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目录: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类别:玄幻奇幻
身为宰相,有一顶重要的职责,就是举荐人才。
许敬宗是秦琅不遗途余举荐的,本已被皇帝所厌恶,贬为洪州司马的他,硬生生被秦琅用了五年时间捞了起来。
“你跟其它外官不一样,陛下对你的情况底细是很清楚的,所以也就免了考课这一关,直接就敕封你为转运使了。”
许敬宗感激的道,“我知道这都是三郎的提携之功。”
大唐对于官员考核其实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规定,虽然大唐废除了炀帝时的谒者台、司隶二台,都并入了御史台中,但对于官员的考核却从不曾放松。
吏部有考功司,专职官员考核。
按制,官员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的标准根据才能和品德两个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四善是对一切官员德行的标准。
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考核的是才能。
最后根据善、最多少,使共同标准与专门标准相结合,分为九等。
这一套考核法,先是中央各部司和地方州县主官,要先对本衙下属进行考课评定,然后将簿状上报。
地方统一先报到各道观察使,中央则先报吏部,最后汇聚尚书省。
自下而上汇报后,还要自上而下的复核审查。
同时各道的观察使,御史台都对各级主官考定负有巡查监督之职。
五品以上官员,由吏部考司郎中、员外郎负责大考。而三品以上宰相、高官,以及一些清要官、大都督、亲王等要职,则由皇帝亲任主考官,择两位宰相担任校考使,再特派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担任监考使。
这套考课法还是很严格的,也是官员们升降奖罚的标准。
每个官员,四年一次的大考,基本上都要到京城尚书省吏部面考,这一关可不好过。
许敬宗这几年的考课成绩,倒是向来很好,不论是秦琅不是马周又或是戴胄做他上司转运使,都对他考定评语不错,而地方的观察使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本衙同僚、下属的评语也很高,表现出很强的办事能力。
再加了秦琅的大力举荐,使的许敬宗直接升为转运使,副使都不用当。
今年起,朝廷的考课法又增加了新规矩,三品以上官员,向皇帝面陈述职,四五品以上官员要向皇帝陈奏,相当于写一份述职报告,五品及以下官员则需要过堂。
京官由吏部考功司和御史台共同会审考核,而外官则由各道的观察使和御史台察院的巡察御史会审。
这使的官员考课更加严格,既要自述,也还有上官的考定评语,又有专门考察机构的审核,还有专门机构监督,甚至还要有同僚、下属们的评定。
再加上四年一次的入京大考,这想要做弊几无可能。
平时一年一小考,无大错的话倒还好,可四年一次的大考,就算没大错,但是考绩太差,无德无能的评语落下,肯定是非罢就降。
四年的大考,就意味着要么升要么降要么平调,想维持原官原任,不太容易。
皇帝对这次的大考非常重视,最近天天都在亲自考核宰相以及三品以上高官重臣。
“你新官上任,头一个要干的事情,保证西域战事的后勤粮饷军械的转运供应,不能出了差错。再一个,大明宫也快修好了,得收好这个尾,朝廷要给做工程的商人、供货的商人,还有做工的百姓们结清钱款,你既要审核好帐目,也要及时结款。再一个,陛下有意要全面重修洛阳宫,待工部和将作监拿出设计方案后,户部会做造价预算,转运司主要还是提供所需钱粮,以及木石等材料,并转运调度。”
“大修洛阳宫?”
