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
目录:崇祯八年| 作者:我爱肥猪猪| 类别:历史军事
就在孙传庭率大军一路尾随着北撤的清军而去的时候,乾清宫里的朱由检已经在筹谋收复失土之后的发展蓝图了。
由于关外战事的奏报每日都会由快马急递至京城,所以虽未亲临战阵,但朱由检对于当前的战事进展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对这场事关大明未来国运的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在统帅、军心士气、兵力武备、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占有巨大优势的背景下,这场决战没有理由失败,现在他要思考的是如何善后的问题。
首先,蓟辽总督这个职差要取消,孙传庭卸任回京后将会入阁,与他同时入阁的还会有卢象升、陈奇瑜、杨嗣昌三人。
辽东地区改为辽宁行省,与关内其他行省一样,设立巡抚和左右布政使以及其他有司,邱民仰将会成为第一任的辽宁省巡抚,布政使将会由内阁推举。
其次,整个战役结束之后的人员安置问题。
原先八旗名下的汉人包衣倒是好说,只要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还是就地安插,然后设置府县管理他们即可。
重要的是那些八旗旗丁以及依附过来的蒙古部落如何安置的问题。
八旗存活的人口将会被打散后内迁,分别安置于各行省内,每个村落不准超过五户,不准单独设村安置,这样可以有效的管控和防止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这主要牵扯到最后能有多少八旗人口的问题。
按照朱由检的分析,现在八旗的总人口不足百万,总人口大概也就在五十万到八十万之间,而这场持续了数月的大战后,这个总人口数还会下降一大块。
战争是残酷和泯灭人性地,人性的阴暗面在其中会被无限放大。
尽管朱由检已经下令,除了战场上之外,官军不得无故伤害任何对自己无害者,但很多时候这个命令会在特殊情况下会被士卒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这个时期的军队还做不到后世那样的对百姓秋毫无犯。
而蒙古部落的安插就有些麻烦了,插汉部、科尔沁部、土默特部等部族肯定要打散,但由于这些部族特有的流动性,使得管理上会相当棘手。
这个问题交给内阁吧,自己暂时还没有想到什么好主意。
迁移八旗人口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好在有收复后的巨量收获可以相抵,这个问题可以忽略不计。
其三,战后将官士卒的升赏以及保留多少军队的问题。
在国内外安全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朱由检准备采取精兵策略,实边虚内,在大明境内水陆要冲及要害处驻扎精兵,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兵贵精不贵多。
历史上的大明坐拥一百多万大军,照样没能经得住流贼和建奴的打击。
至于给立功士卒的赏赐,无非就是是金银田地。
对于面积广阔的辽东地区,田地根本不缺,缺的是人,只要水利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后世的东北大粮仓会提前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升擢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大事。
朱由检打算接着大胜之际,提高武将的地位,改变以往以文制武的传统陋习,恢复文武各司其责的最佳朝堂格局。
恢复五军都督府,兵部侍郎由勋贵或武将担任,开办讲武堂,在中低级将官中普及识字率等,这一系列举措就是朱由检想要实施的。
但这几条条肯定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和抵制,甚至包括卢象升、孙传庭等这几名他最为信任的能臣。
这可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朱由检已经考虑了许久,现在也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再有就是修路的问题,不仅是拓宽京城到关外的官道,其他行省的各条官道也要有相似的举动。
不管什么年代,修路都是最基础的国家建设,没有路,什么都干不成。
在古代,官道就是历朝历代修的主路,通常情况下宽度只容许标准大小的两辆车并行,这个标准大小就是始皇帝定的。
之所以要定这个标准,是因为没有橡胶轮胎的年代,车轮很容易在土质路上留下车辙,时间久了车子都是按车辙来走,统一标准更方便大范围的交流。
在那个地图要一脚一脚量的年代,历朝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能修成一条主路已经是天大的工程,没有战乱之类影响的话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新修的路就会非常少,更多是维护老路。
那么由此推演的话,攻城就容易理解了。
打个比方,从现在的京城到南京,只有一条路可以供大队人马以及粮草辎重通行,走这条路,可以两个月到长江边,不走,有其他小路或者没路的地方,则需要两年甚至更久。
