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镇南平
目录: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类别:玄幻奇幻
秦琅身着紫色圆领缺袴官袍,头戴着黑色的软脚幞头,腰间一条九环玉带,金鱼袋与其它蹀躞七事系于其上,脚下一双鹿皮靴子,肩上还系了件猩猩红的披风。
他面带微笑的踏入东谢的寨厅。
东谢蛮王谢元深留在应州都尚寨子里的一众家族重人要员,今日都来了,纷纷站起恭敬迎接。
大家起立致敬。
秦琅笑着一一回礼。
秦琅身后跟着经略牙军的衙内指挥使秦存孝和秦琅的掌书记刘仁轨,秦存孝面容严肃,一身明光铁甲在身,手里还捧着秦琅的那把天子赐的尚方玉具大剑。
刘仁轨倒是满面笑容的,对谁都微笑着点头。
厅里除了谢家的一众长老们在,贾务本、苑竹林、冯智玳等一干随同西巡的刺史将军们也都早就在了。
谢家的老祖奶奶手柱着一支犀杖,特意恭请秦琅坐到首位上。
这是谢元深的祖母,来自黔州的思氏。思老太夫人的父亲是黔州思氏首领,如今是兄弟的孙子为首领。
而老太夫人嫁到东谢,也是两大自汉代起就扎根黔中的豪强大族的政治联姻,一在西北一在东南,两家都是实行的远交策略。
既能相互声援,又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思太夫人嫁到都尚东谢家,当时她丈夫还只是少主,数十年过去了,他的丈夫也早去世了几十年,她的儿了、孙子先后继承了东谢家族。如今的东谢首领谢元深,便是她的长孙。
思太夫人八十多岁的年纪,可精神还十分好,身子骨硬朗,虽然满头白发不见一根青丝,但人家满口牙居然都还在,尤其是老太夫人腿脚利索。据说还在当着东谢的家。
此次过来接触后,发现这老太夫人确实还很精神,脑子也还很活,尤其是对于外面的局势把握的较准。
隋朝时,她就曾劝说丈夫去拜见隋朝派来西南的总管。而贞观三年,谢元深入朝拜见天子,据说也是这位太夫人的坚持。
谢元深本来并不太想去长安,认为天高皇帝远,自己在这边逍遥自在就好,但老夫人不仅让孙子谢元深去拜天子,甚至也劝说促成了思氏入朝。
如今谢元深领兵在外,秦琅东来。
老太夫人是拍板决定恭迎秦琅入寨的,甚至她还先安排了两个寨里的年轻侍女去服侍秦琅,后来更是亲自把年幼的小孙女安排到了秦琅那去,虽被拒绝了,可这位老太夫人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谢家的寨厅,其实也就是谢氏的土司楼,虽然此时还没有土司这种称呼,贞观三年得到朝廷册封,以其地为应州后,谢家便也就对外称应州谢氏。
这都尚寨也就成了都尚城或应州城,谢家几百年聚居的这大寨子,便成了刺史府。
最中心的这座大寨厅,也就成了刺史衙门。
数层的寨楼建的还是很气派的,全木建成,前后数重,上下多层。
老太夫人虽然手里拿着根犀杖,可她走路沉稳,根本用不着,这根犀杖倒更像是个装饰物。秦琅知道这也是件大有来头的宝物,据说此物本是南朝陈所赐。
当年东谢在南北朝时,也是遥尊江南的宋齐梁陈为正统的,从东晋到宋齐梁陈诸朝,都先后对这些南中高原的豪酋们推行羁縻笼络政策,授封他们世袭刺史、将军等官职,甚至也经常赏赐些物品。
相应的,这些蛮王俚帅们则奉江南朝廷为正朔,每年也会进贡一些土产,甚至有时还能听从征调,派一些子弟带军队去中原勤王打仗什么的,表面关系还是维持的不错的,从岭南到南中,莫不如此。
思老太夫人手里的这根犀杖,据说那还是当年陈霸先建立南朝陈后,对岭南、南中的那些俚帅蛮王中较有影响力者,特赐的那一批。
同批持有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岭南的冼太夫人,冯冼两家曾经的当家人,后来号称岭南圣母,甚至被朝廷封为谯郡夫人的。
当年思老夫人因为是黔州思氏之女,又是东谢之妻,故此虽然还年轻,也得到了这么一根陈霸先所赐的犀杖。
陈朝都灭亡四十多年了,但老太夫人却一直还柱着这支犀杖。
其实不仅是南陈,从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不管中原的王朝如何更替,皇帝怎么换人,但在黔东南这几百里地方,东谢家族一直就是土皇帝。
他们控制着这里的一切。
中原朝廷对这里数百年来并没有实际控制力,朝廷通过授封官职爵位,赏赐等加以笼络,只求羁縻统治,只要你能够尊朝廷为正朔,那就行了。