“嗯,你也看到了,虽然关中是我大唐开国兴业之地,但是关中确实有些供应不了长安了。所以先前提升洛阳为东都,现在也要开始分流。”
朝廷将把一些官府手工作坊、仓储等迁往洛阳,同时如国子监也要在洛阳再建一座学校,分流现在已经超过万人的学员一半以上去洛阳。
总的来说,长安太大,大的关中已经供应不过来了,而受限于交通道路等,从关东输送钱粮商货到关中,成本太高。尤其是现在大唐如此强盛,长安已经有些太过于偏居一隅。
当然,长安依然会是京师,但洛阳也会发挥出陪都的作用。
一些闲散的机构迁到洛阳去,甚至一些年老的官员也安排到洛阳养老,把长安周边的许多皇家宫廷、朝廷官府的手工作坊、仓库等也移过去。
当然,皇帝以后可能每年也会过去住上几个月,比如到漕运不便或是夏季闷热的时候,皇帝可以去东都,让太子在西京监国。
先前皇帝修洛阳宫的旨意让政事堂否了,但皇帝意愿强烈,政事堂也可能一直为反对而反对,所以现在旧事重提,只是这次将先通过政事堂决议,走正规程序。
因为这修洛阳宫这事,这几天宰相们跟皇帝还又干过几场,结果就是中书令王珪被皇帝以泄露禁中语的罪名,罢去宰相,贬为同州刺史。
这已经是老王第二次因为这个罪名被罢相了,上次也是因为反对皇帝,结果被皇帝寻了这个罪名罢相贬出。
泄露禁中语这种事情,老王就算有冤也说不清,也只能气的当天就打马出京去上任了。
王珪被罢后,李世民接着又下了两道诏书。
一道是以李靖年老为由,罢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东都洛阳赐宅第养老。
而先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杨恭仁,也洛阳赐第荣养。
李靖和杨恭仁算是彻底的致仕退休,连那个名誉宰相头衔也不挂着了,李靖退休待遇还不错,依然是全禄发放。
当然杨恭仁其实也不错,之前他就接连晋了特进、和开府仪同三司两级,这次虽没再加官晋爵,但也给了实食封。
两人还各赐洛阳大宅一座,御马两匹,并赐辇一乘,绢千匹。
风光体面的正式退休了。
这些本来跟秦琅也没多大关系,李靖虽是老邻居,但秦李两家都是军中带头大哥级的,所以根本不好有什么私下往来,至于杨恭仁就更不用说,那种世家宰相更没什么往来,虽然秦琼的一个庶子娶了武士彠和杨恭仁侄女的女儿,也算亲戚,但这年头,这样的亲戚哪家不是一大堆。
上次张蕴古一案,秦琅算是还帮了杨家一回,但也没因此就有什么亲近。
“老许啊,你如今回到朝中接管转运使司,我给你安排了个副使,你们好好合作。”
“不知是何人能入三郎青眼?”许敬宗问。
“应国公武士彟。”
许敬宗一听哪还不知道这位,秦琼的儿女亲家,前宰相杨恭仁杨师道兄弟俩的堂妹杨氏的丈夫,武德朝的当红宠臣,太原元谋功臣。
这位在利州都督任上栽了个大跟头,据说若不是秦家保着,人头都没了。想不到,这么快也东山再起了,居然出任转运副使了。
许敬宗不由的感觉有些压力很大,这武士彟虽说出身低了些,早年从商致富,但毕竟开国功臣,武德年间就封了国公,还做了工部尚书兼检校六部尚书事、检校并钺将军、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后还做了利州都督等,不论是资历还是官爵都比他高的多。
“应国公素有大才,怎能屈居于许某之下,应当请应国公任转运使,许某为副才是。”
秦琅笑了笑,“得了吧,朝廷官职你们以为是私下人情呢,还能这样推来让去?我跟你也交个底,你们两人都是我向陛下举荐的,也确实都是比较有才干,也与我亲近,所以我希望你们二人能够好好合作,一起管理好转运司,不要内斗。只要你们好好配合一起努力,未来你们都还有大好机会的,目光放远些。”
许敬宗听了这话,倒也安心不少。
秦琅把许武二人拉上来,也是有原因的,这二人都是他确认过很有才干的那种人,再一个也都跟他关系近,这样的人秦琅夹袋里也不多。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宰相总也得有几个公卿支持的,在朝中他也得有自己的人。
“王珪罢中书令外出,政事堂中能接任此职中,也唯有三郎了吧?”许敬宗不轻不重的拍了秦琅一个马屁。
秦琅呵呵一笑。
李世民用人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尤其是对于宰相,喜欢折腾,拎来拎去,把宰相们折腾的没半点脾气,观看政事堂这些宰相,也就是房玄龄、魏征没怎么被动过,其它的哪怕是长孙无忌都没少被拎。
皇帝用宰相,就跟是在驯马一样。
萧瑀、陈叔达、杨恭仁、宇文士及、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杨师道、秦琼、李靖、侯君集、秦琅、高士廉、马周、韦挺、孙伏伽、戴胄、魏征、高士廉、长孙无忌······
皇帝用过的宰相真是不少。
能安安稳稳呆在政事堂一直做宰相,还真难。
现在中书令一职空缺出来,秦琅还真没打过这主意。
“我估摸着,中书令一职,当授予萧瑀。”
“萧瑀?”
“四拜四罢的萧太子太傅?”
