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章 拔乱反正
目录: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类别:玄幻奇幻
当初秦琅接替李纲裴矩为太子詹事,为东宫辛苦谋划,做了很好的部署规划,这些年东宫内坊收入极丰,如聚宝盆一样财源滚滚而进。
不仅有钱庄、印书局、造纸坊等许多日进斗金的买卖,而且也投了许多钱在一些赚钱的项目上,什么海商什么瓷器窑、什么丝织坊,什么酿酒坊,甚至是边寨的羊毛纺织厂、朔方的石炭场等等。
这一笔又一笔的投资,使的东宫如今拥有极丰的内坊私库,这些钱让太子做起事来十分便利,也为他赢得了许多好名声。
承乾也曾亲自去看过那堆帐本,但是看着秦琅留下来的帐目,感觉就跟看天书一样,一组组的数字,一笔笔的资金,单独看倒是挺清楚的,但堆在一起,就感觉看的人头脑发晕了。
这个回报率,那个未来前景,这个利息,那个分红,进进出出,一笔又一笔,无数的数字堆积一起,让承乾根本看不下去,越看越头痛。后来也就干脆不去看了,他只知道有秦琅帮他打理东宫财务,他的内坊钱越来越多,虽然内坊里也没多少真金白银,但秦琅说绝不应当把钱放在那里生绣,而应当用钱生钱。
秦琅生财有道,天下皆知。
所以承乾也懒得去管,他只知道东宫不缺钱用就行了。
要用钱的时候,只要他发句话,马上就从各处筹集来成千上万贯钱。
承乾的内坊不如皇帝的内库有钱,这是肯定的,但太子的内坊也绝对是富的流油,具体有多少钱,太子自己也搞不清楚,反正就感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先前崇佛,为皇后祈福,花起来如流水,也没半点感觉。
长孙冲来拜见承乾,见礼过后,却是要请他去皇城。
承乾对长孙冲还算较为客气的,问了几句妹妹如今在洛阳可好,外甥们可还好等,便去更衣。
等他带着贺兰楚石来到皇城,进了中书省内公堂,才发现在这里留守的诸位相公们都来了。
长安尚书令、太子詹事高士廉居中而坐,然后是宇文士及、杨恭仁、李靖、陈叔达、萧瑀等一众老相公,杜正伦、张玄素、于志宁、李百药等东宫官也都来了。
满殿金紫,倒有几分三堂会审的感觉了。
看到连李孝恭这位宗室名王都一身紫袍坐在那,承乾感觉心里有些发紧,说心里话,这些人名望都很高,不是于志宁那些人可比的。承乾面对于志宁等人时,早就已经有了心里优势了,但对上李靖李孝恭高士廉这些相公时,还是有几分忐忑的。
高士廉面无表情对他点头示意,而李孝恭也只是微微点头,杨恭仁咳嗽了一声,宇文士及冲他浅笑。
萧瑀板着张脸。
“怎么回事?发生什么大事了吗?这么大阵仗?”
承乾心中不安,却也还强作镇定的问道。
高士廉将一卷黄麻纸递给长孙冲,由他转呈给承乾。
承乾接过,发现这张纸上的封印已经打开过了,明显高士廉等人看过了,他又细看了下封口,发现居然是来自洛阳的,再打开,是皇帝亲笔手书。
那手漂亮的飞白,笔枯意不断的书法,承乾是相当熟悉的,这就是圣人亲笔。
信不长,可内容却很严苛。
这是来自大唐天子的愤怒,也是来自父亲的责备。
皇帝在信中写道,让他立即停止他那荒唐的崇佛行为,说此举不仅不能为皇后祈福消灾,反而是在扰乱国政,是让皇后心中不安。
皇后已经对承乾的行为表示无法接受,说为她祈福,却要违反国策,要耗费那么多的钱财、人力去重修那么多寺院,把那么多青壮人丁剃度出家。
立即停止荒唐的行为。
皇帝发出严厉的警告,让承乾把已经剃度出家的那上万的僧道重新再让他们还俗归家,已经在动工修建的佛寺道观,也要全都停工取消。
连承乾建立的佛经雕版印刷厂,也要停工,甚至雕刻好的佛经雕版,都要全都毁坏烧掉。
那些什么佛骨舍利等等,重新送回到佛寺里去。
承乾带着给募捐到的那数百万贯的钱财,都要哪里募来再还到哪里去。
甚至就连给唐玄奘的西行通关文书、盘缠、侍卫等都要追回······
总之,承乾之前做的那一系列事情,都是错的,现在通通都要收回改正,甚至皇帝还要求承乾要下一道言辞诚恳的罪已令。
要向天下道歉,给一个交待。
承乾的脸色越变越难看,甚至眼皮都忍不住在颤抖跳动着。
他缓缓的抬起头,望向堂上的一众留守大臣们。
“儿子为母亲祈福,难道有错吗?”
