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大明略 正文 第691章 倒是救我一命啊(中)

正文 第691章 倒是救我一命啊(中)

目录:大明略| 作者:南宫草堂| 类别:历史军事

    知府衙门这排房间,寻常人是很难进的。此刻,知府曹春心急如焚、几乎就要背过去的节奏。

    一旁的樊文予气定神闲,不时随意来一句,便将他又吓得够呛。

    几次三番,曹春已完全不在状态:“樊大人,事到如今,瞒是瞒不住了,就实话实说了吧”。

    在此之前,早在门外这群人围住知府衙门时,曹春就想过:到底是谁在背后挑逗,竟让这些人一下子都跳了出来?

    思来想去,唯独一个解释较为合理:大伙儿都知道大理来了个都察院的御史大人,借此机会,就将陈年冤案翻了出来。

    “都怪这个文博远,好好的,干嘛要请这些灶户吃饭,而且一下子请了那么多人,这下,别人要不知道都很难了——这分明就是在告诉众人:御史来了,是来办‘大事’的”。

    曹春心里骂了无数遍,后来听说文博远每到一处都是这样的风格,那种怨恨与不解也就慢慢变成了无奈。

    至于其他的,他不愿去想,也没有功夫去想:若是门外这些人另有高人指点,那怕是此事就彻底废了、连同他这个知府也都废了。

    好在来这里的‘御史大人’是樊文予,仅此一点,依旧是曹春最大的希望;好在这些御史们只是暂时来大理府呆一阵子,之后便走;好在此事还能有云南当地衙门最终接手,比如布政司、按察司。

    “若是老子死不了,定会让老子不好活的人——死的更惨”。

    曹春是铁定豁出去的节奏,哪怕孤注一掷,也要将‘宝’押在樊文予身上:樊大人这关能过,文博远哪里自然也就能过,剩下的只是忍耐、等待这些个御史们离开大理、离开云南就好。

    银票还在桌上,静静的躺在哪里,樊文予竟又问了一句:“门口所围之人,到底所谓何事?”,曹春也只能凭记忆慢慢‘捋捋’了。

    “回樊大人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儿……”。

    曹春总算是站稳了,他再次望望樊文予的脸色,微微道了一句:“就是些邻里间的小案,你也知道哪些人……大多是刁民……哪些人蛮不讲理,常言‘清官难断家务事’……”。

    脚是站稳了,可这思路还是没跟的上。

    樊文予淡淡一笑:“这么说,这些小案你都所断无误?倒是门口这些百姓们无理取闹了?”。

    曹春想也没多想,这便点头道:“嗯嗯,是的,是这样的,樊大人所言甚是”。

    这是个无赖,如果去称重一下,脸上肉之厚,远远超过常人数倍。

    “那,这些案子,是否与盐务有关?”,樊文予这是在‘例行公事’,他们此次来云南,毕竟是为巡查盐务的。

    灵敏的嗅觉在蔓延,曹春似枯木逢春,脸上立刻露出一丝难以琢磨的笑容:“这事儿……倒是与盐务无关”。

    樊文予正色道:“确与盐务无关?”。

    曹春瞪大了眼睛,双眉一紧,慢慢说了一句:“如果说有关的话,那便是门外这些人,大多是灶户……”。

    这一句,几乎快要将某个人、某个衙门关联起来,曹春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樊文予缓缓起身,似笑非笑道:“那还有什么说的?灶户们有冤情,又与盐务无关,当然是来你这知府衙门了,难不成去盐课提举司啊?”。

