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初鸣 第二百三十六章:收获季节
目录:永世帝唐| 作者:清风逸之| 类别:历史军事
不出殷清风的意外,马周和吕才从此就在山庄里住了下来。
吕才不埋头演算的时候,就会坐在殷清风和马周的旁边听他俩的辩论。而马周则是争论一次,就闭关半天一天的,然后再去找殷清风辩论。
殷清风的时间,就在辩论声中和相互讨论中度过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山庄的收获季节。
在没有地瓜玉米这两种不挑土质的作物传到中国之前,冬小麦将是北方地区主要的救济粮。殷清风让杜丙和殷暑往在两处农庄同时进行培育冬小麦。
现在世界公认的是,小麦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国的。但殷清风就搞不清楚了,以五千年甚至八千年前的交通环境下,古人类是怎么做到的。
不管小麦或大麦起源于哪里,冬小麦出现在我国东周的没错的了。
董仲舒曾上奏:“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所谓宿麦,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即冬小麦。
汉成帝时,著名农学家汜胜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关中平原推广种植小麦而著称天下。
既然史书中记载了冬小麦,也记载了汉朝曾大力推广小麦种植的事情,为什么唐朝初年时官员的俸禄是粟和绢呢?
原因就在战乱上面。
战乱不但淤塞了旧的水井和水渠,百姓也没有能力挖掘新的水井和水渠,而小麦需要的水量几乎是粟米的一倍。所以,不但冬小麦在关中看不见,连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也大大缩小。
现在殷清风不但要重新培育冬小麦,将来还要在秦淮以南培育出双季稻。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不过,明年他就要在山庄种下水稻了,他太怀念米饭的滋味了。
今天,殷清风主持的秋收会议正在进行。他责问的对象是农业部长杜丙和副部长殷暑往。
“葡萄种下多少了?有多少品种?”
杜丙回道:“回郎君,今年的面积是八顷,苗株十五万。明年还会增加一些。现在只有四个品种。”
不是杜丙不想多种一些葡萄果苗,要知道现在唐朝还处在葡萄的引进阶段。而且,用来酿酒的葡萄才是重点。就这些果苗还是通过大量悬赏才收购得到的呢。
“葡萄的种植不能停,每一年都尽最大的可能去增种。”
杜丙回道:“小的记下了。”
殷清风接着问道:“现在你那里种了柰没有?”
“已经让佃户按照郎君吩咐的那般嫁接了,明年就会结果。”
“嗯,你让他们耐心、大胆的实验。还有,秦王送来的那些桃树成活了没有?”
“那些桃树都成活了,过上几年应该会结果的。”
“再说下今年的产量吧。”
“是!三百顷的果园产出各类水果是....斤,紫花苜宿的种子收获....。其他粮食......”
“白叠子呢,什么情况?”
“回禀郎君,今年城东那里都种植的白叠子,重量是三百七十万斤。公孙树已经种下千余颗,明年还会增加。造纸的作坊......”
等杜丙那边没什么再要安排的了,殷清风示意殷暑往回报他那边的情况。
“禀告郎君,与山庄签订契约的农户和那些庄子都已经收割完毕,现在都已经运到山庄和东山新居的仓库里了。所有统计之后,黄豆是...石、大麦.....石、高粱....石,青杆的花费是六万贯。”
殷清风一听这斗啊石啊合的就头疼,就不能用吨、公斤嘛?
“以后再汇报这些重量的时候要使用斤两。现在规定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其余的怎么折算,你们自己去弄。”
几个前来汇报的人齐声:“是!”“是!”“是!”
“嗯,你再说说和菜农那些明年签约的事情。”
“除了和山庄签约种植黄豆、高粱、大麦,保证明年的养殖饲料外。今年又签约了十万顷的土地。只是这些土地多少种植蔬菜、多少种植果园,还请郎君定夺。”
“十万顷暂时够用了,毕竟长安城里还有不少的菜地。不过以后在签约的土地再种果树好了。等蔬菜收获的时候,你将其中的两万顷产出直接提供给太子。
另外,每年最少要保证能收购到五万头豕彘,并且要逐年增加。这些豕彘除了自用,其余的也要送给秦王一些的,数量每年暂时提供两万五千头。以后随着出栏量的增加,数量的一半都给太子送去。”
唐朝的军队分布并不平均:除了沿长城一线,再就是河西走廊有一些,而长安附近驻军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二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的。
殷清风虽然没去军队里考察一下他们的伙食,但想来是不咋地。而且这些部队自己也不种地,更别说什么饲养场了。这些人消耗的粮食、蔬菜、肉食,只能依靠附近的农民和他们自家的粮食。
别看长安附近土地不少,可是绝对大多数的土地都被分封出去了。长安城周围五十里以内是没有自耕农的,都是各豪门的封田。
在殷清风没有‘发明’炒菜之前,他们只能吃水煮的饭菜,这种饮食条件下,当兵的身体素质如何能与那帮吃肉长大的突厥等异族相比?