于志宁严肃着张脸,“儿子为母亲祈福,自然没错,但是殿下的行为,已经错了,与圣人与诸相公制订的国策背道而驰,甚至让皇后心中不安,这又岂是儿臣尽孝之道?”
先是于志宁,紧接着是张玄素,杜正伦,一个接一个的站出来指责太子不对。
高士廉咳嗽几声,打断了几人的话。
“太子殿下,圣人还有一道敕令传到,自颁敕之日起,太子殿下不再兼领雍州牧之职,由老臣代领雍州牧一职。”
“今后,长安行台事务,皆由行台三高官官组成的长安内阁决策。”
李世民对承乾的行为非常不满,如今开始收权了。
长安内阁是仿朝廷中书门下而设,以长安的三高官官和东宫的一府两坊主官组成,实际上因为三高官官兼着东宫官,所以这个内阁,其实就是行台三高官官组成,另也有其它官员得皇帝特旨而进入。
进入内阁的官员,加内阁大学士衔。
他们如中书门下的政事堂一样,拥有决策和封驳之权。
承乾依然是皇太子没错,内阁也对太子负责,但实际上李世民现在已经剥夺限制了承乾许多权力了。
长安行台的重要事务,都要经过内阁商议决策,盖印才能有效,否则无效。太子若直接发太子令,没有通过内阁,地方不得遵行。
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财政钱粮调拔,以及兵马调动等等,都必须要通过内阁。
内阁辅佐太子留守西京长安,制度上来说,行台事务先呈报银台司,银台司抄录一份留底备份,然后转呈东宫詹事府。詹事府呈报太子过目,再转到内阁。
由内阁商议出处置方案后,票拟贴黄,再转呈太子过目批复。
李世民说因为太子还年轻没经验,所以内阁票拟贴黄之后,由东宫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为批红。
批红后,再发回给内阁转交行台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十二卫四府八军等部门执行。
这么弯弯绕绕,实际上就是完全剥夺了承乾原来的军国大权了。
毕竟李世民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让由长安行台三高官官为主组成的内阁票拟贴黄,然后再让东宫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红。
实际上,这个过程里,内阁行使的是决策大权,而东宫这边行使的是封驳权,他们可代太子对内阁的决策说行还是不行,行就发下去执行,不行发回重拟,但东宫这边没决策权,只有封驳权。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长安行台三高官官,实际上也兼任着东宫的一府二坊的长官,如长安行台尚书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还兼雍州牧。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书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
说白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兼两职嘛。
现在李世民让高士廉他们左手负责决策,票拟贴黄,右手负责封驳审议,代笔批红。
实际上整个行台的大权,都归这些元老们了,承乾就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最后在高士廉他们商议好的决策公文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行了,甚至这个盖印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东宫有专门掌管太子印玺的人。
李世民是有多失望,才会在原本特意给太子加了那么大权柄的情况下,突然又一下子把承乾的留守大权几乎都削夺了。
“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在这里留守什么?还权知什么军国事务?直接把我召回洛阳去不就好了?”
承乾愤怒的脸都胀的通红了,他感觉脸火辣辣的疼痛,从没料到皇帝会突然扇他这么重的巴掌,甚至是当着这些人的面狠狠的扇自己。
他难道就不要一点脸面的吗?