“再拜,那就是五拜宰相了!”秦琅淡淡道。
许敬宗是秦琅不遗途余举荐的,本已被皇帝所厌恶,贬为洪州司马的他,硬生生被秦琅用了五年时间捞了起来。
“你跟其它外官不一样,陛下对你的情况底细是很清楚的,所以也就免了考课这一关,直接就敕封你为转运使了。”
许敬宗感激的道,“我知道这都是三郎的提携之功。”
大唐对于官员考核其实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规定,虽然大唐废除了炀帝时的谒者台、司隶二台,都并入了御史台中,但对于官员的考核却从不曾放松。
吏部有考功司,专职官员考核。
按制,官员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的标准根据才能和品德两个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四善是对一切官员德行的标准。
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考核的是才能。
最后根据善、最多少,使共同标准与专门标准相结合,分为九等。
这一套考核法,先是中央各部司和地方州县主官,要先对本衙下属进行考课评定,然后将簿状上报。
地方统一先报到各道观察使,中央则先报吏部,最后汇聚尚书省。
自下而上汇报后,还要自上而下的复核审查。
同时各道的观察使,御史台都对各级主官考定负有巡查监督之职。
五品以上官员,由吏部考司郎中、员外郎负责大考。而三品以上宰相、高官,以及一些清要官、大都督、亲王等要职,则由皇帝亲任主考官,择两位宰相担任校考使,再特派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担任监考使。
这套考课法还是很严格的,也是官员们升降奖罚的标准。
每个官员,四年一次的大考,基本上都要到京城尚书省吏部面考,这一关可不好过。
许敬宗这几年的考课成绩,倒是向来很好,不论是秦琅不是马周又或是戴胄做他上司转运使,都对他考定评语不错,而地方的观察使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本衙同僚、下属的评语也很高,表现出很强的办事能力。
再加了秦琅的大力举荐,使的许敬宗直接升为转运使,副使都不用当。
今年起,朝廷的考课法又增加了新规矩,三品以上官员,向皇帝面陈述职,四五品以上官员要向皇帝陈奏,相当于写一份述职报告,五品及以下官员则需要过堂。
京官由吏部考功司和御史台共同会审考核,而外官则由各道的观察使和御史台察院的巡察御史会审。
这使的官员考课更加严格,既要自述,也还有上官的考定评语,又有专门考察机构的审核,还有专门机构监督,甚至还要有同僚、下属们的评定。
再加上四年一次的入京大考,这想要做弊几无可能。
平时一年一小考,无大错的话倒还好,可四年一次的大考,就算没大错,但是考绩太差,无德无能的评语落下,肯定是非罢就降。
四年的大考,就意味着要么升要么降要么平调,想维持原官原任,不太容易。
皇帝对这次的大考非常重视,最近天天都在亲自考核宰相以及三品以上高官重臣。
“你新官上任,头一个要干的事情,保证西域战事的后勤粮饷军械的转运供应,不能出了差错。再一个,大明宫也快修好了,得收好这个尾,朝廷要给做工程的商人、供货的商人,还有做工的百姓们结清钱款,你既要审核好帐目,也要及时结款。再一个,陛下有意要全面重修洛阳宫,待工部和将作监拿出设计方案后,户部会做造价预算,转运司主要还是提供所需钱粮,以及木石等材料,并转运调度。”
“大修洛阳宫?”