东谢虽是从西谢中分出来的,但数百年来呢,也乐于维持这种关系,他们也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在这几百里地方上,做个实实在在的世袭土官就好了。
至于是叫总管、还是刺史又或将军什么的,他们并不太在意。
他们需要中原朝廷给他们这种正式的册封授任,以此来体现对当地的统治合法性,但又并不愿意让朝廷真的来插手干涉他们的家事。
大家相互承认,一团和气就好。
因此改朝换代,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谁当天子都行,换了皇帝那就向新帝表示臣服效忠。
数百年来,这种默契维持的很好。
老太夫人头发梳的十分整齐,一张脸虽然满是皱纹,却也干净整洁,这是一个很讲究的老太太。
她一定等秦琅落坐后,才在左首边坐下,谢家的一众人也才一起跟着坐下,等级森严,规矩十足。
以往这厅中都是谢家和一众家老们的议事之所,可今天这厅中却有了这么多的生面孔,甚至上首之位还坐上了一个外人。
几百年来,头一回。
老夫人握着犀杖,心中清楚,这是几百年未有过的大变革,时代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也改变了。
从某方面来说,大唐天子不讲究,他没有遵守一惯以来的传统,打破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唐军之前本来都已经接受了东谢的臣服进贡,也回报以正式的册封,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应有局面。
可没几年,唐人就开始更加深入黔东南,如今更是不仅要改土归流,还要驻军移民。
老太夫人昨天听到秦琅来拜访时,亲口提出的那些计划时,是惊的目瞪口呆的。
八十多岁的老太夫人,经历了谢家数代家主,甚至见证了中原王朝的数个王朝兴替,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提出这么疯狂的计划来。
应州升下都督府,除了都督应州外,还将都督黔东南的其余几个州,重点是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将奏请朝廷,派一位皇族宗室前来世封都督,再由一位大将来做都督府长史,谢元深还继续做应州刺史。
可都督府设立后,还要编设平南军,还要沿剑江等三条河,修三条驿路,开辟三条商路,沿路建立驿站、商市,屯堡等等。
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很有礼貌,拜访时还特意准备了很珍贵的礼物。
可他说的那些计划,却如刀子一般在东谢家身上乱割。
老太夫人没有当场翻脸,八十多岁的人了,成府较深,脾气控制的很好。
“卫公要在应州设都督府,置平南军,修驿路,迁移民,建屯庄,这些主意很不错,不过这些的关键还是在于老龙头河等三条河的水运通航计划。”
老太夫人缓缓发言,“计划是个好计划,一旦真的能成功,老身也能想象到以后应州会是如何的热闹,只是我们东谢在这片地方数百年,没有人比我们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那三条河确实往下奔流,汇入更大的河流,甚至东入大海,但是仅在应州境内,这三条河要通航就都很困难·······”
老太夫们说了一堆的困难,诸如险滩多,河水浅······
秦琅面带着微笑坐在那里,静静的听着她絮絮叨叨的说着。
一会又说到什么应州地僻户少人穷,这么大的工程,到时肯定劳民伤财,伤害百姓······
贾务本坐在秦琅右手边,他似乎也很不耐烦这老太婆的废话,侧头对秦琅悄声道,“我听说皇太子跑到陇右去了,还跟着侯君集去青海平叛?这不是鬼扯蛋吗?就没有人能管一管,万一真出个三长两短的,哭都来不及吧?”
“圣人估计也很无奈,咱们的太子殿下偷跑出西京,圣人能怎么办,总不能诏告天下,说太子如此胡来吧?总还得为太子兜着点,终究是我大唐的皇太子,是储君啊。”
“可就真不怕出事?”贾务本问。
“怕,谁能不怕呢,可儿子还年轻,一时鲁莽,当爹的总得帮忙收拾乱摊子的。”秦琅叹声,他其实心里又何尝不担心呢。
他人在黔地,却整天都在盯着陇右那边。
他真的很担心承乾如今这么作,在长安作一作还没什么,可万一在青海作,人家可不会惯着你。
战场上刀枪无眼,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谁也承担不起啊。
“这事越闹越过份了,得管管了。”
秦琅心想,当然要管,可问题是现在怎么管?