太子就不要面子吗?
“长安行台的事务,我们仍然会呈奏殿下,殿下若对老臣等的处置有疑惑或异议,我等可以解释,也可以重新商拟。”高士廉面无表情,事情到这一步,他们这些老臣其实是松了一大口气的。
之前承乾可不会听他们这些人的,尽管他们百般劝谏,可承乾就是一意孤行,结果就是闷出这么大乱子,引来了皇帝的震怒。
可皇帝不在长安,太子也已经成年,他非要一意孤行,他们这些留守老臣难道还能拿绳子把太子捆起来不成?
现在不同了,有了皇帝这敕旨,以后承乾想要为所欲为就不可能了,没有他们这些留守大臣的署名用印,承乾的太子令都出不了长安城,甚至出不了东宫了。
终于拔乱反正了。
承乾愤怒的把手里的敕旨扔在了地上,扭头转身就离去了,对他而言,再留在这里便只剩下羞辱了。
于志宁从地上捡起那道敕旨,用手轻轻拂拭,高兴的道,“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不要高兴的太早,诸公还是赶紧商议一下,要如何把殿下之前留下的烂摊子尽快收拾好,把坏影响降到最低吧。”高士廉并没有半点高兴的感觉,承乾走到今天这步,他是很痛心的。
甚至觉得自己失职,有很大责任。
杜正伦则提醒大家,“就怕太子殿下未必肯老实,这位如今可是出了名的能折腾。”
“有这道圣人敕旨在,殿下再能折腾也不怕了,以后行台大事他都插不上手了。”萧瑀依然板着脸道。
但愿吧,在众的多数人心中想道。
这位太子可不是以前的那位圣德太子了,如今的李承乾,已经放荡不羁甚至是有几分桀骜不驯了。
连秦琅现在都不想搭理这位太子爷,可知道他现在有多难搞了。
“诸位,我等深受皇恩,得圣人信任,留守长安,辅佐太子,如今我等俱已是失职,现在只能尽量将功赎罪,还望大家都能用些心。”
高士廉无奈说道,他也知道长安留守的诸臣虽多是元老大臣,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靠边站的老家伙了,都只想着过安稳生活好好养老,并不怎么愿意插手到那些麻烦事中去。
尤其是留守的大臣里,也还有一些是支持魏王或吴王的,他们的心可并不会真的跟着太子一起使,甚至巴不得能看到太子点乐子。
之前承乾搞的那么一团糟,其实就有萧瑀、杨恭仁等一些人有意纵容导致的,他们并没有怎么认真的劝谏。
高士廉也知道长安行台的现状,但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在落得这么一个结果,承乾被严厉处罚,无疑是大损东宫威望了。
长安那边的皇帝也许很清楚这边的情况,在没法收拾的情况下,最终下了这么一道敕旨。
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能先暂时夺了太子的权柄,让他好好的消停一下,否则继续这么折腾下去,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更大的乱子来。
“我们加紧收拾这烂摊子吧,该还俗的令其还俗,该退还的募捐也要退回,在建的佛寺道观等还得拆,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损失只能我们承担了。”
萧瑀似乎并不想过多的谈论这些,他转移话题。
“侯君集又来催钱粮了,吐谷浑那边的局势,看来并没好转,弑兄的尊王慕容承并不想来长安请罪归降,他如今勾结吐蕃人,还在对慕容顺的妻儿追杀。他侯君集的调停没有效果,甚至还将面临着慕容承的围攻,侯君集要动手,需要更多的钱粮支持,陇右河西支撑不了,还需要从关中支援,这事大家怎么看?”
高士廉摇头,“这事现在还只是侯君集的一面之辞,这家伙一直就想打仗,想借机立功,所以他的话未必就能全信。我认为,关于吐谷浑的事,还是得听洛阳圣人的决策,圣人说打,那我们长安这边就准备钱粮、民夫甚至是兵马增援,若是圣人说不打,那我们不用理会侯君集的乱叫!”
