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8章 内部竞争
目录:圣光| 作者:通吃道人.QD| 类别:科幻灵异
今晚天阳机械厂的食堂确实做了东南亚口味的泰国菜。食材以海鲜,水果,蔬菜为主。口味偏酸辣。
也不知是厨子手艺没学到家,还是职工吃的不习惯,兴致勃勃的晚餐却不如预期,好些人搞得食不下咽。
可都是花钱买来的饭菜,吃不惯也得吃,没谁舍得浪费。
张高远在对付一只空运来的大虾,吃的满头大汗。几个‘旁听生’讨好他,围在桌旁想帮忙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边吃边聊,餐桌前又谈起厂里的事。有人说起白天见闻,“今个厂里又来一批设备,叫什么‘三坐标测量机’。老大一台,带龙门吊的那种。”
‘圣光’的子公司经常添加新设备,但今天的尤为特别。
小道消息说这设备必须安装在一体式减震系统上,带动态气浮系统和电子水平调节,连修个地基都得自然沉降一段时间后才能用。
“是有这么回事,‘三坐标测量机’是用来造大型高精度轴承的。”
张高远嘎吱嘎吱的咬碎虾钳,挑出里头的虾肉。他满手是油,习惯性用小指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当大佬般解说一番。
“那台测量机是高精度全数字设备,探头用的都是红宝石。可以检测直径三米以上的超大轴承,测量精度在零点八微米。国外对我们禁运这玩意,可集团还是搞到了。”
张高远说来哼哼笑,其他‘旁听生’面露疑惑又觉着兴奋,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那设备配合大型数控铣床,用来制造大型叶片,齿轮,涡轮蜗杆之类的。精度相当于直径三公里范围内一粒米都能发现。
制造零件的精度其实取决于测量设备的精度。我们过去一直没这么好的玩意,现在总算解决了。
这两年集团弄来的类似尖端装备特别多,我们的工业能力在爆发式的增长。那个啥‘巴统’协议禁止国外出口的设备,我们都有。”
‘旁听生’们还是没听明白,只知道集团又弄到了极其厉害的好东西,可以解决大问题。
张高远高兴后又长叹一声,“只可惜现在弄到的尖端设备都是国外生产的,我们自己还造不出来。国内基础科研缺的太多。
我前不久在帝都接受集团培训,同期有几名纺织行业的特聘专家做科普。我一直以为国内纺织业水平不差,听了科普才知道我们用的设备基本都是德国和意大利的。
我们还在用人力,可国外很多工作都靠电脑了。一台配色机几万美元,测色配色的软件几十万美元。老外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张高远说罢摇摇头,继续对付大虾。桌前的‘旁听生’们再次傻眼,几万几十万美元在他们脑子里造成了暴击。
“张工,你说我们现在到底找啥工作好?”有人低声问道。
‘旁听生’是部委硬塞来的,数量多,素质差,接受培训的效果几乎等于零。不过在集团的环境内,他们好歹受到极大触动,还是有积极的一面。
张高远怔怔几秒,低声说了句:“说实话,你们去当技工不错。”
“技工可不行啊。”
“生产线可累了。”
“拿钱还不多。”
“能坐办公室最好。”
‘旁听生’们听到‘技工’两字就炸了,一个个摇头不乐意。
张高远幽幽说道:“如果是月薪一万二的高阶技工呢?”
桌前顿时安静,大伙全都不说话,只盯着张工那张嘴。好一会才有人弱弱问了句,“是那种老资格的八级工吗?”