他面带微笑的踏入东谢的寨厅。
东谢蛮王谢元深留在应州都尚寨子里的一众家族重人要员,今日都来了,纷纷站起恭敬迎接。
大家起立致敬。
秦琅笑着一一回礼。
秦琅身后跟着经略牙军的衙内指挥使秦存孝和秦琅的掌书记刘仁轨,秦存孝面容严肃,一身明光铁甲在身,手里还捧着秦琅的那把天子赐的尚方玉具大剑。
刘仁轨倒是满面笑容的,对谁都微笑着点头。
厅里除了谢家的一众长老们在,贾务本、苑竹林、冯智玳等一干随同西巡的刺史将军们也都早就在了。
谢家的老祖奶奶手柱着一支犀杖,特意恭请秦琅坐到首位上。
这是谢元深的祖母,来自黔州的思氏。思老太夫人的父亲是黔州思氏首领,如今是兄弟的孙子为首领。
而老太夫人嫁到东谢,也是两大自汉代起就扎根黔中的豪强大族的政治联姻,一在西北一在东南,两家都是实行的远交策略。
既能相互声援,又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思太夫人嫁到都尚东谢家,当时她丈夫还只是少主,数十年过去了,他的丈夫也早去世了几十年,她的儿了、孙子先后继承了东谢家族。如今的东谢首领谢元深,便是她的长孙。
思太夫人八十多岁的年纪,可精神还十分好,身子骨硬朗,虽然满头白发不见一根青丝,但人家满口牙居然都还在,尤其是老太夫人腿脚利索。据说还在当着东谢的家。
此次过来接触后,发现这老太夫人确实还很精神,脑子也还很活,尤其是对于外面的局势把握的较准。
隋朝时,她就曾劝说丈夫去拜见隋朝派来西南的总管。而贞观三年,谢元深入朝拜见天子,据说也是这位太夫人的坚持。
谢元深本来并不太想去长安,认为天高皇帝远,自己在这边逍遥自在就好,但老夫人不仅让孙子谢元深去拜天子,甚至也劝说促成了思氏入朝。
如今谢元深领兵在外,秦琅东来。
老太夫人是拍板决定恭迎秦琅入寨的,甚至她还先安排了两个寨里的年轻侍女去服侍秦琅,后来更是亲自把年幼的小孙女安排到了秦琅那去,虽被拒绝了,可这位老太夫人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谢家的寨厅,其实也就是谢氏的土司楼,虽然此时还没有土司这种称呼,贞观三年得到朝廷册封,以其地为应州后,谢家便也就对外称应州谢氏。
这都尚寨也就成了都尚城或应州城,谢家几百年聚居的这大寨子,便成了刺史府。
最中心的这座大寨厅,也就成了刺史衙门。
数层的寨楼建的还是很气派的,全木建成,前后数重,上下多层。
老太夫人虽然手里拿着根犀杖,可她走路沉稳,根本用不着,这根犀杖倒更像是个装饰物。秦琅知道这也是件大有来头的宝物,据说此物本是南朝陈所赐。
当年东谢在南北朝时,也是遥尊江南的宋齐梁陈为正统的,从东晋到宋齐梁陈诸朝,都先后对这些南中高原的豪酋们推行羁縻笼络政策,授封他们世袭刺史、将军等官职,甚至也经常赏赐些物品。
相应的,这些蛮王俚帅们则奉江南朝廷为正朔,每年也会进贡一些土产,甚至有时还能听从征调,派一些子弟带军队去中原勤王打仗什么的,表面关系还是维持的不错的,从岭南到南中,莫不如此。
思老太夫人手里的这根犀杖,据说那还是当年陈霸先建立南朝陈后,对岭南、南中的那些俚帅蛮王中较有影响力者,特赐的那一批。
同批持有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岭南的冼太夫人,冯冼两家曾经的当家人,后来号称岭南圣母,甚至被朝廷封为谯郡夫人的。
当年思老夫人因为是黔州思氏之女,又是东谢之妻,故此虽然还年轻,也得到了这么一根陈霸先所赐的犀杖。
陈朝都灭亡四十多年了,但老太夫人却一直还柱着这支犀杖。
其实不仅是南陈,从东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不管中原的王朝如何更替,皇帝怎么换人,但在黔东南这几百里地方,东谢家族一直就是土皇帝。
他们控制着这里的一切。
中原朝廷对这里数百年来并没有实际控制力,朝廷通过授封官职爵位,赏赐等加以笼络,只求羁縻统治,只要你能够尊朝廷为正朔,那就行了。
东谢虽是从西谢中分出来的,但数百年来呢,也乐于维持这种关系,他们也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在这几百里地方上,做个实实在在的世袭土官就好了。
至于是叫总管、还是刺史又或将军什么的,他们并不太在意。
他们需要中原朝廷给他们这种正式的册封授任,以此来体现对当地的统治合法性,但又并不愿意让朝廷真的来插手干涉他们的家事。
大家相互承认,一团和气就好。
