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册封越王
目录: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类别:玄幻奇幻
“承乾,你觉得太上皇所言?”
出大明宫,路上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刚才太上皇的话。
“老师曾教导我,凡事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尽善尽美之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制度政策更是如此,只能是根据国情制订更符合时情的,然后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圣人所定世封之制,于当今来说,便是利远大于弊,太上皇所说的弊端确实有,但也许得二三百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但儿臣以为,二三百年间,局势变化,只要后人能够与时俱进的调整,那么便不用担忧。”
李世民笑笑。
“其实朕又岂不知道,王朝不可能真正的千秋万代,朕所盼的,但愿能有周王朝八百年天下便不错了,若是如两汉四百年天下也是极好的。朕所虑者,是如秦二世,隋二世。”
李世民读史,研究各朝各代,发现实行分封制的王朝,虽然最后都不免会有藩镇之祸,但却反而比完全中央制的王朝要久远强盛的多。
至于个中原因,研究者很多,李世民也有些心得,认为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在开国之初还好,到了后期,各种积弊日久后,朝廷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所以更容易崩溃,而行分封制的王朝,到了中后期,反而能够凭借着地方自治的惯性,能够帮朝廷继续维持很久。
说到底,这就是大朝廷和小朝廷的区分。
他甚至从史书中得出一个结论,越是中央集权化程度高的王朝过了开国初期后,其实开拓力越发不足,因为主要防着内卷。
“朕想要大唐远迈秦汉。”李世民的话霸气无比。
“儿臣明白父皇雄心,儿臣将来定会继承父亲理想,开疆拓土,让大唐超越秦汉,成为华夏第一帝国。”
李世民龙心甚慰。
太上皇的思维终究还是有些保守短见了,他又如何能理解他李世民的理想功业呢。
如果他仅是满足于现状,那他确实没必要行分封之制,就如杨坚杨广父子一样,兴科举,压关陇,抑士族便是了,打压门阀士族,扶庶族地主,用官僚代替门阀,加强中央集权,朝廷短期内确实强,也能防范对皇朝的威胁。
可朝廷一旦如此做,就会雄心不再,整天只盯着内部,如何走的更远?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大唐君王一心防着勋戚贵族官员们,那岂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杨广为何会败,就因为苛刻寡恩,连爵位都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高官显职轻易不授,实封食邑轻易不给,这样做,谁愿意为朝廷卖命?
利益。
利益均沾,共享天下,这才可能久远。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看到御案上又堆了许多奏折。
左边是通过银台进奏的奏章,是经过了政事堂宰相们的,政事堂宰相在奏折上已经贴黄票拟,翰林学士还做了简单的批示,给皇帝提炼重点和给出参考建议。
右边的奏章,则是殿前司进呈,这些全是官员密奏,一路秘呈,不经过第三人手,连宰相们也无权打开过目过。
李世民拿起一道密奏,却是广州刺史周绍范所呈,密奏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甚至不一定有重要事务。
周绍范的折子开头写的却是广州近来的天气情况,然后零碎的又写了一些如广东道的情况,广州港的贸易,市舶司的税务等等。
最后写的一件事却是他打听到的流求的情况,秦琅带水师对流求的用兵,攻破了多少番社,掳掠了多少樟脑硫磺金银鹿皮,又抢了多少人等等,写的很详细。
这是第一手资料,虽未必完全准确,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不用经过其它部门和人员之手,周绍范可以自由禀报,没多少顾忌。