作为主帅,你要是不选择走主路,那么管辎重后勤的恐怕就要先动手把你做了,因为走小路的话,海量的粮草物资根本无法运输,只要是有常识的肯定走主路。
那么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主路上有座城,叫徐州,周围能通行的路都在徐州驻军的攻击范围之内,现在是敌军所占,那么,你想去南京的话,是不是要先把徐州打下来呢
扯远了,还是回到修路的问题上。
虽然朱由检并没有离开过京城,但这不妨碍他通过锦衣卫的报告制度大明各州县官道的现状,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且坑洼不平,狭窄难行的样子,他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得到。
现在四轮马车的制造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只要技术再成熟一些,朱由检就会下旨开始建设新的工坊,开始量产这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现在大明各地的官道的宽度显然是无法适应四轮马车对行的,拓宽改进已是势在必行。
当然了,量产的四轮马车是用来运输商品物资的,并不是用来供官绅富商乘用显摆的。
这种供乘用的奢侈品也有,但产量极小,已经生产出来的都停放在军器监仓房的大院里,这是朱由检准备赏赐给自己中意的大臣的。
这种划时代的产物,相当于在拖拉机盛行的时代,突然出现了劳斯莱斯幻影一般,那种荣耀和体面是谁也无法拒绝的。
这些豪华座驾目前都已名车有主,温体仁会是最先得到这种豪车的一位。
不为别的,就为了老温听话、熨帖、有眼
力价。每次只要朱由检透露出某方面的意图,老温基本上都是不遗余力的身体力行,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本应该与皇帝对着干,为文官集团谋福祉的首辅,这是相当难得的,老温享受这份殊荣理所应当。
第二位就是孙承宗了。
这位德高望重的名臣应该享有属于他的荣光。
不管后世历史上如何评价他,就冲着清军入关后,孙阁老带着全家老小在老家高阳拼死抵抗,最后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单单这一条就足够了。
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放在后世,各位扪心自问,有几人能做到
为国尽忠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真要做到言行一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由于关外战事的奏报每日都会由快马急递至京城,所以虽未亲临战阵,但朱由检对于当前的战事进展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对这场事关大明未来国运的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在统帅、军心士气、兵力武备、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均占有巨大优势的背景下,这场决战没有理由失败,现在他要思考的是如何善后的问题。
首先,蓟辽总督这个职差要取消,孙传庭卸任回京后将会入阁,与他同时入阁的还会有卢象升、陈奇瑜、杨嗣昌三人。
辽东地区改为辽宁行省,与关内其他行省一样,设立巡抚和左右布政使以及其他有司,邱民仰将会成为第一任的辽宁省巡抚,布政使将会由内阁推举。
其次,整个战役结束之后的人员安置问题。
原先八旗名下的汉人包衣倒是好说,只要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还是就地安插,然后设置府县管理他们即可。
重要的是那些八旗旗丁以及依附过来的蒙古部落如何安置的问题。
八旗存活的人口将会被打散后内迁,分别安置于各行省内,每个村落不准超过五户,不准单独设村安置,这样可以有效的管控和防止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这主要牵扯到最后能有多少八旗人口的问题。
按照朱由检的分析,现在八旗的总人口不足百万,总人口大概也就在五十万到八十万之间,而这场持续了数月的大战后,这个总人口数还会下降一大块。
战争是残酷和泯灭人性地,人性的阴暗面在其中会被无限放大。
尽管朱由检已经下令,除了战场上之外,官军不得无故伤害任何对自己无害者,但很多时候这个命令会在特殊情况下会被士卒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掉。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这个时期的军队还做不到后世那样的对百姓秋毫无犯。
而蒙古部落的安插就有些麻烦了,插汉部、科尔沁部、土默特部等部族肯定要打散,但由于这些部族特有的流动性,使得管理上会相当棘手。
这个问题交给内阁吧,自己暂时还没有想到什么好主意。
迁移八旗人口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好在有收复后的巨量收获可以相抵,这个问题可以忽略不计。
其三,战后将官士卒的升赏以及保留多少军队的问题。