杨恭仁捋着花白胡子问,“那如果那慕容承真的袭击我大唐城池,抢夺慕容顺的妻儿呢,难道我们就坐视不理?”
不仅有钱庄、印书局、造纸坊等许多日进斗金的买卖,而且也投了许多钱在一些赚钱的项目上,什么海商什么瓷器窑、什么丝织坊,什么酿酒坊,甚至是边寨的羊毛纺织厂、朔方的石炭场等等。
这一笔又一笔的投资,使的东宫如今拥有极丰的内坊私库,这些钱让太子做起事来十分便利,也为他赢得了许多好名声。
承乾也曾亲自去看过那堆帐本,但是看着秦琅留下来的帐目,感觉就跟看天书一样,一组组的数字,一笔笔的资金,单独看倒是挺清楚的,但堆在一起,就感觉看的人头脑发晕了。
这个回报率,那个未来前景,这个利息,那个分红,进进出出,一笔又一笔,无数的数字堆积一起,让承乾根本看不下去,越看越头痛。后来也就干脆不去看了,他只知道有秦琅帮他打理东宫财务,他的内坊钱越来越多,虽然内坊里也没多少真金白银,但秦琅说绝不应当把钱放在那里生绣,而应当用钱生钱。
秦琅生财有道,天下皆知。
所以承乾也懒得去管,他只知道东宫不缺钱用就行了。
要用钱的时候,只要他发句话,马上就从各处筹集来成千上万贯钱。
承乾的内坊不如皇帝的内库有钱,这是肯定的,但太子的内坊也绝对是富的流油,具体有多少钱,太子自己也搞不清楚,反正就感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他先前崇佛,为皇后祈福,花起来如流水,也没半点感觉。
长孙冲来拜见承乾,见礼过后,却是要请他去皇城。
承乾对长孙冲还算较为客气的,问了几句妹妹如今在洛阳可好,外甥们可还好等,便去更衣。
等他带着贺兰楚石来到皇城,进了中书省内公堂,才发现在这里留守的诸位相公们都来了。
长安尚书令、太子詹事高士廉居中而坐,然后是宇文士及、杨恭仁、李靖、陈叔达、萧瑀等一众老相公,杜正伦、张玄素、于志宁、李百药等东宫官也都来了。
满殿金紫,倒有几分三堂会审的感觉了。
看到连李孝恭这位宗室名王都一身紫袍坐在那,承乾感觉心里有些发紧,说心里话,这些人名望都很高,不是于志宁那些人可比的。承乾面对于志宁等人时,早就已经有了心里优势了,但对上李靖李孝恭高士廉这些相公时,还是有几分忐忑的。
高士廉面无表情对他点头示意,而李孝恭也只是微微点头,杨恭仁咳嗽了一声,宇文士及冲他浅笑。
萧瑀板着张脸。
“怎么回事?发生什么大事了吗?这么大阵仗?”
承乾心中不安,却也还强作镇定的问道。
高士廉将一卷黄麻纸递给长孙冲,由他转呈给承乾。
承乾接过,发现这张纸上的封印已经打开过了,明显高士廉等人看过了,他又细看了下封口,发现居然是来自洛阳的,再打开,是皇帝亲笔手书。
那手漂亮的飞白,笔枯意不断的书法,承乾是相当熟悉的,这就是圣人亲笔。
信不长,可内容却很严苛。
这是来自大唐天子的愤怒,也是来自父亲的责备。
皇帝在信中写道,让他立即停止他那荒唐的崇佛行为,说此举不仅不能为皇后祈福消灾,反而是在扰乱国政,是让皇后心中不安。
皇后已经对承乾的行为表示无法接受,说为她祈福,却要违反国策,要耗费那么多的钱财、人力去重修那么多寺院,把那么多青壮人丁剃度出家。
立即停止荒唐的行为。
皇帝发出严厉的警告,让承乾把已经剃度出家的那上万的僧道重新再让他们还俗归家,已经在动工修建的佛寺道观,也要全都停工取消。
连承乾建立的佛经雕版印刷厂,也要停工,甚至雕刻好的佛经雕版,都要全都毁坏烧掉。
那些什么佛骨舍利等等,重新送回到佛寺里去。
承乾带着给募捐到的那数百万贯的钱财,都要哪里募来再还到哪里去。
甚至就连给唐玄奘的西行通关文书、盘缠、侍卫等都要追回······
总之,承乾之前做的那一系列事情,都是错的,现在通通都要收回改正,甚至皇帝还要求承乾要下一道言辞诚恳的罪已令。
要向天下道歉,给一个交待。
承乾的脸色越变越难看,甚至眼皮都忍不住在颤抖跳动着。
他缓缓的抬起头,望向堂上的一众留守大臣们。
“儿子为母亲祈福,难道有错吗?”
