欢喜的围着曲辕犁转了好几圈,才想着向殷清风鞠躬作揖。
秦汉时期,先人们就已经总结出了基肥、种肥、追肥等一系列施肥技术。但是肥料都是以人、畜的粪尿为主。
粪肥的氮含量、肥力都比较高,但肥速比较快,做底肥、追肥都合适,使用时注意防止烧苗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堆肥的养分比较均衡,氮与碳的比例比较合理,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更适合做底肥使用。
对于肥料的使用,殷清风还有一个选择:绿肥。但绿肥和堆肥都需要时间来发酵,而春耕在正月底就要进行了。所以,他上一次只要求杜丙大量的收集厕肥和厩肥。
看着那些正在翻地的佃户,殷清风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农庄有多少牲畜?”
“大小公母一共九头牛,还有挽马三十匹。”
殷清风略微吃惊的说道:“也就是说,三十多头牲畜和一万多人耕种这么多的土地?”
杜丙小心翼翼点点,“是。”一副生怕殷清风的怒火天降的模样。
殷清风缓了一下情绪,“那,这农庄一年能产多少粮食?”
听到这个问题,杜丙自豪的回道:“以小的多年经验来看,这里大约能产谷三十九万余石。”
“三十九万石...平均一亩还不到一石?三十九万石才几贯钱?晕死!”殷清风是终于知道古人为啥都不停的买地了。就这亩产,不多买地是不行的了。
殷清风无奈的摇摇头,然后默不作声的站在那里。
好久之后,殷清风吩咐道:“从今天开始,除了铁匠、木匠那些人,所有的人包括妇孺都组织起来挖沟渠。每五十亩再挖一口深井和一个粪坑。
如果你都做到了,我敢保证这些土地每年收获不少于百万石?”
“百万石?百万石?”杜丙惊叫起来。
殷清风轻松的问道:“很多吗?”
“很、很、很多~~”杜丙咽了咽口唾沫。
“只要你能按照我说的去做,今年收获的时候,我请秦王殿下过来,一起见证你的功劳,如何?”
“秦...秦...秦...秦王?”杜丙再一次被惊住了。
“没错,能不能给吴国公府上增光,就看你如何做了。”
“小的、小的一定做好,请小郎君放、放心!”杜丙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不过这些地不能都种粟,种一万亩就好。麦子种二十万亩,其余的,除了必要的蔬菜之外,都给我种上菽、菉豆和胡蒜。”
杜丙迟疑的应了声“是”,也不敢多嘴。这两次打交道,他可深深的感到,这个小少年绝不是传说中那些深宅里的纨绔。
他不但是家主的义弟,看样子还认识秦王。只此一点,他就不敢质疑这少年的任何决定。
自古以来,农民都用粟来交税。
但对于殷清风来说,小米虽然和小麦的亩产差不多,但用来做粥就好了。没有稻米的前提下,还是吃面比较合胃口。
“种植的事情到这里了,你心里有数就好。现在你牵头牛过来。”刚才殷清风就发现牛鼻子上面没有带环。
问清楚庄里有现成的铁条之后,殷清风就让人把那牛打晕。
被叫来的佃户看着殷清风,又巴望着杜丙,杜丙只好无奈的点点头。
这自古就规定,所有耕牛不允许打伤、打死、屠宰。否则,你等着坐牢罚款吧。谁家餐桌上有牛肉,那只能是病死的和老死的。
现在听殷清风说要打晕眼前这头牛,谁敢下手啊。
在殷清风的坚持下,后来终于是勉强出来一个人将牛击倒。而那人看着倒地的耕牛,差点儿没把手里的木棒扔掉,其他人也是惴惴不安的表情。
殷清风不去管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指挥人将烧红的铁条从牛的鼻孔间穿过后弯成圆形,再让人用盐水洒在鼻孔两边。
众人看到那耕牛疼痛的抽搐了几下,表明它还没死,才多少有些放心。
“等三、四天之后,那伤口基本就愈合了,你们再找条绳子拴上,这牛就听话了。”
看着他们还心惊胆战的样子,殷清风觉得也没啥可解释的了,一切看效果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永世帝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永世帝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