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第五百一十七章、查出来了
目录:庶门风华| 作者:千年书一桐| 类别:都市言情
青釉从陆家回来,带给颜彦几个消息,一是那天从颜府做客回来,颜彧和陆鸣大吵了一架,把长辈们都惊动了,可事后不知怎么回事,颜彧专程去找老太太赔礼了;二是
元宵节前徐钰来看过陆鸣,和陆鸣关上门谈了很久;三是徐钰走后,陆鸣让颜彧推着去见了府里的清客们。
至于陆鸣和徐钰以及清客们谈的是什么,青釉就不得而知了,为了不惊动陆家的人,她交好的那几个小姐妹都是外围的丫鬟,只能探听点主子们的动静或动向,真正核心的内容或机密她们都打探不到。
不过这对颜彦来说也足够了,徐钰是陈察的大舅哥,徐钰和陆鸣交好,徐良兴和陆端走得近,不用问也知道这几个人肯定是谋划怎么把这份功劳送到陆端头顶上。
其实,颜彦本没有这么狭隘的心思,她既然把这东西做出来,想的就是帮大周打赢这场战事,因而,这功劳给谁自然也无所谓。
可陆鸣的行径引起了颜彦的不满和反感,一个军人,不好好想着怎么养好伤早点回战场,却在这里琢磨这些沽名钓誉的东西,实在是愧对他这个世子的头衔,愧对他早些年创下的口碑。
于是,颜彦给太子妃修书一封,着人亲自送到了太子妃手里。
这封信很快到了太子手里,太子看到信后,略略思忖了小一刻钟,命人去传了陈察来见。
和陈察谈过之后,他带着陈察去见了皇上。
次日,李琮在朝堂谈起了元宵节的孔明灯祈福一事,谈起了前方的战事。
“朕不反对你们各凭本事立功建业,也不反对你们凭自己的本事扬名立万,但朕绝对不容有人钻朕的空子,借机生财借机生事,这件事,着京兆尹和吏部的人好好清查一番,还有,朕再强调一遍,工部招进来的这些工匠们,不管他们是做什么的,都必须遵守工部定的规矩,至于你们,都不是什么新人了,朕就不再多嘴了,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台下的大臣有心知肚明的,也有一头雾水的,很快就窃窃私语起来,因为有一件事大家都知晓的,那就是元宵节那晚莫名其妙出来的孔明灯。
徐良兴自然是属于这心知肚明的,一猜就知道准是陆鸣哪个环节出错了,但有一点徐良兴也没搞明白,这元宵节冒出来的孔明灯究竟是谁的手笔。
这件事他问过陆鸣,陆鸣没承认是他做的。
可这个时机出来这么好,就连徐良兴也怀疑陆鸣没有说实话。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徐良兴又觉得陆鸣不至于如此愚笨,这么明目张胆地和皇家作对,真把皇上惹恼了,来一个彻查,他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因而,徐良兴最后也被这件事搞糊涂了,以致于他对陆鸣疏离了几分。
不得不说,有了皇上的旨意,京兆尹和吏部的人效率还是蛮高的,很快就查到孔明灯一事,居然和并州周家有关。
这个答案可就不好玩了。
这个答案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据周家的管事说,这个主意是周禄出的,而这件事他们早在去年中秋后就开始筹备了,否则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么多孔明灯来。
管事的还说,周禄是因为中秋时对月感怀,忽然想到了前朝有人用孔明灯祈福一事,可惜,中秋那会已然来不及了,因而这才选在了元宵佳节推出来。
果然,周家凭着这批孔明灯大赚了一笔。
至于别的,周家的管事就不太清楚了,不过他倒是提到一点,这孔明灯是周家派了师傅来教会这边人做的,师傅在元宵节后便回去了。
因着李琮的人查到周禄的确就在并州周家,也委实就是周家的子孙,且还有消息传来说他要成亲了,而且新娘就是晋州刘家。
为此,李琮不再怀疑周禄的来历,也认为整件事情可能就是一个巧合。
可颜彦却并不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主要是她不相信周禄的身份会这么简单。
若果真如此的话,一开始李琮的暗卫为什么没有查到这些,主子有了未婚妻这么大的事情,家里的下人们会不知情?
