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
目录:苏厨| 作者:二子从周| 类别:历史军事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徒弟
韩嘉彦也捧着一本:“少保,可见我们相州,乃是盘庚迁移过来的新都,而之前的都城,你觉得应该是南亳,如今的商丘,还是北毫,如今的偃师?”
苏油微笑道:“那你觉得呢?”
韩嘉彦说道:“《水经注·汳水》记载:‘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
“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但是这个论断后人提出了质疑,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
“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两地相邻。”
“而汤都,记载不过方广七十里,而葛不过封伯之国,地域有限,所以不可能商王陵墓距离偃师八百里而相邻。要是这样,古书里记录的‘童子馈饷而为之耕。’就站不住脚了。”
“据此推断,应该是梁国地区当时有两个名叫亳的地方,南亳在谷熟县,北亳在蒙县,如果我们按照《尚书·仲虺之诰》考证:‘葛伯仇饷,征自葛始。’那么孟子之言是对的。商都就应该是南毫。”
“但是《皇览》里却又提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而且在回渠亭那里,考证到还有汤池征陌的遗存。如果考据是真实的,那么商都又应该在北毫。”
苏油微笑,看到这么聪明爱思考的孩子就忍不住想伸手摸脑袋,想到人家已经十二岁,再有两年都该结婚了,又把手收了回来:“所以郦道元也说了,‘然不经见,难得而详。’”
“他根据《秦宁公本纪》的记载,‘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的说法提出另一个假设:在周桓王时期,自有亳王号汤,后来为秦所灭,是西戎当中的一个小国。”
“所以根据古籍记载和事实相证,殷墟之前的商都,当在南毫,而北毫其实是一个叫汤的西戎之国。”
“但是郦道元就一定正确吗?这也是他的猜测。”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殷商曾经有过许多旧都,郦道元推断的那个西戎小国,也完全可能是殷商的旧都之一,或者说是商王的陵寝所在。”
“司马迁也说过,盘庚之前,商都‘乃五迁,无定处’嘛。”
“但是到底是五迁无定处,还是前后几个都城,所有这些,也需要留待当代的学者们去继续考证。”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第一步发现,就是通过甲骨,知道了殷商有隆重的卜礼。那相应的,肯定也应该有隆重的葬礼。”
“因此刘向言‘殷汤无葬处’的说法,如今看来,就值得大大的存疑。”
“更重要的是,这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证史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通过金石文物之类的实物来考证历史。”
“这门学问,理学称之为‘考古’,对恢复古代国家礼乐原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嘉彦狠狠点头:“嗯,我们就去把真正的殷墟和商都找出来!”
苏油哈哈大笑:“那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不要指望一步就达到目标。”
对于聪明颖悟的孩子,苏油又忍不住想要提点几句:“喜欢学习是好事,善于思考更是好事,但是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一套方式方法。”
“比如你刚刚引用的《水经注》中搜集的论据,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
“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帝喾建立商朝的时候,定都在亳;而商汤迁都,乃有景亳之命,这是后来的都城,称景亳;而相州,不过是商代多次迁都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韩嘉彦惊讶莫名:“那少保可知,商代的其余几个都城在哪里?”
苏油看向韩纯彦:“想来《竹书纪年》,君家是没有的了?”
韩纯彦惊讶道:“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皆以古文记载,后为晋廷所得。”
“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遂有‘荀和本’。”
“而当时和峤认为,竹书纪年起自黄帝,或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附编收录。”
“由于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当时已经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
“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乱发,卫恒被杀害。”
“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永嘉之乱,导致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幸得传世。然其后历经安史之乱、五代之乱,文华凋残殆尽,《纪年》传抄本散佚,连初释本、考正本亦渐无存。”
“可贞堂竟然有《纪年》?是‘荀和本’还是‘卫束本’?考证过真伪吗?”