在国内外安全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朱由检准备采取精兵策略,实边虚内,在大明境内水陆要冲及要害处驻扎精兵,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兵贵精不贵多。
历史上的大明坐拥一百多万大军,照样没能经得住流贼和建奴的打击。
至于给立功士卒的赏赐,无非就是是金银田地。
对于面积广阔的辽东地区,田地根本不缺,缺的是人,只要水利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后世的东北大粮仓会提前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升擢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大事。
朱由检打算接着大胜之际,提高武将的地位,改变以往以文制武的传统陋习,恢复文武各司其责的最佳朝堂格局。
恢复五军都督府,兵部侍郎由勋贵或武将担任,开办讲武堂,在中低级将官中普及识字率等,这一系列举措就是朱由检想要实施的。
但这几条条肯定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和抵制,甚至包括卢象升、孙传庭等这几名他最为信任的能臣。
这可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朱由检已经考虑了许久,现在也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再有就是修路的问题,不仅是拓宽京城到关外的官道,其他行省的各条官道也要有相似的举动。
不管什么年代,修路都是最基础的国家建设,没有路,什么都干不成。
在古代,官道就是历朝历代修的主路,通常情况下宽度只容许标准大小的两辆车并行,这个标准大小就是始皇帝定的。
之所以要定这个标准,是因为没有橡胶轮胎的年代,车轮很容易在土质路上留下车辙,时间久了车子都是按车辙来走,统一标准更方便大范围的交流。
在那个地图要一脚一脚量的年代,历朝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能修成一条主路已经是天大的工程,没有战乱之类影响的话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新修的路就会非常少,更多是维护老路。
那么由此推演的话,攻城就容易理解了。
打个比方,从现在的京城到南京,只有一条路可以供大队人马以及粮草辎重通行,走这条路,可以两个月到长江边,不走,有其他小路或者没路的地方,则需要两年甚至更久。
作为主帅,你要是不选择走主路,那么管辎重后勤的恐怕就要先动手把你做了,因为走小路的话,海量的粮草物资根本无法运输,只要是有常识的肯定走主路。
那么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主路上有座城,叫徐州,周围能通行的路都在徐州驻军的攻击范围之内,现在是敌军所占,那么,你想去南京的话,是不是要先把徐州打下来呢
扯远了,还是回到修路的问题上。
虽然朱由检并没有离开过京城,但这不妨碍他通过锦衣卫的报告制度大明各州县官道的现状,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且坑洼不平,狭窄难行的样子,他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得到。
现在四轮马车的制造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只要技术再成熟一些,朱由检就会下旨开始建设新的工坊,开始量产这种新型的交通工具。
现在大明各地的官道的宽度显然是无法适应四轮马车对行的,拓宽改进已是势在必行。
当然了,量产的四轮马车是用来运输商品物资的,并不是用来供官绅富商乘用显摆的。
这种供乘用的奢侈品也有,但产量极小,已经生产出来的都停放在军器监仓房的大院里,这是朱由检准备赏赐给自己中意的大臣的。
这种划时代的产物,相当于在拖拉机盛行的时代,突然出现了劳斯莱斯幻影一般,那种荣耀和体面是谁也无法拒绝的。
这些豪华座驾目前都已名车有主,温体仁会是最先得到这种豪车的一位。
不为别的,就为了老温听话、熨帖、有眼
力价。每次只要朱由检透露出某方面的意图,老温基本上都是不遗余力的身体力行,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本应该与皇帝对着干,为文官集团谋福祉的首辅,这是相当难得的,老温享受这份殊荣理所应当。
第二位就是孙承宗了。
这位德高望重的名臣应该享有属于他的荣光。
不管后世历史上如何评价他,就冲着清军入关后,孙阁老带着全家老小在老家高阳拼死抵抗,最后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单单这一条就足够了。
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放在后世,各位扪心自问,有几人能做到
为国尽忠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真要做到言行一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八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八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