“嗯,你也看到了,虽然关中是我大唐开国兴业之地,但是关中确实有些供应不了长安了。所以先前提升洛阳为东都,现在也要开始分流。”
朝廷将把一些官府手工作坊、仓储等迁往洛阳,同时如国子监也要在洛阳再建一座学校,分流现在已经超过万人的学员一半以上去洛阳。
总的来说,长安太大,大的关中已经供应不过来了,而受限于交通道路等,从关东输送钱粮商货到关中,成本太高。尤其是现在大唐如此强盛,长安已经有些太过于偏居一隅。
当然,长安依然会是京师,但洛阳也会发挥出陪都的作用。
一些闲散的机构迁到洛阳去,甚至一些年老的官员也安排到洛阳养老,把长安周边的许多皇家宫廷、朝廷官府的手工作坊、仓库等也移过去。
当然,皇帝以后可能每年也会过去住上几个月,比如到漕运不便或是夏季闷热的时候,皇帝可以去东都,让太子在西京监国。
先前皇帝修洛阳宫的旨意让政事堂否了,但皇帝意愿强烈,政事堂也可能一直为反对而反对,所以现在旧事重提,只是这次将先通过政事堂决议,走正规程序。
因为这修洛阳宫这事,这几天宰相们跟皇帝还又干过几场,结果就是中书令王珪被皇帝以泄露禁中语的罪名,罢去宰相,贬为同州刺史。
这已经是老王第二次因为这个罪名被罢相了,上次也是因为反对皇帝,结果被皇帝寻了这个罪名罢相贬出。
泄露禁中语这种事情,老王就算有冤也说不清,也只能气的当天就打马出京去上任了。
王珪被罢后,李世民接着又下了两道诏书。
一道是以李靖年老为由,罢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东都洛阳赐宅第养老。
而先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杨恭仁,也洛阳赐第荣养。
李靖和杨恭仁算是彻底的致仕退休,连那个名誉宰相头衔也不挂着了,李靖退休待遇还不错,依然是全禄发放。
当然杨恭仁其实也不错,之前他就接连晋了特进、和开府仪同三司两级,这次虽没再加官晋爵,但也给了实食封。
两人还各赐洛阳大宅一座,御马两匹,并赐辇一乘,绢千匹。
风光体面的正式退休了。
这些本来跟秦琅也没多大关系,李靖虽是老邻居,但秦李两家都是军中带头大哥级的,所以根本不好有什么私下往来,至于杨恭仁就更不用说,那种世家宰相更没什么往来,虽然秦琼的一个庶子娶了武士彠和杨恭仁侄女的女儿,也算亲戚,但这年头,这样的亲戚哪家不是一大堆。
上次张蕴古一案,秦琅算是还帮了杨家一回,但也没因此就有什么亲近。
“老许啊,你如今回到朝中接管转运使司,我给你安排了个副使,你们好好合作。”
“不知是何人能入三郎青眼?”许敬宗问。
“应国公武士彟。”
许敬宗一听哪还不知道这位,秦琼的儿女亲家,前宰相杨恭仁杨师道兄弟俩的堂妹杨氏的丈夫,武德朝的当红宠臣,太原元谋功臣。
这位在利州都督任上栽了个大跟头,据说若不是秦家保着,人头都没了。想不到,这么快也东山再起了,居然出任转运副使了。
许敬宗不由的感觉有些压力很大,这武士彟虽说出身低了些,早年从商致富,但毕竟开国功臣,武德年间就封了国公,还做了工部尚书兼检校六部尚书事、检校并钺将军、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后还做了利州都督等,不论是资历还是官爵都比他高的多。
“应国公素有大才,怎能屈居于许某之下,应当请应国公任转运使,许某为副才是。”
秦琅笑了笑,“得了吧,朝廷官职你们以为是私下人情呢,还能这样推来让去?我跟你也交个底,你们两人都是我向陛下举荐的,也确实都是比较有才干,也与我亲近,所以我希望你们二人能够好好合作,一起管理好转运司,不要内斗。只要你们好好配合一起努力,未来你们都还有大好机会的,目光放远些。”
许敬宗听了这话,倒也安心不少。
秦琅把许武二人拉上来,也是有原因的,这二人都是他确认过很有才干的那种人,再一个也都跟他关系近,这样的人秦琅夹袋里也不多。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宰相总也得有几个公卿支持的,在朝中他也得有自己的人。
“王珪罢中书令外出,政事堂中能接任此职中,也唯有三郎了吧?”许敬宗不轻不重的拍了秦琅一个马屁。
秦琅呵呵一笑。
李世民用人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尤其是对于宰相,喜欢折腾,拎来拎去,把宰相们折腾的没半点脾气,观看政事堂这些宰相,也就是房玄龄、魏征没怎么被动过,其它的哪怕是长孙无忌都没少被拎。
皇帝用宰相,就跟是在驯马一样。
萧瑀、陈叔达、杨恭仁、宇文士及、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杨师道、秦琼、李靖、侯君集、秦琅、高士廉、马周、韦挺、孙伏伽、戴胄、魏征、高士廉、长孙无忌······
皇帝用过的宰相真是不少。
能安安稳稳呆在政事堂一直做宰相,还真难。
现在中书令一职空缺出来,秦琅还真没打过这主意。
“我估摸着,中书令一职,当授予萧瑀。”
“萧瑀?”
“四拜四罢的萧太子太傅?”
“再拜,那就是五拜宰相了!”秦琅淡淡道。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贞观俗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贞观俗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