因此改朝换代,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谁当天子都行,换了皇帝那就向新帝表示臣服效忠。
数百年来,这种默契维持的很好。
老太夫人头发梳的十分整齐,一张脸虽然满是皱纹,却也干净整洁,这是一个很讲究的老太太。
她一定等秦琅落坐后,才在左首边坐下,谢家的一众人也才一起跟着坐下,等级森严,规矩十足。
以往这厅中都是谢家和一众家老们的议事之所,可今天这厅中却有了这么多的生面孔,甚至上首之位还坐上了一个外人。
几百年来,头一回。
老夫人握着犀杖,心中清楚,这是几百年未有过的大变革,时代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也改变了。
从某方面来说,大唐天子不讲究,他没有遵守一惯以来的传统,打破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唐军之前本来都已经接受了东谢的臣服进贡,也回报以正式的册封,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应有局面。
可没几年,唐人就开始更加深入黔东南,如今更是不仅要改土归流,还要驻军移民。
老太夫人昨天听到秦琅来拜访时,亲口提出的那些计划时,是惊的目瞪口呆的。
八十多岁的老太夫人,经历了谢家数代家主,甚至见证了中原王朝的数个王朝兴替,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提出这么疯狂的计划来。
应州升下都督府,除了都督应州外,还将都督黔东南的其余几个州,重点是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将奏请朝廷,派一位皇族宗室前来世封都督,再由一位大将来做都督府长史,谢元深还继续做应州刺史。
可都督府设立后,还要编设平南军,还要沿剑江等三条河,修三条驿路,开辟三条商路,沿路建立驿站、商市,屯堡等等。
这位年轻的卫国公很有礼貌,拜访时还特意准备了很珍贵的礼物。
可他说的那些计划,却如刀子一般在东谢家身上乱割。
老太夫人没有当场翻脸,八十多岁的人了,成府较深,脾气控制的很好。
“卫公要在应州设都督府,置平南军,修驿路,迁移民,建屯庄,这些主意很不错,不过这些的关键还是在于老龙头河等三条河的水运通航计划。”
老太夫人缓缓发言,“计划是个好计划,一旦真的能成功,老身也能想象到以后应州会是如何的热闹,只是我们东谢在这片地方数百年,没有人比我们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那三条河确实往下奔流,汇入更大的河流,甚至东入大海,但是仅在应州境内,这三条河要通航就都很困难·······”
老太夫们说了一堆的困难,诸如险滩多,河水浅······
秦琅面带着微笑坐在那里,静静的听着她絮絮叨叨的说着。
一会又说到什么应州地僻户少人穷,这么大的工程,到时肯定劳民伤财,伤害百姓······
贾务本坐在秦琅右手边,他似乎也很不耐烦这老太婆的废话,侧头对秦琅悄声道,“我听说皇太子跑到陇右去了,还跟着侯君集去青海平叛?这不是鬼扯蛋吗?就没有人能管一管,万一真出个三长两短的,哭都来不及吧?”
“圣人估计也很无奈,咱们的太子殿下偷跑出西京,圣人能怎么办,总不能诏告天下,说太子如此胡来吧?总还得为太子兜着点,终究是我大唐的皇太子,是储君啊。”
“可就真不怕出事?”贾务本问。
“怕,谁能不怕呢,可儿子还年轻,一时鲁莽,当爹的总得帮忙收拾乱摊子的。”秦琅叹声,他其实心里又何尝不担心呢。
他人在黔地,却整天都在盯着陇右那边。
他真的很担心承乾如今这么作,在长安作一作还没什么,可万一在青海作,人家可不会惯着你。
战场上刀枪无眼,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谁也承担不起啊。
“这事越闹越过份了,得管管了。”
秦琅心想,当然要管,可问题是现在怎么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贞观俗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贞观俗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