“不是。”张高远摇头,“集团目前只有十三个高级技工。日本来的占八个,美国来了三个,德国一个,国内只有一个。
高级技工需要懂数理化,最起码也是本科学历,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能参与产品设计研发,还要懂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
这种人数量比国外来的特聘专家还少,拿的工钱却极高,基本上按总监级别算。每一个都是宝。
今个同三坐标测量机一起来的就有个德国老头,七十多岁了。集团给他配了二十多个学员,就为了掌握他手头的测量本事。”
张高远说的感叹,可不等他说完,‘旁听生’们听到要本科学历就开始摇头了。他带着‘怒其不争’的气恼,指点般说道:“当不了高级的,当个中级初级也行啊。
我也不知部委咋想的,派你们这批人来学。你们整日晃来晃去,啥也不会。一个月后考核,九成九都得被赶回去。
你们的学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如实际点从更讲究实操的技工干起。这个虽然起点低,但自己努力点考上集团的初级技工,基本收入也是两千多了。
集团现在弄了很多先进设备,过去的老师傅都不会用,一线急缺懂理论和实操的操作工。你们别好高骛远盯着研发这块,抓把劲去学实操也不亏的。”
一堆‘旁听生’都冲着办公室职位来的,压根没谁想去生产线。听张高远这么一说,不由得彼此对望,没个主意。
这年头生产线的职位被歧视,张高远知道自己这番话没人爱听,啃完大虾就散伙。他看看时间,决定到厂区内走走,散散心。
天阳机械厂原本在市内,现在老厂区推倒盖房子,新厂全部在市郊。工厂的车间一个比一个宽敞明净,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黑乎乎满是锈迹和碎屑的模样。
对‘旁听生’的劝诫出自真知灼见,现在‘圣光’研发体系在快速膨胀,人数正从不到两万向五万的方向发展。
但人数多了,竞争却越发激烈。像张高远这种属于运气好,被‘思维风暴’强行拔高。但周总裁能提携的人数终究有限。
这就是每天提携一万人,一年也才三百多万。哪怕全年不干别的,总裁能提携的人数也就大概四五万而已。实际数字还达不到一半。
研发队伍在膨胀,能把设计应用到生产中的熟练技工反而紧缺。尤其是高水平的技工,数量比熊猫还少。
张高远隐隐就想朝高阶技工这条线走,他觉着集团内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研发团队里的年轻人太厉害了。可年轻人在生产经验方面不如他这个四十多的中年人。
“唉,满以为在帝都接受培训,一辈子就端上金饭碗,吃喝不愁。可这集团内啥都好,就是竞争实在太厉害。”
也不知是厨子手艺没学到家,还是职工吃的不习惯,兴致勃勃的晚餐却不如预期,好些人搞得食不下咽。
可都是花钱买来的饭菜,吃不惯也得吃,没谁舍得浪费。
张高远在对付一只空运来的大虾,吃的满头大汗。几个‘旁听生’讨好他,围在桌旁想帮忙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边吃边聊,餐桌前又谈起厂里的事。有人说起白天见闻,“今个厂里又来一批设备,叫什么‘三坐标测量机’。老大一台,带龙门吊的那种。”
‘圣光’的子公司经常添加新设备,但今天的尤为特别。
小道消息说这设备必须安装在一体式减震系统上,带动态气浮系统和电子水平调节,连修个地基都得自然沉降一段时间后才能用。
“是有这么回事,‘三坐标测量机’是用来造大型高精度轴承的。”
张高远嘎吱嘎吱的咬碎虾钳,挑出里头的虾肉。他满手是油,习惯性用小指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镜,当大佬般解说一番。
“那台测量机是高精度全数字设备,探头用的都是红宝石。可以检测直径三米以上的超大轴承,测量精度在零点八微米。国外对我们禁运这玩意,可集团还是搞到了。”
张高远说来哼哼笑,其他‘旁听生’面露疑惑又觉着兴奋,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那设备配合大型数控铣床,用来制造大型叶片,齿轮,涡轮蜗杆之类的。精度相当于直径三公里范围内一粒米都能发现。
制造零件的精度其实取决于测量设备的精度。我们过去一直没这么好的玩意,现在总算解决了。
这两年集团弄来的类似尖端装备特别多,我们的工业能力在爆发式的增长。那个啥‘巴统’协议禁止国外出口的设备,我们都有。”