殷清风主动给这些部队提供吃食,就是为了为了增强这些兵爷的体质。
不过这事儿得找时间向李世民那边说清楚了,否则李世民认为自己有收买军心的意图,那就好事变坏事了。
好在他之前和李世民说过,让戊边的兵卒种植高粱的事情。
高粱是一种抗旱本领很强的作物,所以人们称它为“植物界的骆驼”。让戊边的兵卒种植高粱,既不用精耕细作,还能为战马提供不错的青饲料,又可就近获取酿酒的原料。
“是,小的记下了。”
“谭兴武,说说你那边的事情进度。”
“是!河西那边今年收割高粱三百万斤、黍八百万斤。新居的营造进行过半,再有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入住。”
“看那边的产出,应该是采用了新式种植技术了。你今年的任务就是建这新居,明年你那里不种五谷了,全部种上月季,各种颜色的月季。另外,你尝试着在蔷薇上嫁接月季。”
“是,奴婢记下了”
“现在的秋收已经完成,你们的人不能闲着。除了铺路就是挖水渠,新购的河西那边也是,深井与沟渠必须要达到我说的数量。”
“杜管事,你回去后也开始铺路铺到城门外;谭兴武,你那边也要建鱼塘和养殖场。还有你们两个,明年的鱼,捕捞之后也分一半给太子那边送去;至于明年的任务嘛,我还在筹划。今天的会议就这样,你们谁有补充?”
“郎君,之前秋收时那些来观看的各府的人,想求咱山庄明年春天派人过去指导他们种植和养殖。”
“没问题。各管事每人带上几个有经验的佃户挨家挨户的传授。但是要求他们车接车送、酒肉吃食都预备好。总之是他们来求咱们,咱们要架子端起来。至于养殖,还是那套办法:初期咱们提供禽蛋、仔豕,到时候按协议回收就好。”
被邀请参加会议的马周和吕才都听傻了,尤其是立志要成为王佐之才的马周,“这殷二郎做的事情...怎么都看不懂啊~~~”想看的书找不到最新章节?咳咳咳,这都不是事儿,推荐一个公众号,这儿有小姐姐帮你寻找最新章节,陪你尬聊!微信搜索热度网文或rdww444
吕才不埋头演算的时候,就会坐在殷清风和马周的旁边听他俩的辩论。而马周则是争论一次,就闭关半天一天的,然后再去找殷清风辩论。
殷清风的时间,就在辩论声中和相互讨论中度过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山庄的收获季节。
在没有地瓜玉米这两种不挑土质的作物传到中国之前,冬小麦将是北方地区主要的救济粮。殷清风让杜丙和殷暑往在两处农庄同时进行培育冬小麦。
现在世界公认的是,小麦从西亚、中东一带西向传入欧洲和非洲,东向传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国的。但殷清风就搞不清楚了,以五千年甚至八千年前的交通环境下,古人类是怎么做到的。
不管小麦或大麦起源于哪里,冬小麦出现在我国东周的没错的了。
董仲舒曾上奏:“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所谓宿麦,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即冬小麦。
汉成帝时,著名农学家汜胜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关中平原推广种植小麦而著称天下。
既然史书中记载了冬小麦,也记载了汉朝曾大力推广小麦种植的事情,为什么唐朝初年时官员的俸禄是粟和绢呢?
原因就在战乱上面。
战乱不但淤塞了旧的水井和水渠,百姓也没有能力挖掘新的水井和水渠,而小麦需要的水量几乎是粟米的一倍。所以,不但冬小麦在关中看不见,连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也大大缩小。
现在殷清风不但要重新培育冬小麦,将来还要在秦淮以南培育出双季稻。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不过,明年他就要在山庄种下水稻了,他太怀念米饭的滋味了。
今天,殷清风主持的秋收会议正在进行。他责问的对象是农业部长杜丙和副部长殷暑往。
“葡萄种下多少了?有多少品种?”
杜丙回道:“回郎君,今年的面积是八顷,苗株十五万。明年还会增加一些。现在只有四个品种。”
不是杜丙不想多种一些葡萄果苗,要知道现在唐朝还处在葡萄的引进阶段。而且,用来酿酒的葡萄才是重点。就这些果苗还是通过大量悬赏才收购得到的呢。
“葡萄的种植不能停,每一年都尽最大的可能去增种。”
杜丙回道:“小的记下了。”
殷清风接着问道:“现在你那里种了柰没有?”
“已经让佃户按照郎君吩咐的那般嫁接了,明年就会结果。”
“嗯,你让他们耐心、大胆的实验。还有,秦王送来的那些桃树成活了没有?”