苏油说道:“多方搜求,如今寻得‘荀和本’七篇,‘卫束本’十篇,以两者重合的部分相应证,内容大体相同。”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相应。”
“但是证明其为真,用的是另一个方法,和《纪年》中的一句话——‘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我朝史家如司马学士,二刘,与司天监,皇家理工学院正在合作一个大工程,就是根据历史上曾经明确记录过的天象,推断历史的精确年份。”
“这条记载,是说懿王元年,郑地在黎明发生过一次日全食,这是在各种史书里没有记录过的。”
“而之前司马学士和二刘的考订历史上懿王元年那个年份里,司天监和皇家理工推算出,当年太阳历四月二十一日凌晨五时四十八分,的确在郑地发生过一次日全食。”
“此书所载天相,与推断考证完全相同,基本可以确定此书为真。”
“而所得‘荀和本’‘卫束本’合起来,虽然各有断续,终可一窥《竹书》全貌。”
韩纯彦不懂天文,但是觉得这种证史的方法堪称绝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等等,我大宋天文一向为辽国所薄,如今已然精深到这种程度了?”
苏油笑而不答,转头对韩嘉彦说道:
“根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理工之学,就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帮助大家大胆假设,广泛存疑,小心求证。”
“每证明了一个疑点的是与非,我们就距离真理接近了一小步,这样一个个疑点解决过去,真理的面纱也就对我们一点点的揭开。”
“而我们的学养,也在这一步步的前进之中,得到丰富,夯实和滋养。”
韩嘉彦恭敬地问道:“少保,此书嘉彦可能一观?”
苏油笑道:“里面有些内容,怕你们现在还接受不了,等到思想成熟之后才可以看。”
韩嘉彦一脸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兄长,满脸的祈求之色。
敌不过韩嘉彦的目光,韩纯彦轻咳了一声:“少保,我家幼弟,资质如何?”
苏油微笑道:“聪明善悟,比他大兄强。”
这评价相当高了,韩纯彦用手抹了抹膝盖:“如果……命嘉彦受教于少保之门……不知……”
苏油点头:“得英才而育之,固所愿也,只是韩家家学丰洽,苏油不敢不情而请罢了。”
韩纯彦大喜:“如此舍弟便托于少保,要是有不善之处,打也打得,骂也骂得!”
苏油笑着摆手:“不至于,不过家中犬子顽劣,嘉彦这个师兄,怕是不好当呢……对了,就算投入我门下,《竹书纪年》,一时半会你还是一样不能看。”
韩嘉彦:“……”
韩嘉彦也捧着一本:“少保,可见我们相州,乃是盘庚迁移过来的新都,而之前的都城,你觉得应该是南亳,如今的商丘,还是北毫,如今的偃师?”
苏油微笑道:“那你觉得呢?”
韩嘉彦说道:“《水经注·汳水》记载:‘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
“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但是这个论断后人提出了质疑,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
“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两地相邻。”
“而汤都,记载不过方广七十里,而葛不过封伯之国,地域有限,所以不可能商王陵墓距离偃师八百里而相邻。要是这样,古书里记录的‘童子馈饷而为之耕。’就站不住脚了。”
“据此推断,应该是梁国地区当时有两个名叫亳的地方,南亳在谷熟县,北亳在蒙县,如果我们按照《尚书·仲虺之诰》考证:‘葛伯仇饷,征自葛始。’那么孟子之言是对的。商都就应该是南毫。”
“但是《皇览》里却又提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而且在回渠亭那里,考证到还有汤池征陌的遗存。如果考据是真实的,那么商都又应该在北毫。”
苏油微笑,看到这么聪明爱思考的孩子就忍不住想伸手摸脑袋,想到人家已经十二岁,再有两年都该结婚了,又把手收了回来:“所以郦道元也说了,‘然不经见,难得而详。’”
“他根据《秦宁公本纪》的记载,‘二年伐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的说法提出另一个假设:在周桓王时期,自有亳王号汤,后来为秦所灭,是西戎当中的一个小国。”
“所以根据古籍记载和事实相证,殷墟之前的商都,当在南毫,而北毫其实是一个叫汤的西戎之国。”
“但是郦道元就一定正确吗?这也是他的猜测。”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殷商曾经有过许多旧都,郦道元推断的那个西戎小国,也完全可能是殷商的旧都之一,或者说是商王的陵寝所在。”
“司马迁也说过,盘庚之前,商都‘乃五迁,无定处’嘛。”
“但是到底是五迁无定处,还是前后几个都城,所有这些,也需要留待当代的学者们去继续考证。”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第一步发现,就是通过甲骨,知道了殷商有隆重的卜礼。那相应的,肯定也应该有隆重的葬礼。”
“因此刘向言‘殷汤无葬处’的说法,如今看来,就值得大大的存疑。”
“更重要的是,这还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证史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通过金石文物之类的实物来考证历史。”
“这门学问,理学称之为‘考古’,对恢复古代国家礼乐原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韩嘉彦狠狠点头:“嗯,我们就去把真正的殷墟和商都找出来!”