于志宁严肃着张脸,“儿子为母亲祈福,自然没错,但是殿下的行为,已经错了,与圣人与诸相公制订的国策背道而驰,甚至让皇后心中不安,这又岂是儿臣尽孝之道?”
先是于志宁,紧接着是张玄素,杜正伦,一个接一个的站出来指责太子不对。
高士廉咳嗽几声,打断了几人的话。
“太子殿下,圣人还有一道敕令传到,自颁敕之日起,太子殿下不再兼领雍州牧之职,由老臣代领雍州牧一职。”
“今后,长安行台事务,皆由行台三高官官组成的长安内阁决策。”
李世民对承乾的行为非常不满,如今开始收权了。
长安内阁是仿朝廷中书门下而设,以长安的三高官官和东宫的一府两坊主官组成,实际上因为三高官官兼着东宫官,所以这个内阁,其实就是行台三高官官组成,另也有其它官员得皇帝特旨而进入。
进入内阁的官员,加内阁大学士衔。
他们如中书门下的政事堂一样,拥有决策和封驳之权。
承乾依然是皇太子没错,内阁也对太子负责,但实际上李世民现在已经剥夺限制了承乾许多权力了。
长安行台的重要事务,都要经过内阁商议决策,盖印才能有效,否则无效。太子若直接发太子令,没有通过内阁,地方不得遵行。
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财政钱粮调拔,以及兵马调动等等,都必须要通过内阁。
内阁辅佐太子留守西京长安,制度上来说,行台事务先呈报银台司,银台司抄录一份留底备份,然后转呈东宫詹事府。詹事府呈报太子过目,再转到内阁。
由内阁商议出处置方案后,票拟贴黄,再转呈太子过目批复。
李世民说因为太子还年轻没经验,所以内阁票拟贴黄之后,由东宫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为批红。
批红后,再发回给内阁转交行台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十二卫四府八军等部门执行。
这么弯弯绕绕,实际上就是完全剥夺了承乾原来的军国大权了。
毕竟李世民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让由长安行台三高官官为主组成的内阁票拟贴黄,然后再让东宫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红。
实际上,这个过程里,内阁行使的是决策大权,而东宫这边行使的是封驳权,他们可代太子对内阁的决策说行还是不行,行就发下去执行,不行发回重拟,但东宫这边没决策权,只有封驳权。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长安行台三高官官,实际上也兼任着东宫的一府二坊的长官,如长安行台尚书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还兼雍州牧。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书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
说白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兼两职嘛。
现在李世民让高士廉他们左手负责决策,票拟贴黄,右手负责封驳审议,代笔批红。
实际上整个行台的大权,都归这些元老们了,承乾就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最后在高士廉他们商议好的决策公文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行了,甚至这个盖印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东宫有专门掌管太子印玺的人。
李世民是有多失望,才会在原本特意给太子加了那么大权柄的情况下,突然又一下子把承乾的留守大权几乎都削夺了。
“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在这里留守什么?还权知什么军国事务?直接把我召回洛阳去不就好了?”
承乾愤怒的脸都胀的通红了,他感觉脸火辣辣的疼痛,从没料到皇帝会突然扇他这么重的巴掌,甚至是当着这些人的面狠狠的扇自己。
他难道就不要一点脸面的吗?
太子就不要面子吗?