‘旁听生’们还是没听明白,只知道集团又弄到了极其厉害的好东西,可以解决大问题。
张高远高兴后又长叹一声,“只可惜现在弄到的尖端设备都是国外生产的,我们自己还造不出来。国内基础科研缺的太多。
我前不久在帝都接受集团培训,同期有几名纺织行业的特聘专家做科普。我一直以为国内纺织业水平不差,听了科普才知道我们用的设备基本都是德国和意大利的。
我们还在用人力,可国外很多工作都靠电脑了。一台配色机几万美元,测色配色的软件几十万美元。老外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张高远说罢摇摇头,继续对付大虾。桌前的‘旁听生’们再次傻眼,几万几十万美元在他们脑子里造成了暴击。
“张工,你说我们现在到底找啥工作好?”有人低声问道。
‘旁听生’是部委硬塞来的,数量多,素质差,接受培训的效果几乎等于零。不过在集团的环境内,他们好歹受到极大触动,还是有积极的一面。
张高远怔怔几秒,低声说了句:“说实话,你们去当技工不错。”
“技工可不行啊。”
“生产线可累了。”
“拿钱还不多。”
“能坐办公室最好。”
‘旁听生’们听到‘技工’两字就炸了,一个个摇头不乐意。
张高远幽幽说道:“如果是月薪一万二的高阶技工呢?”
桌前顿时安静,大伙全都不说话,只盯着张工那张嘴。好一会才有人弱弱问了句,“是那种老资格的八级工吗?”
“不是。”张高远摇头,“集团目前只有十三个高级技工。日本来的占八个,美国来了三个,德国一个,国内只有一个。
高级技工需要懂数理化,最起码也是本科学历,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能参与产品设计研发,还要懂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
这种人数量比国外来的特聘专家还少,拿的工钱却极高,基本上按总监级别算。每一个都是宝。
今个同三坐标测量机一起来的就有个德国老头,七十多岁了。集团给他配了二十多个学员,就为了掌握他手头的测量本事。”
张高远说的感叹,可不等他说完,‘旁听生’们听到要本科学历就开始摇头了。他带着‘怒其不争’的气恼,指点般说道:“当不了高级的,当个中级初级也行啊。
我也不知部委咋想的,派你们这批人来学。你们整日晃来晃去,啥也不会。一个月后考核,九成九都得被赶回去。
你们的学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如实际点从更讲究实操的技工干起。这个虽然起点低,但自己努力点考上集团的初级技工,基本收入也是两千多了。
集团现在弄了很多先进设备,过去的老师傅都不会用,一线急缺懂理论和实操的操作工。你们别好高骛远盯着研发这块,抓把劲去学实操也不亏的。”
一堆‘旁听生’都冲着办公室职位来的,压根没谁想去生产线。听张高远这么一说,不由得彼此对望,没个主意。
这年头生产线的职位被歧视,张高远知道自己这番话没人爱听,啃完大虾就散伙。他看看时间,决定到厂区内走走,散散心。
天阳机械厂原本在市内,现在老厂区推倒盖房子,新厂全部在市郊。工厂的车间一个比一个宽敞明净,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黑乎乎满是锈迹和碎屑的模样。
对‘旁听生’的劝诫出自真知灼见,现在‘圣光’研发体系在快速膨胀,人数正从不到两万向五万的方向发展。
但人数多了,竞争却越发激烈。像张高远这种属于运气好,被‘思维风暴’强行拔高。但周总裁能提携的人数终究有限。
这就是每天提携一万人,一年也才三百多万。哪怕全年不干别的,总裁能提携的人数也就大概四五万而已。实际数字还达不到一半。
研发队伍在膨胀,能把设计应用到生产中的熟练技工反而紧缺。尤其是高水平的技工,数量比熊猫还少。
张高远隐隐就想朝高阶技工这条线走,他觉着集团内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研发团队里的年轻人太厉害了。可年轻人在生产经验方面不如他这个四十多的中年人。
“唉,满以为在帝都接受培训,一辈子就端上金饭碗,吃喝不愁。可这集团内啥都好,就是竞争实在太厉害。”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圣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圣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