苏油哈哈大笑:“那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不要指望一步就达到目标。”
对于聪明颖悟的孩子,苏油又忍不住想要提点几句:“喜欢学习是好事,善于思考更是好事,但是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一套方式方法。”
“比如你刚刚引用的《水经注》中搜集的论据,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
“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帝喾建立商朝的时候,定都在亳;而商汤迁都,乃有景亳之命,这是后来的都城,称景亳;而相州,不过是商代多次迁都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韩嘉彦惊讶莫名:“那少保可知,商代的其余几个都城在哪里?”
苏油看向韩纯彦:“想来《竹书纪年》,君家是没有的了?”
韩纯彦惊讶道:“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皆以古文记载,后为晋廷所得。”
“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遂有‘荀和本’。”
“而当时和峤认为,竹书纪年起自黄帝,或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附编收录。”
“由于竹简散乱,而战国文字当时已经不能尽识,因此争议很大。”
“到了晋惠帝时期,秘书丞卫恒奉命考正竹简,以定众议。但是八王夺位,永嘉乱发,卫恒被杀害。”
“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
“永嘉之乱,导致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幸得传世。然其后历经安史之乱、五代之乱,文华凋残殆尽,《纪年》传抄本散佚,连初释本、考正本亦渐无存。”
“可贞堂竟然有《纪年》?是‘荀和本’还是‘卫束本’?考证过真伪吗?”
苏油说道:“多方搜求,如今寻得‘荀和本’七篇,‘卫束本’十篇,以两者重合的部分相应证,内容大体相同。”
“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相应。”
“但是证明其为真,用的是另一个方法,和《纪年》中的一句话——‘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我朝史家如司马学士,二刘,与司天监,皇家理工学院正在合作一个大工程,就是根据历史上曾经明确记录过的天象,推断历史的精确年份。”
“这条记载,是说懿王元年,郑地在黎明发生过一次日全食,这是在各种史书里没有记录过的。”
“而之前司马学士和二刘的考订历史上懿王元年那个年份里,司天监和皇家理工推算出,当年太阳历四月二十一日凌晨五时四十八分,的确在郑地发生过一次日全食。”
“此书所载天相,与推断考证完全相同,基本可以确定此书为真。”
“而所得‘荀和本’‘卫束本’合起来,虽然各有断续,终可一窥《竹书》全貌。”
韩纯彦不懂天文,但是觉得这种证史的方法堪称绝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等等,我大宋天文一向为辽国所薄,如今已然精深到这种程度了?”
苏油笑而不答,转头对韩嘉彦说道:
“根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理工之学,就是帮助思考的工具,帮助大家大胆假设,广泛存疑,小心求证。”
“每证明了一个疑点的是与非,我们就距离真理接近了一小步,这样一个个疑点解决过去,真理的面纱也就对我们一点点的揭开。”
“而我们的学养,也在这一步步的前进之中,得到丰富,夯实和滋养。”
韩嘉彦恭敬地问道:“少保,此书嘉彦可能一观?”
苏油笑道:“里面有些内容,怕你们现在还接受不了,等到思想成熟之后才可以看。”
韩嘉彦一脸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兄长,满脸的祈求之色。
敌不过韩嘉彦的目光,韩纯彦轻咳了一声:“少保,我家幼弟,资质如何?”
苏油微笑道:“聪明善悟,比他大兄强。”
这评价相当高了,韩纯彦用手抹了抹膝盖:“如果……命嘉彦受教于少保之门……不知……”
苏油点头:“得英才而育之,固所愿也,只是韩家家学丰洽,苏油不敢不情而请罢了。”
韩纯彦大喜:“如此舍弟便托于少保,要是有不善之处,打也打得,骂也骂得!”
苏油笑着摆手:“不至于,不过家中犬子顽劣,嘉彦这个师兄,怕是不好当呢……对了,就算投入我门下,《竹书纪年》,一时半会你还是一样不能看。”
韩嘉彦:“……”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苏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苏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