还有,就冲那个未婚妻敢千里迢迢找到颜彦并上门来挑衅一事,颜彦也觉得对方的行径不像是深受汉人教育的闺阁大小姐能做出来的,反倒像是那些没怎么开化的游牧民族的性格,比较随性。
因而,颜彦琢磨许久,觉得这件事或许和关在宫里的契丹太子有点关联,保不齐就是周禄通过这种手段来传递什么消息。
可惜的是,那盏孔明灯最后被陆呦点燃了,他是想试试对方的手艺究竟如何,而那盏灯最后升到空中不见了,因而,颜彦也没法再找回那盏灯来探究里面的秘密了。
为此,思忖再三,颜彦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太子沟通了一下,不过这一次她就没有修书,而是让陆呦去见的太子。
太子惊讶于颜彦的执着和敏感,联想起他莫名其妙被契丹被抓一事,他安排了两个暗卫盯着耶律达了。
办完了这件事,也就到了陆呦进考场的日子,可巧颜彦刚把陆呦送进考场,周婉上门来了。
这是自从大年初三在陆家和周婉匆匆一见后,周婉第一次登门,但颜彦知道,正月二十,朝廷开印之后的第一天,皇上在朝堂上公布了这批起复官员名单,其中的确有周婉父亲,不过周婉父亲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连降三级,给了一个从五品的通判,专职淮河的水利疏通。
而周父走马上任后,周母并没有带着儿女随之赴任,反而带着几个孩子搬进了城里,住进了朱氏送的院子里。
因而,颜彦估摸着这次周婉上门,多半和陆鸣的亲事有关,她有心不想见她,可转而一想,兴许,这也是她们最后一次以闺蜜身份交谈了,怎么着也得听听她得说辞吧。
于是,颜彦命人把周婉领进来。
元宵节前徐钰来看过陆鸣,和陆鸣关上门谈了很久;三是徐钰走后,陆鸣让颜彧推着去见了府里的清客们。
至于陆鸣和徐钰以及清客们谈的是什么,青釉就不得而知了,为了不惊动陆家的人,她交好的那几个小姐妹都是外围的丫鬟,只能探听点主子们的动静或动向,真正核心的内容或机密她们都打探不到。
不过这对颜彦来说也足够了,徐钰是陈察的大舅哥,徐钰和陆鸣交好,徐良兴和陆端走得近,不用问也知道这几个人肯定是谋划怎么把这份功劳送到陆端头顶上。
其实,颜彦本没有这么狭隘的心思,她既然把这东西做出来,想的就是帮大周打赢这场战事,因而,这功劳给谁自然也无所谓。
可陆鸣的行径引起了颜彦的不满和反感,一个军人,不好好想着怎么养好伤早点回战场,却在这里琢磨这些沽名钓誉的东西,实在是愧对他这个世子的头衔,愧对他早些年创下的口碑。
于是,颜彦给太子妃修书一封,着人亲自送到了太子妃手里。
这封信很快到了太子手里,太子看到信后,略略思忖了小一刻钟,命人去传了陈察来见。
和陈察谈过之后,他带着陈察去见了皇上。
次日,李琮在朝堂谈起了元宵节的孔明灯祈福一事,谈起了前方的战事。
“朕不反对你们各凭本事立功建业,也不反对你们凭自己的本事扬名立万,但朕绝对不容有人钻朕的空子,借机生财借机生事,这件事,着京兆尹和吏部的人好好清查一番,还有,朕再强调一遍,工部招进来的这些工匠们,不管他们是做什么的,都必须遵守工部定的规矩,至于你们,都不是什么新人了,朕就不再多嘴了,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台下的大臣有心知肚明的,也有一头雾水的,很快就窃窃私语起来,因为有一件事大家都知晓的,那就是元宵节那晚莫名其妙出来的孔明灯。
徐良兴自然是属于这心知肚明的,一猜就知道准是陆鸣哪个环节出错了,但有一点徐良兴也没搞明白,这元宵节冒出来的孔明灯究竟是谁的手笔。
这件事他问过陆鸣,陆鸣没承认是他做的。