李世民又翻看了其它一些密折,各种各样的消息,但总有一些消息是可以互相佐证的,再综合政事堂那边呈上来的各地的公开的奏折、报告等,李世民对于下面的情况就有个相当清楚的认知,不用担心被人蒙蔽。
“想不到这秦琅还真能折腾,前后半年多时间,已经从流求掳得人口超过十万。”
皇帝喃喃自语,又从身后书架上抽出一个折子,里面却是皇帝自己的一些笔记,他翻开对照秦琅历次进奏的报告。
算了下,秦琅前后自流求上缴二十万贯钱,五千余口奴隶,并许多鹿皮樟脑等物。
“看来这小子是给了朕两成收益了。”
皇帝得两成,朝廷得一成,太子得一成,三大舰队分三成,剩下还有三成,看来是最终进了秦琅等一些人手里。
不过李世民也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这三成并不可能只是秦琅一人吞下,这三成分有许多人在分。
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他在意的是自己的那份有没有少拿,现在看来秦琅很守规矩。
甚至他那两成可能还多拿了点。
当然,正式的报告上,是完全不同的数字,可李世民不会在意那些。
秦琅在流求一呆半年多不动窝,李世民也不催。
从这半年来的各种报告来看,这个流求岛还真是个宝藏,秦琅源源不断的从那里挖出宝来,而且他也收益不错。
仅是这十万人口,就足够让皇帝也动心。
虽然其实十万人口也不算多,毕竟以往隔三年差五载的总会有一些对蛮夷的战争,经常会有斩首几万,俘虏数万的情况。但死人其实再多,也没意义。
李世民在意的是划到口袋里的人口。
毕竟大唐统计户口的时候,其实也只统计的是编户良民,什么奴隶部曲过去都不算的,而蛮夷之类的,就算是羁縻统治下的也根本不算。
秦琅现在不断的从流求掳人,基本上平地番被打的很惨,但高山番暂时还没有触动。
十万人口现在来看,也只是流求岛上小部份,未来可挖掘的潜力还有很大。
按秦琅公开上陈的奏报所说,加快流求移民开发,那么十年时间,流求将变成朝廷一个巨大的粮仓,其粮食产量,能抵的上一个淮南。
虽然李世民怀疑这又夸大的成份,但就算只有三分之一个淮南,那也是相当了不得的,流求对面的福建道,就是因为山多地少又封闭,所以一直开发不起来。
如果流求真有这么多粮食能产出,则完全可以供应福建,为朝廷进一步大开发福建提供粮食。
福建多山却又临海多优良港口,适合造船,贸易,而流求多平原缺良港,两边隔海相望,互补所缺。
又拿起殿前司的几份报告。
看着现在流求岛上各方势力的情况,毫无疑问,秦琅最先上岛,占有先机,如今秦家在淡水、澎湖等地都拥有了很大优势,他们掌握了岛上的樟脑香、鹿皮、硫磺等几大贸易,现在还开始大举圈地,搞甘蔗园,棉花园,种植水稻。
秦家无疑是想利用那里的肥沃田地,加大白糖产量,甚至把新兴的棉花产业弄起来。
当然,秦家也没有完全吃独食,如今有许多朝中勋戚名门都开始涌入流求,都在四处跑马圈地。
不说别的,那十万岛番,就是一场瓜分的盛宴,各家都分得了一块很大的糕点。
也有侯君集这样跟秦琅不对付的,没找到机会进去,被拒之门外,所以现在格外的恼怒。
皇帝又想起了太上皇的话。
盯着屏风上的流求地图看了许久。
这块地方比原先想象中的还要好,卫国国除,若是就此放弃实在可惜。
思来想去,他叫人传宗正卿前来。
“朕想给楚哀王从宗室中选一名侄孙过继给他为嗣,你觉得哪个合适?”
宗正卿本就是皇族宗室,宗族中辈份较高,负责管理皇族,对于皇族宗室当然十分清楚,李唐宗室其实很大。
仅从李虎这辈算起,后人就有一大堆了,毕竟李虎生了八子,八个儿子每人又生了一堆儿子,曾祖李虎到李昞李渊李世民,四代人,到承乾这辈,都五代人了。
人员早过百。
这还没算李虎的堂兄弟等其它族支。
宗正卿对于给李宽寻继嗣之很意外,原因是李宽在武德时,就直接过继给了太上皇的第五子李智云,但过继没几年,就病死了,人都没满十岁,所以干脆就国除了。后来皇帝觉得兄弟智云毕竟也是兄弟,照顾太上皇面子,又寻了个宗室李灵龟给继嗣智云。
“圣人,长房这一支,倒是有个合适的,李元璋。”
李元璋是李延伯的曾孙,李虎的来孙。
李延伯是李虎长子这一支的,是其长子李延伯之次子李昭仲所生的次孙,虽然不是长房长孙,但身份也还算很尊贵了,毕竟长房嘛。
当年李延伯也是死的早,所以后来才轮到老三李昞袭唐国公爵位,李昞也死的早,爵位又传到了嫡出的四儿子李渊手里。
李渊当了皇帝,皇位又传给了老二李世民。
这个李元璋论辈份,那是李世民的侄孙辈,过继给李宽倒是十分合适。
“李元璋?名字不错,今年几岁,品行如何?”
“回圣上,李元璋今年八岁,在弘文馆读书,人很聪明,性格温恭。”
宗正卿告诉皇帝,李元璋的祖父李昭仲北周时曾官任南阳太守,很有贤名,政绩不错,后入隋为官。李元璋父亲在秘书丞位置上致仕。
“致仕了?”