“长安行台的事务,我们仍然会呈奏殿下,殿下若对老臣等的处置有疑惑或异议,我等可以解释,也可以重新商拟。”高士廉面无表情,事情到这一步,他们这些老臣其实是松了一大口气的。
之前承乾可不会听他们这些人的,尽管他们百般劝谏,可承乾就是一意孤行,结果就是闷出这么大乱子,引来了皇帝的震怒。
可皇帝不在长安,太子也已经成年,他非要一意孤行,他们这些留守老臣难道还能拿绳子把太子捆起来不成?
现在不同了,有了皇帝这敕旨,以后承乾想要为所欲为就不可能了,没有他们这些留守大臣的署名用印,承乾的太子令都出不了长安城,甚至出不了东宫了。
终于拔乱反正了。
承乾愤怒的把手里的敕旨扔在了地上,扭头转身就离去了,对他而言,再留在这里便只剩下羞辱了。
于志宁从地上捡起那道敕旨,用手轻轻拂拭,高兴的道,“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不要高兴的太早,诸公还是赶紧商议一下,要如何把殿下之前留下的烂摊子尽快收拾好,把坏影响降到最低吧。”高士廉并没有半点高兴的感觉,承乾走到今天这步,他是很痛心的。
甚至觉得自己失职,有很大责任。
杜正伦则提醒大家,“就怕太子殿下未必肯老实,这位如今可是出了名的能折腾。”
“有这道圣人敕旨在,殿下再能折腾也不怕了,以后行台大事他都插不上手了。”萧瑀依然板着脸道。
但愿吧,在众的多数人心中想道。
这位太子可不是以前的那位圣德太子了,如今的李承乾,已经放荡不羁甚至是有几分桀骜不驯了。
连秦琅现在都不想搭理这位太子爷,可知道他现在有多难搞了。
“诸位,我等深受皇恩,得圣人信任,留守长安,辅佐太子,如今我等俱已是失职,现在只能尽量将功赎罪,还望大家都能用些心。”
高士廉无奈说道,他也知道长安留守的诸臣虽多是元老大臣,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靠边站的老家伙了,都只想着过安稳生活好好养老,并不怎么愿意插手到那些麻烦事中去。
尤其是留守的大臣里,也还有一些是支持魏王或吴王的,他们的心可并不会真的跟着太子一起使,甚至巴不得能看到太子点乐子。
之前承乾搞的那么一团糟,其实就有萧瑀、杨恭仁等一些人有意纵容导致的,他们并没有怎么认真的劝谏。
高士廉也知道长安行台的现状,但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在落得这么一个结果,承乾被严厉处罚,无疑是大损东宫威望了。
长安那边的皇帝也许很清楚这边的情况,在没法收拾的情况下,最终下了这么一道敕旨。
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能先暂时夺了太子的权柄,让他好好的消停一下,否则继续这么折腾下去,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更大的乱子来。
“我们加紧收拾这烂摊子吧,该还俗的令其还俗,该退还的募捐也要退回,在建的佛寺道观等还得拆,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损失只能我们承担了。”
萧瑀似乎并不想过多的谈论这些,他转移话题。
“侯君集又来催钱粮了,吐谷浑那边的局势,看来并没好转,弑兄的尊王慕容承并不想来长安请罪归降,他如今勾结吐蕃人,还在对慕容顺的妻儿追杀。他侯君集的调停没有效果,甚至还将面临着慕容承的围攻,侯君集要动手,需要更多的钱粮支持,陇右河西支撑不了,还需要从关中支援,这事大家怎么看?”
高士廉摇头,“这事现在还只是侯君集的一面之辞,这家伙一直就想打仗,想借机立功,所以他的话未必就能全信。我认为,关于吐谷浑的事,还是得听洛阳圣人的决策,圣人说打,那我们长安这边就准备钱粮、民夫甚至是兵马增援,若是圣人说不打,那我们不用理会侯君集的乱叫!”
杨恭仁捋着花白胡子问,“那如果那慕容承真的袭击我大唐城池,抢夺慕容顺的妻儿呢,难道我们就坐视不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贞观俗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贞观俗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