“那些桃树都成活了,过上几年应该会结果的。”
“再说下今年的产量吧。”
“是!三百顷的果园产出各类水果是....斤,紫花苜宿的种子收获....。其他粮食......”
“白叠子呢,什么情况?”
“回禀郎君,今年城东那里都种植的白叠子,重量是三百七十万斤。公孙树已经种下千余颗,明年还会增加。造纸的作坊......”
等杜丙那边没什么再要安排的了,殷清风示意殷暑往回报他那边的情况。
“禀告郎君,与山庄签订契约的农户和那些庄子都已经收割完毕,现在都已经运到山庄和东山新居的仓库里了。所有统计之后,黄豆是...石、大麦.....石、高粱....石,青杆的花费是六万贯。”
殷清风一听这斗啊石啊合的就头疼,就不能用吨、公斤嘛?
“以后再汇报这些重量的时候要使用斤两。现在规定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其余的怎么折算,你们自己去弄。”
几个前来汇报的人齐声:“是!”“是!”“是!”
“嗯,你再说说和菜农那些明年签约的事情。”
“除了和山庄签约种植黄豆、高粱、大麦,保证明年的养殖饲料外。今年又签约了十万顷的土地。只是这些土地多少种植蔬菜、多少种植果园,还请郎君定夺。”
“十万顷暂时够用了,毕竟长安城里还有不少的菜地。不过以后在签约的土地再种果树好了。等蔬菜收获的时候,你将其中的两万顷产出直接提供给太子。
另外,每年最少要保证能收购到五万头豕彘,并且要逐年增加。这些豕彘除了自用,其余的也要送给秦王一些的,数量每年暂时提供两万五千头。以后随着出栏量的增加,数量的一半都给太子送去。”
唐朝的军队分布并不平均:除了沿长城一线,再就是河西走廊有一些,而长安附近驻军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二十万人的吃喝拉撒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的。
殷清风虽然没去军队里考察一下他们的伙食,但想来是不咋地。而且这些部队自己也不种地,更别说什么饲养场了。这些人消耗的粮食、蔬菜、肉食,只能依靠附近的农民和他们自家的粮食。
别看长安附近土地不少,可是绝对大多数的土地都被分封出去了。长安城周围五十里以内是没有自耕农的,都是各豪门的封田。
在殷清风没有‘发明’炒菜之前,他们只能吃水煮的饭菜,这种饮食条件下,当兵的身体素质如何能与那帮吃肉长大的突厥等异族相比?
殷清风主动给这些部队提供吃食,就是为了为了增强这些兵爷的体质。
不过这事儿得找时间向李世民那边说清楚了,否则李世民认为自己有收买军心的意图,那就好事变坏事了。
好在他之前和李世民说过,让戊边的兵卒种植高粱的事情。
高粱是一种抗旱本领很强的作物,所以人们称它为“植物界的骆驼”。让戊边的兵卒种植高粱,既不用精耕细作,还能为战马提供不错的青饲料,又可就近获取酿酒的原料。
“是,小的记下了。”
“谭兴武,说说你那边的事情进度。”
“是!河西那边今年收割高粱三百万斤、黍八百万斤。新居的营造进行过半,再有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入住。”
“看那边的产出,应该是采用了新式种植技术了。你今年的任务就是建这新居,明年你那里不种五谷了,全部种上月季,各种颜色的月季。另外,你尝试着在蔷薇上嫁接月季。”
“是,奴婢记下了”
“现在的秋收已经完成,你们的人不能闲着。除了铺路就是挖水渠,新购的河西那边也是,深井与沟渠必须要达到我说的数量。”
“杜管事,你回去后也开始铺路铺到城门外;谭兴武,你那边也要建鱼塘和养殖场。还有你们两个,明年的鱼,捕捞之后也分一半给太子那边送去;至于明年的任务嘛,我还在筹划。今天的会议就这样,你们谁有补充?”
“郎君,之前秋收时那些来观看的各府的人,想求咱山庄明年春天派人过去指导他们种植和养殖。”
“没问题。各管事每人带上几个有经验的佃户挨家挨户的传授。但是要求他们车接车送、酒肉吃食都预备好。总之是他们来求咱们,咱们要架子端起来。至于养殖,还是那套办法:初期咱们提供禽蛋、仔豕,到时候按协议回收就好。”
被邀请参加会议的马周和吕才都听傻了,尤其是立志要成为王佐之才的马周,“这殷二郎做的事情...怎么都看不懂啊~~~”想看的书找不到最新章节?咳咳咳,这都不是事儿,推荐一个公众号,这儿有小姐姐帮你寻找最新章节,陪你尬聊!微信搜索热度网文或rdww444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永世帝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永世帝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