“嗯,李元璋是其老来幼子。”
李昭仲虽是李渊同辈,但因为是长房的,所以他在北周时便已经官任太守了,长房这一支比李渊这支要多出一辈人来。
“改追封楚哀王为越哀王,以宗室李元璋出继,封越王,收入宫中令越哀王生母刘美人抚养,赐世封流求州都督,待成年之后就藩之国。”
出大明宫,路上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刚才太上皇的话。
“老师曾教导我,凡事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尽善尽美之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制度政策更是如此,只能是根据国情制订更符合时情的,然后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圣人所定世封之制,于当今来说,便是利远大于弊,太上皇所说的弊端确实有,但也许得二三百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但儿臣以为,二三百年间,局势变化,只要后人能够与时俱进的调整,那么便不用担忧。”
李世民笑笑。
“其实朕又岂不知道,王朝不可能真正的千秋万代,朕所盼的,但愿能有周王朝八百年天下便不错了,若是如两汉四百年天下也是极好的。朕所虑者,是如秦二世,隋二世。”
李世民读史,研究各朝各代,发现实行分封制的王朝,虽然最后都不免会有藩镇之祸,但却反而比完全中央制的王朝要久远强盛的多。
至于个中原因,研究者很多,李世民也有些心得,认为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在开国之初还好,到了后期,各种积弊日久后,朝廷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所以更容易崩溃,而行分封制的王朝,到了中后期,反而能够凭借着地方自治的惯性,能够帮朝廷继续维持很久。
说到底,这就是大朝廷和小朝廷的区分。
他甚至从史书中得出一个结论,越是中央集权化程度高的王朝过了开国初期后,其实开拓力越发不足,因为主要防着内卷。
“朕想要大唐远迈秦汉。”李世民的话霸气无比。
“儿臣明白父皇雄心,儿臣将来定会继承父亲理想,开疆拓土,让大唐超越秦汉,成为华夏第一帝国。”
李世民龙心甚慰。
太上皇的思维终究还是有些保守短见了,他又如何能理解他李世民的理想功业呢。
如果他仅是满足于现状,那他确实没必要行分封之制,就如杨坚杨广父子一样,兴科举,压关陇,抑士族便是了,打压门阀士族,扶庶族地主,用官僚代替门阀,加强中央集权,朝廷短期内确实强,也能防范对皇朝的威胁。
可朝廷一旦如此做,就会雄心不再,整天只盯着内部,如何走的更远?
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大唐君王一心防着勋戚贵族官员们,那岂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杨广为何会败,就因为苛刻寡恩,连爵位都只保留了公侯伯三等,高官显职轻易不授,实封食邑轻易不给,这样做,谁愿意为朝廷卖命?
利益。
利益均沾,共享天下,这才可能久远。
回到甘露殿,李世民看到御案上又堆了许多奏折。
左边是通过银台进奏的奏章,是经过了政事堂宰相们的,政事堂宰相在奏折上已经贴黄票拟,翰林学士还做了简单的批示,给皇帝提炼重点和给出参考建议。
右边的奏章,则是殿前司进呈,这些全是官员密奏,一路秘呈,不经过第三人手,连宰相们也无权打开过目过。
李世民拿起一道密奏,却是广州刺史周绍范所呈,密奏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甚至不一定有重要事务。
周绍范的折子开头写的却是广州近来的天气情况,然后零碎的又写了一些如广东道的情况,广州港的贸易,市舶司的税务等等。
最后写的一件事却是他打听到的流求的情况,秦琅带水师对流求的用兵,攻破了多少番社,掳掠了多少樟脑硫磺金银鹿皮,又抢了多少人等等,写的很详细。
这是第一手资料,虽未必完全准确,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不用经过其它部门和人员之手,周绍范可以自由禀报,没多少顾忌。
李世民又翻看了其它一些密折,各种各样的消息,但总有一些消息是可以互相佐证的,再综合政事堂那边呈上来的各地的公开的奏折、报告等,李世民对于下面的情况就有个相当清楚的认知,不用担心被人蒙蔽。
“想不到这秦琅还真能折腾,前后半年多时间,已经从流求掳得人口超过十万。”
皇帝喃喃自语,又从身后书架上抽出一个折子,里面却是皇帝自己的一些笔记,他翻开对照秦琅历次进奏的报告。
算了下,秦琅前后自流求上缴二十万贯钱,五千余口奴隶,并许多鹿皮樟脑等物。