可这个时机出来这么好,就连徐良兴也怀疑陆鸣没有说实话。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徐良兴又觉得陆鸣不至于如此愚笨,这么明目张胆地和皇家作对,真把皇上惹恼了,来一个彻查,他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因而,徐良兴最后也被这件事搞糊涂了,以致于他对陆鸣疏离了几分。
不得不说,有了皇上的旨意,京兆尹和吏部的人效率还是蛮高的,很快就查到孔明灯一事,居然和并州周家有关。
这个答案可就不好玩了。
这个答案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据周家的管事说,这个主意是周禄出的,而这件事他们早在去年中秋后就开始筹备了,否则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么多孔明灯来。
管事的还说,周禄是因为中秋时对月感怀,忽然想到了前朝有人用孔明灯祈福一事,可惜,中秋那会已然来不及了,因而这才选在了元宵佳节推出来。
果然,周家凭着这批孔明灯大赚了一笔。
至于别的,周家的管事就不太清楚了,不过他倒是提到一点,这孔明灯是周家派了师傅来教会这边人做的,师傅在元宵节后便回去了。
因着李琮的人查到周禄的确就在并州周家,也委实就是周家的子孙,且还有消息传来说他要成亲了,而且新娘就是晋州刘家。
为此,李琮不再怀疑周禄的来历,也认为整件事情可能就是一个巧合。
可颜彦却并不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主要是她不相信周禄的身份会这么简单。
若果真如此的话,一开始李琮的暗卫为什么没有查到这些,主子有了未婚妻这么大的事情,家里的下人们会不知情?
还有,就冲那个未婚妻敢千里迢迢找到颜彦并上门来挑衅一事,颜彦也觉得对方的行径不像是深受汉人教育的闺阁大小姐能做出来的,反倒像是那些没怎么开化的游牧民族的性格,比较随性。
因而,颜彦琢磨许久,觉得这件事或许和关在宫里的契丹太子有点关联,保不齐就是周禄通过这种手段来传递什么消息。
可惜的是,那盏孔明灯最后被陆呦点燃了,他是想试试对方的手艺究竟如何,而那盏灯最后升到空中不见了,因而,颜彦也没法再找回那盏灯来探究里面的秘密了。
为此,思忖再三,颜彦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太子沟通了一下,不过这一次她就没有修书,而是让陆呦去见的太子。
太子惊讶于颜彦的执着和敏感,联想起他莫名其妙被契丹被抓一事,他安排了两个暗卫盯着耶律达了。
办完了这件事,也就到了陆呦进考场的日子,可巧颜彦刚把陆呦送进考场,周婉上门来了。
这是自从大年初三在陆家和周婉匆匆一见后,周婉第一次登门,但颜彦知道,正月二十,朝廷开印之后的第一天,皇上在朝堂上公布了这批起复官员名单,其中的确有周婉父亲,不过周婉父亲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连降三级,给了一个从五品的通判,专职淮河的水利疏通。
而周父走马上任后,周母并没有带着儿女随之赴任,反而带着几个孩子搬进了城里,住进了朱氏送的院子里。
因而,颜彦估摸着这次周婉上门,多半和陆鸣的亲事有关,她有心不想见她,可转而一想,兴许,这也是她们最后一次以闺蜜身份交谈了,怎么着也得听听她得说辞吧。
于是,颜彦命人把周婉领进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庶门风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庶门风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