    樊文予与仲逸的交情,连刘通这样的人都能打听到,曹春身为知府,自然早已知晓,这不足为怪。

    曹春的计划很简单:樊文予只是临时来此地,很快便会离去,但仲逸却依旧会留在这里,至于到底要呆多久,那也谁也说不准,没准比他这个知府都要久。

    “通过樊文予再次结识仲逸,如此可以一举两得,若是顺利完成两人间的连接,那便是最好不过了”。

    曹春的如意算盘打得多精,他自己从来都不吃亏:“尽管此棋有些险,但事成之后,收获也颇丰,值得冒险”。

    除了冒险,这位知府目前还真没多少选择,赌徒的逻辑:一次是冒险,两次也是冒险,没准一把可以翻过来呢。

    “樊大人英明,此事当然与盐课衙门无关了,仲大人才来几天?当然毫不知情了”。

    曹春看似提起仲逸,实则又似只字不提,恰到好处的来了一句:“这些灶户们也不容易,虽说有的时候不懂朝廷律法,但也是能够理解的”。

    这架势,想必他也有了应对之法。

    “既然如此,我们就到外边看看?”。

    樊文予来到门口,伸出一个手指道:“再不出去,一会就真的要破门而入了”。

    曹春顺势将桌上的银票拿起,再次递到樊文予面前,不知何时,手中又多了几张银票:“下官打算向每人补贴点银子,能帮一点是一点”。

    樊文予双手后背,已下了台阶,走出几步,这才淡淡的说了一句:“先看看再说吧……”。

    曹春低头一看,瞬间明白了其中奥妙,他立刻抬头道:“对对对,还是樊大人所虑周祥,就这么办”……

    门口依旧热闹一片,只是衙役们快顶不住了,曹春带着樊文予一行过来时,他们看到的简直就是——救星。

    “大伙儿静静、静静,听我说,我们知府大人来了……”。

    门口那衙役头领说了一句,立刻被曹春臭骂了回去:“瞎了你的狗眼,没看到都察院的佥都御史樊大人,在这里吗?”。

    那衙役头头立刻闭上嘴巴,乖乖的退到一边去。

    人群中立刻一阵异动,才稍稍安静了下来,又不淡定了,曹春说话的声音很高,他们都听到了‘佥都御史樊大人’。

    佥都御史是什么?大伙儿听不大懂,‘御史’二字却听的明明白白,还有那三个最明显的字眼——都察院。

    “御史大人,御史大人要为我们做主啊”。

    人群中再次拥挤起来,不少人认准了樊文予就是那位御史大人,直接就跑了过来。

    ‘不要拦他们,都进来吧,到堂上说话’。

    樊文予说了这么一句,衙役们几乎连退都来不及,这便被挤到了一旁……

    大堂中,曹春依旧端坐正堂,樊文予‘观审’,这里毕竟是知府衙门的地盘嘛。

    “别着急,一个一个来,都有时间”。

    堂下挤成一团,樊文予只得督促道:“各家派个代表,口齿伶俐、身强力壮的,站到前排来”。

    曹春板着个脸,一言不发,他倒似乎成了陪衬。

    很快,人群中立刻有了队形,十分整齐的那种。要说还是御史大人的威望高,说话颇具分量。

    几个中年男子站到前排,相视一番,又望望樊文予,终于鼓足勇气:“御史大人,小民们有冤啊,知府衙门胡乱断案,袒护恶人,请御史大人为我们做主”。

    言毕,几张状纸、连同文书被递了上来、递到樊文予的面前。

    樊文予接过文书,细细看了起来,堂中一片安静、安静的有些让人不适,站班的衙役面面相觑:我们的知府大人,这是怎么了?

    曹春汗颜,从早上至今一直汗颜,连喝杯茶水的心思都没有。

    之后,樊文予将手中的东西递给都察院的一名同僚,那人又看了起来。

    这一刻,曹春真的要坐不住了;身边这位御史虽是樊文予的下属,但毕竟也是御史,御史之权并不全在于品阶,本身纠察与弹劾的权利,就非常人可比。

    樊文予向后探探身子,不由伸个懒腰,他一旁的御史上前开口道:“堂下之人,谁还有话要说,东西一块呈上来”。

    依旧很有队形,人群中一个个的走上前来,又一个个的退了下去,桌上的纸张越来越多,厚厚的一叠。

    “你们几个都过来,一起看看……”。

    樊文予起身让座,都察院的几名随从立刻走上前来,桌上的东西很快被分成几叠。

    这些人是樊文予的随从,更是文博远的随从,大多人经过他多年调教,现场断案都不在话下,莫说是小小的几桩案了。

    “樊大人,这桩案子,绝非简单邻里纠纷,殴打致人重伤……”,一名御史向樊文予说了一句,而后继续回到原位忙活起来。

    大家各有所忙,很有节奏的样子,堂下的人看到这一幕,心里渐渐的踏实起来,从未有过的那种的感觉。

    曹春实在坐不住了,他皱着双眉,忐忑试道:“樊大人,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樊文予本是低着头的,这一抬头再看看堂下,所有人都盯着他,如同发现了‘惊人之举’。

