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百九十八章:腐儒误国
目录:大宋好官人| 作者:飘依雨| 类别:历史军事
“前方战事瞬息万变,又有谁能真个在汴京城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战争,只懂夸夸其谈的腐儒!这些腐儒,甚至连赵括都比不上!”
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说话。他虽是宦官,却也曾到过战场督战。
只是那一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决定趁着西夏内乱发动进攻——嗯,从某种意义来说,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为了毕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将领,兵力约三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击傻子想出来的计策,另外还有民夫约三十万人。
西夏的战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坚守到了九、十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十一月进攻灵州时,因战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着黄河河水大涨的四级,西夏人开始反击了,不仅决河水淹,还以兵力追击。水淹七军之下,两路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三十万人。
到了元丰五年,宋朝决定再次进攻。原本宋军是计划首先在宋与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随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灵州,为此宋在永乐川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元丰五年九月中旬,“永乐城”被攻陷,宋军损失将士、民夫二十几万余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
然而,彭元量对那场战争,记忆太深太深了。因为,他就是监军。
第一次围攻灵州,完全是因为两路大军为了抢功劳,不顾协同并进,孤军深入。为了功劳,还两军抢先攻城,没有一点章法。
看看领兵的都是什么人吧:五路大军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主帅李宪与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军之中。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熙河开边”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兴兵,力劝宋神宗不要无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就郁郁而终了。
其实太监李宪、王中正领兵打得还不错,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红刘昌祚率先杀至灵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于是飞马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正因为抢功劳,导致破城黄金机会丧失,灵州西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坚守几月之后,西夏人掘黄河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西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
至此宋军五路攻西夏以大败告终。
彭元量见识到了战场上,绝非个人勇武能扭转战局的。也绝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样,纸上谈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军制的失败,要不是高遵裕贪功,恐怕刘昌祚已经拿下灵州,甚至灭掉西夏了。
彭元量又经历了宋神宗时二次伐夏,也就是“灵武之役”。这一次是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领军。
不用说,给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领兵是什么后果?用脚指头都想得到了。
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乐川筑永乐城。
本来,筑城之后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补给线,就能以“永乐城”为桥头堡,一直蚕食西夏。但是,永乐城选址问题,让徐禧和种谔起了冲突。种谔指出,新筑起的永乐城是死地,三面绝崖而无水泉,是不可能坚守的。徐禧认为他是文官,怎么能听武官的劝告,就改了主意,换个地方筑城,甚至不筑城直接突袭西夏人呢?于是徐禧上报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冲昏了头,一方面也是内心深处对将门种家有戒备,下旨降了种谔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战场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极了春秋时的宋襄公,看见敌人立足未稳都不想进攻。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决一死战。西夏人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不用说,给了机会的西夏人勇猛无敌,宋军战败退入城中。西夏围困了永乐城,截断水源,阻断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不听劝告,种谔未予援救。
最后,西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彭元量因为武功卓绝,最后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还是觉得那箭矢横飞,寒光四照、人马嘶鸣的战场是炼狱,稍稍回忆都能不断流冷汗。
“腐儒误国,已有定论。”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觉得不解气,冷冷地说道,“但你又好得了哪里去?”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比他们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说话了。
“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会死人的。不能对那么多将士民夫负责,没有那么大个脑袋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不然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么多人命。”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监军可以,但不要对战争指手划脚的。打仗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领兵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韶王子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
彭元量点了点头:“你这话有点道理!”
“对了,我打算写一封信劝告官家,你看行么?”
张正书试探性地征求了彭元量的意见,虽然这个死太监没点好脸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赵煦那么多年,对赵煦的脾性知之甚深,问多两句总没坏处。...
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说话。他虽是宦官,却也曾到过战场督战。
只是那一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决定趁着西夏内乱发动进攻——嗯,从某种意义来说,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为了毕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将领,兵力约三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击傻子想出来的计策,另外还有民夫约三十万人。
西夏的战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坚守到了九、十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十一月进攻灵州时,因战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着黄河河水大涨的四级,西夏人开始反击了,不仅决河水淹,还以兵力追击。水淹七军之下,两路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三十万人。
到了元丰五年,宋朝决定再次进攻。原本宋军是计划首先在宋与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随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灵州,为此宋在永乐川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元丰五年九月中旬,“永乐城”被攻陷,宋军损失将士、民夫二十几万余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
然而,彭元量对那场战争,记忆太深太深了。因为,他就是监军。
第一次围攻灵州,完全是因为两路大军为了抢功劳,不顾协同并进,孤军深入。为了功劳,还两军抢先攻城,没有一点章法。
看看领兵的都是什么人吧:五路大军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主帅李宪与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军之中。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熙河开边”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兴兵,力劝宋神宗不要无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就郁郁而终了。
其实太监李宪、王中正领兵打得还不错,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红刘昌祚率先杀至灵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于是飞马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正因为抢功劳,导致破城黄金机会丧失,灵州西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坚守几月之后,西夏人掘黄河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西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
至此宋军五路攻西夏以大败告终。
彭元量见识到了战场上,绝非个人勇武能扭转战局的。也绝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样,纸上谈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军制的失败,要不是高遵裕贪功,恐怕刘昌祚已经拿下灵州,甚至灭掉西夏了。
彭元量又经历了宋神宗时二次伐夏,也就是“灵武之役”。这一次是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领军。
不用说,给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领兵是什么后果?用脚指头都想得到了。
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乐川筑永乐城。
本来,筑城之后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补给线,就能以“永乐城”为桥头堡,一直蚕食西夏。但是,永乐城选址问题,让徐禧和种谔起了冲突。种谔指出,新筑起的永乐城是死地,三面绝崖而无水泉,是不可能坚守的。徐禧认为他是文官,怎么能听武官的劝告,就改了主意,换个地方筑城,甚至不筑城直接突袭西夏人呢?于是徐禧上报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冲昏了头,一方面也是内心深处对将门种家有戒备,下旨降了种谔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战场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极了春秋时的宋襄公,看见敌人立足未稳都不想进攻。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决一死战。西夏人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不用说,给了机会的西夏人勇猛无敌,宋军战败退入城中。西夏围困了永乐城,截断水源,阻断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不听劝告,种谔未予援救。
最后,西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彭元量因为武功卓绝,最后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还是觉得那箭矢横飞,寒光四照、人马嘶鸣的战场是炼狱,稍稍回忆都能不断流冷汗。
“腐儒误国,已有定论。”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觉得不解气,冷冷地说道,“但你又好得了哪里去?”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比他们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说话了。
“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会死人的。不能对那么多将士民夫负责,没有那么大个脑袋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不然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么多人命。”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监军可以,但不要对战争指手划脚的。打仗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领兵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韶王子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
彭元量点了点头:“你这话有点道理!”
“对了,我打算写一封信劝告官家,你看行么?”
张正书试探性地征求了彭元量的意见,虽然这个死太监没点好脸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赵煦那么多年,对赵煦的脾性知之甚深,问多两句总没坏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好官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