“看来这小子是给了朕两成收益了。”
皇帝得两成,朝廷得一成,太子得一成,三大舰队分三成,剩下还有三成,看来是最终进了秦琅等一些人手里。
不过李世民也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这三成并不可能只是秦琅一人吞下,这三成分有许多人在分。
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他在意的是自己的那份有没有少拿,现在看来秦琅很守规矩。
甚至他那两成可能还多拿了点。
当然,正式的报告上,是完全不同的数字,可李世民不会在意那些。
秦琅在流求一呆半年多不动窝,李世民也不催。
从这半年来的各种报告来看,这个流求岛还真是个宝藏,秦琅源源不断的从那里挖出宝来,而且他也收益不错。
仅是这十万人口,就足够让皇帝也动心。
虽然其实十万人口也不算多,毕竟以往隔三年差五载的总会有一些对蛮夷的战争,经常会有斩首几万,俘虏数万的情况。但死人其实再多,也没意义。
李世民在意的是划到口袋里的人口。
毕竟大唐统计户口的时候,其实也只统计的是编户良民,什么奴隶部曲过去都不算的,而蛮夷之类的,就算是羁縻统治下的也根本不算。
秦琅现在不断的从流求掳人,基本上平地番被打的很惨,但高山番暂时还没有触动。
十万人口现在来看,也只是流求岛上小部份,未来可挖掘的潜力还有很大。
按秦琅公开上陈的奏报所说,加快流求移民开发,那么十年时间,流求将变成朝廷一个巨大的粮仓,其粮食产量,能抵的上一个淮南。
虽然李世民怀疑这又夸大的成份,但就算只有三分之一个淮南,那也是相当了不得的,流求对面的福建道,就是因为山多地少又封闭,所以一直开发不起来。
如果流求真有这么多粮食能产出,则完全可以供应福建,为朝廷进一步大开发福建提供粮食。
福建多山却又临海多优良港口,适合造船,贸易,而流求多平原缺良港,两边隔海相望,互补所缺。
又拿起殿前司的几份报告。
看着现在流求岛上各方势力的情况,毫无疑问,秦琅最先上岛,占有先机,如今秦家在淡水、澎湖等地都拥有了很大优势,他们掌握了岛上的樟脑香、鹿皮、硫磺等几大贸易,现在还开始大举圈地,搞甘蔗园,棉花园,种植水稻。
秦家无疑是想利用那里的肥沃田地,加大白糖产量,甚至把新兴的棉花产业弄起来。
当然,秦家也没有完全吃独食,如今有许多朝中勋戚名门都开始涌入流求,都在四处跑马圈地。
不说别的,那十万岛番,就是一场瓜分的盛宴,各家都分得了一块很大的糕点。
也有侯君集这样跟秦琅不对付的,没找到机会进去,被拒之门外,所以现在格外的恼怒。
皇帝又想起了太上皇的话。
盯着屏风上的流求地图看了许久。
这块地方比原先想象中的还要好,卫国国除,若是就此放弃实在可惜。
思来想去,他叫人传宗正卿前来。
“朕想给楚哀王从宗室中选一名侄孙过继给他为嗣,你觉得哪个合适?”
宗正卿本就是皇族宗室,宗族中辈份较高,负责管理皇族,对于皇族宗室当然十分清楚,李唐宗室其实很大。
仅从李虎这辈算起,后人就有一大堆了,毕竟李虎生了八子,八个儿子每人又生了一堆儿子,曾祖李虎到李昞李渊李世民,四代人,到承乾这辈,都五代人了。
人员早过百。
这还没算李虎的堂兄弟等其它族支。
宗正卿对于给李宽寻继嗣之很意外,原因是李宽在武德时,就直接过继给了太上皇的第五子李智云,但过继没几年,就病死了,人都没满十岁,所以干脆就国除了。后来皇帝觉得兄弟智云毕竟也是兄弟,照顾太上皇面子,又寻了个宗室李灵龟给继嗣智云。
“圣人,长房这一支,倒是有个合适的,李元璋。”
李元璋是李延伯的曾孙,李虎的来孙。
李延伯是李虎长子这一支的,是其长子李延伯之次子李昭仲所生的次孙,虽然不是长房长孙,但身份也还算很尊贵了,毕竟长房嘛。
当年李延伯也是死的早,所以后来才轮到老三李昞袭唐国公爵位,李昞也死的早,爵位又传到了嫡出的四儿子李渊手里。
李渊当了皇帝,皇位又传给了老二李世民。
这个李元璋论辈份,那是李世民的侄孙辈,过继给李宽倒是十分合适。
“李元璋?名字不错,今年几岁,品行如何?”
“回圣上,李元璋今年八岁,在弘文馆读书,人很聪明,性格温恭。”
宗正卿告诉皇帝,李元璋的祖父李昭仲北周时曾官任南阳太守,很有贤名,政绩不错,后入隋为官。李元璋父亲在秘书丞位置上致仕。
“致仕了?”
“嗯,李元璋是其老来幼子。”
李昭仲虽是李渊同辈,但因为是长房的,所以他在北周时便已经官任太守了,长房这一支比李渊这支要多出一辈人来。
“改追封楚哀王为越哀王,以宗室李元璋出继,封越王,收入宫中令越哀王生母刘美人抚养,赐世封流求州都督,待成年之后就藩之国。”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贞观俗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贞观俗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