    ‘这里是公堂,有话便说,为何要借一步呢?’。

    樊文予继续低着头,目光依旧停留在之前看过的状纸上。

    这其中,有很多是曹春之前断过的案子,连大印都有。

    咳咳,急忙捂住肚子,曹春一脸的痛苦状:“樊大人、各位大人,曹某腹中突然剧痛,能够先到后堂歇息歇息?……”。

    樊文予连眼皮都没抬:“去吧,曹大人请自便”。

    一层浮云遮住了太阳,散去之后便是满地光芒,片刻功夫,堂下所有人如同烈日之下饮了一碗清水,无比的舒爽。

    ‘御史大人,小民还有话要说……’。

    樊文予放下手中的东西,不紧不慢走上前来,和颜悦色道:“不着急,慢慢说”。

    与此同时,都察院的随从立刻开始记录,厚厚的一叠白纸,浓浓的墨汁。

    堂下衙役们双腿发抖,以致于手中木棍都有些扶不住了,班头想出去看看,却半步都不敢动,连死的心都有了……

    后院一角,曹春四下望望,而后举手重重击掌三下,两名年轻男子立刻走了过来、一身布衣,看上去颇为干脆利落:“知府大人有何吩咐?”。

    曹春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将一封书信掏了出来:“快,你们二人务必将此信送到大空寺,亲手送到冯三保手中”。

    那二人立刻领命,转身就走,却被曹春叫住,再次被叮嘱道;‘务必要等到冯三保的答复,记住……要尽快’。

    知府衙门后院的门被再次打开,两匹快马并排而出,这里很僻静,几乎没有什么行人……

    话说樊文予带人去了知府衙门后,留在盐课提举司的文博远又与仲逸交谈起来,二人谈的不亦乐乎。

    老人家喜好诗词,尤其气势磅礴、借物抒情那种,但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谈起这个话题,再配一壶浊酒,老头儿简直将其视为知己。

    仲逸出自翰林院,之前在东南抗倭时又做过文博远的协理,对诗词也颇有些爱好,有了这层关系,想无话可说都难。

    大约一个时辰的样子,又衙役来报:林大团等灶户皆已准备好,请御史大人与仲大人过去,二人这才只得起身挪步。

    “若是有来世,老夫宁愿一辈子呆在翰林院,做个小小的翰林,倒也活的自在,不枉一生”。

    文博远绝非随意客套,早在东南福建抗倭时,他就对这个还未结束庶吉士考核的翰林院侍读学士颇为赏识,如今更是刮目相看。

    仲逸笑道:“翰林院责任重大,御史关乎纲纪,文大人喜好诗文,怕是只能作为闲暇时的一种爱好了”。

    老御史连连摆手道:“我们连个爱好都谈不上,真正的好诗文,绝非出自我们这些在衙门做事的人”。

    衙役们到了,仲逸请文博远上车,他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早在凌云山时,师父凌云子就曾说过:文章是文章,人是人,万不可混为一谈。

    出了盐课衙门不多久,身后的库副使刘通急忙追了上来,匆匆问了一句:‘仲大人,怎么一直没见程默兄弟,你身边没个人……’。

    仲逸有种想闭目养神的感觉,还是一旁的库大使肖大可插了一句:“刘兄,你这管的也太多些吧?仲夫人有事需要去办,程默不在身边,误了事算谁的?”。

    刘通连连致歉,却毫不责怪他,肖大可也不由摇摇头笑道:“程默不在仲大人身边,不是还有你吗?难道你想推卸?”。

    刘通双手像擦窗户一样摇摆:“大可兄弟说的什么话?这本就是我的职责所在嘛……”。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